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作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作业设计.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单元信息3二、单元分析3(-)课标要求3(-)教材分析4.知识框架41 .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目标4(三)学情分析5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5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6(-)理论依据6(-)设计思路6(三)设计亮点7五、课时作业8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8第一题读图旨要:寻踪8第二题观图知新:观迹9第三题 学史践行:再现10【本课评价设计】 11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12第一题识图学史12第二题活学善用13第三题巧手灵思14【本课评价设计】15第3课远古的传说16第一题读图明史16第二题巧问善思17第三题知行合一18【本课评价设计】19六、单元质量作业20(-)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21何以中华
2、一一必做题21一、单项选择题21二、材料解析题23何以中华一一选做题24(-)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25方法指导先综合调查手记的内容提取需要的历史信息,如生活区域、生存年代、使用工 具等,再按照自己选择的表现形式进行合理想象和编排创作。但需注意,要严格按 照课本知识和调查手记提供的内容为证据进行推测,不能随意想象,避免出现史实 性错误。设计意图跨学科的作业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通过在 作业中发挥自己优长,学生能够获得学以致用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培养学习的 内驱动力。小组合作的方式也能帮助学生增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为他们培养未来走向社会必备的
3、素质。能力与素养本题不仅考察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应用,还考察学生根据史料进行历史想象、构 建历史情境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同时,小组合作的作业形式也 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团结协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素质的提升 和班级学习集体的建设。【本课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实行过程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和学生根据自主完成度、知识达 标度、纠正及时度三个维度,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进行评价。题号1、2作业类型书面评价标准 评价等次自主完成度知识达标度纠正及时度书写美观度|自评优秀良好合格师评优秀良好合格评价标准:实行过程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和小组代表根据各小组独立
4、完成 表现、纠正表现等环节,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评价;小组内根据 成员参与度、任务完成度、团结协作度,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进行互评和自评。题号3作业类型活动评价等次小组展示表现知识达标度纠正及时度自评I11优秀良好合格师评11 (11优秀L良好合格小组互评1(111成员参与度任务完成度团结协作度优秀良好合格第11页共24页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建议作业时间:15分钟) 第一题识图学史原始农耕溯源之旅一万年前先民如何改造自然稻(去壳后称大米)奥(俗称小米)泰(去皮称黄米)/观察图片,我国原始农业分布有什么特 点?,根据这张图片,你能否尝试归纳原始农 业种植作物分布的特
5、点?评价实施主体教师、学生题目难度题目来源原创参考示例(1)连线:上一对下三,上二对下一,上三对下二(2)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沿岸(分布在河流沿岸)(3)南稻北粟解题思路第一题可以按照生活经验进行连线,不认识的作物可以查阅资料或询问家长、 老师。第二题对于原始农业分布的特点可以根据图中色块的位置来判断,这些色块 所处的位置都处于东方,而覆盖范围与长江、黄河下游两岸有较大重合度,因此可 以总结出,原始农业的分布特点是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设计意图让历史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现实应用的意义,归纳特点类题目,可以让学生 学会总结规律,锻炼其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能力;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关注历史学科知 识与相关学
6、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进一步落实时空观念,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与素养本题主要需要学生具有读图识图并提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对学生时空观 念的掌握进行了全面考察。第12页共24页第二题活学善用原始农耕溯源之旅/有同学学完第二课后 绘制了自己想象中的 原始聚落居民的生活 图景,但是由于疏忽 忘记了自己画的到底 是哪一个聚落,你能 帮他判断并说明判断 依据吗?/说说你认为造成两大原始聚落生活景况不同的原因。评价实施主体教师、学生题目难度题目来源原创参考示例解题思路设计意图能力与素养(1)河姆渡遗址;依据房屋结构判断(2)原因:所处地理环境位置的不同。河姆演聚落遹证芬希茬衰天添城:可磋渔福:窿南
