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学设计方案汇总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教学设计方案汇总8篇.docx(4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教学设计方案汇总8篇教学设计方案汇总8篇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教学设计方案 篇1课 题:1.1集合集合的概念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 一些简单的集合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1集合是中学数
2、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 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
3、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
4、托尔(德国数学家);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教材中例子(P4)二、讲解新课: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1、集合的概念(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2、常用数集及
5、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 数0(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
6、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 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5、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三、练习题:1、教材P5练习1、2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2)好心的人 (不确定)(3)1,2,2,3,4,5(有重复)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 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4、由实数x,x,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7、 A )(A)2个元素 (B)3个元素 (C)4个元素 (D)5个元素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 (aZ, bZ)的数,求证:(1) 当xN时, xG;(2) 若xG,yG,则xyG,而 不一定属于集合G证明(1):在ab (aZ, bZ)中,令a=xN,b=0,则x= x0* = ab G,即xG证明(2):xG,yG,x= ab (aZ, bZ),y= cd (cZ, dZ)x+y=( ab )+( cd )=(a+c)+(b+d)aZ, bZ,cZ, dZ(a+c) Z, (b+d) Zx+y =(a+c)+(b+d) G,又 且 不一定都是整数, 不一定属于集合G四、小结:本节
8、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五、课后作业六、板书设计(略)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角度:借助多角度运笔方式,深入感受课文内容。主要教学步骤:1、速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主要经过。2、跳度课文,要求学生选读最能表现登山对员集体主义观念和献身精神的语句。3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写作活动。写读训练实施过程:1、引导学生分别从情节详略写景等角度,快速浏览课文。2按教学要求,教师提出如下写作题目,让学生讨论:A写内容提要,概述登山队员登上地球之颠的经过B写心得体会,谈谈自己对刘连满等队员精神品
9、质的感想;C改写课文片断,用刘连满的口吻叙述他这天的登山经历;D仿照文中的写景语句,写几句描写晨光或夜色的话。3学生从上述题目中选取一个进行写作。4、先小组后全班进行交流。5、学生推荐课文精彩片断,供全班齐读品味教学设计方案 篇3一、教材简介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二、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
10、想到的的创新意识。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难点: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反馈交流3、用课件出示填空,来帮助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1
1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3、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4、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5、根据问题研读课文(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6、比较三幅画,体
12、会小徒弟画的妙处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7、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读一读画师的话理解若隐若现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8、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9、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10、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11、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1
13、2、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四)、拓展内容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1、引言: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做画。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课件出示: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2、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五)、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
14、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六、板书设计: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大徒弟很多二徒弟许多小徒弟两只以少代多(妙)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 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3 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课前准备:1 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2 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第一教时一导入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
15、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二整体感悟1 速读课文,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3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三品味研究1 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a.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b. 教师集中讨论结果:第一部分最后一小
16、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2 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a. 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b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c.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
17、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d. 作者在叙述邓稼先的气质品格时,为什么要提到奥本海默?全班讨论,教师归纳:运用对比手法,既可烘托突出邓稼先中国人的气质品格,强调他跟奥本海默气质品质不同;又能肯定他们为国家功臣,同属伟大的科学家。e. 小结:作者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抒情,使议论抒情的语句内涵丰富、情感真挚;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使叙述内容更加具体充实,让读者更鲜明地感受邓稼先中国人的气质品格。这就使第九、第十两小节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饱含赞美深情,富有感染力。3 学生自主选择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
