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工业化”与“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分析.pdf

上传人:qwe****56 文档编号:6962399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率先工业化”与“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率先工业化”与“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率先工业化”与“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率先工业化”与“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分析.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经济问题探索2 0 1 3 年第1 2 期“率先工业化”与“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分析牢来自中印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黄永春卜2,祝吕静1,余菲菲1(1 河海大学,南京2 1 0 0 9 8;2 南京大学,南京2 1 0 0 9 3)摘要:本文以中印两国经济增长模式为例,解析了“率先工业化”与“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借助要素投入与绩效产出逻辑脉络,构建了“率先工业化”与“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框架,并根据该框架分析了中印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驱动机制和结果绩效。研究表明,“率先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虽可以获得G D P 的快速增长,并且提高了社会就业率,具有较低通货

2、膨胀率等优势,但却易陷入资源环境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困境。相比而言,“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虽具有资源环境友好性特征,但却无法保障就业,呈现较高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发展缺失制造业支撑等劣势。关键词:率先工业化;跨工业化;驱动机制;结果绩效中国与印度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先后经历了经济改革,且目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但是,由于发展基础和改革方式的不同,两国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并且两国的经济增长绩效也存在着明显差异。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制造业占G D P 的比重较高,近6年其比重基本维持在5 0 以上。而印度的制造业基础较薄弱,其依托服务业的发展推动经济

3、增长,服务业占G D P 比重最近1 0 年均超过了5 0。来自摩根斯坦利的数据显示,2 0 1 1 年印度服务业占G D P 比重达到了6 8 5,而制造业一直停滞在2 7 左右。由此可见,中国选择了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而印度采取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印两国迥异性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前人研究初步分析了中印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基础条件、发展潜力、国际竞争力等,例如有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来自高投资、渐进式技术进步的贡献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推动(张勇等,2 0 0 9)j。这种模式主要利用廉价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发展工业,促使劳动密集型工业快速发展(文富

4、德2 0 0 3)2。,从而使得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上强予印度(李钢、董敏杰,2 0 0 9)。“。但是中国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却呈现“两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特征(黄永春等,2 0 1 2)4 ,从而降低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也有学者指出印度经济增长来自于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和国内消费的拉动(胡志勇,2 0 0 8)p。,但印度这种发展模式仍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如能源供应紧张、水资源短缺等(刘秀莲,2 0 0 7)“。虽然现有学者已经初步意识到中印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同,但没有明确指出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化特征及其生成机制,也未系统性地比较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绩效差异。鉴于此,本

5、文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中印经济增长模式的内涵进行提炼,并构建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框架,深入探析中印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驱动机制,并从实证角度分析两种经济增长模式的结果绩效,以为中印两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并为研究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范式。一、“率先工业化”与“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内涵界定(一)率先工业化的界定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经济结构主要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乃至服务经济转型。例如,国外学者K a l d 0 和C h e n e r y。的研究表明,工业化是一国作者简介:黄永春(1 9 8 2 一),男,江苏盱眙人,河海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博

6、士、博士后,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品牌管理;祝吕静(1 9 8 9 一),女,江苏南通人,河海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余菲菲(1 9 8 3一),女,江苏南京人,河海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小企业管理。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 3 c G L 0 0 8);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 1Y J c 6 3 0 0 7 3);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 0 c L c o l 4)1 3 2万方数据实现经济增长的必经之路,制造业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纵观世界经济强国,无一例外都经历过工业化的道路,都以制造业为核心

7、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终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的经济发展亦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但是中国工业化时间仅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且G D P增幅位居世界前列。因此,本文把这种强化借助工业化阶段的积累而推动经济的增长,然后实现服务业的发展,且工业化时间较短的模式界定为“率先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例如,从江苏省的具体实践来看,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大精神,2 0 0 3 年江苏省根据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提出了“两个率先”的发展战略,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近十年的发展中,江苏省利用本省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优势资源,大力引进外资,率先发展制造业,并