7、软梦矫议误崖是以天福插 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的干栏式建筑。而半坡聚落遗址分布地点在黄河流 域,虽然气候相较现在温暖湿润,但是相对长江流域降雨偏少,房屋主要是半地穴 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做柱子,屋内有灶坑。此外从室外种植的作物一一水稻与蓄 养的家畜一一猪也能够综合判断此处应该是南方遗址。莉甬1T片而绘画塞助学生通过真体圣钮帝情节感知厉史籍斯学面清楚班手 解具体的历史状况并提高学习兴趣,让历史贴近生活,更具有现实应用的意义。学 生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能够感受先民们因地制宜来适应 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与能力。天颤至要需姜孝至真宥篌囱领囱笄提取宿意的能力;旁查学至的如浜注
8、移能方 和历史分析、历史比较的能力。第13页共24页一万年前先民如何改造自然第三题巧手灵思-原始农耕溯源之旅一月年前先民如何改造自然主要又由夏作物主立特修区塔作物主”区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址分布东胡林遗址广I Zh/ 彳./父.T i磁山文修。,V、:“mi修蚪龙山文化 一大汶口文化 一襄季梅文化 一青香岗文化贡湖遍址良湾文化 2河羯渡文化 五一仙n遹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 除了我们课本学习的两大陵始聚 落之外,还有许多灿南迷人的遗 址,请你课下查同资料,选择一 个你最喜欢的文化遗址做一份手 抄报评价实施主体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 合(评价设计见后
9、表)题目难度题目来源原创参考示例结合上一题的手抄画报,从房屋,种植的作物、饲养的家畜、使用的工具、手 工制品等方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全面展示了原始农耕聚落的特征。方法指导第2题展示了河姆渡原始农耕聚落的手抄画报,从房屋,种植的作物、饲养的 家畜、使用的工具、手工制品等方面全面展示了原始农耕聚落的特征。结合上题内 容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手抄报。评价水平等级1 .排版美观大方,介绍清晰流畅,知识内容丰富2 .排版比例欠缺,介绍语句通顺,知识内容单调3 .图文比例失调,介绍语句不通,知识内容错误设计意图跨学科作业的设计能够在一定的课外知识拓展中让学生了解良渚、陶寺都城等 更多文化
10、遗存,体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起源与发展特征,感受万邦时 代聚落与邦国如漫天星斗、璀璨共生的魅力。通过手绘手抄报实现与美术的跨学科 教育,活动作业也能增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能力与素养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自主搜集史料并对信息进行提取、梳理、归纳的能力,也能 够在跨学科作业中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水平,锻炼动手能力。第14页共24页【本课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实行过程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和学生根据自主完成度、知识达 标度、纠正及时度三个维度,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进行评价。题号1I、2|作业类型书面评价标准 评价等次自主完成度知识达标度纠正及时度书写美观度I自评优秀良好合格师评
11、优秀良好合格评价标准:实行过程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和小组代表根据各小组独立完成表现、纠正表现等环节,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评价;小组内根据 成员参与度、任务完成度、团结协作度,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进行互评和自评。题号3作业类型活动评价等次小组展示表现知识达标度纠正及时度自评111I优秀良好合格师评11优秀良好合格小组互评1(1I( V n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 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 或阶层的出现是国家这 管理机构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 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 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 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王震中 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研 究中的理论探索i j
12、例沏胪1C,施i ,见枷”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和玉钺, 1936年考古发现良渚遗址,距今 5300-4300年,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余杭区。类似的都城遗址,还有距今 4300-4000年的陶寺都城遗址,位 于山西襄汾。请你在课下实地参观或 上网浏览遗址官网,搜集相关信息, 制作一个小视频,讲述中华文明起源 的故事。?评价实施主体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 合(评价设计见后表)题目难度 题目来源原创方法指导首先,选定以哪一遗址为例,讲述中华文明起源的故事,如良渚遗址,然后依据所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比如遗址范围、构成、墓葬出土器物种类及数量多少蕴含评价水平等级了哪些历史信息,在考古发掘及文献的双重
13、支持下,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最后 进行合理的设计,比如构思文案、配乐等,视频的拍摄可在家长的帮助之下完成。 时长最好控制在三分钟以内。(作品若以小组作业形式上交,需要制作小组成员任 务分工表,合理分工,小组成员3-4人)V芬王丽楠:至题类由:丙容羊解知浜正确:支索优舞前东而谐2 .分工较明确,主题突出但内容较少或内容丰富但主题不够突出,知识正确,文案设计意图能力与素养流畅3 .分工不明确,无明确主题或内容很少,知识有错漏,文案不通顺通过卖地若察而悯络:并高孚军函厉更旗算.塔养学王的厉史英题.感蔓币率 文明的博大精深。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制作视频,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培养分工合作意识与
