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经典(10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1835823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经典(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3年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经典(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经典(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经典(10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经典(10篇)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经典(10篇) 古诗词可以用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诗词也是语文学科中很重要的一门课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经典,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经典(精选篇1)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鉴赏: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视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

2、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分辨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定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供应了一个回味阅历、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相识。游山所见如此,视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相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动身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相识难免有肯定的片面性;要相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需超

3、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相识。由于这种相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特别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经典(精选篇2) 鹿柴 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鉴赏: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建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其次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

4、、短暂的“响”反衬出全局的、许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详细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们走进深山密林都有这样的阅历:山中分明杳无人迹,却突然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前后左右环视寻找,又见不到一丝人影。诗的前两句,写的就是这种情境。能听到话语,人应在不远之处,然而竟不得见,可见山林之茂密幽深。山越深,林越密,就越宁静。按常理,宁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死寂。瑟瑟风声,潺潺水响,啾啾鸟语,唧唧虫鸣,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特别丰富多彩的。然而,诗人让这些声

5、音都消隐了,只是紧紧抓住间或传来的一阵人语声。在一切都杳无声息之中,这突然而至的“人语响”,显得特别清锐,好像一下就打破了山中的宁静。可是,正如南朝王籍的诗所描绘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谷传音,只会愈见空谷之空。这短暂的“响”,反衬出的是许久乃至永恒的空和寂。待人语响过,山林复归于静,而由于刚才的那一阵“响”,此时的空寂便会更加触人心目。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景”,日光,“返景”,夕阳返照的余晖。深林本就幽暗,林间树下有青苔,更强调了其幽暗。夕阳斜斜地投进深林,又透过枝叶间的缝隙,照映到青苔上。初初读来,会觉得这一抹余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线光亮,给冷冷的青苔带来了一丝暖

6、意。但稍加体会就会感到,实际恰与此相反。斜晖带来的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剧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这就譬如作画,在大幅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一点暖色,在四周冷色严严的包袱下,暖色只会显得微弱和孤立无援,绝不会变更整幅画的基调,而被衬托后的冷色,反而会带给人更深刻的感受。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经典(精选篇3) 蜂 唐代: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鉴赏: 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予遥深

7、,非沾沾焉咏一物矣。”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化细致的视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剧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索。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袤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事的空间。“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洁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观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争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

8、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最终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苦究竟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坐享其成、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阔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经典(精选篇4) 独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

9、敬亭山。 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妙的想象力和奇妙的构思,给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非常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明珠暗投,但更是自己的坚决,在大自然中寻求劝慰和寄予。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首五绝的前两句是说,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由悠然。 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渐渐的越飘越远,好像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

10、群山鸟的热闹声消退之后特别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逝之后感到特殊的清幽安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孤独。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示意了诗人在敬亭山巡游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愿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宛转鸣啼,有一种特别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视,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加了

11、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静默的云也在慢慢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然地渐渐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尝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经典(精选篇5) 示儿 宋代: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鉴赏: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始终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旧未变更初衷。从诗中可以领悟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厚、热情、真挚!也凝合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

12、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定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念。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叮嘱着儿子,无比光明正大,激烈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原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从诗人的情感流一直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特别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

13、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解除的极大哀思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缺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望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伤、遗感之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无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哀思转化为激扬。 “家祭无忘告乃翁”,心情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予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叮嘱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遗忘把“北定中原

14、”的喜讯告知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决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苍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酷爱祖国的情感。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经典(精选篇6)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鉴赏: 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季节,可也是气候简单发生改变的期间,经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15、。“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漂亮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别的作用,那就是,它事实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

16、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心情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非常剧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心情的时候,就经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经典(精选篇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鉴赏: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特别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特别朴实。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

17、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根据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动,含蓄深厚,既朴实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剧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剧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生疏而孤寂。诗人平淡

18、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假如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剧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乐,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聚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妙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行整理。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很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实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经典(精选篇8) 凉州词 唐代: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鉴赏: 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多数热血男

19、儿心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绝唱。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秀丽刺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如同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呈现出五花八门、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建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欲饮琵琶立刻催”是说正在大家打算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加了欢快的气氛。但是这一句的最终一个“催”字却让后人产生了许多揣测,众口不一,有人说是催动身,但和后两句好像难以贯穿。有人说明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立刻”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动身”,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原来就是骑在

20、立刻弹奏的。“琵琶立刻催”,应当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最末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顺着前两句的诗意来看应当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这样理解的话,全诗无论是在诗意还是诗境上也就自然而然地融会贯穿了,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哀思”。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殊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明显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经典(精选篇9)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

21、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鉴赏: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意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备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簇新的感受。它像一幅清爽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安静美丽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爽,景色之

22、奇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雪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美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志向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潇洒,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挡,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觉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烂漫的姑娘们洗罢

23、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多数珍宝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安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和善的人们。这和谐美妙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呃生活的憧憬,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情愿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安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经典(精选篇10)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

24、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鉴赏: “江枫渔火对愁眠”。经霜后鲜红似火的枫叶与渔船上星星点点的灯火,在霜天夜晚呈现出一种朦胧美,给这幅秋江月夜图平添几分悦目赏心的风姿,绘景已达到美得无瑕的境界!然而,作者着力渲染秋江月夜的美景时,笔束一顿便绘出一个“愁”字来。作者为什么愁?有几多愁?景愈美则情(愁)愈烈。诗人面对美景,却没有半点的快乐,愁得辗转反侧,这是为什么?我们回顾前文“月落”、“乌啼”、“霜满天”,俗话说天黑怕鬼,诗人心中的“鬼”是什么?是他的仕途得失、宦海沉浮?还是家事索怀、亲朋离散?诗中没说,不得而知。但诗人无心观赏夜景、孤独难眠,我们不难想象他心中之愁。郁结难抒,的确不是言语说得清的。

25、从他胆怯乌啼,我们可以觉察他心中肯定有什么事(或人)令他担忧,以至乌鸦的啼叫声也令他不安。霜,是诗人描绘的这幅秋江月夜图的组成部分。玉屑般的飞霜给人一种素雅高洁的美感,然而和“乌啼”“愁眠”联系起来理解,这霜就有点“不妙”了。既然诗人听到乌啼已感意乱,那么飞霜岂不是令他心寒吗?意乱心烦自是他“愁眠”之因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静得可怕,静得令人难以入睡。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殊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显明深刻、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

26、景象,当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赐予人的印象又特殊剧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枫桥夜泊是一首情与景交织在一起的古诗,全诗除了“对愁眠”外,其余都是刻意绘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描绘秋江月夜的美景,间接而自然地把诗人旅途孤独的郁结愁思寄予于景物而抒发出来。欲抒情,先绘景,情随景发,是这首古诗显著的艺术特点。由此可见,在借景抒情的古诗中,作者的情感是通过所描绘的景物来抒发的。在教学这类古诗时,我们既要观赏作者描绘的景物,更重要的是理解他凭借景物奇妙抒情的技巧,这样才能真正地读懂了古诗。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6页 共16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