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广东省揭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1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程伟元与高鹦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楚明白。后四十回曹雪芹原稿是 程伟元多年从藏书家以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后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乃重金购之。原 稿多处残缺,因邀高鹦修补,乃成全书。张问陶与高鹦乡试同年,他赠高鹦的诗赠高兰墅 鹦同年有“艳情人自说红楼”句,其注:“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胡适拿 住这项证据,断定后四十回是高鹦“补写”的。胡适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乃高鹦续作的评断,由几代红学家如俞平伯、周汝昌等发 扬光大
2、,变成了红学界的主流论调。后四十回的情节、人物、主题、文字风格等通通受到严 厉批评。小说家张爱玲甚至以“红楼梦未完”为人生三大恨之一。不同意胡适等人对后四十回看法的,也大有人在。林语堂认为后四十回不可能是高鹦续 作,高鹦只是参与了后四十回的修补工作。事实上,胡适虽然断定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 鹤伪托补作,但他并未否定后四十回悲剧结局的艺术成就:“高鹦居然忍心害理的教黛玉病 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眼光,不能 不令人佩服J世界上伟大的经典小说似乎还找不出一部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作者合著而成的。高鹦 现存诗文有一定的水准,但并未显露像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那样惊
3、世的才华。高鹦并未留下白话文作品,不知他小说中白话文驾驭能力如何。高鹦的身世与曹雪芹大 不同,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充满了对旧日 繁华的追念,尤其是后半部写贾府之衰,作者哀悯之情跃然纸上,似乎很难想象高鹦写出如 此真挚动人的个人情感来。何况前八十回已撒下天罗地网,千头万绪,换一个作者,怎么可 能把那些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接梯,前后贯彻。人物语调一致,就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 前八十回贾母与后四十回的贾母说话口气,绝对是同一人物。红楼梦第五回把书中主要 人物命运结局,以及贾府兴衰早已用诗谜判词点明了,后四十回大致也遵从这些预言。至于 有些批评认为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
4、文字风格有差异,这也很正常,因为前八十回写贾府之盛, 文字应当华丽,后四十回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所需。其实自七十七 回“俏Y鬟抱屈天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抄检大观园后,晴雯谴谗屈死,芳官等被逐, 大观园骤然倾颓,小说的基调已经开始转向暗淡凄凉,所以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语调风格 并非一刀两断,而是渐渐转换的。实际上,十八岁以后还能显著长高的现象非常少见,孩子身高迅速增长的时间段比家长们想 象的要早,有的甚至七岁就开始了。,孩子十八岁时身高已经基本定型。这意味 着,如果家长干预过晚,便可能错过孩子身高的快速增长期。研究表明,补充营养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增高手段,于是一些家长就一
5、味给孩子补充各种 营养。其实,光补充营养是不够的,锻炼身体、保证睡眠也是必不可少的。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6个字。22 .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三山五岳,巍峨屹立;如五谷丰熟,养育万方。一 代代中华儿女,在诗词的陶冶下,怡情悦性,奋发向上。”这是2020年1月28日开播的以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第一场开场白。 “读杜甫的诗,让人感到来自历史深处的一种温情、博爱与