14、责任意识。天颜至要旁查孚军搜集材科:梳理岌芬桥信意函能五同府田对学军语言表法: 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要求c第18页共24页【本课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实行过程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和学生根据自主完成度、知识达 标度、纠正及时度三个维度,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进行评价。题号1I、2|作业类型书面评价标准 评价等次自主完成度知识达标度纠正及时度书写美观度I自评优秀良好合格师评优秀良好合格评价标准:实行过程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和小组代表根据各小组独立完成表现、纠正表现等环节,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评价;小组内根据 成员参与度、任务完成度、团结协作度,按照优秀
15、、良好、合格三个标准进行互评和自评。题号3作业类型活动评价等次小组展示表现知识达标度纠正及时度自评111I优秀良好合格师评11优秀良好合格小组互评1(1I(1成员参与度任务完成度团结协作度优秀良好合格第19页共24页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建议作业时间:20分钟)何以中华一一必做题一、单项选择题1 .史学家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 人类获取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 物,人类不必再通过四处寻觅来维持生存。”按照这种分界方法,以下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的是()北京人半坡人 山顶洞人 河姆渡人A. B
16、. C. D.评价实施主体教师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的描述,这里的 “生产”即指的是有别于“采集”的原始农业,新石器时代指的是原始农业产生 后的时期。因此应当选择生活在原始农业聚落的河姆渡人和半坡人,D是正确选项。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人类食物来源的变化是新旧石器时期的区别特征之一,由此了解 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能力与素养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字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对原始农业出现时间与我国早期 人类历史分期的掌握,通过使用给定的概念来进行相关名词的二次阐释,锻炼学 生历史概念的理解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素养。题目来源
17、 原创题目难度 2 .位于浙江省的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其中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 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而与之时间相近的陶寺都城遗址,遗址中发现宫殿建筑、天文建筑 以及各种礼器,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这能说明()A.当时中国境内可能已出现林立的早期国家B.当时中国境内的聚落都已经进入国家阶段C.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是围绕同一中心的D.陶寺都城遗址的成就与良渚古城遗址相同评价实施主体教师参合荣A解题思路题目中良渚古城遗址发现了能够体现国家形态出现的相关证据而陶寺都城遗 址与之有相似证据,所以A表述正确。从材料看只提及陶寺都城和良渚古城存在 可能已经形成早期国家
18、的证据,B选项放大了范围。位于不同地区的两个遗址都 出现了近似国家的形态,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c选项表述不正 确。D选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属于主观臆测,错误。设计意图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着源远流长和多元一体的特征,通过对各地考古遗址 的认识,学生更能想象出当时中华大地万邦林立的景象,感受到中华文明满天星 斗般的绚烂多彩与多元共生。能力与素养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特征的认识以及提取材料信息并进行客观 分析,将其与课堂知识相结合的综合解题能力。原创题目难度 题目来源第20页共24页聚焦“民族认同与学科认同”的单元作业设计以统编教材七上第一单元为例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
19、材版本单元名称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统编人教版史前时期:中国境内 早期人类与文明的 起源单元组 织方式由自然单元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第一单元第1课2原始农耕生活第一单元第2课3远古传说第一单元第3课二、单元分析(-)课标要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帛人民兵方国教甯制定本单元内容是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 元,单元标题是“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 起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单 元的教学要求如下:1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Q知道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2 .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
20、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 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3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 历史信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不仅需要知道北京人等原始人类、遗址和传说的大致情 况,掌握人类进化发展以及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过程等基本历史知识,还要理解中华文明 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更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深化对“宅兹中国,何以中国”的认识,产生对中华文明的民族认同和对历史学科属性的 认同。因此,学生在课堂和课后作业中要在基础知识之上,体会所学知识在历史发展中的 作用和影响。课程标准在“教学活动建议”中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我国
