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同步练习1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纣母所生三子依次是微子启、仲衍、受德B商纣得以继位最主要原因是大臣支持C纣继承王位是因其母由妾成妻身份的变化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曰:“苛政猛于虎”;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韩非子言:“上无道揆,下无法
2、守”。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流派()A思想主张趋于统一B富于社会批判精神C民本思想成为主流D体现统治者的需求3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特别重视()A人情关系B道德规范C法制建设D礼仪秩序4秦汉初期,整个社会“尚武”风气盛行;到了东汉后期,“尚侠崇勇之风趋于衰落。秦汉时期的这一变化()A根源于生产力的提高B推动了侠文化的清亡C反映了治国思想的改变D导致了文人社会的形成5夏、商、周三族始祖与祖先崇拜传统各异,却都是在黄帝建立的大部落联盟中发展起来,他们已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
3、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世袭制度不断延续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夷夏之辨观念明显D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6有学者统计,汉书中武帝以后立传者188人,其中士人有150人,约占80%。这从侧面反映出()A儒学独尊产生重大影响B世家大族势力逐渐减弱C官僚政治开始形成D世袭制退出历史舞台7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A法家思想B农耕经济C中央集权D轻罪重罚8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是()A史记B资治通鉴C汉书D春秋9据孟子一书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
4、私事。”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公田指的是国君直接经营的全国土地B反映了井田制度下的耕作、劳役方式C描述了战国时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奴隶主土地私有制10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美”,墨子主张“非乐”,庄子崇尚“天籁”音乐。这些不同主张反映了()A各国现实统治需要的差异性B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C音乐思想是哲学认识的反映D社会转型推动文化创新11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由大农令统一在郡国设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征发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师各地输送。这一举措()A实现了社会稳定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C增加了政府收入D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12左传隐公三
5、年记载:“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材料中这种周朝与郑国互换人质现象突出表明()A国与国的交往礼数复杂B春秋时期诸侯国外交特色C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破坏D国与国之间交往缺乏互信13梁启超把春秋战国时期几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分别概括为“无治主义”“德治主义”“法治主义”等。下列选项中说法最准确的是()A“无治主义”适用于战乱后的休养生息阶段B“德治主义”在战国时期政治实践非常充分C“法治主义”是战国变法的根本原因D这些“主义”都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14西汉前期对于官吏不忠之罪的主要界定为谋反,汉武帝以后,不忠之罪则扩大到诬罔、匿反者、上僭、誹谤、漏泄省中语、奉使无状等,惩罚更加严
6、厉。这说明当时()A儒家伦理日益政治化B君主专制加强C封建法律渐趋体系化D中央集权强化15商代的畿外(王畿四周)是众多方国、部族分布的地区,大小方国要向王室定期朝贡,提供力役,奉命征讨,遵守一切礼仪制度,成为王室统治下的臣属之邦。每一方国,都仿照王室建立地方性的政权机构,组织军队,设置监狱,征收贡赋,直接统治它所属的人民。材料说明当时()A中央集权体制由此产生B分封制维护了社会稳定C地方的治理缺乏灵活性D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秦孝公用商转变法,推行“分
7、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颁布“分异令”后的家庭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及其影响。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并概括材料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技能,概括即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总结、或直接提取材料所表达的本质信息。材料一 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
8、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周朝的分封则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封制的主要对象、诸侯的义务、分封制的影响。参考答案:1B2B3C4C5D6A7B8A9B10C11B12C13A14B15D16(1)特点:关系单纯、人数少、结构简单。(2)可行性: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个体劳动成为可能(或小农经济产生);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动打击了宗法势力和贵族特权。影响:积极:推动了秦国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秦实行编户,增加政府赋税收入;有利于秦推行什伍连坐制度;保证了兵源、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改变了秦国的生活方式。消极:削弱了血缘亲健关系;追求功利导致了亲属疏远、父不慈、子不孝等现象的产生,使秦国的风气日益败坏。17对象:同姓子弟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保卫王室,缴纳贡物,定期朝觐、随从周王作战。影响: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巩固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