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docx(8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湘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含课课练)(word文档,全文可编辑)单元课程课时备注第一单元生态系统1.1阳光下的植物1.2从吃与被吃说起1.3保持生态平衡1.4制作生态瓶第二单元 水循环2.1雾和云2. 2雨和雪2. 3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第三单元 能量3.1能量家族3. 2热能转换3. 3电能转换3.4电磁转换第四单元4.1地月系4. 2太阳系浩瀚宇宙4. 3灿烂星空4. 4宇宙畅想曲第五单元 我们来造桥5.1桥梁招标5. 2桥梁投标5. 3建造桥梁第六单元 创造与发明6.1大自然的启示6. 2手电筒的发明6. 3我的发明创意教学反思:一、优点方面:1、通过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
2、上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一 有机会就肯定学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2、让学生感觉到这部分内容简单,自己能学会,有这样的心理暗示,学生 就会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奠定了学好这部分内容的信心。3、启发式讲解,也给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一个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 动去思考。二 缺点方面:1、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的进度有时难以掌握。2、启发式教学比直接教授内容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相对而言,课堂练习时 间减少,不能及时巩固知识。知识的巩固只能利用课下,靠学生的自觉性。3、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反应慢的学生可能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也许知识 更加混乱。4、教学中板书很少,甚至没有。1.3保持
3、生态平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 生物与栖息地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达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叫作生态平衡。知道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水灾、旱灾、地震、台风等)和人为 因素。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2 .科学探究能应用已学知识解释马里恩岛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能查阅资料了解更多 生态平衡被破坏的例子。了解人为破坏以及补救恢复生态平衡的事例,由因到果或者由果溯因进行分 析推理。3 .科学态度 STSE认识到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应该和谐相处。【教学重点】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 生物与栖息地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4、达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叫做生态平衡。在生态平衡下,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 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会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教学难点】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被破坏、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资料或事例,论证生态平 衡的重要性、生态系统破坏的危害、生态保护应尽的责任。培养综合论证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导入(1)复习:什么是生态系统?(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2)揭示课题。(-)新课学习1 导入活动(1)明确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 生物与栖息地之间 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5、达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叫作生态平衡。在生态平衡下,系 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2)思考:想一想,食物链或食物网被破坏后,生态平衡会怎样?生态平衡 的修复会不会很难呢?(3)学生自由发言。2.马里恩岛的启示(1)阅读资料。靠近南极的马里恩岛原先是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岛上只有 海鸟 无翅蛾蜗牛 蚯蚓等小动物,直到一支探险队登上马里恩岛,船上的几 只老鼠也溜上了岸。两年后,这个小岛成了鼠岛,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后来, 探险队运来4只家猫,结果老鼠逐渐少了,而猫却迅速繁殖起来,它们开始捕食 海鸟,严重破坏了马里恩岛的生态平衡。(2)分组讨论。用食物链的知识解释:马里恩岛的生态平衡
6、是怎样被破坏的?(3)汇报交流。(4)小结:船上的几只老鼠被带上了小岛后,因为老鼠在岛上没有天敌,环 境适宜,老鼠迅速繁衍起来,人为地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猫被带上岛后,猫 吃老鼠,老鼠因此逐渐减少,因为猫在岛上也没有天敌,于是迅速繁殖;后来, 猫改为捕食海鸟,于是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5)介绍生物入侵。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大量繁殖,对本 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称为生物入侵。我国已知的外来植物超过600种, 动物约40种。危害较大的生物有紫茎泽兰水葫芦、美国白蛾、桂树等。(6)分组活动: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生态平衡被破坏的例子。(7)讲解:人口快速增长使人类的活动日益增多,