21、境内古 人类遗址;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人的一天”。第3页共24页3.史记中有“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的记载, 这句话反映了哪一制度的施行?()A.选拔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题目难度 题目来源原创4.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我国境内出土了如图一些彩陶器具,其分布远离其最早流行的“中参考合案B解题思路从材料中尧、舜名字得知是部落联盟首领产生的制度,“荐之于天”反映了 推荐的制度即禅让制。B选项正确A、C、D选项均错误。设计意图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很多概念认识并不清晰,需要辨识。对古文阅 读的能力不强,还需要加强。题目从古文中选取
22、文字,通过寻找关键字和关键人 物确定时空定位和制度内涵,找准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素养。能力与素养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禅让制概念的认识,要求学生区分几种不同的制度,并 认识到从文献史料中提取信息的重要性。原地区”。有学者认为这是炎黄部落联盟实力强大、向周围地区施加文化影响的结果。对庄庆光山出土的筒杉假此你的看法是()A.支持,考古是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B.反对,神话传说完全不具有可信度C.支持,地下文物与传说可以相互佐证D.反对,传说的历史价值不需文物印证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题目难度 题目来源原创参考合案i C解题思路I化石作为一种地下文物,与传世文献、神话传说都能作为历史研究的证据,i但其
23、可信度是逐步降低的,因此学者根据地下文物来印证传说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I是一种正确的研究方法。A选项,考古是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具有可信度高的 I特点,但并非唯一;B选项,神话传说是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只是可信度较低, I不能说不具有可信度;D选项,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传世文献,最终都应该与文 物进行对比印证,这就是历史研究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因此,A、B、D选项 I均错误,应该选择C选项。设计意图I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要形成对历史正确的、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与解读。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科学属性的认知不强,在学习中容 !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区;加上如今“戏说、秘闻”类“伪历
24、史”书籍大行其 I道、夺人眼球,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知急需去娱乐化、正本清源。如果历史学的 1学科价值得不到认同,那么其育人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让学生了解历史研究的 I科学方法与手段是必要的。能力与素养I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物、传说、历史事实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且要求I学生能够根据正确认识做出符合事实的价值判断。第21页共24页二、材料解析题材料一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 天下,号之日燧人氏。韩非子 材料二 今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一一舞阳贾湖 遗址。贾湖居民能够制作精致的石器、陶器和骨器。由遗址中出土的碳化稻
25、粒和家猪骨骼, 可知当时农业和畜牧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选自教材相关史事 材料三 在距今50004000年间在北方甚至长江中下游文化面貌发生了规模幅度空前 的大变化大型中心聚邑遗址(古城)出现,墓葬类型分化,大墓中使用双层或多层棺 椁以及由玉器、漆器、彩绘陶器、蛋壳陶器组成的礼器等等。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结合材料内容,指出以下哪一个不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A.农作物种植B.磨制石器的发展C.陶器的使用D.家畜饲养的出现1 .材料二中介绍的贾湖遗址与我们课本学习的哪一个聚落最相似?你能否分析一下造 成他们相似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北方文化面貌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
26、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吧实施苦体1.C2 .贾湖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最为相似,都种植水稻,都有家畜饲养的情况。相似原 因:他们都是南部长江流域的农耕聚落。3 .变化:出现了古城、玉器、礼器、墓葬的分化早期国家的特征。原因:生产力 的发展,农耕经济看了一定的发展。解题思路1 .农作物的种植、磨制石器的发展和家畜饲养以及聚落的出现是农业兴起的主 要标志。因此c是正确答案。2 .贾湖遗址种植的作物和河姆渡人一样都是水稻,以及家畜饲养的情况也一致, 贾湖遗址位于5可南淮河上游,河姆渡遗址位于工苏,都属于南方地区。3 .变化:社会出现了贫富差异和阶级分化,早期国家雏形产生。原因:农耕经济已