6、力量。这次疫情,更让人深刻感 受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伟大的艺术一定是关于人性的,而关于人性的艺术是没有国 界的。拍的是杜甫,说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J这是观众对于今年4月6日BBC (英 国广播公司)推出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发出的感慨。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元曲,千百 年来,中华诗词以其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她动人的诗句,丰富的情感,人文的光辉,历经 岁月洗礼而历久弥香。学校要举办一次演讲活动,主题是“中华诗词的恒久魅力和时代价值”,请结合材料内 容,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
7、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 *考 *答 *案 , K解 析I i.c. “无可争辩的依据”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五段的主要思想是“红楼梦 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似乎很难想象高鹤写出如此真挚动人的个人情感来”,是对 于高鹦续作表示存疑的。而“红楼梦第五回把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结局,以及贾府兴衰早 己用诗谜判词点明了,后四十回大致也遵从这些预言”也只是提出一种论据,并非是定论。 2.C.“这一艺术实践赢得包括胡适在内的众多评论者佩服扩大范围,材料一原文为“胡适 虽然断定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鹦伪托补作,但他并未否定后四十回悲剧结局的艺术成就”, 只提到胡适对这一艺术实践的肯定。3 .A
8、.该项主要是评价黛玉命运描绘的精切,并非说明红楼梦前后内容的差异。C.该项主要肯定后四十回存在的价值,但并未对内容差别和作者进行讨论,不能据此去判别 作者异同。D.该项评价后四十回内容的精神价值,并未直言作者差别,在判别作者上不如B项“这书万 万不是出于两人”明显。故选:Bo.第一段末尾“胡适拿住这项证据,断定后四十回是高鹦补写的是对第一段行文内容 的总结。材料第二段则从胡适引申到俞平伯、周汝昌、张爱玲等人,进一步论述红学界红 楼梦后四十回为高鹦补写这一论断。而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开头的总起句“不同意胡适等人对后四十回看法的,也大有人在,我 们可知此处行文思路转换为红楼梦作者为一人。而材料一第四段
9、到第六段则是作者自己的分析,根据其中“并未显露像曹雪芹在红楼梦 里那样惊世的才华”“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那些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接棒,前后贯彻” 可知,作者是认为后四十回并非高鹦续作的。4 .这是一道开放题,选曹雪芹或是高鹦均可。重点是能从文中找到正确的对应观点来支持自 己的论证。如选曹雪芹,我们可从材料一第三段到第六段对于行文思路线索的连续性如“何况前八十回 已撒下天罗地网,千头万绪,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那些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接樟,前后 贯彻”、人物语言语调语气的一致性如“人物语调一致,就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前八十 回贾母与后四十回的贾母说话口气,绝对是同一人物”、人物判词与结局的一致性
10、如“红楼 梦第五回把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结局,以及贾府兴衰早已用诗谜判词点明了,后四十回大致 也遵从这些预言”等角度,以及材料二中关于曹雪芹存有底木、高鹦只是做了部分修补,如 “因此,张问陶所说的补,只是修补而已”“我倾于相信,很可能是雪芹自己的手笔”等 的相关论述进行分析。如选高鹦,我们可从材料一第一段、第二段中残卷陆续发现的历史记录如“后四十回曹雪芹 原稿是程伟元多年从藏书家以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后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乃重金购 之。原稿多处残缺,因邀高鹦修补,乃成全书”、张问陶与高鹦的来往赠诗故事如“红楼梦 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等角度展开论述。K答案.C1 .C. B2 .文章首先引出
