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5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826702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85.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2022《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5篇.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5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美文。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作为教材来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它,品味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的。对富春江山水的陌生,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

2、致。然而文章优美的语言会第一时间打动学生,我们不妨从朗读、品味语言下手。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恐怕是勉为其难。我们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一)知识与能力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

3、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学生对富春江山水可能是陌生的,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课前不妨让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富春江的介绍,得到初步的认识,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其山水特点。教师也可利用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课文的学习。示例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脸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如:“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这些都是历代文人赞美

4、富春江的名句。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骄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示例二: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学生

5、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示例三:大屏幕出示富春江山水图片。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中国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山绕水生。为旅游风光中少见。来这里旅游,既可登山揽胜,又可泛舟荡游。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文体南朝时,

6、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2简介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语言美。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教师提

7、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2请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3学生自由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

8、们的妙处。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给世务者,窥谷忘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四、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读完文章我们会发现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齐读第一部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字词。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

9、文句。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二、理清课文结构,感受结构之美。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全文都围绕着这两句话在做文章。2、这两句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提示:下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明确: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总写奇山异水分写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静态之美“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态之美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视觉)

10、“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3、第一节除了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之外,还写了什么?请根据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作者行舟的路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4、由此可见,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明确: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心情舒展。“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

11、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再分写:首先写异水,再写奇山。三、学习描绘方法,感受意境之美。过渡:如此奇异的山水,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这奇山异水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1、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景物特点。明确:江水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江流湍急(气势磅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从动静角度看,这两个方面分别写静态还是动态?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

12、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对于水之“异”,作者不是空洞抽象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事物-游鱼细石来表现的,显得格外有力。这是我们作文时要学习的。3、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师:除了直接写山。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生: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生:视觉山峰、树木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对偶泉

13、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小结:这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成动态美,“负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的鸣叫、猿猴的啼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提示:听到了欢快的声音,生命的颂歌,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师:作者写山中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生:表面上热闹异常,其实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师:大家还学过运用此种写法的诗

14、句吗?生: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师: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生:树木茂密师: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枝繁叶茂,又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四、探究文章志趣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中国历代的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作者触景生情,生出哪些感慨呢?)生1:“从流

15、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生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貌”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生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通过衬托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做对比,含蓄地否定了申诉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使政治失意的作者产生退隐之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这几句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

16、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呢?作者遭遇了什么,令他不禁想回归自然,消极遁世呢?明确:(介绍作者)编撰史书,触及当朝皇帝痛处,被毁书罢官。在现实社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想回归自然,自在逍遥,任性自得。跟陶渊明归隐田园有相似的心路历程。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面。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

17、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五、总结归纳问题:朗读全文,讨论总结此文为什么写得如此成功?明确: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动静结合、声静相衬、有声有色、光影摇曳)写景有法赋予生命,情景相生骈体文的优点在此文中突显: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六、写景训练七、拓展延伸以下提供三种方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兴趣取向有所选择地进行。1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

18、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思考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奋发图强,但因终未显达,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漠了功名利禄之心。2、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

19、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元思兄台鉴: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两岸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弟叔庠敬上3、话题链接人与自然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

20、,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多媒体显示)(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1、(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明确:(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

22、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4)“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5)“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6)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人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

23、的生机、活动,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7)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禹,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响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长期以来,因为文言文简约、精深,使学生在理解上感到困难,所以,文言文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加之,过去的老教法又

24、过分注重传授文言知识,将文章肢解的七零八散,只见字、词、句,不见文章整体,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反感和恐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习文言文时,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读,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整体感知作品,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熟悉和记忆,要培养文言语感,在诵读中置疑,与古人对话,接受古代作品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创造思想的火花。因此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是“积累-感悟-运用”的过程。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笔者特别注意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重视诵读对感悟文章内容的作用,在诵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疑难、理解课文的好办法。比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主动提

25、出这样一些问题。文章的开头对富春江山水特点的概括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那么后面为何先写水,后写山?文章的标题显示文体是书信,而文章的内容却是写景的,这是否矛盾,可否为文章换一个题目?可见多读,就有感悟,为学生搭建好探究的平台,就能产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解决记诵,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又为课文内容的学习铺平了道路,更培养了文言语感。用沟通古今的方法拉近了古今距离,积淀了典雅语汇,学习文言文,是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最好办法。本课拓展延伸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制作明信片,将课文的语句或名人赞美富春江的语句配合画面,激发了学生再创作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学会发掘美、享受美,体会收获美的成

26、就感。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含义。3.把握本文主要写法。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含义。2.把握本文主要写法。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屏示诗句。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诗人们对富春江的景色是极为推崇的,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富春江,去欣赏一番。二、介绍富春江富春江,全长110公里,在浙江境内。一头连着

27、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中国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三、介绍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1.体裁介绍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书:书信,一种文体2.简介作者吴均(4

28、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四、朗读1.听范读,标注生字字音。2.教师明确读音。3.自由朗读。4.分组齐读。五、理顺文章大意1.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独立翻译全文。2.小组组内交流,清除翻译难点。3.全班合作互助,翻译全文。参考: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