18、情的好处。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四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五巩固拓展1 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2 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六评议总结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教学设计方案 篇5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黄山奇石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2 知道课文写了黄山的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几块奇石的样子,了解主要内容。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解释指定词语。4 读懂第1、2段课文。5 认识并列段式,能读懂第2自然段是怎样具体写两块奇石的形状,又是怎样把并列的
19、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并列段式,读懂用并列段式写的第2自然段。教学难点:读懂第2自然段是怎样把黄山奇石的样子写具体的。(三)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投影片。(四)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1(师板书:“黄山”)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谁能介绍一下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2师简介黄山:黄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山体雄伟奇特,有岩、洞、潭、瀑等自然景观,素有“人间仙境”之称;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并称黄山“四绝”。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去欣赏一下“四绝”之一的“奇石”(师板书)。二、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1 播放全文录音2
20、 自读课文,把课文介绍的奇石用“划下来3 说说课文写了黄山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几块奇石的样子4 这4块奇石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5 你觉得文中哪个段落与众不同?为什么?三、预习课文四、检查预习效果1 多音字组词:tn ( )弹dn ( )2辨字组词:徽( ) 尤( ) 陡( ) 状( ) 臂( ) 峭( )微( ) 龙( ) 徒( ) 壮( ) 避( ) 消( )3字形分析:微、脖,并交流如何巧记难字。4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神奇、陡峭、云海、闻名中外、奇形怪状5质疑问难。五、讲读第1自然段1指名读。2这一段共有几句?分别写了什么?a) 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b) 黄山风景区的景色特点。
21、3.“那里”指什么地方?黄山风景区整体景色的特点是什么?哪一句总写了黄山石的神奇?哪个词点明了在黄山景色中,“奇石”是最有名的?(尤其)给“尤其”找个近义词。六、研读第2自然段1投影出示第2自然段2指导学生认识并列段式:像第2自然段这样在一段话中并列地写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容的“段”叫并列段,并列段中的几个内容可以调换顺序,它与总分段式最大的区别是没有总起句,各句之间是表示并列的关系。3 学习“单元学习提示”,说说:并列段式可分几步来学?讨论后出示小黑板:1)这一段讲了几个内容?2)每个内容是怎样写的?3)这几个内容是怎样连接起来的?4 根据学法学习第2自然段(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
22、讲了几个内容?(2)这两个内容分别是怎样写的?(出示“猴子观海”投影片)齐读写“猴子观海”的话,“猴子观海”奇在什么地方?a) 在哪里观海?b) 观什么“海”?c) 怎样观海?圈出3个动词(出示“仙人指路”投影片)齐读写“仙人指路”的话,说说“仙人指路”又奇在什么地方?a) 第5句把什么比作什么?b) 圈出写仙人姿势动作的3个动词,并在投影上指认“仙人”、“手臂”等。(3)这两个内容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呢?a) 默读,用“”划出这句话,并圈出最重要的连接词。(“仙人指路”也很有趣。)b) 指导朗读这句话(“也”读重音)c) 你能把“也很有趣”换个词说说吗?(也很有意思)(4)小结:口头填空后完成作
23、业本第5题。(5)指导朗读并背诵第2段。六、作业:作业本第2、3题。板书: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黄山奇石 仙桃石金鸡叫天都课后小结: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进一步感受黄山奇石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2 读懂课文第3段是怎样具体描写两块山石的奇特,又是怎样把并列的两个内容连接起来,认识并列段式的结构特点,掌握其阅读方法。3 背诵课文第2、3段,听写第4段。(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继续读懂用并列段式写的第3自然段。教学难点:理解语言文字,读懂第3自然段是怎样把黄山奇石的样子写具体的。(三)教学准备1 课文录音;2 投影片。(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 多音字组词。2 解
24、释词语。3 听写。4 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5 复习“自学提示”,出示小黑板。二、学习第3自然段1自读课文第3段。2这一段讲了哪几个并列的内容?为什么说它们是并列的?3读句理解怎样把这一山石的“奇”写具体。 第1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山石比作“桃子”和“盘子”,你看像吗?) 前面写到的“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都很有趣,作者不但写了它们像什么,还写出了它们的姿势、动作,把这些奇石给写活了。这段写“金鸡叫天都”与前面有什么不同?)不同之处: 作者想像“金鸡”还能报晓 有色彩,很好看,也很像。(理解:为什么叫“金鸡”,能金光闪闪的原因。) 看着投影说说“金鸡”叫“天都”是怎样的奇景,并说
25、这一景为什么“著名”。4 课文中是怎样把“仙桃石”和“金鸡叫天都”这两个景观连接起来的?5 小结段式特点和阅读方法。6 齐读。三、讲读第4自然段1 导入:学到这里,请你们说说黄山的奇石为什么“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如果黄山只有第2、3段写的这4种奇石的话,它能“闻名中外”吗?2 从哪里可以看出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等等”,叫得出名的和叫不出名的。)3 这段中从哪里可以看出黄山奇石的奇?4 看投影,仔细观察各种岩石的造型特点,试着给它们起个好听的名字。四、总结谈话1 有关黄山景观。2 有关并列段式。3 小结:黄山石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有机会,大家不妨亲自去看一看,你一定也会陶醉
26、其中的。五、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全文。六、背诵第3自然段课文。七、质疑问难。八、作业:1 背诵第2、3自然段。2 抄写第4自然段。板书:猴子观海 一动不动 望 翻滚仙人指路 伸着手臂 巨石黄山奇石 仙桃石 像大桃子金鸡叫天都 金光闪闪课后小结:教学设计方案 篇6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
27、,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一、文本导入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
28、动过程、生命痕迹等。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二、整体感知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点拨: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可见。顺便解读小序作用。)他说风雨皆无。他化了所有的风雨。2、二问: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二读:齐读一遍,然后从文本中寻找与之呼应的句、词。方式:小议,然后作答。点拨: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29、。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了,有几分禅意。(可根据学生回答调整点拨语言和点拨顺序)3、三问:词中有禅意,苏轼出世了吗?你怎么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当时背景如何?为何获罪?以对这样的背景来理解东坡,本词应当如何读(三读)?方式:追问。点拨:(1)出世了吗?没有。根据他人生经历得知: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
