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0807952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后作业二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孟子“养浩然之气”与宇宙天地相交通;墨子认为荣辱、安危等一切系于人的努力;庄子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兵家充分发挥高度冷静的理智;韩非子对待人生如战场。上述思想家对人生、生命、生活的认识()A注重伦理和政治秩序的重建B极大推动了兼并战争的爆发C是中华思想文化的丰富养料D都满足了统治者争霸的需要2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在游说君主时,往往强调“祖仁者王,立义者伯,用兵穷者亡”的观点,即是将仁、义视为“王、伯(霸)之道”的根本。这说明()A诸子百家存在相互借鉴B儒家治国理念成为共识C

2、社会重视个人道德修养D思想领域呈现百家争鸣3有人认为,百家争鸣其实是围绕着“我们怎样做人”“如何治国”“中国向何处去”这三个问题展开的。战国时期法家主张“如何治国”?()A无为而治B仁政民本C以法治国D为政以德4中医典籍内经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后世医者据此推演出“中医五行图(如下图)”。这表明中医学()A重视儒家伦理道德B具有相当强烈的迷信色彩C源于生产实践的总结D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5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治国策略。该思想家是( )A孟子B荀子C墨子D韩非子6墨家提出“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尚之”的思想;名家邓析子提出“无厚”主张,

3、他说“君有三累,臣有四责。何谓三累?惟亲所信,一累;以名取士,二累;近故亲疏,三累。”;法家韩非子说“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政治动荡推动思想多元发展B思想领域呈现出趋同的现象C不同思想流派阶级属性不同D社会变革要求打破世袭特权7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生成的,是天地万物之源,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在内都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材料体现了老子()A“无为而治”的思想B朴素的唯物史观C“为政以德”的思想D“相生相胜”理论8下表是有关诗经研究的部分代表性观点,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学者观点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

4、有三千余篇,经孔子去其重,取三百五篇。此说多为后人所赞同,如班固等人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从经传所引诸诗看.存者多而亡佚者少,不容孔子十去其九朱嘉、叶适认为孔子只是刊定而已,谈不上刪与不删现代学者司马迁生当西汉初.所见材料多,刪诗与否,亦有不同说法,但他取三千之说,必有依据A研究诗经不能以史记作为参考史料B历史的真相随着时代发展一定会被揭开C历史叙事通常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D诗经由不同时代学者搜集和整理而成9历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郑国把刑法烧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并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铸

5、刑书”强调道德治国的重要性B春秋之前的古代中国未能以法治国C左传的历史记载一定客观真实D客观上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10春秋早期,各诸侯国境内多有荒草杂木之地,到战国中期有的已是“无长木”“无雉兔鲋鱼”的农业生产区。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B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剧C统治者重农抑商的政策D各国兼并战争的需要11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频繁往来,与中原各诸侯国相比邻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产生了()A宗法认同观念B华夏认同观念C胡汉平等观念D朝贡贸易观念12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下列关于该时期特征的描述准确的是()A封邦建国,同养公田B列国纷争,民族交融C井田

6、瓦解,经济衰退D匈奴南侵,县制普及13公元前356年进行的商鞅变法因其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且行之有效,取得了显著成效。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君主专制B维护井田制度C宣传儒家思想D实现富国强兵14春秋时期,晋国国君以温地置县后,先是任命狐溱为县大夫,继之者为阳处父,再后为郤至,接下来则是赵氏,四者并非亲属关系。这反映了A官僚政治的萌生B王室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C宗法关系的瓦解D晋国已经取消了世官制度15论语子罕有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反映了孔子A具有尊卑等级的观念B拥有博爱节俭的美德C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D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二、材料分析题16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

7、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2)依据材料二中图二和图三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什么新兴阶级的出现?(3)材料三中的“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

8、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摘编自刘焕曾、张文喜新编中国古代史(1)材料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形势变化图,试分别说明造成以上形势的原因。它们呈现出什么发展变化的趋势?图1到图2的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试卷第5页,共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

9、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提出对政治、社会、人生、宇宙万物的看法,这些思想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思想文化的丰富养料。C项正确;A项是儒家,排除A项;B项是墨家,排除B项;“都满足”说法错误,法家满足统治者争霸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2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纵横家实际上也是将仁义当做成就伯王的工具,说明诸子百家思想存在相互借鉴,A项正确;B项共识错误,各家各派也有自己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排除C项;材料强调纵横家的思想主张,没有体现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0、。3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以法治国,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排除A项;仁政民本是儒家而非法家治国理念,排除B项;儒家主张的为政以德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D【详解】据材料“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及图片中医五行图解“阴阳五行”可知,材料属于战国时期阴阳家的思想,属于传统思想文化,D项正确;阴阳五行不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生产实践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5B【详解】根据材料“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并结合所学可知,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11、,符合“隆礼尊贤而王”,又吸收法家思想,主张重法爱民,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荀子思想,B项正确;孟子是儒学家代表人物,不主张重法,排除A项;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没有吸收法家思想主张,排除C项;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不主张“隆礼尊贤而王”,排除D项。故选B项。6D【详解】根据材料“贤者举而尚之”“惟亲所信”“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可知战国时期,墨家、名家、法家思想的核心都希望崇尚人才,打破世卿世禄,选贤任能,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墨家、名家、法家不同学派都主张选贤任能,并非强调思想的多元化,排除A项;战国诸子百家代表不同的阶级,其思想虽有相同之处,但核心主张不同,排除B项;战国时期的儒家、