8、把乡镇企业集中到一些工业园区,形成了“一镇一品,一村一业”格局,从而使江苏赢得了“工业大省”之称。(二)跨工业化的界定与率先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相比,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是一种绕过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进入服务业主导的增长模式(黄永春等,2 0 1 2)。例如,印度在农业经济萎缩后,避开了其基础设施薄弱与外资不足的劣势,而是利用本国成本低、技术水平高的人力资源发展服务业,尤其是发展以软件外包、I T 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进而从农业社会直接跨入到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使印度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再如非洲国家肯尼亚,其经济发展不仅面临资金不足,而且面临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因此,这

9、类国家转而利用本国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条件,重点发展对基础设施依赖度低的旅游业,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的增长。因此,本文把跨工业化增长模式界定为一国跨越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重点发展服务业的经济增长模式。二、“率先工业化”与“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框架一国经济增长模式是指通过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方法(张勇,2 0 0 9)1。通常,异质性的要素禀赋结构会生成差异化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而产生不同的经济增长结果绩效。因此,本文借助要素投入与绩效产出逻辑脉络,构建“率先工业化”与“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框架,见图1。图1“率先工业化”与“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框架(一)驱动一国经

10、济增长模式生成的要素挖掘导向和拉动作用(尹世杰,2 0 0 4)。1“。此外,一国政首先,基础设施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府通过制定符合本国发展的政策,有效配置其基础设件(罗森斯坦罗丹,1 9 4 3)8 I,其将影响一国经济施、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等要素资源,并促进有效需发展的水平与效率(朱红章、王学军,2 0 0 6)p。其求的形成,最终将提高一国的竞争优势(波特,次,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的技术进步会逐渐提高其1 9 9 0)“。因此,本文认为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技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一国综合经济效益术进步、有效需求和政策五个要素共同促进经济增(朱红章、王学军,2 0 0 6)一

11、1,可见技术进步是一国经长,并将决定一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生成。济增长的核心源泉(索洛,1 9 5 6)。与此同时,专(二)驱动要素的结构差异决定经济增长模式的业化的人力资本不仅具有报酬递增的效应,而且能增加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从而使经济持续增长(卢卡斯,1 9 8 8)“。再次,有效需求与经济增长呈密切正向关系(凯恩斯,1 9 3 6)“,有效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其中投资需求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源动力(刘易斯,1 9 5 5)“;而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因而消费需求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生成通常,如果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制造业发展所必须的雄厚基础设施以及丰富廉优的人力资源,

12、并且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较快,此时会诱发政府推进创新要素资源向制造业集聚,发挥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着力吸引大量投资涌向制造业,还会倾向于强化制造业的对外开放政策,最终会促使一国生成“率13 3万方数据先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例如西方国家、亚洲“四小龙”等国家的经济都是在农业稳固基础上,利用劳动力、资本、技术、国家政策等优势率先发展制造业,并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继而发展服务业乃至现代服务业。与此相反,如果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而拥有服务业发展所需的精英人才资源,并且技术变革主要发生在服务业,此时会驱动政府推动创新要素资源向服务业集聚,发挥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刺激服务业的消费

13、需求,还会倾向于制定服务业的自由化政策,最终会诱发一国生成“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例如,很多南亚发展中国家,如赞比亚、乍得、苏丹、肯尼亚以及巴基斯坦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采取了先发展服务业的经济增长模式,以谋取全球产业竞争的差异化竞争优势,避免与中国等制造大国在国际产业链的直接竞争。(三)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同形成差异化的经济增长结果绩效一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为了追寻充分就业、价格总水平的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随着世界各国倡导发展绿色经济,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已日益成为一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目标。因此,本文从就业率、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五方面