27、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水平;原始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 私有制逐步在剩余财产的出现中发展起来,社会开始有了贫富差异和阶级分化,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早期国家的雏形。设计意图立足教材,带领学生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关系和基本线索,初步培养鼓励学生尝试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并积极内化新知识, 落实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能力与素养本题考察学生是否能够结合语文、地理等课程的学习理解古代史料的含义,并 通过使用课本资料创设新情境,锻炼学生多角度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培养其对 历史现象进行基本的认识和简单分析的能力。第22页共24页何以中华一一选做题单元何以中华(选做)单元何以
28、中华(选做)大的表现。每个地方都有早期人类遗、 址,中国没什么特别,文明 古国的说法只是我们虚荣自目前社会上有许多类似的错 误观念,传承历史任重而道 远,你认为学习和研究历史 I需要具备怎样的品质?/李明学习了第一单元后,开心地 与身边的朋友分享,但是朋友们 却不以为然。请你任选一种观 点,用你的知识反驳他们吧人类早期历史没有文字记 载,没人知道是什么样 子,书上讲的不过是依据 想象编造的故事而已。评价实施主体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 题目难度 题目来源 原创价结合(评价设计见后表)参考不例2 .观点一:中国是世界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 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
29、直立人遗址之一,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 证据,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黍均发现于中国,其人工栽培是我国为人类文 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是世界文明的重要 组成部分。观点二: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考古发现是研究人类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传说和神话具有一定的历史信息3 .品质:求真求实、科学客观、刻苦钻研等评价水平等级(1)观点明确,有新意或有思想深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做到史论结合。(2)观点明确;运用了少部分材料,但说明不够全面,选材不够典型。(3)观点不够明确或错误;叙述材料不充分,未做到史论
30、结合;叙述脱离主题解题思路本题为开放类题目,注意观点正确、三之有理即可,难点在于对史料的运用, 要先从已学的知识中筛选出能够使用的史实证据,然后通过组织语言进行重述。 要注意史论结合,不能随意发散,语言的组织也要尽量书面化。设计意图多维度地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锻炼 学生恰当运用史料对探究问题进行论述的能力。通过考察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 决问题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让历史学科走出课本、贴近生第23页共24页活,让学生运用书本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能够带领学生着眼于当下切 实感受到历史学科的学科价值与魅力所在,对学科、民族、国家产生认同感、敬
31、 畏感、责任感。能力与素养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物、传说、历史事实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且要求 学生能够根据正确认识做出符合事实的价值判断。考察学生是否初步学会客观叙 述和分析历史并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并在其中表现出正确的 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序号类型对应单元作业目标对应学习水平难度来源完成时间了解理解应用1选择题1易原创20分钟2选择题2V中等原创3选择题3易原创4选择题4V中等原创4材料题(1)1、2、3VV中等原创5材料题1、2、3V中等原创6材料题(3)1、 2、 3、 4、 5V较难原创7选做题1、 2、 3、 4、 5V较难原创第24页共2
32、4页(-)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一北京人(-)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一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第3课远古的传说旧石器时代发展新石器时代传说时代时空观念个 元谋人、蔻田表 人、北京人河姆渡、良渚遗址(长江流域)半坡、陶寺遗址(黄河流域)黄帝、炎帝T尧舜禹(制度)禅让制群居生活化石遗物氏族聚落文化遗存私有制、阶级产生文明起源的前提文明起源的基础部落联盟早期国家文明曙光的出现出现神话传说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冢国情怀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目标A史前时期: 中国城内早期人类史明的起源内容编排: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原始农耕聚落和远古传 说
33、,主要历史发展线索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随着进化和生产力的进步由群居生活发展为定 居的农耕生活,之后逐步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阶级分化的出现,部落 联盟逐渐发展成为早期国家。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经历了原始人类到定 居农耕到部落联盟再到早期国家的阶段,能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农业发展、私有制、阶级和 早期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其次,要让学生知道中华 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和古代文献中记述的神话传说是了解原始社 会的重要方式,了解历史学科的二重证据法,认识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学科特 征。通过进行多样的跨学