11、胡适等红学家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鹦续写的论断;接着列举与 胡适等论断相反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作者发表自己对后四十回并非高鹦续作的见解,并加 以阐述。5示例一:我认为是曹雪芹。注中“俱兰墅所补”的“补”字,有修补之意。林语堂的 观点提供了佐证。从高鹦的个人才华和身世来看,不具备续写后四十回的条件。前八十 回和后四十回在很多方面保持了连贯性和一致性。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底本上可以找 到曹雪芹的笔迹。示例二:我认为是高鹤。注中“俱兰型所补”的“补”字,有续作之意。以胡适为代表 的几代红学家研究观点提供了佐证。红楼梦的前后情节、人物结局、主题一贯性等方 面受到严厉批评。K解析I 6.A.“梅梅因对现在生
12、活的厌倦,从而导致对食物也没有兴趣”错,强加因果。 从后文的“缅怀过去,梅梅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和惆怅之情。那天晚上梅梅特别怀念当年的生活,直到那天晚上回首往事,时间才又流动起来,她也才开始经历姗姗来迟的 衰老”可知,梅梅是因为缅怀“无限的眷恋和惆怅”的过去,导致的对食物不感兴趣。故选Ao. D. ,我是小说中的叙述人”错,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梅梅的回忆,叙述了战争期间“我” 的父母背井离乡,长途跋涉,定居马孔多的艰难历程,“梅梅”才是小说中的叙述人。故选Do.“对我父母来说,马孔多是应许之地,是和平之乡,是金羊毛”,所以他们不惧劳累欣然 前往,说明他们是执着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的人。“没过几年,就盖
13、起一所乡村宅院,有三个马厩和两间客房”,体现了父母的勤毅顽强。“梅梅想起了刚到这儿时我妈妈的情况。她偏着身子骑在一头骡子上,挺着个大肚子,面色 焦黄,两只脚肿得沾不了地”“在跋涉途中,孩子在妈妈腹内逐渐长大。然而越是临近分娩, 死神离妈妈也越近”“她自己站起身,然后由别人挽着她走完从走廊到卧室这二十步路。从 摇椅到床边的这段路途,她经受了几个月长途跋涉中没有过的痛苦、折磨和刑罚”,从经受 的苦难看出父母的坚忍不拔。“甚至还有一个装满圣像的箱子。每到一处,他们就用这些圣像搭起一座家用的神坛”,从 “圣像”“神坛”可以看出父母是重视传统,非常守旧的人。“妈妈一死,爸爸完全绝望了。他记得一本书上讲到
14、过,亲人去世了,应该种一株茉莉,这 样就能夜夜想起她。于是他在庭院靠墙根的地方种了一株茉莉”,从父亲对母亲的怀念可以 看出他们是热爱家庭的人。“就连那几头牲口也在蚊帐里睡觉”“她认为,在上帝看来,保护人不受蚊虫袭击和保护牲 口不受蚊虫袭击,同样都是天大的好事”,从母亲对于牲口的态度看出他们善待生灵。“箱子里装着祖辈的衣服”“盒子里的炊具早就没人用了,是我父母的远房亲戚传下来的”, 从“祖辈的衣服”和“盒子里的炊具”可以看出他们崇尚节俭。7 .“战争期间我父母背井离乡,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马孔多落下脚来。为逃避兵祸,他们 到处寻找一个又兴旺又静谧的安身之处,听人家说这一带有钱可赚,就找到这里。那
15、时候, 这儿还是个正在形成的村落,只有几户逃难的人家。他们竭力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恪守宗 教习俗,努力饲养牲口”“如今,生活起了变化,日子好过多了,马孔多变成了喧闹的集镇。 钱多得花不了,每逢周六晚上,人们都可以在镇上大肆挥霍一气。然而,梅梅对美好的昔日 还是感到恋恋不舍。外面在大肆挥霍金钱,而在店铺后面,梅梅依然过着枯燥乏味、不为人 知的生活、白天守着柜台”,马孔多的发展源自先辈建设“应许之地、和平之乡”的梦想。 但是时代变了,条件变了,马孔多也有了变化。这里原先是一座静谧的荒村,社会习俗传统 而保守,但具有发展潜力;现在却成为一个喧闹的集镇,物质充裕而精神贫瘠,挥霍之风盛 行。角度一:马孔
16、多从荒村发展为集镇,从物质匮乏发展为物质充裕,靠的是先辈勤劳节俭的精 神。但是如今马孔多从静谧之乡发展为堕落之地,这是主人公梅梅所深感痛惜的。如果一味 挥霍浪费,那么再多的财富也会坐吃山空;所以必须建市合理的消费观。抛弃传统、丢掉根 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只有缅怀先辈,富不忘本,继续保持以前勤俭节约、自 强不息的精神,才能把握新的机遇,建设美好家园。角度二:马孔多的发展源自先辈建设“应许之地、和平之乡”的梦想。时代变了,条件变了, 但不能丢掉自己的梦想。马孔多从贫瘠的荒村发展为富裕的集镇,靠的是先辈艰苦奋斗、白 强不息的精神。如果丧失这种精神,一个社会便会失去它前进的动力,势必逐渐没
17、落,为历 史所抛弃。一个富裕的社会,还需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富裕时代的人生观和 幸福观,建构能够传之久远的生活方式,不能挥霍浪费坐吃山空。K答案I. A6 . D.在梅梅的眼中,“我”的父母是执着追求幸福的人。他们勤毅顽强,坚忍不拔;重视传统, 非常守旧;热爱家庭,善待生灵;崇尚节俭,敝帚自珍。7 .马孔多原先是一座静谧的荒村,社会习俗传统而保守,但具有发展潜力;现在却成为一个 喧闹的集镇,物质充裕而精神贫瘠,挥霍之风盛行。角度一:马孔多从静谧之乡发展为堕落之地,这是主人公梅梅所深感痛惜的。抛弃传统、丢 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只有缅怀先辈,富不忘本,继续保持以前勤俭节