7、建造城市 开发能源等活 动改变了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说一说生态平衡的破坏会带来哪些危害?(8)课件展示教材P10下方四幅图,分析图中生态平衡破坏造成的危害。(9)小结: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水灾、旱灾 地震 台风等) 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3.塞罕坝的环境变迁(1)阅读“塞罕坝的环境变迁”的材料。(2)阅读过程中,思考如下问题:a.塞罕坝生态平衡是如何被破坏的?b.人们为了恢复这里的生态平衡做了哪些努力?c.恢复了生态平衡的塞罕坝带来了哪些好处?(3)课件展示教材P12的四幅图,了解为人类保护生态平衡做了哪些努力?(4)课后任务:查阅
8、资料,了解更多的人类保护生态平衡的例子。(5)本课小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生态系统密切相关,人类是生态系统的 一部分,保护我们与生物共同的家园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三)整理,下课。【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栖息地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达成 一种动态的平衡,叫.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人或人为引种后大量繁殖,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定危 害的现象称为 02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 和,其中 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3 .我国已知的外来植物超过 种,动物约 种。.二 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 .下列不属于外来入侵物种的是()。.A.美国白蛾B.巴
9、西龟C.大.熊猫.草原上生活着老鹰和兔子,如果任意杀害其中一种的话,会造成什么后果?A.草增多 B.破坏草原生态平衡.C.兔子增多.不属于破坏生态平衡的自然因素是()。.A.乱砍滥伐B.火山 C.台风.2 .下列属于保护生态平衡的是()。A.随意使用水资源 B.建造人类的高级公寓 C.保护白鳍豚.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平衡永远不会遭到破坏.B.要保护对人类有利的动物,因此要大肆捕杀它的天敌C.合理伐木能够保护植被更新,不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三、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 .台风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2 .来自南美洲的清道夫鱼净化水质能
10、力强,放.入我国河水中有利无害。(.).我们生活的环境很稳定,所以在河道里可以放生各种动物。().教学反思:保持生态平衡是湘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态系统中第3课 的内容。该课除了使学生认识草原上鹰 兔 草的生态平衡关系,还要让学生认 识沙尘暴的形成及明确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在课前对生态系统平衡和沙尘暴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了 解,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交流和讨论。整堂课的教学以交流讨 论 分析推理为主,至始至终课堂气氛都十分的活跃。我还利用教室内的电视, 播放了沙尘暴的图片和沙尘暴形成的原因,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觉到沙尘暴对我 们带来的危害,使
11、学生明白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通过教学,我也发现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也有许多不足之处:1、本课一开始,我以复习导入,提出:“上节课,我们讲了往生态瓶内添加 动物或植物,之后生态瓶会有什么变化呢?”强调:“当生态瓶内的某一个环节 发生改变时,就会使整个生态瓶内生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大自然也是一样, 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将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维护生 态平衡。”我感到这种引入方法没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想如果在开头 能引入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效果会更好。1.4制作生态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月宫一号”是我国研制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知道我们制作生态瓶时需
12、要尽量模拟自然的生态环境。2 .科学探究能查阅资料了解被模拟的真实生态环境,能根据所学知识 实际条件设计生 态瓶的制作方案。通过交流完善设计方案并制作生态瓶,能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3 .科学态度 STSE能互相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制作生态瓶,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培养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了解生物群落,设计方案以及根据方案来做一个生态瓶。【教学难点】认识生态群落中的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自制的生态瓶,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制作生态瓶的材料、记录笔、活动手册。【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导入(1)课件展示教材P13上方图片。你知道这是哪里的场景吗?