30、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2)写在什么时候?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3)请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知识链接:乌台诗案。)(5)为何获罪?“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辙)提示可多解。(推荐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看如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来阐释东坡获罪原因。)说明:三问三读,以穿插背景知识来检查学生的预习和积累,引领学生由粗略感知到内容理解,逐渐走近苏轼,走进词人细致而丰富的世界。三、重点探究1、抓关键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想想这首
31、短短的词中,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寻找关键句子。方式:自由讨论发言点拨:上片关键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谁怕”: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几分笑傲江湖的味道。“任风雨”,似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另一个版本。板书:任下片关键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转身,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也无晴”,本无风雨,何来晴明?“无风雨”,似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极佳呼应了;无一物,无风雨,空蒙之感,浓浓禅意。板书:无由“任”到“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沉着、潇
32、洒到空蒙、超脱。2、抓关键词: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方式:学生静思然后作答。点拨:“归”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这种渴望退隐于江湖,悠然于田园之心是一种归;“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超凡拔俗是一种归;“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3、比较鉴赏:这“归”字让你想到谁?苏轼和他们能划等号吗?方式:追问点拨:(1)联想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等;联想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2)不能划等号。联系前面所说苏轼的人生经历和
33、人生态度:他是入世而非出世。知人论诗,知人论文,苏子宦海沉浮一辈子,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4、探究“归”字: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他要往哪归?方式:教师提供拓展文本,学生朗读议论感悟。拓展(1):“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点拨:吾乡何在?在心安处。拓展(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点拨:人生如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
34、,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是心里有,而他是化了悲与喜。拓展(3):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点拨:别人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可见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他的江海是什么?拓展(4):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点拨:“九死而不恨”,心里装着什么,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是何等的超越乃至超脱!拓展(5
35、):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点拨: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是谪仙人。苏轼呢,春来秋去,盛与衰,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因为看透,所以通透。还可课后拓展以下词作,以大阅读量加深学生对苏轼的理解。南柯子: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万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行香子: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
36、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结:他想归哪儿?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呼应第一环节“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37、。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板书:归于心说明:此为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入于文本,出于文本,在对词作鉴赏、拓展的同时,走近苏轼灵魂,走进中国文化。教师的点拨都应该由学生的回答转移而来,延伸而来。四、温故知新我们以前读苏轼的诗文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请举例。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点评: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江城
38、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点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美好祝愿,人间情怀。念奴娇赤壁怀古:壮志难酬。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点评:“归”的味道已渗透其中。“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联想苏轼另
39、一首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天涯处处芳草处处可归。心里有就有。墙里墙外,多情无情,面对一切悲剧,都能笑而归了。说明:温故知新也是一种纵向的比较,主要交给学生来回忆、品评,以形成知识的关联和迁移。五、个性阅读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请联系本词来谈谈。设例:问:如果不喜欢,原因何在?答: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问: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答: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
40、是真性情。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推荐网上一篇文章节选:“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2、鼓励多元阅读和个性阅读,鼓励争议,可根据需要安排简短的辩论,以
41、进一步认识苏轼,认识人生。提示:你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3、点拨(总结辩论或争议):人生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说明:首先鼓励创新阅读、多元解读,在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前提下勇于表达个性见解,教师的拓展点评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将经典阅读和当今生活、个体人生结合起来,以辅佐学生思想发育和人格建构。结语: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
42、,一样豁达。教学设计方案 篇7、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导学生修改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用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我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提出习作要求,明确想象重点和习作重点。二、推想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建构文源、师例举一方面指导学生想象,比如侧重变化想象,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提示思路,让学生自主想象,建构文源: 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及家人。 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家的变化(环境)爷爷奶奶外貌、言行的变化爸爸妈妈外貌、言行的变化诉说家乡的变化、离别情。 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我回到家乡与同学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