14、分析一国经济增长的结果绩效。由于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K a l d o r,1 9 6 7)。1,是技术创新和扩散所导致的供给增长源泉,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源泉(H e r s h 和w e l l e r,2 0 0 3)m 1。因而,率先工业化的国家,通过工业强国会获得G D P 的快速增长,并且可以提高社会的就业率,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往往会使一国陷入资源环境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困境。相反,“跨工业化”国家虽可以获得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并且具有环境友好等优势,但却面临难以创造充足的就业机会等问题。由此可见,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会产生差异化的经济增长结果绩效。三、中国“率先工业化”与印

15、度“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驱动机制比较(一)中国“率先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生成机制从上述分析框架可知,中国制造业雄厚的基础设施、丰富廉优的人力资源、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制造业的大规模投资拉动以及制造业的对外开放政策,促使中国选择率先发展制造业的战略举措,从而使中国形成了“率先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1 制造业雄厚的基础设施。制造业对基础设施的依赖性较高,而中国拥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使得我国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相反,服务业对基础设13 4施的依赖较小,这促使印度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例如,中国在电力、交通、通信等硬件基础设施方面都居于世界前列。中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二位;铁路营业里程居世界第

16、三位,公路里程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高速公路居世界第二位,高速公路网大概是印度的7 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及邮电通信业等同样发展迅猛,全国固定电话用户已突破2 亿户,移动电话用户已达7 亿户,均居世界第一位。18 I。最为关键的是,我国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并举、高中低技术并存、门类比较齐全、技术相对较高的工业体系,如形成了纺织、轻工、机械、电子、建材等工业门类,从而使得我国工业经济实现了转型升级。因此,在基础设施雄厚的情形下,我国将经济发展的重心向制造业倾斜。2 制造业丰富廉优的人力资本。制造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劳动者,特别是工业制成品部门,更需要训练有素的高技能工人(华民,2 0 0

17、6)H9。鉴于,中国具有劳动者素质的结构性优势,因而其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相反印度的劳动者素质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致使其制造业的发展较为滞后。2 0 0 3 年中国的小学教育总入学率达9 7、中学为6 7、高等教育为1 3;但在印度,同一年的各类总入学率都要低于中国,其中小学的总入学率为8 4、中学为5 0、高等教育为1 l,可见中国受过中等教育的人才供给较充足”。此外,中国成人识字率为8 1,印度为5 2,因而中国的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之印度具有优势。加之,中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且每年有近1 0 0 0 万的新增就业人口,从而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因此,中国自2 0 世纪7

18、 0年代实施经济改革后,发挥丰富廉优的人力资本优势,承接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推动了制造业的蓬勃发展。3 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还得益于制造业的技术进步。首先制造业具有干中学效应,可以增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据统计,从1 9 9 5 年到2 0 0 8 年,我国制造业企业平均科技活动经费增长了5 倍,科技人员人均经费增长了4 倍多,从而使得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指数增长了4 倍多,以年均1 6 的增速实现了快速提升。相反,我国服务业研发投人不足,创新能力较低。例如2 0 1 0 年,我国服务业R&D 活动在全部企业R D 活动中所占比重只有1 3 9

19、,远低于发达国家3 0 的平均水平。其次,我国经济改革后,着力引进外资进入制造业,使得制造业获得了技术溢出效应。鉴于此,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率较高。例如,1 9 9 0 一2 0 0 9 年间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为8 2;而此间服务业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仅为1 1(时春红,2 0 1 1)瑚j。可万方数据见,我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率明显高于服务业,从而驱动我国制造业得以率先发展。4。制造业的大规模投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动力来源来看,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从2 0 0 0 年到2 0 1 0 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速为1 3 3,且近年

20、来我国投资占G D P 的比重已超4 5。与此相反,我国消费占G D P 的比重一直以来都较低。按照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罗奇2 0 l O 年提供的数据,中国国内私人消费占G D P 的比重从9 0 年代末的5 0 下降到2 0 0 8 年的3 5,而投资占G D P 的比重则从1 9 9 7 年的3 2 上升至2 0 0 9 年的4 7。相比于中国,多年来,印度由于政府财政赤字巨大,投资能力不足,其固定资产投资比率都在3 0 上下波动,而个人消费占到G D P 的6 7,远高于中国。由此可见,投资需求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印度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推动。此外,有资料显示,我国投