18、约、 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把握新的机遇,取得更大的发展。角度二:马孔多的发展源自先辈建设“应许之地、和平之乡”的梦想。时代变了,条件变了, 但不能丢掉自己的梦想。一个富裕的社会,还需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富裕时 代的人生观和幸福观,建构能够传之久远的生活方式。K解 析Iio.根据句意断句。“向来之言”作“以”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 “不可” 修饰“以向来之言,排除A; “敌人”作“若知”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D.故选B.译 文:刚刚平定南方寇乱,崇韬所谏,未必失当,拒绝他可以却不可用刚才那番话挑起众议。 敌人若是得知,便会说大王您这里君臣不和了。11 . C. “唐宋时定为
19、最高级武官”错误,唐时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 司空)品级虽高,无实际职事,一般只是作为加官,宋初三师三公只是作为升迁资序所用, 并无执掌。徽宗年间重定武官制度后,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12 .D.“他以圣人孔子自比,表现出淡泊名利的胸怀”错误,原文“昔仲尼圣人也,犹为叔 孙武叔所毁,况道之虚薄者乎”,不是拿孔子自比,而是说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尚且受到非 议,何况我自己这样浅薄的人呢?13 .负米奉亲:典故,指孝顺地奉养父母;惟:只;虽:即使;户:门;湛如:安然。译 文:除奉养父母外,只是读书吟诗,即使大雪封门、尘垢满席,也依旧安然。同者:与自己意见相同的;是:正确;第一个“非
20、”:错误;第二个“非”:认为错误, 非议。译文:凡是人,与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认为正确,不同的就认为错误;而认为我错的人, 十人里恐怕有九人。14 .文中,通过“承业重其文章履行,甚见待遇”“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秉 笔则成,典丽之外,义含古道,必为远近传写”,通过他人赏识,委以重任和远近传写,来 侧面烘托他擅长写文章,才华横溢;“时契丹方盛,素闻道名,欲掠而取之”“明宗日:此 人朕素谙悉,甚好宰相通过敌人想要掠夺获取他,明宗初进入洛阳就询问他并夸奖他, 来衬托他威名昭著;“明宗顾谓侍臣日冯道性纯俭,顷在德胜寨居一茅庵,与从人同器食, 卧则刍藁一束,其心晏如也通过明宗的话,侧面衬托他
21、安贫乐道的性格。K答案I. B10 .C. D11 .除奉养父母外,只是读书吟诗,即使大雪封门、尘垢满席,也依旧安然。凡是人,与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认为正确,不同的就认为错误;而认为我错的人,十人里恐 怕有九人。12 .以长官、皇帝赏识重视他的文采,人们传抄他的文章,侧面刻画他擅写文章,才华横 溢的形象;以契丹欲抢走他、明宗询问并夸赞他,侧面塑造他的威名昭著、品行优良的形 象;以明宗的话语,侧面塑造他安贫乐道的形象。参考译文: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冯道年少时,性情纯朴厚道,好学能文,不以衣食粗陋为 耻,除奉养父母外,只是读书吟诗,即使大雪封门、尘垢满席,也依旧兴致盎然。天祐年间, 刘守光担任为
22、幽州掾。守光率领军队讨伐中山,在徐属寻访到他,冯道常用利弊的话来规劝 他,刘守光生气了,把他投入狱中,不久被人救出免罪。刘守光失败后,监军使张承业征召 他为本院巡官。张承业看重他的写文章的能力和品行,他很受优待。张承业不久举荐他做了 霸府从事,稍后又任太原掌书记。其时庄宗占据河北,文牍事务繁忙,都由冯道掌管。庄宗 军队与梁军隔黄河相对峙。一天,郭宗韬以诸将校会餐人数过多,主管人供应不起,请稍减 员,庄宗发怒说:“我想给那些为我效力的人管几顿饭,自己都做不得主,那么河北三镇就 请三军另外选择一人任主帅,我请求回太原,以避贤让路。”随即命冯道当面草拟文书,以 向部下宣告。冯道持笔呆了很久,庄宗严厉
23、催促他,他缓缓起身答道:“我的职责就是掌管 笔墨文书,岂敢不奉命从事。如今大王您屡建大功,刚刚平定南方寇乱,崇韬所谏,未必失 当,拒绝他可以却不可用刚才那番话挑起众议。敌人若是得知,便会说大王您这里君臣不和 了。希望再三考虑,那便是天下的万幸。”不久郭崇韬入朝致谢,因为冯道替他解了围。人 们开始敬重冯道的胆识。当时契丹的势力正强,向来听说冯道的名声,想要掠夺获取他,恰 逢边境的人有防备,因而得免。明宗入主洛阳后,立刻问近臣安重诲说:“先帝在位时的冯 道郎中在什么地方? ”安重诲回答:“不久前授翰林学士 J明宗说:“此人我久已熟知,是 好宰相。”很快便拜冯道为端明殿学土,“端明”之号就是从冯道开