13、(2)介绍并引入新课:这是“月宫一号”的场景,“月宫一号”是我国研制 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370天的生存实验,刷新了人类密闭生存的世界纪录。让 我们先了解“月宫一号”,然后学着制作一个生态瓶。(-)新课学习1 . “月宫一号”(1)阅读“月宫一号”的材料。(2)想一想:“月宫一号”是如何在密闭环境中保障人类生存需求的?(3)讨论并发言。(4)我们也来制作一个密闭的生态瓶,研究小世界中的生态平衡。2 .制作生态瓶(1)目标预设:你想模拟哪种生态环境制作一个生态瓶?(2)自由发言,选择目标。(3)分组讨论。制作生态瓶前,我们应该怎么做设计?(4)各自进行方案设计,并写在活动手册上,教师辅导巡视。(
14、5)组内交流设计方案。(6)案例示范:课件展示教材P14的两个设计方案。学生与之对比,结合交 流情况完善设计方案。(7)班级交流。比一比,预计哪组的生态瓶维持时间最长?为什么?(8)学生制作生态瓶(如果有材料,可在课堂上制作,也可以在家进行)(9)展示成果。(10)总结生态瓶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如果生物很快死亡,生态瓶就失败了, 分析失败的原因。(三)整理,下课。【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 .“月宫一号”是我国研制的人工 生态系统。.2 .“月宫一号”实验的成功为人类长期在 中生存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3 .“月宫一号”系统可以满足8人在封闭状态下的生存 o.制作生态.瓶时,我们可以选择的容器是
15、-o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 .小鱼生态瓶模拟的是池塘()o .A.生物种群B.动物群落C.生态系统.白天观察小鱼生态瓶时,我发现小鱼露出水面的次数逐渐增多了,可能的原因 是()o .生态瓶里的鱼太多了生态瓶里.的氧气不够生态瓶里水草太多了A. B. C.2 .在制作潮虫生态瓶时,下列哪种做法最适合?().A.瓶里倒满水 B.瓶里放干土 C.瓶里放湿土.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A.非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无作用B.生态瓶中的生物越多越好C.生态瓶可以用塑料瓶制作三 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 .因为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随意破坏环境。().2
16、 .一群猫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3 .石子水等在生态系统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4 .制作生态瓶时,动物和植物的数量越多越好。().教学反思:在学习制作生态瓶一课中,主要是让学生探究池塘中生态系统里的水生 植物利用水、光 养分等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供水生动物呼吸之用。此前, 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熟悉,也知道水生动物的排泄物为水生植物提供了肥料。为 此,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尊重孩子们的想法,让他们自由探究的基础上, 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设计生态瓶上。做一个生态 瓶教学反思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课前导
17、入的时间还是有些长,原计划6分钟完成,结果用了 9分钟,主 要是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上浪费了一些时间。2、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氛围,导致了课堂的后半部分学生们学的不积极,显得有些乱。2. 1雾和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云和雾都是由水蒸气遇冷后凝成的很多小水滴或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 形成的。雾在低空,云在高空。2 .科学探究通过对比模拟实验,探究雾形成的原因。能够在对雾形成原因探究的基础上,类推云的形成。3 .科学态度、STSE对于云雾现象与水蒸气之间的关联有探究兴趣,实事求是,乐于合作与分享。 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完成雾的模拟实验,有创新精神。【重难点】根
18、据现象进行思考并合理根据判断进行科学实验,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与他 人合作,科学整理分析搜集到的信息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半杯热水、冰袋、热水袋、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导入(1)大声朗读:大风起兮云飞扬,雨雪冰霜纷纷降。涓涓细流起波澜,汇入 大河腾巨浪。江河湖海水蒸腾,全靠阳光传热量。水汽空中结云雾,水再循环恒 久长。(2)谈话引入并揭示课题:从本节课起,我们将进入新的单元学习,是关于 “水的循环”的学习。首先我们将来探究雾和云的相关知识。(-)新课学习1 .导入活动(1)课件呈现教材P16上方三幅图。(2)提问:大自然中的
19、蒸发无时不在,想一想,蒸发的水蒸气跑哪里去了? (3)学生自由发言。2 .探究雾的形成(1)描述雾的特点。雾是常见的自然现象,说一说你见过的雾的特点。例如:雾是白色的,但既抓不到也摸不到;在雾中待久了,衣服也会湿漉 漉的!雾多发生在较冷的秋冬季节哦!(2)推测雾的形成。雾是怎样形成的?请提出你的推测。(3)班级交流,形成假设:雾的形成与水蒸气遇冷有关系。(4)介绍器材,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一杯热水 一个冰袋,怎样用模拟 实验检验我们的推测?(5)交流汇报,形成众人认可的实验方案:往杯子里倒入半杯热水,先用冰 袋接近杯口,观察现象并记录。然后将冰袋换为装有热水的塑料袋,观察现象并 记录。(6)
