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频率的稳定性 优质课教学设计_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第十章第三节《频率与概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3.1频率的稳定性 优质课教学设计_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第十章第三节《频率与概率》.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频率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频率的稳定性第一课时,出自新编人教A版(2019年编,尚未投入使用)必修2第十章第三节频率与概率。本节在“统计、随机事件与概率”知识之后,大量随机事件不能像古典概型一样直接计算,迫切需要引入新的方法,也是初中“频率与概率”内容的直接延续和拓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率意义的深层次理解,是处理相关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问题的理论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共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新课引入,两个切入点,分别是小游戏和一个实际问题,在初中学习频率与概率关系的基础上,触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困惑点,形成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第二:探究新知,带着疑问,通过动手试验和计算机模拟,寻找
2、规律;第三:学以致用,结合实际问题,简单应用;最后:总结课堂。通过探索发现,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通过课堂,体会直观感知、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理论验证、实际应用的学习过程。一、 教学目标分析1.从趣味游戏和试验入手,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理解了频率的两个特征,学会如计算无法通过古典概型求解的有关事件的概率。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频率与概率的关系,即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会逐渐稳定于概率;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缜密思维;3.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过
3、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艰难的思维品质和个人素养;4.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单位情感距离。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了概率初步,对频率与概率的关联有一定的认识,在上一节课学习了古典概型,对于样本点等可能出现试验,能利用古典概型公式进行计算,为本节课提供了理论基础。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能力,可保证课堂顺利开展。但是学生不具备很强的归纳能力,频率的随机性和稳定性是如何辩证统一的,对学生来说非常难理解。三、 教学策略分析本节课采用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合作探索,积极思考为辅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循序渐进
4、,用问题驱动课堂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探究、合作、交流,尽可能多的质疑、探究、讨论,多参与课堂知识的生成和发现的过程,形成思维。四、 重难点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频率的性质的发现、探究、以及应用;本节课的难点是:频率的稳定性与实际问题结合的应用。五、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软件动画制作;学生准备好计算器;试验器材(小球,盒子)。六、 教学过程分析(一)课前引入(1) 小游戏引入,提升学生兴趣现有盒子中装有形状,大小,质地完全相同的红球和蓝球共20个,请三位同学有放回地重复摸取20次,记录摸到球的颜色。请同学们从概率的角度来估计红球蓝球的数量。问题1:在摸取过程中,学生摇晃盒子的
5、目的是什么?问题2:由初中所学知识,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我们猜想哪种小球数量更多呢?(2) 抛掷一枚质地不均匀的骰子,如何计算出现六个点的概率?(3) 抛出问题:在重复试验中,频率的大小是否就决定了概率的大小呢?频率与概率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引入,课堂开始就让学生参与其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快速进入课堂状态。提出猜想,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抛出问题,让学生对探究新知跃跃欲试。(二) 探究新知(1) 分组试验重复做同时抛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的试验,设事件A=”一个正面朝上,一个反面朝上“,统计A出现的次数并计算频率,再与其概率进行比较,寻找规律?1.每人重复
6、做25次试验,记录事件A发生的次数,计算频率;2.每四位同学为一组,比较试验结果;3.各组统计事件A发生的次数,计算事件发生的频率,将结果填入表中。问题1:每组中四名同学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问题2:比较在自己试验25次,小组试验100次和全班试验总次数的情况下,事件A发生的频率。各小组的试验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问题3: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有什么变化规律?设计意图:整个过程学生自己参与,可以充分体会到探究知识的快乐。设计三个问题,先组内比较,再组间比较,分析数据,发现规律。学生不仅在思维上出现跳跃,逐层递进,让学亲自体验数学实验探究的过程,逐层递进
7、,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2) 利用计算机模拟掷两枚硬币的试验在重复试验次数为20,100,500时各做5组试验,得到事件A=“一个正面朝上,一个反面朝上“发生的频数 n 和频率f(A).问题1:1.n相同时,频率相同吗?为什么?问题2:从整体看,频率与概率是什么关系?问题3: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在概率附近的波动幅度如何变化?问题4:试验次数多的波动幅度一定比次数少的小吗?得出结论:1.试验次数n相同,频率可能不同,这说明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具有随机性。2. 从整体来看,频率在概率0.5附近波动。当试验次数较少时,波动幅度较大;当试验次数较大时,波动幅度较小,但试验次数多的波动幅度并不全
8、都比次数少的小,只是波动幅度小的可能性更大。设计意图: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感受到变换,加深理解。问题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3)给出定义,板书 大量试验表明,在任何确定次数的随机试验中,一个随机事件A发生的频率具有随机性。一般地,随着试验次数n的增大,频率偏离概率的幅度会缩小,即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逐渐稳定于事件A发生的概率P(A).我们称频率的这个性质为频率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可以使用频率估计概率P(A).(三) 学以致用例1.新生婴儿性别比是每100名女婴对应的男婴数.通过抽样调查得知,我国2014年,2015年新出生的婴儿性别比分别为115.88和
9、113.51.(1)分别估计我国2014年和2015年男婴的出生率(新生儿中男婴的比率,精确到0.001);(2)根据估计结果,你认为”生男孩和生女孩是等可能的”这个判断可靠吗?例2 一个游戏包含两个随机事件A和B,规定事件A发生则甲获胜,事件B发生则乙获胜。判断游戏是否公平的标准是事件A和B发生的概率是否相等。 在游戏过程中甲发现:玩了10次时,双方各胜5次;但玩到1000次时,自己才胜300次,而乙却胜了700次。据此,甲认为游戏不公平,但乙认为游戏是公平的。你更支持谁的结论?为什么?答 :当游戏玩了10次时,甲乙获胜的频率都为0.5;当游戏玩了1000次时,甲获胜的频率为0.3,乙获胜的
10、频率为0.7。根据频率的稳定性,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偏离概率很大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相对10次游戏,1000次游戏时的频率接近概率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我们更愿意相信1000次时的频率离概率更近。而游戏玩到1000次时,甲乙获胜的频率分别是0.3和0.7,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有理由认为游戏是不公平的。因此,应该支持甲对游戏公平性的判断。设计意图:两个例子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自己的疑问,更加理解概率的意义,掌握如何通过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四) 课堂总结频率的性质:1.在任何确定次数的随机试验中,一个随机事件A发生的频
11、率具有随机性。2.一般地,随着试验次数n的增大,频率偏离概率的幅度会缩小,即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逐渐稳定于事件A发生的概率P(A)。我们称频率的这个性质为频率的稳定性。应用:可以使用频率估计概率。思考:气象工作者有时用概率预报天气,如某气象台预报“明天的降水概率是90%,如果您明天要出门,最好携带雨具”,如果第二天没有下雨,我们或许会抱怨气象台预报得不准确。那么如何理解“降水率是90%”?又该如何评价预报得结果是否准确呢?设计意图:课堂小结由师生共同完成表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最后提出思考题,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八、 整体设计思路本节课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重视学生的合作与讨论,随时发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及时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结合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和方法问题,给予适当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