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酒后驾车的几点沉痛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酒后驾车的几点沉痛思考.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酒后驾车的几点沉痛思考 摘要:近来,“醉驾”连同跟在后面的死伤数据,一再触痛公众敏感的神经。酒后驾驶行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酒后驾车的危害性和酒后驾驶事件频繁出现的原因,提出了营造一个和谐的“人车关系”社会环境,逐步形成公民自身“驾驶伦理”建设,完善酒后驾驶法律法规,建立遏制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车祸恶性,醉驾,人车关系,驾驶伦理,长效机制一、酒后驾车的危害性分析酒后驾车是指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每100毫升20毫克,并小于每100毫升80毫克为酒后驾车,如大于每100毫升80毫克为醉酒驾车。驾驶员酒后驾车危害巨大。首先触觉能力降低。由于酒精的麻醉作
2、用,人的手、脚的触觉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其次.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饮酒后,对光、声刺激反应时间延长,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也相应延长,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如眼、手、脚之间的配合功能发生障碍,因此,无法正确判断距离、速度;同时酒后易出现视觉障碍,视像不稳,辨色能力下降,因此不能发现和正确领会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饮酒后视野大大减小,视像模糊,眼睛只盯着前方目标,对处于视野边缘的危险隐患难以发现,易发生事故;.再次酒后易心理变态。在酒精的刺激下,人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周围人的劝告常不予理睬,往往干出一些力不从心的事;最后饮酒后易困倦,表现为行驶不规律,空间视觉差等疲劳
3、驾驶的行为。科学研究发现,驾驶员在没有饮酒的情况下行车,发现前方有危险情况,从视觉感知到踩制动器的动作中间的反应时间为0.75秒,饮酒后尚能驾车的情况下反应时间要减慢2-3倍,同速行驶下的制动距离也要相应延长,这大大增加了出事的可能性。资料表明,人呈微醉状开车,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为没有饮酒情况下开车的16倍。所以,饮酒驾车,特别是醉酒后驾车,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二,酒后驾驶事件频繁出现的原因分析 1.中国进入汽车社会, “人车关系”已异常紧张今年来我国汽车销量首次超过美国,汽车成为政府推动居民消费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已逐步进入了汽车社会。随着私家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人们感到道路
4、越来越拥挤了,堵车成了家常便饭。人车矛盾变得紧张起来。在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抱怨机动车侵占了他们的道路空间的同时,机动车驾驶员也纷纷把矛头指向自行车和行人,指责他们不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越来越多的汽车,越来越多的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拥堵在并没有同步增速的城市道路里,频繁的交通事故发生,紧张的“人车关系”已成为一个必然。2.公民道德感普遍缺失中国酒文化很深厚,“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这些脍炙人口的话语足以说明感情好坏是习惯于用喝酒多少来贴标签的。所以,于公于私,酒是一定要喝的,而喝酒与开车的关系如何处理,这方面又受到社会文化变异之风的影响。看看社会现实,在我们的文化里,至少有一部分亚文化里
5、对一些交通违规行为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在一些人的眼里,破坏规则又不会被抓、有违章不会被罚那就是有本事、比较牛的表现。主观上的推崇,必然就会出现行为上的效仿。而即便不是完全意义的引以为豪地对抗交通执法,我们的社会文化中还有绕着弯子走的习惯,有一种惯性指使着我们去寻求变通的方法。反映出我国公民道德感的缺失和错位。同时也对为何有如此多屡禁不止的酒后驾车有了一个不太光彩的注脚。3.交通肇事处罚力度太轻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6、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而在实践中,多数肇事者通过赔偿的方式,安抚受害者家属达到不再追究自己刑事责任的目的;而司法机关也习惯认为驾驶员不是出于故意,所以常常是该定罪的不定罪,该多判的少判。另一方面,只要没有肇事逃逸,按刑法规定3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是可以判处缓刑的,这样一来驾驶员真正受到的惩罚十分有限。如此低的刑罚不足以引起驾驶人员的重视,这是交通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从犯罪的主观方面看,交通肇事罪虽然是过失犯罪,但驾驶员如果在事前已经存在酒后驾车、无证驾驶、病车上路等交通违法行为,在应该知道自己的违法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甚至会危及他人生命安全的情况下仍然继续“冒险”,这实际上