20、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7)汇报交流。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如何解释雾是怎样形成的?(8)小结:当用冰袋接近热水杯口,杯口会出现很多“白气”。用装有热水的塑料袋, 并没有这种现象。这是因为杯子里的水蒸气在杯子外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很小的 水滴飘在空气中,这就是雾的形成。雾多发生在较冷的秋冬季节,这些,都说明 雾的形成与水蒸气遇冷凝结有关。3 .类推云的形成(1)提出问题:前面我们了解到了雾形成的原因,云和雾看起来很相似,云 又是怎样形成的呢?(2)作出推测:讨论,给出自己的推测。(3)提示:你有过在高山上感到寒冷的经历么?在高山上我们会看到很多的 云?这是为什么呢?(4)资料介绍:科学家经过研究
21、和测量,发现一般情况下气温会随着海拔高 度的增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5)汇报交流:根据以上提示和资料介绍,结合雾的形成,说一说云是怎样1.1阳光下的植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二歧分类法是选择一对明显不同且具有可比性的特征将植物分为两类, 然后在每类中又根据相对应明显不同的特征再区分为两类,如此下去,直至把所 有植物分完。知道绿色植物的叶在阳光照射下,可以将二氧化碳与水合成养料(淀粉),同 时放出氧气。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2 .科学探究能够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二歧分类。针对植物生长的秘密这一问题,搜集、阅读科学家相关研究过程的资料,了 解绿色叶片可以制
22、造养分维持植物自身的生存。3 .科学态度 STSE积极参与交流与讨论,了解历代科学家接力研究揭开植物生长秘密的科技史, 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初步意识到植物不但能维持自身生存,还为动物生存提供了氧气、 食物等, 懂得保护植物。【教学重点】.认识二歧分类的过程,更加体验到植物的多样性。1 .从光合作用的科学研究史中,提炼分析科学家研究过程,关注科学思维和科学 精神。【教学难点】通过光合作用的科学史,体验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植物图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形成的?(6)小结:云也是水蒸气遇冷凝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漂浮在
23、空气中形成的。(7)全课总结:云和雾都是由水蒸气遇冷后凝成的很多小水滴或小冰晶飘浮 在空气中形成的。区别是雾在低空,云在高空。(三)整理,下课。【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 .雾和云都是空气中的水燕气遇冷后 而成的。在高空的是,在低空的是,。.2 .天空中的云是由.聚集而成的。二 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状态的水。.A.液体 B,气体 C.固体.夏天,冰棒周围会冒“白气”,这“白气”是由()组成的。.A.小水滴 B.冷气 C.水蒸气.冬季,窗户上会有冰花出现,这是()。.A.室外的水蒸气凝成的小冰晶B.室内的水燕气凝成的小冰晶C.室外的水蒸气凝成小水滴
24、,再变成小冰晶.1 .我们经常会看到天上白云朵朵,白云主要是().A.水蒸气 B,水蒸气凝结而成的C.水凝固而成的.用湿布擦黑板后,黑板上的水渐渐地消失了。水怎么没有了?().A.水渗入黑板里了 B.水变成了水蒸气 C.水流走了.冬天在室外说话,从口中冒出的“白气”和下面哪个情景中的“白气”是一样 的?().A.生炉子冒的“白气”.B.蚊香冒出的“白气”C冰棍冒出的“一白气”三 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 .冬季在家里洗浴时,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水蒸气在受冷(0以下)的情况下直接变成霜。().教学反思:从目前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来看,主要是以小组合作为主
25、。然而,大部分的小 组活动虽然表面上看热闹无比,实则却浅显缺乏深度,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只 注重活动形式而缺少合作目标以及组内分工不明确等原因造成。所以,在小组活 动设计中,教师必须要事先分工明确、目标清楚,在此基础上还要研究学生的思 维深度和活动频率。要明白,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 程以及理解科学的本质,绝不能丢掉本质而搞形式主义。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课教师,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教学反思的重要意 义,理性认清教学反思的误区,全面做好教学反思活动。经过教学反思活动,提 高自身本事水平和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小学科学课教学工作的 开展,使小学科学课教学更上一个
26、新台阶。一优点方面:1、通过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一 有机会就肯定学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2、让学生感觉到这部分内容简单,自己能学会,有这样的心理暗示,学生 就会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奠定了学好这部分内容的信心。3、启发式讲解,也给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一个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 动去思考。二 缺点方面:1、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的进度有时难以掌握。2、启发式教学比直接教授内容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相对而言,课堂练习时 间减少,不能及时巩固知识。知识的巩固只能利用课下,靠学生的自觉性。3、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反应慢的学生可能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27、也许知识 更加混乱。4、教学中板书很少,甚至没有。2.2、 雨和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雨的形成: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 当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的时候就会向下降落,形成雨。知道雪的形成:当低空温度在0匕以下时,高空云层的温度会更低。云中的 水汽可以直接凝成小冰晶及小雪花,当这些雪花增大到相当程度,上升气流托不 住它时,就会从云层里降落下来,成为雪。雪是固态水的一种形式。2 .科学探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猜测,探究雨的形成。在对雨形成原因探究的基础上,能够类推雪的形成。3 .科学态度 STSE对于雨雪现象与水蒸气之间的关联有探究兴趣,实事
