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儿童古诗词鉴赏经典优秀(10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儿童古诗词鉴赏经典优秀(10首).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儿童古诗词鉴赏经典优秀(10首) 儿童古诗词鉴赏经典优秀(10首) 在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以下是我整理的儿童古诗词鉴赏经典优秀,希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儿童古诗词鉴赏经典优秀(精选篇1) 赠汪伦 李白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注释 汪伦:李白的挚友。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2、。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高深莫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方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如。 赏析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实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意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爽自然,想象丰富奇妙,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
3、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毫不犹豫,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的确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忱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肯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挚友同是不拘俗礼、欢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净的
4、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观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明显,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方而采纳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中国诗的传统主见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起先,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
5、,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潇洒,很有情味。 儿童古诗词鉴赏经典优秀(精选篇2) 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代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遮映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赏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
6、”,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无趣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原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殊当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
7、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用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志向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干脆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胆怯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慧。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
8、替答话,是胆怯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冷眼旁观。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白“遥招手”的缘由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珍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调,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儿童古诗词鉴赏经典优秀(精选篇3) 敕勒歌 乐府诗集南北朝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
9、文一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与大地相连,看起来似乎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译文二 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覆盖着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穷无尽,一片茫茫。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注释 敕勒歌:敕勒(chl):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qing l)
10、: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四野(y,旧读y):笼盖,另有版本作“覆盖”(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苍苍:青色。苍,青。 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宽阔无边的样子。 见(xin):同“现”,显露。 赏析 这首民歌,勾画出了北国草原壮美富裕的风光,抒写敕勒人酷爱家乡酷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宏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覆盖起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
11、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穷无尽,一片茫茫。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详细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
12、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出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溢勃勃朝气,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终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观赏。 这首歌具有显明的游牧民族的色调,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实、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儿童古诗词鉴赏经典优秀(精选篇4) 渔歌
13、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张志和唐代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闲情逸致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也许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在浙江湖州
14、。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肯定要。 鉴赏 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漫,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然自由的生活情趣。这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这是一首色调明优意万千,脱离尘俗钓湖烟。思深韵远情融景,生活任行乐自然的抒情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首句
15、,点明地点;此西塞山何处?鄂州、湖州?虽有异议,对词境来说倒无所谓。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众禽无此格,玉立一间身。清似参禅客,癯如辟谷人”、“漠漠江湖自由飞,一身到处沾渔矶”,写白鹭自由地翱翔,衬托渔父的悠然自得。 “桃花流水鳜鱼肥”其次句,点出江南水乡最美妙的季节正是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假如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作
16、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观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开心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的确,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艳丽的桃林,澄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调多么显明,构思也很奇妙,意境美丽,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精彩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志向化的渔人生活中,寄予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漫的图景。雨
17、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显明但又显得柔软,气氛安静但又充溢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闲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儿童古诗词鉴赏经典优秀(精选篇5)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宋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一作:溪头) 译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拂过,惊飞了枝头喜鹊,凉爽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田里稻花
18、飘香,蛙声阵阵,好像在告知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天涯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突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旁边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赏析 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奇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回旋在一
19、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光明,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肯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缓缓吹拂时,往往特殊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闲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软情趣所浸润,更关切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快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当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
20、头的甜蜜之感。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建。 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华蜜。 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稍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安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殊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原来是遥远而不行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