21、资拉动的第一、二、三产业产值的比例分别为2 1 6、8 4 8、1 2 9 4。因此,制造业的投资需求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5 制造业的对外开放政策。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侧重于第二产业,从而吸引大量外资涌人制造业。据国研网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第二产业吸引F D I的比例保持在7 0 左右。大规模的F D I 涌入势必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产生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关联效应以及技术溢出效应,从而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亓朋等,2 0 0 8)。2 卜。相对而言,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较为滞后,服务业F D I 所占比重一直低于3 0,且服务业的外资流向也以房地产(1 7 6)和批发零售餐饮

22、业(2 8 5)为主心2:。因而,我国难以通过引进外资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融入服务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这也是中国服务业持续在低位徘徊的重要原因。所以说,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印度“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生成机制从上述分析框架可知,虽然印度制造业的基础设施较薄弱,但印度具有服务业的精英人才资源,并且推动服务业的技术变革,刺激社会的消费需求,并推进服务业的自由化政策,从而使印度生成了“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1 制造业薄弱的基础设施。长期以来,印度对公路、铁路、电力、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不足,造成基础设施落后。薄弱的基础设

23、施阻碍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并使印度投资转向服务业。例如,一方面,印度能源供给不足。印度石油严重匮乏且消耗量又大,严重依赖进口;印度电力严重短缺,每年约4 0 的印度居民无电可用,在大城市中也经常断电。另一方面,印度交通运输能力不足。直到2 0 0 6 年,印度才建成全长近50 0 0 后m 的“黄金四边形”公路网。在这些较好的高速公路行驶时,时速才可接近1 0 0 七m。然而,信息产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低,对能源、原材料消耗也低,这就迫使印度选择一条既满足低能耗、低材耗、低环境污染又能实现较高产出的经济改革道路。因此,薄弱的基础设施,促使印度另辟蹊径将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拉力。2 服务

24、业的精英人才资源。印度改革后,将大量资金投入大学,奉行精英人才教育,培养出一大批通晓英语的国际化管理和技术人才,为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服务业提供了人才保障。首先,印度实行精英化教育,在文盲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却拥有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每年可培养1 0 0 万工科毕业生,因而印度科技实力名列世界前茅。加之长期殖民化,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其次,印度拥有一大批通晓英语和国际化管理的海外技术移民。正是拥有这些英语人力资源优势,印度在软件开发方面能够紧跟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和需求,抓住机遇承接了从美国等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软件设计、科技研发、金融、财务会计、

25、个人服务、电信服务等服务外包,进而实现了服务业的“专业化、规模化、范围化”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印度经济整体发展。3 服务业的技术变革。印度重视服务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尤其是软件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并推动服务业的技术变革,从而促成了印度跨越工业化阶段,而直接进入服务业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从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看,印度现代服务业增长水平超过1 0,高出传统服务业近3 个百分点。例如,近几年印度软件产业年增长率均在5 0 以上,跃居世界第二软件大国。与此同时,在全球软件开发中,印度占据了1 6 7 的份额,并占据美国软件市场份额的6 0 3。这些行业都属于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是对信息技

26、术革命反应敏感的行业。因此,印度服务业的技术进步效率较高,且有力地反哺带动了制造业,最终推动了印度经济的增长。例如,B o s w o n h 埋纠等学者指出,印度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 F P)的增长率在近几十年来一直很高(几乎每年都是5),而资本贡献率仅为1 4。可见,印度服务业的技术变革推动了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印度跨越工业化阶段直接发展服务业。4 社会内部消费需求。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印度生产性服务需求与消费性服务需求也相应的增加,拉动了服务业的发展。1 3 5万方数据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印度主要依靠消费拉动,据统计,其消费支出在2 0 0 8 年金