28、求是,乐于合作与分享。能完成雨的模拟实验,有创新精神。通过人工降雨,体会到人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 产生活带来便利。【教学重点】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烧杯,水 金属圆盘、石棉网 酒精灯 三脚架 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导入(1)课件呈现教材P19上方两幅图。这两幅图分别代表了什么自然现象?(下雨和下雪)(2)谈话引入并揭示课题:雨和雪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降水现象。想一想,云 是水蒸气遇冷变的,雨和云有关系吗?雪呢?这是我们本节课
29、将要学习的内容。(-)新课学习1.探究雨的形成(1)描述雨。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雨和云。例如:有云不一定就有雨;乌云一般压得比较低。一般天空有乌云,就快要 下雨了(2)推测雨的形成。雨是怎样形成的?(3)班级交流,形成假设:雨的形成与云有关系。(4)介绍器材,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装有少量水的烧杯、盛有冰块的金 属圆盘、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怎样用模拟实验检验我们的推测?(5)提示:圆盘的作用,相当于让水蒸气在空中遇冷。(6)交流汇报,形成众人认可的实验方案:在装有少量水的烧杯底部加热, 在烧杯顶部放置一个盛有冰块的金属圆盘,观察现象并记录。(7)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8)汇报交流。实
30、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如何解释雨是怎样形成的?当烧杯中的水遇热,变成水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成小水滴,不断增大而从金 属圆盘底部降落下来。自然界中的雨也与此类似。(9)小结: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当小水滴或小 冰晶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的时候就会向下降落,形成雨。(10)介绍人工降雨。课件展示教材P20下方图。介绍:为了加快云中小水 滴的增长速度,人们发明了增雨火箭!增雨火箭中的碘化银药粉,可加快小水滴 的凝结。4 .类推雪的形成(1)提出问题。前面我们了解到了雨形成的原因,想一想,下雪的时候有特 点?雪是怎样形成的呢?(2)作出推测:讨论交流。(下雪时温度很低!)(3)
31、提示:课件展示吉林省长春市往年初雪日期和气温。(4)分析:分析下雪天的日期和当日气温,你有什么发现?(5)小结:a.雪是固态水的一种形式,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及其聚合 物(雪团)组成。b.当低空温度在0以下时,高空云层的温度会更低。云中的水汽可以 直接凝成小冰晶及小雪花,当这些雪花增大到相当程度,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 就会从云层里降落下来,成为雪。5 .自然界中其他的一些降水形式(1)介绍露: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附着在地面或物体上的小水珠。(2)介绍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成的小冰晶,附着在 地面或物体上。(3)介绍冰雹:冰雹常见于夏季或春夏之交,它是一些小如绿豆
32、、黄豆,大 似栗子、鸡蛋(或更大)的冰粒,在强对流天气条件下形成。雹灾是中国严重自 然灾害之一。(4)交流:说一说你知道的大自然的各种降水形式。(5)课后任务:查阅资料,了解降水到地面后,水的更多故事。(三)整理,下课。【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附着在地面或物体上的 O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成的,附着在地面或物体上。2 .下雨前和下雪前,天空中都有,这说明雨、雪来自 o .3 .在寒冷的冬天,当气温降到 以下时,水会结冰。4 .霜和雪都是 态的水。.5 .在空中喷洒,使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雨,这就是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 .冬天,盛
33、水的水缸被冻裂的主要原因是()o A.水缸缸体本身所造成的B.水缸里的水结冰后膨胀造成的C.水缸里的水受热膨胀造成的.从天空中降下来的雨、雨夹雪,冰等是不同形式的()0 .A.凝结 B.对流C.降水.2 .深秋,气温温差大,夜晚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草木就在上面不断地凝结, 这就是深秋早晨我们看到的露水。太阳出来后它们很快不见了,是因为它们吸收 了来自太阳辐射的热量而(),飘散在空气中了。A.沸腾 B.凝结 C.蒸发三、.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 .化雪天比下雪天冷,原因是化雪需要吸收热量。().2 .冰雹是降水形式的一种。().3 .冰化成水的过程中,它的质量会减少。().4