24、始设立的。凡贫困微贱无 所依恃却有才干、有抱负即使和他素来不相知的土人,他一律拔用;唐朝末年世族中子弟, 行为浮躁的人他必定贬抑不用。一天,冯道上朝谒见退下后,明宗对侍臣说:“冯道的性情 淳朴节俭,在德胜寨住在一座茅庵中,和下人用一样的器具饮食,睡觉时就躺在一把稻草上, 他的心是如此的安然自若。”冯道尤其擅长饮用篇章,拿起笔就能写成,典雅工丽之外,含 义颇有古风,一定会为远近之人传抄。晋少帝即位时,加封他为太尉,进封燕国公。冯道曾 问朝中熟悉的人说:“我在政事堂,人们有什么说法? ”客人说:“赞成和不赞成的各有一半 冯道说:“凡是人,与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认为正确,不同的就认为错误;而非议我的人,
25、十 人里恐怕有九人。从前仲尼是圣人,尚且被叔孙武诋毁,何况像我冯道这样虚浮浅薄的人呢!” 然而他所坚持的道义,始终不肯改变。他历任四个朝代,三次成为中书令,在相位上二十多 年,把老成持重、抑制庸俗之风作为己任,不曾用书信干扰诸侯。R解 析15.B. “眼前之景”有误,“月缺花飞”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心理感受。16 .要抓住“保重将息”“好去者望前程万里!”仔细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这里突出的是一 种对对方的勉励以及突出诗人内心的具体感慨,表达出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尾句“好去者 望前程万里”是对对方的美好祝愿与鼓励,也是以此减轻离别的痛苦。K答案B15. 送行女好是一个多情善感、依依不舍、痴情却又爽
26、利的形象。短短的嘱咐被哽咽之声打 断。先说“保重将息”过于缠绵,见对方难分难舍后,马上勉励对方“前程万里”,既鼓励 对方,又借此淡释别恨。译文:此刻我俩虽近在咫尺,却面临着劳燕分飞,天各一方。短短的一瞬间,就如月缺花落, 破灭了幸福的希望。饯行的酒杯握在手上,别离的泪水已浸满了眼眶。才吐了一声“保重身 体”,已是心如刀绞,怎么也放不下这儿女情长。隔了半晌,方说出:“好好地去吧,望你前 程无量! ” 赏析:这支小令,首句从空间角度,次句从时间角度,写出了离别在女子心理上引起的巨大震 动,开宗明义地揭示了全篇伤感的基调。“咫尺的”三字下紧接着“天南地北”,将送行双方 面临的处境袒示在读者面前,可以
27、想见离别现场的那种难分难舍而又无可奈何的气氛。而“霎 时间”三字,则带有命运悲剧猝不及防袭来的惊心意味。这两句对仗交织着“现时-未来” 与“现时-昔日”的变化和对比,既是交代背景,又像是从离人心中迸吐而出的嗟叹和呼喊。女子尽管心口在流血,但小令并没有去渲染她感情的激烈爆发,相反,选择了她强自隐 忍的表现,描画出平凡而动人的饯别一幕。女子为情人饯行,本意是在珍贵的最后相处时刻 对离人的一种安慰;她牢牢记住了这一点,尽量不使内心的痛苦流露出来,去加重对方的负 担。作者的这种处理,更使人有儿女情长、入木三分之感。女子的泪水“阁在眼里”,还强行去说出饯送时惯常应表示的祝愿。可惜是力不从心, 才说出“保
28、重将息”四字,就心痛如绞,实在舍不得情人远去。在这种万箭攒心的情形下, 女子最终迸诉出完整的末句,尽管话语平凡,却不能不使人觉得异常的震动。将送行的叮嘱 截作两段写,尤见细腻、传神。这支小令在起首两句设身处地作先声夺人之笔后,以下基本上采用平率自然的白描手法, 不再加入作者的主观色彩,也不刻意作字句上的锻炼。这种白描情节的写法,有一种民歌小 曲的朴实自然的风味。金人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满斟离杯长出口儿气。比及道我儿 将息,一盏酒里,白冷冷滴够半盏儿泪。”可见本篇是继承了民间文学的说唱表现传统。诗、 词中同样有白描性质的作品,但却讲究蕴藉和余味。散曲不同,只要形象明晰,首尾完整, 作者就心满意
29、足了。起首两句从时间,地点的两方面极写离别瞬间的悲哀,空灵洒脱,以虚 带实,奠定全曲的情感基调。三、四句以对句的形式具体写女主人公的送别,充实一、二句 的内涵。最后三句,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别之语的同时,突出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极其本色地 表达出不能自持的痛苦情态。整个曲子在真切中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别女子时而含蓄时而坦 率的情感,刻画出一个声泪俱下,依依不舍的痴情女子形象。16. (1)飞湍瀑流争喧眩 林崖转石万壑雷(重点字:壑) (2)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重点字:疏) (3)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重点字:桂)K解 析I 18.感人肺腑:形容使人内心深深感动。声泪俱下:形容极其悲苦、
30、激动。语境是 形容动人故事,应用“感人肺腑二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津津乐道: 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根据语境,语境是以年轻人欢迎的形式,应用“喜闻乐见二潜移默 化: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悄无声息:静悄悄的,听不到 任何声音。指非常寂静。结合语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可知,强调人不知不觉受影响,应 用“潜移默化”。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特点。原封不动: 比喻保持原来的样子,一点不加变动。语境是红色旅游设施的建设应保持原来的特点,应用 “原汁原味”。故选A。19 .“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是对“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的阐述,应承
