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 灵动的课堂 智慧的追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学科 灵动的课堂 智慧的追求.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语文论文之 灵动的课堂 智慧的追求 灵动的课堂 智慧的追求句容市郭庄中心小学 王克军理想的课堂是鲜活、灵动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学生之间存在着的客观差异,决定了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也只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才可能是灵动的。灵动的课堂在促进学生智慧生长的同时,也在考验并提升着老师的教学智慧。 一、 灵动源于学生的真知灼见案例一 教学“24时记时法”,书上有一道练习: 师:请同学们细心观察,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我明白这路共公汽车首站在“新街口”,末站在“华美山庄”,效劳时间是5:40到22:30。 生:我明白这一路公共汽车最早5:40开出,最晚22:30开出。 当我正预备进入下一个教学
2、环节时,听见一个学生轻声嘀咕:“我觉察这道题出错了!” 我想,她可能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点吧,便说:“你认为标题哪里出错了?” 生:老师,站牌上出示的是“效劳时间:5:4022:30”。说明这一路公共汽车在5:40到22:30之间是效劳的,超过22:30就停顿效劳了。那么,我认为22:30不应该是“开出时间”,而是最晚到华美山庄的“到达时间”。假设要我们求最晚几点开出,必需要明白首站出发到达末站一共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的一席话,让我不禁想起银行、超市门口的效劳时间,那儿的效劳时间不正是指超过某时就停顿对外效劳吗?因而,我鼓舞她说:“你真了不起,敢于向书本提出挑战!假设如今请你做教材的编者,这道题该
3、如何样出呢?” 生:我有两种方案。能够把路牌上的“效劳时间”改为“发车时间”,如此最晚确实是22:30发车;另一种,把征询题改为“这一路公共汽车最早是几时几分开出?最晚几时几分到达末站”。 学生们听后,纷纷鼓掌表示赞同。 反思: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教员、学生太迷信书本”,“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因而,老师要鼓舞学生基于本人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理解,敢于提出对教材的意见。我为学生敢于提出本人的真知灼见感到欢乐,也为本人没有漠视学生的“轻声嘀咕”,从而错过这一精彩的课堂生成感到欣喜。有时,在课堂中学生的“轻声嘀咕”正是其独特感受的真实流露,是智慧火花在忽然间的引燃和迸发,是学生自主学
4、习、独立考虑的表现,因而老师要倍加留意和珍视。课后,我到车站进展理解,一般所指的“时间”都是指“发车时间”。因而,学生提出的这一见解是特别有道理的。数学本来是讲究严谨的,我们要鼓舞学生提出本人的真知灼见,使课堂因而而灵动起来。 二、 灵动源于学生的大胆质疑案例二上“角的分类”一课,我按照预设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归纳,得出下表: 正当我预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忽然有学生举手发征询:“老师,大于180而小于360的角叫什么角?” 我为之一怔,由于根本没有想过这个征询题。再细心观察表格,确实只有“大于180小于360的角”没有列入其中。难道数学界还没有给这类角起名字?我试图努力回忆,
5、却无济于事。看着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我不忍心让他们无望。我想到了网络也许能够协助。 师:同学真擅长观察,唯独如此的角没有本人的名称。我们上网于360的角”,屏幕上便跳出许多相关信息,其中有一段文字如此写道:小于平角的角叫做劣角,锐角、直角、钝角都是劣角;大于平角小于周角的角叫做优角,优角大于180而小于360。) 生:(众)原来叫优角呀! 师:原来数学界给这类角起名为优角,我们又学到了一个新知识,我们是否该感激一下提出这一征询题的同学呢?我提议给提出这一征询题的张妮同学“一分钟掌声”。 反思: 老师常常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进展教学,并不愿意或不能够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征询题。陶行知先生说:
6、“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老师。”在上面的教学中,我对此有了深化的体会,我们真应该好好向学生学习这种质疑征询难的可贵质量。也许,面对那个学生的质疑,有些老师以为那不是教材上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因而能够敷衍过去。但我想,那样做至少对提出这一征询题的学生是不公平的。我们时常说要鼓舞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征询题认识,但是当学生如此做的时候,却又不能得到应有的鼓舞和赞扬,这是不公平的。事实上,正是由于有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这一环节,使得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大胆质疑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得到了鼓舞。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有关角的分类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期中考试试题中有“按照角的度数给角分类”这一题,其中
7、有一个角是200度,没有一个学生错误地把它放到钝角里面去。 三、 灵动源于学生的独特考虑案例3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老师出示:76 58,请同学们估算结果大约是多少。 生:把76看作80,58看作60,80 60 = 4800,因而76 58大约是4800。 生:老师,我有更好的估算方法!把58看作60,把76看作70,由于把58看作60时,估大了;我想76应该估小,因而把76看作70。通过尝试,觉察我的可能值和精确值4 408更接近。 师:同意张炎的方法吗?我们再试一题:28 46。 学生用张炎的方法可能结果是30 40 = 1200,用一般的方法可能结果是30 50 = 1500,
8、精确值是28 46 = 1288。 师:看来,张炎的方法确实是更精确的估算方法。我们要学习张炎擅长观察和考虑的精神。 反思: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通常只要求学生学会把两位数按“四舍五入”的方法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乘法进展估算。因而,教材回避了因数的个位是5的数的估算。但事实上,张炎的估算方法能够有效地处理这个征询题,比方,估算37 25的结果大约是多少时,把37看作40后,显然把25看作20估算的结果更接近精确值。尽管估算教学重在培养学生估算的认识,对估算的精确程度没有过高的要求,因而我们没有必要要求学生都能用如此的方法去估算,但是张炎的独特考虑却是值得其他学生学习的。有时候,学生在
9、课堂中的独特考虑对老师的教学来说,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四、灵动源于学生的片面认识案例4 教学“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学生做90 + 50 6这一题时,有8人是如此进展计算的: 90 + 50 6 = 300 + 90 = 390面对学生存在的征询题,我不由得认真考虑起来,我只注重了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及递等式的书写格式,而没有强调书写顺序。为了理解学生的真实方法,我便进一步询征询学生是如何样想的。 生1:我以为谁先算,谁就写在前面。 生2:两个加数位置交换,得数是不变的,因而我想谁写在前都能够。 生3:我先算50 6得300,就随手写了下来,我想就不要擦了,再加90吧,反正答案是一样的。
10、 学生的这些方法是真实的,有的还不无道理。如此的书写方法关于乘加或除加混合运算确实没有大碍,但假设变成乘减或除减运算,就不行了。而且假设不按统一的书写顺序进展计算,也会给以后学习三步混合运算造成不必要的苦恼。因而,我没有强行要求学生改成更好的写法,而是让学生计算90 5 6。 通过比拟,学生体会到在书写时,要按原来算式的顺序写,并不是先算的部分就写在算式的前面。同时,我又引导学生比拟90 + 300和300 + 90,尽管结果一样,但算式实际上是不同的。反思: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认真分析、理解学生出错的缘故,是老师反思、改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学生的片面认识当时看起来没有什么征询题,但老师要细致分析其对后继学习是否会产生不利的阻碍,从而做出正确的教学决策。学生的片面认识有些是个别现象,有些是普遍现象,但老师思想上都应该引起注重,从而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使课堂散发灵动的生命气息。(此文发表于2009年第3期镇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