34、科活动探究,让学生对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做出的成就与体现的智 慧产生温情与敬意,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华夏历史感到自豪(家国情怀)。1 】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引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页 第4页共24页(三)学情分析本校学生在所属市区基础较好,课外知识较丰富,虽然第一次接触历史学科,但是小 学阶段通过各种渠道有一定的历史认识而且具备一定的爱国情怀。不过由于知识渠道来源 混杂,难免产生先入为主的偏差,而且毕竟第一次接触历史,民族认同和学科认同还比较 缺乏。因此要注意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认识。考虑到学 生的学情,作业设计采取了作业分层的方式,利
35、用了安徽的乡土资料,设计了丰富的拓展 性作业,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本章在作业上会体现出这些方 面的设计,帮助学生巩固和内化新知,深化认识。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目标类型内容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1)学生通过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原始人类的发展过程,从而 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学生通过半坡、河姆渡、良渚和陶寺都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的学习, 知道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知道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私有 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2 .时空观念(1)学生通过识读中国原始农耕主要遗址分布图和梳理原始人类、农耕 生活的遗存时序,了解古代历史的
36、基本线索,能够将事件、人物、现象置于特 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具体的地理空间中考查。(2)学生通过河姆渡遗址生活想象图的分析,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 重要历史现象形成合理想象。3 .史料实证学生通过北京人的化石、河姆渡和半坡人的遗址、古文献中的传说神话、 良渚文化的遗址等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正确认识传说中的历史 信息,初步形成重证据的意识。4 .历史解释(1)学生通过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原始农耕聚落,文献中的传说神话了解, 能够客观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2)学生通过手抄报和课外实践活动,能够依据史料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 有理有据表达自己的看法。5 .家国情怀(1)学生通过学习
37、本单元内容,能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多元一体、 绵延不断,萌发出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2)学生通过对乡土历史资源的探究,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能 够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作业目标一匚通过安徽本土华龙洞遗址的考古之旅;考查学生对中国境内早期人类遗址出现的时间、生活情况与进化方向的了解,加深学生对化石的认识和考古 的了解,深化历史学科科学属性的认识。2 .通过中国原始农耕主要遗址分布图和河姆渡遗址想象图等地 图和图片的识读考查学生读图提取、归纳和分析信息的能力。3 .通过对炎帝黄帝神话传说和良渚遗址的探究,让学生感受历史学科论第5页共24页从史出、史料实证的学
38、科特征,了解历史学科二重证据法。4.通过场景想象、调查手记、手抄报、辩论赛等跨学科活动,调动学生 动手和动月齿的兴趣,在实际情境的应用与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 力层次更加立体化,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锻炼。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一)理论依据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民族,其精神基础的深层结构,应是“历史认 同”。“历史认同”本身以“集体记忆”或“共同记忆”为基础,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形成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战国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系统逐渐形成,即由伏羲、神农、黄 帝、帝善、唐(尧)、虞(舜)、夏、商、周。此后被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少数民族或边疆 民族,他们不仅接受了汉式的生活方式之外,便是在精神上认同了这个历史系统,自认为 这一历史系统是“我们的”历史。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族建国的国名采取夏与周,北魏 的拓跋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宇文氏自认为是神农的后裔。今日中华儿女大多自认为是 “炎黄子孙”,源自华夏民族,就是一种从历史意识中产生的历史认同的表现。所以,“历 史认同”是民族认同的精神基础。历史课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 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故产生本单元祚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