31、接其后,据 此可排除AD两项。前句是“红色旅游景点是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括号内的主语应该承前, 为“红色旅游景点”,句子表明红色旅游景点的作用。C项偷换主语为“丰富的政治智慧和 道德滋养”,应排除C项。故选B。20 .原句搭配不当“人群大多是年轻人”搭配不当,应改为“人群大多是由年轻人组成”,排 除A项。D项“年轻人而组成的”修改不当,也应排除。原句成分残缺,句子的主干应是“红 色旅游是渠道”,句子缺少谓语,应在“红色旅游”后加上“是。排除C项。故选B。K答案A18. BBK解 析21.第一空前面是“孩子身高发育的影响因素中,父母的遗传占到60%70%”,这 是强调遗传因素;而后面“营养、运
32、动、睡眠、心理以及疾病、环境等因素也会使得孩子身 高存在差异”强调的是后天因素。这里应该用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引导句子,这里可 填“但遗传之外:第二空,前面是“所以,父母高,这里应填结论,强调后天因素对孩子身高影响巨大,可 填“孩子不一定(未必)高”或“孩子也可能矮二第三空,前面是“实际上,十八岁以后还能显著长高的现象非常少见,孩子身高迅速增长的 时间段比家长们想象的要早,有的甚至七岁就开始了”以及后文“孩子十八岁时身高已经基 本定型”,这里强调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情况,可填“对于多数孩子”或“一般情况下二 22.第一段大意可根据尾句“所以,父母高,孩子未必高”来概括,或者父母高,孩子未必
33、高,遗传并非唯一决定因素。第二段大意尾句“这意味着,如果家长干预过晚,便可能错过孩子身高的快速增长期”是结 论,可概括为家长不能错过干预孩子身高的快速增长期。第三段大意可根据尾句“其实,光补充营养是不够的,锻炼身体、保证睡眠也是必不可少的” 进行概括。K答案但遗传之外。孩子不一定高。对于多数孩子。19. 遗传并非唯一影响因素。不能过晚干预孩子身高。不能仅补充营养。20. K例文D品中华诗词,感古人情怀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让世人重新认识了杜甫,惊艳于中华诗词 的魅力。文人墨客多钟情诗词,常常为之倾注毕生心血,也就结下大量精美绝伦的华彩篇章。 走进古诗词,一篇篇杰作把
34、人引入或惆怅或深沉或婉转或壮丽的丰富意境,品之被陶醉,被 感染,心中起涟漪,胸臆有抒发,甚至出口惊四座,落笔露才华。读那一首首传颂千古的名句,我们能够逐渐感受到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 送我情”的真挚的离别之情;领略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野风光的恬 适;体味到曹操“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大志。品味古诗词, 就像饮一杯杯年代久远的老酒,芳香醇厚,令人陶醉。品味古诗词,就像浏览四季的美景,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阳光灿烂的春日,吟诵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你会立刻被莺歌燕舞,草长莺飞,百鸟争鸣 的热闹、生动的景象所感染;月朗风清
35、的夏夜,看惊鹊别枝,听蝉鸣蛙唱,嗅稻花芳香,是 诗人辛弃疾把我们带到如诗如画的田园;秋风萧瑟的日暮,望断小桥流水,穿越古道西风, 一匹老马,一抹夕阳,羁旅归途的游子,该是怎样的思乡情切,柔肠寸断,是马致远把我们 带到秋天的悲凉之中;银装素裹的严冬,朗读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你会惊讶于岑 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特想象。品味古诗词,你会领略到古仁人的兼济苍生、忠心效国的情怀。“兴,百姓苦;亡,百 姓苦。”这是张养浩对黎民百姓痛苦命运的辈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 是文天祥视死如归,铮铮铁骨的誓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苏轼建功 立业,精忠报国的
