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4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4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docx(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目的】1、阅读背诵,体悟诗的情感和意境。2、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3.反复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教学步骤】(一)导入展示杜甫草堂原貌图片,简不简陋?这样的大诗人为什么住在这样简陋 的草堂当中?他处境悲凉,内心绝望吗?欣赏板块四一一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鲁等地。三十五岁到长安求仕, 寓居十年,不得志。及安禄山陷长安,诗人逃至凤翔,退见肃宗,官左拾遗,因直言极谏,改华 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人蜀。严武再任四川节度使时,表为节度使参谋,检校 工部员外郎。
2、后携家出蜀,漂泊于湘鄂一带,病死途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 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 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 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 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 “沉郁顿挫”的 独特风格。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 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
3、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 国忧民的情感。(二)朗读老师示读学生再读(三)思考探究1)本诗中还有哪些疑难未解的字词?2)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3)诗中哪写词你觉得精妙?为什么?4)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你怎么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皆欢颜”的崇高理想?明确1)虚词: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向:副词,渐渐。安:疑问代词,怎么。呜呼:感叹词,哎。实词: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2)秋风破屋一一惨群童抱茅一一悲长夜难眠一一哀广厦庇寒一一愿3)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 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
4、挂胃” “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 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倚仗自叹息” 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 的无可奈何的心情。“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 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 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 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 到天亮呢? “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粗犷有力,壮阔深达。4)不记小我,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事世情怀。5)各抒己见(四)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