7、是对他人(包括自己)生命的不尊重,其主观恶性程度已经非常接近间接故意杀人了。而如果是间接故意杀人,即使情节较轻的,也要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因此说,一般的交通肇事罪最高仅判3年显然过轻。三酒驾事件反思的几点建议 1.营造和谐的“人车关系”社会环境全国人大最近通过的国家新交通法里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变化,那就是行人在机动车道上违章行走被撞,即使机动车完全没有过错,车主也要负担全部的经济赔偿责任,这是对“撞了白撞”反人性法规的全盘否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对生命的尊重,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但再高也高不过人命,乱穿马路固然不对,但不应该受到被剥夺生命的惩罚。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汽车时代
8、,我们要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掌握制造高质量汽车的技术。我们还要大力完善道路设施,让行人汽车各行其道,让城市道路更加通畅。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开车的与不开车的都要守法,人与人互相尊重,汽车要让行人,强者要让弱者,让人与车和谐相处,营造和谐的“人车关系”社会环境。逐步形成公民道德,束缚自己2.在这方面,中外开车者的做法有着极大的反差,反映出国民素质的巨大差距。上海解放日报以前登过这样一篇报道,一个在上海大众汽车厂工作的德国工程师,在华工作期间“学会了”开车时按喇叭。后来他回国了,有次开车时碰到前面有几个行人,他习惯地按了一下喇叭,顿时,周围的行人和开车人都停了下来,吃惊地盯着他
9、看,当时他羞愧得恨不能找个地洞钻进去。原来,在很多西方国家,汽车喇叭基本上只是个装饰,一个人按喇叭是没有教养的、被人所不齿的粗鲁行为。提高我国公民的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让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的理念深入内心成为自觉。 “驾驶伦理”建设,即驾驶者除驾驶技能以外,应具备的文明素养,包括遵守各项交通法规的自觉性,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生命的强烈意识,“礼让三先”的习惯,还要有其它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担当。因此,治理酒后驾车,车主自律是关键。我们应认识到,只有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生活才能更加轻松而愉快。公共道德、公民道德的培养,培养驾驶员一种尊重其他人的生命的素质,养成这样一种道德,同时也是尊重自己的
10、生命。逐步形成公民道德,因为最终束缚驾驶员还是他自己。警察不可能查所有驾驶员,每个驾驶员自身的“驾驶伦理”建设、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的饮酒文化就尤为重要。3.完善酒后驾驶法律法规,建立遏制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长效机制鉴于酒后驾驶对道路交通安全危害严重,酒后驾驶造成交通事故的社会影响恶劣,有必要对现行酒后驾驶的有关法律规定进行修改,加大惩处力度,从法律制度层面建立遏制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长效机制。新增危险驾驶机动车罪有利于加大酒后驾车行为的违法成本,增强对酒后驾车人的威慑力。近段时间社会公众对酒后驾驶违法行为关注度较高,社会普遍呼吁加强对酒后驾驶的处罚,应该通过立法增设危险驾驶机动车罪来回应公众的呼
11、声,反映立法的民主化。适当修改饮酒驾驶和醉酒驾驶的认定标准,加大对酒后驾驶的处罚力度。从方式来讲,还可以把酒后驾车的记录和汽车保险结合在一起,因为每年都要缴纳保险,尤其是交强险,对有酒后驾车记录的人翻倍收交强险,翻四倍、五倍、十倍,必须要有一套制度来约束。交强险可以跟酒后驾车挂钩,杠杆还可以搞得很高,比如一年发现你有一次酒后驾车记录就翻一倍。另外现在在驾校这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如何对一个驾驶员在上路之前进行必要的教育,这一关最重要的就在驾校,但现在对驾校的管理是失控的,在这方面,公安交管系统有加强监控,促进驾校作用的发挥。总结酒后驾驶行为到底有多普遍?网易对1792人进行的调查显示,96.6的
12、人承认身边有酒后驾车现象,其中44.4的人表示“很多”,仅34的人确信身边“没有”酒后驾车的人,调查结果如此触目惊心,折射出我国无论是道德抑或法制建设的交通文明明显滞后于现实发展。因此,人们期待着建立一个更加公平、适用的法律环境和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营造一个和谐的“人车关系”社会环境,逐步形成公民自身“驾驶伦理”建设,完善酒后驾驶法律法规,建立遏制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长效机制。让“醉驾”连同跟在后面的死伤数据远离我们即将到来的汽车社会。 参考文献1 智敏. 南京“630”恶性车祸事件反思.北京:民主与法制,2009年 卷 16期:31-332 杨速炎.醉驾是肇事还是杀人. 北京:法治与社会,2009年9期:56-573 田耸屹.向酒后驾车“亮剑”. 北京:记者观察:下,2009年8期:37-384 刘建军.遏制酒后驾车为何如此困难.北京:汽车与安全,2009年8期:4-55 马祥存.酒后驾车危害大.长沙:湖南农业,2009年8期:22-226 沈存步.酒后驾车 后患可怕.南京:江苏安全生产,2009年6期: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