36、情怀。品味古诗词,就像瞻仰烈士陵园,让你懂得风骨、品格和人生的价 值。品味古诗词,就像跟自己的密友交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你懂得,时光易 逝,青春难再,只有珍惜寸阴,才能皓首无悔,不负生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让你懂得,虽然看似眼前困难重重,但是翻越崇山复水,你就会迎来美好明天;“长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你懂得,坚持的可贵,理想的价值。中华诗词的魅力恒久,价值无限。人生乐事,莫若读书,读书之乐,莫若读诗。今生有 诗相伴,其乐无穷!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八十回。如黛玉之死、宝玉出家,这两场关 键情节,写得哀婉缠绵
37、、辽阔苍茫,如图两根梁柱把整本书像一座高楼牢牢撑住,使得小说 的结局,释放出巨大的悲剧力量。前八十回写贾府之盛,写得再好,也只是替后四十回贾府 之衰所作的铺垫。(摘编自白先勇正本清源说红楼) 材料二:关于高鹦是“作伪”或是“修补”的大问题,范宁先生跋语中有一段如下:通过这个抄本,我们大体可以解决后四十回的续写作者问题。自从有人根据张问陶船 山诗草中的赠高鹦诗“艳情人自说红楼”的自注说:“红楼梦八十回后皆兰墅所补J 认定续作者高鹦,并说程伟元刻本序言,是故弄玄虚,研究红楼梦的人,便大都接受这 个说法。但是近年来许多新的材料发现,研究者对高鹦续书日渐怀疑起来,转而相信程、高 本人的话了。这个抄本在
38、这方面,提供了一些材料,我们看到后四十回也和前八十回一样, 原先就有底稿。高鹤在这个底稿上面,做了一些文字的加工。这底稿的写作时间,应在乾隆 甲辰(1784)以前。因为庚辰(1760)钞本的二十二回末页,有畸笏叟乾隆丁亥(1767)夏 间的一条批说:“此回未成而芹逝矣J仍保留着残阙的形式,但到甲辰梦觉主人序钞本时 就给补写完整了。可见这补写的人,对宝钗后期生活是清楚的。这就是说,后四十回所写宝 钗生活的文字,这位补写的人见到过。或者后四十回竟是出于他一人的手笔,也很可能。因 此,张问陶所说的“补。只是修补而已。这正与我的解释“补”字相符。这证明高鹦的冤枉,至少他不是“写”,而是“补”。他 未尝
39、作伪,而有底本作依据,前八十回及后四十回一样。我很怀疑,此稿虽称为“高鹦手定 本”,但是详看所添补,确为于红楼本事极熟悉的人。那么讲,所谓添补又非出高鹦手。我 倾于相信,很可能是雪芹自己的手笔。况且稿本卷前题“己卯秋月堇堇重订”。己卯是庚辰 前一年。“堇”,字典解为“土芹”,生于水者为芹,生于土者为堇。这个假定,关系太大了, 看笔迹与我们所知或是雪芹手迹的“空空道人”四字相似,又高鹦所题仅说“阅过”而已。(摘编自林语堂说高鹦手定的红楼梦稿)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A.张问陶在赠给高鹦诗注中的“补”字成为了人们对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是不是高鹦的 争论源头。B.关于高鹦
40、是对红楼梦续作还是修补的问题,红学界历来争论不休,但是都能够找到相 应的证据。C.红楼梦第五回中的诗谜判词在后四十回大致得到验证,这是判定该书前后作者一致的 无可争辩的依据。D.林语堂倾向于高鹦手定本上的添补有可能出自曹雪芹本人之手,因为添补者对红楼本事极 为熟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程伟元、高鹦从藏书家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又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这是苦心求索 的必然。B.张爱玲以红楼梦未完为人生三大恨之一,表明她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文学成就极 为不满。C.红楼梦后四十回延续了前八十回的悲剧性,这一艺术实践赢得包括胡适在内的众多评 论者佩服。D.材料二中林语堂引用范宁
41、先生跋语中关于“补”的阐释,为后文自己的见解和假定提供有 力的参考。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高鹦不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观点的一项 是()A.黛玉死而其志渐决。然尚屡失于宝钗,几败于五儿,屡蹶屡振,而终获最后之胜利。读者 观自九十八回以至百二十回之事实,其解脱之行程,精进之历史,明了精切何如哉!(陈寅 恪)B.但是以全书结构看,这书万万不是出于两人。作者写第一回的时候,全书结构,已了然在 胸;不是随随便便,一回一回的写下去的,所以才有这样精密的结构。(陈独秀)C.没有后四十回我们便无法估价这本小说的伟大,那么,对后四十回进行批评攻击并且仅仅 根据前八十回来褒奖作者,我认为这是文
42、学批评中一种不诚实的做法。(夏志清)D.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 者颇符,惟结末乂稍振。(鲁迅).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 .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还是高鹦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对这个 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1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梅梅K哥伦比亚马尔克斯梅梅端来一盘甜点心和两个小咸面包,这还是她从我妈妈那里学来的。时钟敲过九点。 在店铺后面,梅梅坐在我对面,味同嚼蜡地吃着。缅怀过去,梅梅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和惆怅 之情。在柜台上那盏昏暗的油灯下,她显得憔悴多了,苍