34、 .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增大到相当程度,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就会形成降雨。 在空中喷洒制冷剂,人工增大小水滴或小冰晶,可加快形成降雨或降雪。().5 .打开暖水瓶的盖子,从暖水瓶中冒出的“白气”就是水蒸气。().6 .水有三种形态,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为学 生到的大量的图片 史料,在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明清经济开展的同时,通过设 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进而激发其心灵的共鸣,再经 过理性的引导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又 生成了新的教学思想,增强了教材知识间的联
35、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缺点方面:1、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的进度有时难以掌握。2、启发式教学比直接教授内容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相对而言,课堂练习时 间减少,不能及时巩固知识。知识的巩固只能利用课下,靠学生的自觉性。3、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反应慢的学生可能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也许知识 更加混乱。4、教学中板书很少,甚至没有。2.3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 中的主要因素。知道地球上的水在陆地 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水在地球 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2 .科学探究通过海陆循环的模拟实
36、验,并结合相关示意图,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过程。3 .科学态度 STSE对于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有探究兴趣,实事求是,乐于合作与分享。能完成海陆循环的模拟实验,有创新精神。意识到地球上的水循环对大自然和人类非常重要,懂得节约用水。【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对资料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自然界里水的 变化的归纳概括能力。2、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自然观和节水爱水的环保教育【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盆、热盐水、碗、透明塑料 冰袋、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 .复习水的三态。课件呈现
37、教材P23上方水的三态变化图。说一说大自然中 的水的三态变化,想一想变化的原因。例如:温度变化,会使得水呈现不同的状态2 .谈话引入并揭示课题:水蒸气(气态)、水(液态)和冰(固态),水在自 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中的主要因素。这节 课,我们来学习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新课学习1.认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了解已有认知。说一说你对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的认识,和同桌交流。例如:蒸发后的水蒸气变成云,而云是会飘移的!云带来了降水,而水在地 表能流动!温度很低时,会冰雪皑皑;温度升高时,雪会融化变成水(2)提示:想一想,蒸发 降水 流动三者有关系吗?(3)作出推测:自然界中水
38、是如何循环的呢?作出你的推测。(4)介绍器材,设计模拟实验。(5)汇报交流,明确实验方案:a.在水盆中倒入小半盆干净的热盐水(40)模拟海洋,再在盆中倒扣一 个空碗,模拟陆地。b.将水盆用透明塑料膜蒙住,用一个冰袋在塑料膜上造成一个下垂的锥, 正对准陆地上方。c.将实验装置放在强烈阳光下暴晒。(6)分组进行模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7)模拟实验汇报交流:a.尝一尝碗蒂里的水,还是咸的吗?b.当碗蒂里的水溢出并流入水盆中,这又模拟了大自然中的什么现象?c.实验说明了什么?(8)小结:这个实验,模拟了海陆水循环。(9)扩展认识:结合教材P24的示意图,补充说明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 的。(10)班
39、级汇报与交流。(11)全课总结: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 中,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地球上的水循环对大自然和 人类非常重要,我们要懂得节约用水。(三)整理,下课。【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 .在自然界中,水的形态有_、和。2 . 2002年2月27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开工。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了人类活动对 施加的影响。(填“江河等地表水”或“地下水”)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而海洋中的水不会溢出来的原因是()o .A.有些水变成了冰.B.有些水变成了水蒸气.C.人类提取海
40、水进行淡化.2.水在自然界中不断循环的力量来自()。.A.太阳 B.月亮 C.风3下列现象属于蒸发的是()o .A.下雨了 B.洒在地上的水没有了 C.锅盖上的小水珠.为了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水土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得出下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长江流域以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百分比80%14.7%耕地占全国的百分比35.2%59.2%由此可见,我国水资源和耕地的分布特点是()o .A.南方地多水少 B.南方地少水多C.北方地多水多.下列有关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oA.地球上的水在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中径流是不连续的B.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C.沙漠地区没有水循环过程三 判