27、融危机时所占G D P 比重仍有5 5 1,而此时中国的比重仅为3 5 2。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原因,其一印度银行放宽了消费信贷限制,印度商业银行贷款中有6 5 贷给私人、家庭和私营企业,只有3 5 贷给国有企业。其二,印度企业为本土市场打造了“印度制造”的产品概念,即所有产品都是针对印度人爱好和需求制造的,这种以本土消费者为导向的生产模式使印度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吸引力。其三,印度超过6 0 的人口年龄在3 0 岁以下,这部分年轻群体的消费力很强。因此,印度社会消费购买力的上升,强劲拉动了印度服务业的发展,使得印度经济得到快速发展。5 服务业的自由化政策。2 0 世纪9 0 年代后,印度实施了“新

28、自由主义”特色的经济改革,逐渐将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行业向私人投资者和外资开放,并对金融自由度、产权制度和法律体系等投资软环境进行改革,引导各类资源向服务业转移。例如,从甘地执政起,历届印度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自由化政策措施促进I T 产业的发展。包括制定发展规划、设立信息技术部、提供各种税收优惠、设立高新技术园区、培养高科技人才等,最终促使印度的I T 产业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强国,为印度服务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外,在印度有限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外资主要集中在软件(1 3)、I T 服务(2 0)、金融服务(5)、汽车(5)、电力(3)等技术密集型行业,从而促进了这些产业技术水平

29、、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服务业的自由化政策为印度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四、“率先工业化”与“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结果绩效比较基于中国“率先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与印度“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框架,本文从就业率、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及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五方面,对“率先工业化”与“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结果绩效进行比较,以为中印两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提供借鉴。(一)就业率实践证明,中国率先发展制造业,提高了社会的就业率;而印度优先发展服务业、跨越工业化阶段并不能带来较高的社会就业率。从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可知,从1 9 9 l 到2 0 1 0 年,中国

30、1 5 岁(含)以上总就业人口比率均超过印度,且中国就业率保持在7 0 以上印度就业率基本在5 0 左右。由于制造业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源泉(H e r s h 和w e l l e r,2 0 0 3)7 1,因此以劳动密集为特征的制造业具有较长】3 6的产业链和较高的产业辐射效应,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对中国,以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服务业,其产业链相当短,而且产业溢出效应也比较小,只能吸纳部分精英阶层的劳动力,而把低教育程度、低素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排斥在外,因而印度这种靠服务业推动的经济增长是“菲就业”式的,反而降低了就业率。由此可见,服务业的“引致就业”需求效应远低于制造业。因此,相比

31、而言,“率先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价格稳定目前,中国和印度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但都在经济突飞猛进之后,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且印度的通货膨胀率一直高于中国。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近几年通货膨胀率一直低于印度,且最高值不超过6,而印度近几年通货膨胀率均超过6。中国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在于制造业大规模投资需求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并且,这种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并不是国内总供给关系的失衡,而主要是工业制成品价格的上涨。由于,我国存在“产能过剩”现象,一旦出现工业制成品价格快速上涨现象,我国能快速地供应,所以我国不会出现高通货膨胀现象。相对中国而言,印度出现较高通货膨

32、胀的原因在于印度农业制造业等基础产业发展缓慢,导致印度的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供应不足。由此可见,“率先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出现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现象。相反,“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则因为缺失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而带来了相对较高的通货膨胀。(三)经济增长过去2 0 年中国和印度经济均呈现高速增长状态,且中国的经济增速远高于印度。由图3 可知,1 9 9 0年到2 0 1 1 年,中国G D P 增长率始终高于印度,并且在多数年份中国G D P 增长率高于印度3 个百分点以上。由于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才是保持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动力源泉(K a l d o r,1 9 6 7),这也正是当前很多发达国家