12、法家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不同思想流派阶级属性不同”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7B【详解】根据材料“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生成的,是天地万物之源,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在内都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知,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宇宙间的一切,这是老子朴素的唯物史观的体现,B项正确;“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A项;“为政以德”的思想,是儒家的思想,排除C项;“相生相胜”理论,是邹衍的五行理论,排除D项。故选B项。8C【详解】通过阅读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今历史学者对孔子编订诗经的不同观点,体现出受时代、立场和视角等多因素

13、影响,历史叙事通常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C项正确;研究诗经不能以史记作为参考史料的说法太武断,排除A项;历史的真相随着时代发展一定会被揭开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学者对诗经编撰的不同说法,并非不时代学者整理成就了诗经,排除D项。故选C项。9D【详解】根据材料“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郑国把刑法烧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并向全社会公布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铸刑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于法律的垄断,将成文法公布于众,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客观上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D项正确;“铸刑书”将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的书籍,是

1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有利于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执行,没有强调道德治国的重要性,排除A项;“铸刑书”将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的书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这有利于限制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但不代表春秋之前的古代中国未能以法治国,排除B项;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献,但不能表述为“记载一定客观真实”,并且左传内容的真实性不是材料主旨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0A【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社会生产力提升,大量开垦荒地,因此出现了“无长木”“无雉兔鲋鱼”

15、的农业生产区,A项正确;土地兼并不会导致上述情况出现,而且这一时期土地兼并情况并未加剧,排除B项;战国商鞅变法时期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兼并战争需要物质基础,但不是大面积垦荒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1B【详解】根据材料,“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频繁往来,与中原各诸侯国相比邻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说明一些少数民族融入了华夏族,而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故这一现象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B项正确;宗法认同是在血缘基础上的认同,材料中“戎狄蛮夷”并不一定与华夏族有血缘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平等的观念,也难以体现胡汉平等,排除C项;“戎狄蛮夷”与华夏族并非朝

16、贡关系,朝贡关系是两国或两个政府之间的一种承认尊卑地位的礼节性外交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2B【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列国形势图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列国纷争,民族交融,B项正确;A项是西周的特征,排除;春秋战国时期井田瓦解,经济发展,排除C项;D项是秦朝时期的特征,排除。故选B项。13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提升秦国实力,D项正确;君主专制此时还未出现,排除A项;井田制度是商鞅废除的制度,排除B项;商鞅是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C项。故选D项。14A【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置县后的官员由国君直接任免,并不依据血缘关系,说明的是当时官僚政治的萌生,

17、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当时宗法血缘关系开始瓦解,并非完全瓦解,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项。【点睛】15C【详解】材料“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大意是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这体现了孔子不偏不倚的中庸态度,故C项正确;材料和尊卑等级观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博爱节俭,排除B项;D项是道家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6(1)现象:诸侯争霸。消极影响:诸侯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积极影响: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2)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3

18、)联系:政治、经济的变革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详解】(1)现象:根据图一中的“齐鲁进军路线、吴国进军路线、越国进军路线”,可知当时诸侯争霸。影响:分析诸侯争霸的影响,需要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作答。积极方面,从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促进社会转型方面作答;消极方面,从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角度作答。(2)新现象:依据材料二可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阶级:结合所学可知,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土地私有制出现,推动了自耕农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3)根据所学可知,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变革,它们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17(1)原因:图1

19、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频繁的争霸战争。 图2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地位,掠夺土地和人民,进行兼并、统一的战争。 趋势:奴隶制国家从统一到分裂,从封建割据走向封建统一。 影响:大国在争霸战争中互相兼并、开拓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加速了奴隶制度的崩溃和封建制度的产生,推进新旧体制的更替进程。 (2)必然性:变法是生产力的发展的必然结果,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了奴隶制人身依附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变法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提出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

20、要求的最有效途径;频繁的战争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在战争中把握主动,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为达到富强,许多国家进行了改革;变法是法家思想推动的结果,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变法革新,主张依法治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为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详解】(1)原因:通过观察图1,结合所学知识,从主、客观方面分析可知,导致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频繁的争霸战争;通过观察图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目减少,局部统一局面出现的原因在于,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地位,掠夺土地和人民,进行兼并、统一的战

21、争。 趋势:综合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呈现的变化趋势为,奴隶制国家从统一到分裂,从封建割据走向封建统一。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图1到图2的变化可知,大国在争霸战争中互相兼并、开拓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加速了奴隶制度的崩溃和封建制度的产生,推进新旧体制的更替进程。(2)必然性:根据材料二中“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的主要原理,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分析战国时期的经济、

22、政治和思想可知,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了奴隶制人身依附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即当时的变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途径,即变法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提出的要求;频繁的战争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在战争中把握主动,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为达到富国强兵,许多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是形势发展的需要,而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变法革新,主张依法治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并为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所以在法家思想的推动下,受生产力、经济基础和历史发展的影响,战国时期的变动运动具有必然性。答案第9页,共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