41、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 .在自然界里,水是循环的,所以我们可以随便浪费用水。().2 .淡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3 .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水。().4 .冰可以变成水,也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教学反思: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课是湘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循环的第3 课。一方面引导学生把前几节学习的水的形态变化的知识综合起来,从构成水的 形态变化的相互关系与循环变化规律的完整认识;另一方面要以此知识为基础,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联系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将水的三态变化知识扩展到自 然界循环变化的知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有如下优点:一、注重知识间的衔接与联系
42、,过渡 自然。二、在教学本课时我利用“找家”的游戏,使学生认识水的变化属于哪一 种形态,各种形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再结合前几节知识进行综合。备课时我精 心编写游戏规则,准备色彩鲜艳、活泼可爱表演头饰,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使 课堂气氛活跃,游戏表演非常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三、突出科学课的特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使学生探寻科学奥秘更加积极总之,本节课使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 了学生的能力。(-)教学导入(1)大声朗读:万物生长靠太阳,绿色植物造营养,动物觅食获能量,吃与被吃形成网。环境生物是一体,协调平衡保荣昌。(2)谈话引入:通过朗读,
43、我们知道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是生态系统。这节 课,我们将学习植物的相关知识,首先学习一种给植物分类的方法。(-)新课学习1 .给常见的植物分类(1)明确任务:将给定的几种植物分类。(2)先按自定标准分类。a.辨认名称并观察:课件展示教材P2上方的六幅植物图,辨认名称后, 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形态特征有哪些相同或不同。b.试着自行分类:如果给这几种植物分类,可以如何分类?(3)学习二歧分类法。a.课件展示教材P3的分类表,自行领悟分类依据、分类形式。b.交流:这种分类法是怎样进行的?它有什么优点?(4)小结:二歧分类法是选择一对明显不同且具有可比性的特征将植物分为 两类,然后在每类中又根据相对应明
44、显不同的特征再区分为两类,如此下去,直 至把所有植物分完。(5)练习:活动手册,观察桂花树 银杏 向日葵、荷花,给它们做简单二 歧分类。(6)思考:阳光下的植物丰富多彩 多种多样。在用按二歧分类法对植物进 行分类的同时,还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一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来自哪里?2.揭开植物生长的秘密(1)自主阅读“揭开植物生长的秘密”。(2)分组研讨:植物生长的秘密在哪?这个秘密是怎样被揭开的?科学家的 接力研究顺序是怎样的?(3)班级交流并展示:将5段科技史分配给不同的小组,由不同小组在班 级介绍,接力展示。(4)小结:绿色植物的叶在阳光照射下,可以将二氧化碳与水合成养料(淀3.1能量家族教学设计
45、【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高处的物体、压缩的弹簧和压缩的空气具有的“蓄势待发”的能量,称 为势能。行驶的汽车、飞行的子弹具有的“运动”的能量,称为动能。动能和势 能统称为机械能。风能、潮汐能、水能都是机械能。知道自然界中存在多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知道声、光、电、热 磁都是自然 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2 .科学探究能设计实验检验压缩的弹簧 压缩的空气储存了能量。能按能量形式对生活中的相关物品分类。分析厨房中的现象,能辨识哪些对象在工作,是什么能量使它们工作起来的。3 .科学态度 STSE主动探究势能的存在,积极了解能量家族,乐于合作与分享。感受能量世界的纷繁复杂,意识到“能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46、”。【教学重点】学生从能量不同表现形式的角度构建自己的能量体系,体验观察物体具有能 量的方法。【教学难点】对能量、势能、化学能等概念的正确意会。【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石头、弹簧、两辆小车、弹簧 细线、剪子注射器 红墨水 橡皮帽 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导入(1)谈话引入并揭示课题:能量,我们常常看不见,却能感知到它。今天我 们比较全面地进入有关能量的学习。(2)复习了解动能。在四年级,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请看这两幅图(课件展示教材P26上方两幅图),说一说,图中表现了谁具有能 量?a.流动的水能推动水车,具有能量。b.高速行驶的汽车能撞倒护栏,具有能量。(二)新课学习1. “蓄势待发”的能量(1)提出问题。举到高处的石头 压缩的弹簧和压缩的空气,都储存了能量 吗?(2)交流,形成猜想。高处的石头释放后能砸坏塑料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