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学科浅析《吕氏春秋》中的为师之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其他学科浅析《吕氏春秋》中的为师之道.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其他论文之浅析吕氏春秋中的为师之道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著作,班固把它列入杂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春秋战国学术文化的一个总结。其中的劝学(一作观师)、尊师、诬徒等篇,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尤其是讲为师之道的内容,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思想之光,兹述析如下:“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为师者自我价值确实认春秋战国之时,具备为师之资历的人,皆是具有“道术”且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知识分子。不管儒家、墨家仍然道家,尽管其思想上取舍不同,但都无一例外地传授本人所认同的“道”,而这便成为为师者所要遵照的首要原则。吕氏春秋更明确地指出:“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又说
2、:“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于教。”老师应当认识到,其本身之因而存在重要价值,在于其主要是开启心智,在于“胜理”,在于培养全面开展的有德行的“人”,即所谓“行义”是也。进一步讲,“行义”二字标示出了为师者通过教育人、培养人而改造社会的神圣使命,具有“道德命令”的性质。它不是一种外在的强迫,而是在对社会关系客观认识根底上的一种自觉担当,达不到“行义”的目的和要求的时候则常常会感到惭愧与不安。从这个意义上讲,为师者确实是社会改造的引导者、先行者,因而吕氏春秋讲:“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为了“行义”而“争于道”,关于为师者而言是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为师者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
3、集中表达。确实,为师者只有先确认了自我价值感、使命感,才会有强大的内在精神动力。就以大教育家孔子来说,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他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信念是分不开的,他要通过育人来“行义”。在匡地被围困时,他还带着学生习礼树下,弦歌之声不绝,不断坚持本人的理想,坚持本人的事业,真有临大节而志不可夺的精神。在教育劳动中,义务表达为使命,在价值感和使命感中,才能激发出内在的热情与持久的力量,从而自觉、主动、认真负责地做好育人的工作。“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为师者容易犯的四种缺点吕氏春秋诬徒篇批判了某些为师者容易犯的四种缺点:第一,“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假设晏阴喜怒无处,言
4、谈日易,以恣自行。”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是过于随心所欲,缺少一贯性的原则,信口开河;二是对待学生的态度不稳定,喜怒无常。一般说来,“不讲”的老师少,但“妄说”者却大有其人,“妄说”的一个重要缘故是知识缺乏、学术不精和不负责任。为师者应当留意调理本人的情绪,平和其心气,宽大其胸怀,培养对学生的良好感情。由于学生的知识、经历缺乏,有时出现傲慢、顶撞、无理、“不明白事”等言行并不意外,对此老师应掌握分寸,正确处理。第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确实是说为师者本人有失败或过失,不肯自我批判,刚愎自用,坚持错误。因而老师也是人,也会犯错误,但老师不应过分看重本人的尊严。假设只是为了维
5、护本人的“尊严”而不顾是非曲直,实际上你的尊严并不能得到真正地维护,相反却遭到更大的损害。每个当老师的,都希望学生尊重本人,这是正常心理,征询题是如何样赢得学生的尊重。尊重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平等根底上的自觉行为,即便关于年少的学生也应当是如此,老师觉察本人错了能坦白地承认,学生不但不会瞧不起你,反而会感到你可敬可亲。第三,“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不管其材,不察其行,驱而教之,阿而谄之,假设恐弗及”。有些老师阿谀谄媚权力者,不管其德才如何,千方百计地讨好奉承。这种情况在古代专制社会中是存在的,是不正常的。一方面,这会在心理“骄惯”那些富豪子弟,使他们产生鄙视老师进而轻视知识的心理;另一方
6、面,这在客观上是对贫寒子弟的不公与歧视,使他们的自尊心无形中遭到损害,他们也同样会对如此的老师产生鄙视的心理。为师者平等视人、给予每个受教育的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时机、平等的关注度,不仅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风光与美德。第四,“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妬而恶之。”个别为师者对品学兼优却不擅长“搞好关系”的学生无故地疏远、嫉恨,从而压制之、刁难之。“弟子去则冀终,居则不安,归则愧于父母兄弟,出则惭于知友邑里,此学者之所悲也。”学生的社会关系、家庭条件、生活适应、个人爱好不可能完全一样,也不会是一品种型。就性格而言,有能说会道的、也有沉默寡言的,有“
7、眼皮子活”的、也有灵敏性差的,这都是正常的。作为老师,关于各品种型的学生都要善待,由于他们在心灵深处都期待师长的关爱,这一点不可不明。“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为师者最好能“反己以教”吕氏春秋中提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确实是“反己以教”。“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假设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好老师对待学生就好像对待本人一样,要设身处地施行教育。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先想想,本人假设是学生,能否做到,不能勉强学生做力所不及之事。如此就能师生同心,情感和谐,使教育过程得以顺利完成。为什么
8、为师者要“反己以教”?吕氏春秋指出:“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其所不乐。”又说:“为之而乐者,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假设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人之常情是,不能喜爱本人不愿做的事,不能从本人不喜爱的事物中有所得。做一件能得到欢乐的事,即便是不肖者,也会努力干;做一件苦恼的事,别说不肖者,贤者也难以坚持。因而,“反诸人情,则得因而劝学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体验学生的心情,研究其心理特点。如此,就能找出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反己以教”,从教学内容上讲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凡说者,兑(悦)之也”。“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锤之以石也,
9、是救病而饮之以堇(草名,有毒)也。”意思是说,大凡说教,应该使对方心情温馨,而不是硬性说教。不能使对方心情温馨,反去硬性说教,就好像挽救溺水的人却用石头让他沉下去,好像治病却给病人喝下毒药一样,只会适得其反。“反己以教”,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是留意学习、休息和娱乐相结合。一味紧张单调而急迫地学,特别容易引起学生精神疲劳,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师不能令于徒”,即造成老师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场面。而高超老师的教学,总是能把教学组织得劳逸相济、沉着不迫。使学生既有严肃认真之学习精神,又有愉快爽朗之生活情致,即“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如此,学生就不会视学习为畏途,而可以疾学不倦了。综观吕氏春秋所讲的为师之道,毫无疑征询,有利于为师者恰当地自我定位,有利于为师者的自我省察,有利于为师者自觉改良教学方法,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及学生的健康成长,颇值得今天的为人师者思索玩味、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