33、实施“再工业化”的本质所在(黄永春等,2 0 1 3)口。所以中国以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获得了G D P 的快速增长,并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增长。相对中国而言,印度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以信息软件产业为代表的服务业,继而借助服务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服务外包环节,使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印度的经济发展没有经历国内农业和制造业的衔接过程,面临制造业基础薄弱等“软肋”,从而使服务业的发展失去了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故而,相对“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而言,“率先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可以保障经济增长的稳健性。万方数据图22 0 0 0 2 0 1 1 年中国和印度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趋势资料来源:T

34、h ew(1 r l dB a I l k,w o r l dd a t a b a n k11L【一g 善害三=宝宝宝宝童图31 9 9 0 2 0 1 1 年中国和印度G D P 增长率的趋势(四)国际收支平衡由近期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统计可知,贸易中的中印两国均出现收支失衡现象。近十年来中国有形货物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而无形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相反,除个别年份外,印度无形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而有形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在率先工业化进程中,我国主要借助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从而使得有形产品的出口贸易额较高。与此同时,我国服务业发展较落后,

35、仍然集中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需要吸引高端服务业,故而我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相对中国而言,印度政府推进服务业的创新和变革,并且着力发展软件等现代服务业以嵌入全球服务业的产业链,从而使无形商品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一直处于顺差状态。然而,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印度经济结构,其工业化水平不高,以致印度需要进口大量工业中间品或制成品,从而使得印度出现巨额的有形商品逆差现象j 因此,“率先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易形成有形商品贸易的顺差,以及服务贸易的逆差;而“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则相反。(五)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资料来源:T h eW o r l dB a l l k,w o r l dd a t a b

36、 a J l k在中印两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陷入了资源环境高消耗的困境;但相对而言,印度经济的发展却呈现低资源消耗、低环境破坏的特征。鉴于本文篇幅有限,现选取每1,0 0 0 美元G D P(2 0 0 5 年不变价P P P)的能源使用量(千克石油当量)为衡量资源消耗的指标,选取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衡量环境污染的指标。1 9 9 0 年到2 0 0 9 年,中国每l,0 0 0 美元G D P(2 0 0 5 年不变价P P P)的能源使用量(千克石油当量)远高于印度。与此同时,1 9 9 0 年到2 0 0 9 年间,中国和印度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直在增加,但中国一直高于印度。这充分显示

37、,中国以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着力点,发挥成本比较优势推进了工业化进程,虽获得了G D P 的快速增长,但却易陷入资源环境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困境。相对中国而言,印度“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借助服务业的发展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服务外包环节,跨越了工业化发展阶段,具有资源环境友好性特征。五、研究结论本文以中印两国经济增长模式为例解析了“率先工业化”与“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内涵。进而,本文借助要素投入与绩效产出逻辑脉络,】3 7万方数据构建了“率先工业化”与“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框架,指出中国“率先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生成受制造业雄厚的基础设施、丰富廉优的人力资源、技术进步、

38、大规模投资需求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动。相反,虽然印度制造业的基础设施较薄弱,但印度具有服务业的精英人才资源,并且推动服务业的技术变革,刺激社会的消费需求,推进服务业的自由化政策,从而使印度生成了“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率先工业化”与“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优劣势,即率先工业化国家能够获得经济的快速增长,可以提高社会的就业率,具有较低通货膨胀率等优势,但却陷入资源环境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困境;而跨工业化国家虽可以借助服务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并具有资源环境友好性特征,但却无法保障社会就业,呈现较高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发展缺失制造业支撑的劣势。参考文献:1 张勇,王

39、玺,古明明中印发展潜力的比较分析 J 经济研究,2 0 0 9(5):2 l 一3 0 2 文富德中印在经济发展中可以相互学习 J 南亚研究季刊,2 0 0 3(3):1 6 3 李钢,董敏杰中国与印度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与解释 J 当代亚太,2 0 0 9(5):1 2 4 1 4 8 4 黄永春,郑江淮,杨以文等“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分析来自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启示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0 1 2(1 1):1 3 7 1 4 3 5 胡志勇印度经济发展论析 J 南亚研究,2 0 0 8(2):4 4 4 8 6 刘秀莲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喜与忧 J 世界经济与政治,2 0 0 7(6)