43、老多了。很明显,那天晚上梅梅特 别怀念当年的生活,似乎这些年来她的年龄一直静止不动,时间也根本没有流逝,直到那天 晚上回首往事,时间才又流动起来,她也才开始经历姗姗来迟的衰老。梅梅直着腰坐在那里,神色凄然。她谈起上世纪末大战以前我们家绚丽多彩的田园生活。 她回忆起我妈妈。“她跟你长得一模一样。”梅梅说。而我真的相信她。我坐在梅梅对面,听 她说话的口气,有时挺有把握,有时又含含糊糊,似乎在她的回忆中有许多是不可信的传闻。 她说,战争期间我父母背井离乡,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马孔多落下脚来。为逃避兵祸,他 们到处寻找一个又兴旺又静谧的安身之处,听人家说这一带有钱可赚,就找到这里。那时候, 这儿还是个
44、正在形成的村落,只有几户逃难的人家。他们竭力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恪守宗 教习俗,努力饲养牲口。对我父母来说,马孔多是应许之地,是和平之乡,是金羊毛K备注。 他们找到了合适的地方,就动手重建家园。没过几年,就盖起一所乡村宅院,有三个马厩和 两间客房。梅梅不厌其详地追忆这些细节,谈到各种荒诞不经的事情,恨不得让它们都重演 一遍,这当然是办不到的,为此她很伤心。她说:“一路上,倒也没遭什么罪,从没缺吃少 喝。”就连那几头牲口也在蚊帐里睡觉。这倒不是因为爸爸是个疯子,或是有钱没处花,而 是因为妈妈是个大慈大悲的人,特别讲究人道。她认为,在上帝看来,保护人不受蚊虫袭击 和保护牲口不受蚊虫袭击,同样都是天
45、大的好事。不管走到哪儿,我父母总是带着一大堆稀 奇古怪、碍手碍脚的东西。箱子里装着祖辈的衣服,这些老人早在我父母出生以前就去世了, 他们的尸骨即使掘地几十来也未见得能找到。盒子里的炊具早就没人用了,是我父母的远房 亲戚传下来的。甚至还有一个装满圣像的箱子。每到一处,他们就用这些圣像搭起一座家用 的神坛。梅梅回忆往事,不胜凄怆。看起来,她似乎把时光的流逝看成是个人的损失。她那被回 忆揉碎的心灵在想:倘若时光静止不动,她岂不是还在路上游逛吗?长途跋涉对我父母来说 固然是一次惩罚,但对孩子们来说,却像过节一样。她说,打那以后,事事就都不遂心了。上世纪末,疲惫不堪的一家来到刚刚出现的荒村 马孔多,对刚
46、刚遭到战争破坏的往昔美好生活还恋恋不舍。梅梅想起了刚到这儿时我妈 妈的情况。她偏着身子骑在一头骡子上,挺着个大肚子,面色焦黄,两只脚肿得沾不了地。 我爸爸心里恐怕也不太满意,可他还是不顾风险浪恶,预备要在这儿扎下根来,等着妈妈临 盆。在跋涉途中,孩子在妈妈腹内逐渐长大。然而越是临近分娩,死神离妈妈也越近。灯光照出梅梅的侧影。她那印第安人特有的粗犷神情,像马鬃或马尾一样波密平直的头 发,让她看上去就像一尊正襟危坐的神像。坐在店铺后面这间热气腾腾的小屋子里,她的面 色发青,好似幽灵,说起话来,恰如神在讲述自己如何饱经人间沧桑。我过去从没有和她接 近过。可是这天晚上,她突然如此诚挚地向我表露出亲切的
47、感情,我感到一种比血缘关系更 牢固的东西把我们连在一起了。梅梅暂时不说话了,一片愁云悄悄地遮住了她脸上的光彩。我明白了,为什么梅梅想起 我们家先前的生活,显得那么留恋。如今,生活起了变化,日子好过多了,马孔多变成了喧 闹的集镇。钱多得花不了,每逢周六晚上,人们都可以在镇上大肆挥霍一气。然而,梅梅对 美好的昔日还是感到恋恋不舍。外面在大肆挥霍金钱,而在店铺后面,梅梅依然过着枯燥乏 味、不为人知的生活、白天守着柜台。“小买卖做得怎么样? 我问。梅梅笑了笑。这是凄凉的惨笑,看起来倒不是因为现在情绪不佳,而像是她把这种惨笑 收藏在抽屉里,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就拿出来。她笑得很笨,似乎平时难得一笑,连
48、怎 么正常笑也忘得一干二净了。“就那样。”说着,她莫名其妙地摇了摇头,随即又沉默了,真 叫人捉摸不透。我想我该走了,把盘子递给梅梅。只见她站起身来,把盘子搭在柜台上。从 柜台那儿她瞧了我一眼,又重复了一句:“你和她长得一模一样。”刚才我坐在背灯影的地方, 灯光从背后照过来,脸模糊不清。梅梅在谈话的时候,准是没看清楚。她走过来,又坐下了。她又追忆起妈妈刚到马孔多的那几天。妈妈一下骡子,就坐到一把摇椅上,一连三个月 没动窝儿,饭也懒得吃。她感到死亡正从脚底板朝上蔓延。分娩的那天到了,临产的阵痛使 她陡然振作起来。她自己站起身,然后由别人挽着她走完从走廊到卧室这二十步路。从摇椅 到床边的这段路途,她经受了几个月长途跋涉中没有过的痛苦、折磨和刑罚。但是,在了却 一生中最后一个心愿前,她终于去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梅梅说,妈妈一死,爸爸完全绝望了。他记得一本书上讲到过,亲人去世了,应该种一 株茉莉,这样就能夜夜想起她。于是他在庭院靠墙根的地方种了一株茉莉。有几次,我觉得梅梅说着就要掉眼泪,可最后,她还是忍住了。她又笑了笑,在椅子上 伸了个懒腰,脸上露出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