《2023年经典古诗词原文及鉴赏(10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经典古诗词原文及鉴赏(10首).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经典古诗词原文及鉴赏(10首) 经典古诗词原文及鉴赏(10首) 古诗词抒发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古体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全部古体诗都是根据诗句的字数分类。以下是我整理的经典古诗词原文及鉴赏,希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经典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篇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伤。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动身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定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
2、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接着劝勉、吩咐挚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改变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涵着多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概宏伟,点送别之地。其次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
3、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漫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际”之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昂扬,属对精严,韵味深厚,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当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 “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际海角也犹如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情不受时间的限制和
4、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挚友之间表达深厚情意的不朽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穿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辞啊!是对挚友的吩咐,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爽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经典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篇2 墨梅
5、 王冕元代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我家一作:吾家;朵朵一作:个个)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好颜色一作:颜色好)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芳香的美德,事实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干脆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艳丽的色调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
6、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芳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最终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行。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事实上是赞许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特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芳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
7、人格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白自己的人生看法和高尚情操。有看法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经典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篇3 卜算子咏梅 陆游宋代 驿外断桥边,孤独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着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 暴,不羡富贵的名贵品行。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
8、一放翁。”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理想。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全部。后二句说梅花的遭受: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芜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休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受,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受。 下片写梅花的品行: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照旧保持着芳香。假如结合诗人一生累遭倒戈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9、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厚。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与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受,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行的化身。 唐宋文人敬重梅花的品行,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行的,但也只能说:“
10、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压住一“愁”字,表现了梅花的孤独与无人问津,渗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独。下阕写梅花的遭受,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受,而最终一句更是写出了梅花伶仃的自命不凡,陆游立志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陆游一生主
11、见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经典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篇4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欧阳修宋代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鉴赏 这首词描写清明季节西湖游春的喧闹繁华景象,特殊着重描绘日暮回城时喧哗熙攘的情景,着意描绘游春的快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这首词写得人欢景艳,独具匠心,不乏动人之处。 这首词是写清明季节西湖游春的喧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快乐气氛。古时以农历三月上
12、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春游的习俗。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春游,亦是此意。”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排列杯盘,相互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去处。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观赏着大好春光。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快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从西湖弯斜的堤岸始终到城头,一路之上
13、,花头攒动。“直到城头总是花”,这里既指从西湖到颍州城下的路边鲜花盛开,又当指一路上游人皆头上簪花而归。唐宋时,人们有采花簪头之俗,无论男女。如杜牧九日齐安登高中即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说道:“髻重不嫌黄 菊满,手香新喜绿橙搓。”刘克庄上巳也有句云:“暮归尚有清狂态,乱插山花满角巾。”可见,“直到城头总是花”,写的是人们春游而归,头上簪花络绎回城的情景。 清明上巳季节,是古人往水边游玩的时侯。以这样一个巡游的季节,再加上西湖这样一个巡游胜地,真可谓良辰美景,两者铸备,喧闹景象自是非同寻常。本词所表现的正是一派盛景,“满目繁华”即为全词的核心。 满目繁华
14、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对游者的描写上,这也是作品表现的重点。 游者一是多,二是欢。游者之多,在词中写道:“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锢车”。这一句写了两种不同的游者,一种是乘车者,一种是徒步者。车多,才会引起人们的争相指引;行者多,也才可能出现“争道”的景状。最终这两句用寥寥数字,展示出了一个毂击肩摩的巡游盛况。另外,下片“喧哗”一词,又从音响的角度突出了游者之多,以西湖这样的敝廓之地,竟有人声鼎沸之感,那行人熙来攘往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了。何以见出游者之欢?从上述行人“争道谁家”车的描写中,已传出一片欢愉快跃的气氛,接着写游人日暮归返时的“醒醉”二字,更是道尽了游者各各相异的神态。这令人想起明代文学家张
15、岱在西湖七月半一文中对各种赏月人的生动描写:他们有的“浅斟低唱”,有的“喝呼嘈杂,装假醉”,也有的“呼客纵饮”、“纵舟酣睡”。 本词中“醒醉”二字所激起的正是类似这些景象的联想,从游人归返之态中,似可想见他们有的专意巡游,饱享春景;有的就景欢饮,一醉方休,他们各以自己的方式尽情游乐,尽兴而归。总之,游者云集,笑语连天。 满目繁华,还体现在对西湖自身景色特点的描绘上。 这虽然不是作品的表现重点,但却是组成繁华景象不行缺少的部分。清明上巳已是暮春季节,但作品中绝无花衰红消的悲凉之意,却呈现精彩彩浓艳的一派盛景。在“绿柳朱轮走钿车”一句中,词人以绿柳和朱轮相对,既写了钿车的豪华,也衬托出柳树的茂密,
16、色调显明,春意浓郁。词的结句顺承“游人日暮相将去”的语意,写归途所见的景色,路转堤斜,一路是花。这是枝上花还是落于地上的花?词人没有明写,他仅给人留下一个印缘,只觉得满目万紫千红,春花充盈着整个空间。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满地遍野的鲜花汇成一体,气氛是很热情的。这使我们想起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中所写的词句:“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这一个“空”字,正是从对立的角度表明白词人对本词中所显示的盛况无比深切的感受,也说明白词人和春意有着不行分割的联系。所以,本词即抓住这两方面内容共同表现了颍州西湖的繁盛。 此词从起先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读者也卷入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快乐。读
17、完这首词,再回头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好的。词中每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壮丽的游春图。 整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一幅颍州西湖清明上巳时期的风情画。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独具匠心,不乏动人之处。 经典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篇5 观沧海 曹操两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绚丽,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
18、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概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的高 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特别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赞扬曹操的诗深厚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
19、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屹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奇妙壮丽。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化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详细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
20、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概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理想。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予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勉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宏大理想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