40、:4 8 4 9 7 c h e n e r yG,G a b aV,G a k r a t s as,e ta 1 A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o f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I l M S h a T l g I a i:S h a l l gH a jP e 叩l eP r e s s,1 9 8 9:7 1 7 8 8 R o s e n s t e i nR o d a nP N P m b l e m so fI n d u s t r i a l

41、i s a t i o n0 fE a s t e ma I l dS o u t l l E a s t e mE u m p e J T h eE c o n o I I l i cJ o u m a l 1 9 4 3:2 0 2 2 1 1 9 朱红章,王学军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J 技术经济,2 0 0 6(5):4 2 4 6 1 0 S o l o w,R 0 b e nM AC o n 踊b u t i o nt ot 1 1 eT h e o r yo f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 J Q u a n e r l yJ o 啪a 10 fE c o n

42、 o m 一1 3 8i c s,1 9 5 6(2):6 5 9 4 1 11 L u c a s,R o b e nE J r O nt h eM e c h a n i c so fE c o-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J J o u m a lo fM o n e t a r yE c o n o l l l i c s,1 9 8 8(6):3 4 2 1 2 J o h nM a y n a r dK e y n e s AT r e a t i s eo nM o n e y:S e c o n dE d i t i o n M L o n d

43、 o n:M a c m i l l a n,1 9 3 6:1 9 8 1 3 w i l 王i 枷A r t h u rL e w i s 1 1 l et h e o r yo fe c o m o m i cg r o 叭h,b n d o n M G e o 唱eA l l e n&u r w i n,1 9 5 5:1 4 6 1 4 尹世杰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 J 消费经济,2 0 0 4(5):3 7 1 5 M i c h a e lE P o r t e r T h ec o m p e t i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o fN a t i o n s

44、 M N e w Y o r k:T h eF r e eP r e s s,1 9 9 0 1 6 K a l d o r,N S t r a t e 百cF a c t o r si n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M I t h a c a:N e wY o r ks t a t es c h o o lo fI n d u s t r i a la n dL a b o r R e l a t i o n s,C o m e l l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9 6 7 1 7 H e r s hA d a m

45、,w e U e rc h r i s t i a n D o s e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M a t t e r J c h a l l e n g e,2 0 0 3(4 6):2 1 8 沈开艳中印经济改革与发展道路的比较和思考 J 南亚研究季刊,2 0 1 2(1):1 0 0 一1 0 5 1 9 华民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相似的原理与不同的方法 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6(6):3 6 5 0 加 时春红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效率关系实证分析 J 价格月刊,2 0 1 l(2):7 0 一7 3 2 1 亓朋,许和连,李海峥技术差距与外商

46、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 0 0 9(9):9 2 1 0 6 2 2 王爽,于巧丽印度经济的发展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 J 黑龙江对外经贸,2 0 1 l(7):2 8 3 3 2 3 殷永林论印度早熟的经济增长模式 J 东南亚南亚研究,2 0 1 2(1):5 5 6 0 2 4 李云霞印度经济发展优势辨析 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8(2):9 2 9 7 2 5 B o s w o n hB,s u s a nM s o u r c e so fG r o w t hi nt h eI n d i a nE c o n o m y G N B

47、 E RW o r k i n gP a p e r,2 0 0 7(2):1 0 3 一1 2 6 2 6 黄永春,郑江淮,杨以文等中国“去工业化”与美国“再工业化”冲突之谜的解析 J 中国工业经济,2 0 1 3(3):7 2 0(编辑校对:孙敏张君晶)万方数据“率先工业化”与“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分析来自中“率先工业化”与“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分析来自中印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印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作者:黄永春,祝吕静,余菲菲作者单位:黄永春(河海大学,南京210098;南京大学,南京210093),祝吕静,余菲菲(河海大学,南京,210098)刊名:经济问题探索英文刊名: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年,卷(期):2013(12)本文链接: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财经金融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