29、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

30、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六、整体感知1、富春江的景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其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明确:课文原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第二段和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第三段写山,突出奇3.本文的结构是怎样安排的?明确:总分结构。先总写山水特点,后分写异水和奇山。七、作业1.背诵课文的第一和第二段。2.自主查找并积累描写山水的诗词名句。第二课时一、导入背诵导入。二、深入探究合作讨论:作者是怎样体现水之“异”和山之“奇”的?明确:异水:(1)抓住水的特点进行描写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多角度描写。 静中有动,动静结

31、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3)运用比喻、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体现水的湍急。奇山:(1)抓住山的特点进行描写山高林密,峰多幽静(2)多角度描写。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视觉角度高山寒树,轩藐成峰听觉角度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3)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三、体会作者情感提问:本文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四、品味语言美。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2、明确:“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明确:“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明确: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明确:“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

33、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明确:“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明确: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明确:这几种声响中,

34、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小结: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五、拓展积累古诗文中的“山水”1.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南朝)刘义

35、庆2.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南朝)王融3.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南朝)陶弘景4.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唐)崔颢5.夕阳天外云归尽,乱见青山无数峰。(唐)杨凝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焕7.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唐)杜甫8.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9.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宋)苏轼10.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宋)苏轼11.午夜江声推月上,浪花如雪寺门前。(元)郑元祜12.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明)李攀龙六、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练习题。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一、教学设计思想1、 本文是高一新教材

36、第六单元“水”文化文言文系列作品中的一篇,它是一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的名篇,极具审美价值。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比较注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条分缕析”,尽管文章中许多字词有文言词法可讲,文章的结构也有分析的余地,但以此法来教学,学生一定会感到寡然索味,学习兴趣不大,况且也白白地糟蹋了作品中优美的意境。所以,根据此教材的特点,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审美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地朗读、品味、赏析、想象和联想等一系列审美的体验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意图。椐此本文定为用赏读课型来教学。2、 一般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是由三个世界垒加而成

37、:语言世界形象世界精神世界。而其中“形象”是支起艺术世界的实体。要理解文中的意境,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朗读来感知文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在脑海中呈现出作者所描绘景色的画面,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在脑中要有“一幅画景”或是“一幅戏景”;最后,再根据画面去想象作者处在其中会有怎样的思想感情。所以,要根据审美认知规律来安排教学的步骤犹为关键。3、 一直很欣赏叶圣陶老先生那句至理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教材只不过 是个例子,通过此文的教学,为的是培养学生对写景佳作的一种阅读和欣赏能力,因此,学生在审美感悟过程中,教师对审美规律的归纳小结也是必要的。同时引入袁中道的江行日记

38、既是拓宽教学内容,又是鉴证了学生对写景小品文的阅读欣赏能力。4、 想像和联想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材和课型的特征为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提供了可能。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怀2、培养学生对写景佳作的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三、课时按排:一教时四、教具准备:1、自制多媒体课件。2、根据课文内容、意境剪辑的视听光盘。3、录音机。五、课型:赏读课六、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1、 请学生说出有关描写江河、湖海、泉水、瀑布等有关“水”的词语。(1)、教师示范举例。(2)、学生举例。说明 本教学环节意在调动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积累,启动思维,使其进入学习状

39、态,同时又与本单元的整体教学内容挂上钩。(二)、导之以读,感受语言美(1)、明确朗读应注意的技巧。(2)、听著名播音演员赵兵朗读的课文。(3)、学生散读。(4)、集体配乐齐读。说明 本教学环节意在通过让学生自主朗读、自主涵咏来初步感知文意。(三)、引之以析,鉴赏意境美(1)、根据文字,呈现图景。(2)、依据情景,品读、欣赏文中的意境和情感(3)、小组讨论。(4)、全班交流。(5)、教师小结。(6)、在理解的基础上集体朗读全文,配以视听光盘,营造欣赏的气氛。说明 本教学环节意在通过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在脑中闪现文意的画面,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句来品读、感悟、赏析,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

40、极性,进而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情感美。掌握欣赏写景小品的特点。(四)、拓之以文,掌握审美规律(1)、朗读袁中道江行日记二则(印发资料)(2)、思考日记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3)、理解并想象“天然一幅烟江幛子”。说明 本教学环节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巩固欣赏写景小品的能力,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感受文中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美景。 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背诵并默写全文。.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

41、的主旨。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2.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美点寻踪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

42、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家世寒贱,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为称赞。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表现了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读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2、学生范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注意停顿。这篇课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

43、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学生齐读课文。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选出加粗词的意思都相同的选项( )风烟俱净一应俱全百废俱兴面面俱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荒谬绝伦聪明绝顶绝代佳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自强不息 息事宁人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虽死犹生 过犹不及答案(俱:全、都;犹:如同,好像)五、理清背诵思路.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山水总的印象。.第二段写水,突出“异”。3.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六、尝试背诵课文七、文言常识通假字:“

44、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返回。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百叫无绝:停止以为妙绝:极重点词语:奔:飞奔的马;负:凭借;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经纶:筹划八、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二、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选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美景。.提问:本文为我们呈现了怎样一种意境?明确:文章第一段总叙富阳至桐庐的景色,空灵澄澈,境界开阔,并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总揽胜景,勾勒出这幅山水画卷的独有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