21、境中思想感情的流淌。写景部分精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似乎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珍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给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意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担心的性格。海,原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经典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篇6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 赏析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
22、的传统。自屈原的离骚起始终持续到现在。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密。但盛到极点就起先衰落,阴气渐生,渐渐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改变而感动。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妙,所以
23、引起喜爱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苍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哀痛。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布景:“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恋恋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芜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舞在天际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
24、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慢慢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接着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侍候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哀痛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
25、妙于此也!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非常,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经典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篇7 满江红写怀 岳飞宋代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整理旧山河,朝天阙。(壮志一作:
26、壮士;山缺一作:山阙) 赏析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势不两立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行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扬。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勃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致不愿一泻直下,方见气度渊静,便知有异于狂夫叫嚣之浮词矣。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概磅礴。再接下去,倘是庸手,有意耸听,必定搜寻剑拔弩张之文辞,以引动走马观花之耳目而乃于是却道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
27、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真个令人迥出意表,怎不为之拍案叫绝!此十四字,微微唱叹,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悲绪,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可为见证。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轻;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之必定反映,莫以现代之国家观念说明千年往事。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痛语,说与天下人体会。沉痛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稀奇语,寄壮怀,英雄忠愤气概,凛凛犹
28、若神明。盖金人猖獗,荼毒中原,止畏岳家军,不啻闻风丧胆,故自将军而言,“匈奴”实不难灭,踏破“贺兰”,黄龙直捣,并非夸饰自欺之大言也。“饥餐”、“渴饮”一联微嫌合掌;然不如此亦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千里万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
29、和“匈奴”,是无可非议的。 “待从头、整理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即以文学家眼光论之,整理全篇,神完气足,无复毫发缺憾,诵之令人神往,令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逆境,由于_人谗害,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复可望眼见他率领十万貔貅,与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此种词原不应以文字论长短,然即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致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经典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篇8 望岳 杜甫唐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同:层) 会当凌
30、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宏伟磅礴的景象,热忱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概和奇妙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酷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写细致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理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兴奋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羡仰慕之情,特别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究竟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
31、,是个新创,很新颖。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殊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奇妙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32、,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非常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气,这力气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忽然充溢了雄浑的力气,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奇妙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用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
33、得更为形象显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隐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酷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最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意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概,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肯定要”。假如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精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宏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行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诗始终为人们所传诵的缘由。正因为泰山的
34、崇高宏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予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经典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篇9 石灰吟 朝代:明朝|作者: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方,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
35、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到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简单。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好像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镇定自若,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终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净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
36、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经典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篇10 竹石 朝代:清朝|作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锤百炼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古诗简介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优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特性特征表露无遗。次句中的“
37、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坚韧。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青翠的青竹仍旧“坚劲”,傲然挺立。“千锤百炼”、“东南西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翻译/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锤百炼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注释 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锤百炼:指多数的磨难和打击。坚韧:坚毅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 赏析/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
38、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坚韧中,隐寓了作者亵渎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 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须要付出力气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坚韧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其次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立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裂开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
39、”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白一个简洁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气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锤百炼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德和坚韧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锤百炼。但是由于它深
40、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一般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坚韧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事实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亲密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犹如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观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显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犹如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
41、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志向,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坚韧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坚韧,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4页 共24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