21、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接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隧然间看出了分明接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醉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支配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会到稼轩词于雄浑豪
22、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儿童古诗词鉴赏经典优秀(精选篇6) 风 李峤唐代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漂亮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注释 解落:吹落,散落。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 能:能够。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经过。 斜:倾斜。 赏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淌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阵微风拂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
23、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洋洋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像“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视地看着对它手足无措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伤的时候,会发出呜哽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
24、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奇妙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挚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儿童古诗词鉴赏经典优秀(精选篇7) 小池 杨万里宋代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阴一作:荫)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映在水里的树阴喜爱这晴天里柔软的风光。 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注释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 晴柔:晴天里柔软的风光。 尖尖角:
25、初出水端还没有伸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赏析 此诗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漂亮景色的、清爽的小诗。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犹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朝气盎然。 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这原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说似乎泉眼很疼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于是这句诗就立即飞动起来,变得有情好玩,富有人性。 其次句,写树阴在晴朗柔软的风光里,遮住水面。这也是极平
26、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好像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枯,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非常空灵。 三、四句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朝气,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好像要捷足先登,领会初夏风光。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颖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获那稍纵即逝的景物。 诗题“小池”全篇都在“小”字上做文章。诗词需有不同的题材与刚才,有的重大题材,须写出壮阔的境界、恢宏的气概;有的题材甚小,仅是生活中一个细微环节,但却能写出幽情逸趣。且此诗写的如同一幅画,
27、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小荷、小池,色调明丽,还有光明的阳光、深绿的树荫、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画面充溢动感:飘舞的蜻蜓、影绰的池水,充溢了诗情画意。 儿童古诗词鉴赏经典优秀(精选篇8) 悯农二首其二 李绅唐代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夫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夫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注释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赏析 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夫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夫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终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
28、表达了诗人对农夫真挚的怜悯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夫依旧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夫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夫不避寒冷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 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劝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厚的慨叹之中,凝合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怜悯。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争论,而是采纳显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
29、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简单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夫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夫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尝得更加详细、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终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劝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儿童古诗词鉴赏经典优秀(精选篇9) 画鸡 唐寅明代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洁白走将来。(裁一作:戴)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译文 它头上的红色冠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身披洁白的羽毛雄赳赳地走来。 一生之中它从来不敢轻易鸣叫,但是它叫的时候,千家万户
30、的门都打开。 注释 裁:裁剪,这里是制作的意思。 将:助词,用在动词和来、去等表示趋向的补语之间。 平生:平素,平常。 轻:随意,轻易。 言语:这里指啼鸣,喻指说话,发表看法。 一:一旦。 千门万户:指众多的人家。 赏析 画鸡是一首题画诗。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洁白走将来”,这是写公鸡的动作、神态。头戴无须剪裁的自然红冠,一身洁白,兴致冲冲地迎面走来。诗人运用了描写和色调的对比,勾画了一只冠红羽白、威严凛凛,相貌堂堂的大公鸡。起句的“头上红冠”,从局部描写公鸡头上的大红冠,在这第一句里,诗人更着重的是雄鸡那不用装饰而自然形成的自然美本身,所以诗人称颂这种美为“不用裁”。 承句“满身洁白”又从
31、全身描写公鸡浑身的洁白羽毛。状物明确,从局部到全面;用大面积的白色(公鸡)与公鸡头上的大红冠相比,色调对比剧烈,描绘了雄鸡美丽高洁的形象。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这是写公鸡的心理和声音。诗人拟鸡为人揭开了它一生中不敢轻易说话的心理状态,它一声呜叫,便意味着黎明的到来。它一声呜叫,千家万户都要打开门,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平生不敢轻言语”,诗人的诗路急转,说公鸡一生不敢随意啼叫,此句的气色收敛,还很低调,尤其“不敢”一词,用的很贴切,为第四句的结句做了铺垫,并对下句有反衬效果。后两句用拟人法写出了雄鸡在早晨报晓的情景,动静结合,运用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使两句产生了剧烈的对比树立了雄鸡
32、高伟的形象,表现了公鸡具备的美德和权威。 这首诗描绘了公鸡的威猛,写出了它的高洁。把鸡这种家禽的神态气质和报晓天性呈现的淋漓尽致。它平常不多说话,但一说话大家都响应,由此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理想,从今诗还可看出诗人“不避口语”的写诗特点,富有儿歌风味。 儿童古诗词鉴赏经典优秀(精选篇10)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宋代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萧萧一作:潇潇)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
33、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间的飞逝啊! 注释 蕲q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如同盼子回来,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间的消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间的消逝。 赏析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
34、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名了兰溪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白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气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闲逛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干净和一尘不染。“萧萧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缘由,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明显和他当时的境况和心情有着干脆的关系。 但是,苏轼终归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
35、西流,莫非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苍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逆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激昂人心。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诞生活下去的志气和接着前进的信念!这首词从山川景
36、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究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酷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看法。整首词犹如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将来的憧憬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勉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样干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访人感奋的争论。这种争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37、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逆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激昂。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主动、乐观的人生看法,催人奋进,激烈人心。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5页 共25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