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7061668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统编版(2019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 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描绘了 “秋院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 话凉图” “秋日胜果图”等几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 法,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 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学情分析】学生对散文阅读难度较大,对散文景中蕴涵的情难以把握。学生 一般认为“清”、“静”的景物往往和“喜爱”等积极感情联系在一 起,但由于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际遭遇感到陌

2、生,因此对 故都秋景中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教学目标.理清本文的脉胳结构。1 .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体会故都的秋的“清” “静” “悲凉” 的特点。2 .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 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教学重点.赏析秋景图,体会故都的秋的“清” “静” “悲凉”的特点;1 .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讲授法、师生互动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杜甫在登高中哀

3、叹地写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 感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那么,郁达夫心中的秋又该是,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 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二、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作 家,诗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 领域都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形成了自然畅达而坦荡热情的鲜 明风格。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 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掩饰地表现出 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的

4、苦闷,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 郁而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三、解题“故都”即北平,现在的北京。“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 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同时暗含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秋”字 明确描写的内容为故都北平的清秋之景。故:过去的,消逝在时间深处的,有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 沉重感。者R:京城,千年古都,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 积淀。京城浓烈而醇厚的文化气息让作者心醉神迷。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 .在作者看来,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相关语句作答)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一文眼(清一一清闲;静一一安静;悲凉一一悲

5、伤、凄凉).理清文章写作思路(1)总起(1-2)思秋,南北对比,衬托对故都的秋的向往(2)分写(3-12)绘秋,描绘五幅秋景图,赞美故都的秋;议秋,进一步赞美故都的秋(3)总括(13-14)恋秋,衬托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五、深入研读,思考探究(一)学生齐读1、2自然段,结合自己的勾画思考:这段运用了 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 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 “静” “悲凉”的特点,并用江 南之秋的慢、湿、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二)学生齐读最后两段,思考: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最大的区 别在什么地方?作者在对比之中抒

6、发了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两段主要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 北国之秋,通过对比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念之情。作者用四 个比喻,分别从味道的足与不足、质的实在与不实在、味道的浓与不 浓、性情的厚重与不厚重来表现故都秋的特征。第二课时一、回顾导入二、品读鉴赏课文(一)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来突出故都的秋的特点?这些景物构 成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明确:课文3-11段描写了故都的秋景,作者描绘五幅画面来突出 故都秋景的特点:秋院清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啼唱图、秋雨话凉 图、秋果奇景图(或是秋花图、秋蕊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意思相近即可)。(二)这五幅秋景图是如何

7、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 点呢?1 .秋院清晨图问题引导:这一部分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清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细数着一丝一丝 漏下来的日光(作者很宁静、清闲)静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环境安静,以动衬静)悲凉椽破屋、破壁腰中、牵牛花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淡红者最下(环境悲凉,内心悲凉。牵牛花的颜色喜好体现了作者的 主观审美情趣,这是作者主观感受,这里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秋槐落蕊图问题引导:本段从哪些感觉来写秋槐的?按照要求找到相应的词 句。清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 丝纹又觉得清闲,潜意

8、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人很清闲)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环境安静,以 动衬静)悲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 的丝纹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落寞”体现作者内心悲 凉).秋蝉残鸣图问题引导:有人说,从第5段中可以读出郁达夫审美趣味中的平 民化的倾向,你同意吗?说说理由。静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环境安静,以动衬静)悲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秋蝉本身就有悲凉的意味)2 .秋雨话凉图问题引导:北方的秋雨又有什么样的特点?(摘取原文词语回答)问题引导:“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 长,是出于什么目的?静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

9、索落的下起 雨来了、都市闲人用缓慢悠闲的声调互答(听到雨声,听 到说话声,环境安静,以动衬静)悲凉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 起雨来了(雨本身就给人悲凉的感觉)、都市闲人用缓慢悠闲的 声调互答(人们谈话缓慢悠扬的声调给人悲凉的感觉)(找一个同学读一读原文“唉,天可真凉了”与“耶,天终于凉 了! ”一句,通过比较可体会其中的悲凉感觉).秋日胜果图问题引导:作者怎样描写秋枣颜色的变化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 么?悲凉秋枣的颜色是“淡绿微黄的”,即使是红色也是“红完”(色调上给人悲凉之感)三、深入研读,思考探究(一)读12节,思考下列问题。1 .这一段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中心句是

10、哪一句?在文中有什 么作用?明确: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 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是从形到神的深 化,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意境的开阔感。2 .思考第12自然段是否是多余的?明确: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 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 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内容,深化主题。(二)作者这么喜欢故都的秋,为何不用欢快的笔调来写欣欣向 荣、充满生机的秋?而要写清、静、悲凉的秋?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 是颂秋还是悲秋?明确:借助萧瑟凄凉的景物抒发孤寂惆怅等哀伤之情的散文诗歌 比比皆是,

11、但同时表达出对萧瑟凄凉的景物的喜爱之情的人却很少, 这就是郁达夫的独特之处。郁达夫为什么喜爱如此清、静、悲凉的秋 味?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不可回避的方法之一,所以,这种独特的情 感离不开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四、课堂小结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 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色、秋声、秋 味。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声、摄秋实,以景显情,真实 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热爱之情。五、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郁达夫 第一部分(1-2):赞秋 北国秋感:“清” “静” “悲凉”江南秋感:慢、润、淡第二部分(3-12):绘秋“小院秋晨”色“小院秋晨”色冷色调“秋槐落蕊”声寂静与落寞“闲话秋凉”味悲凉“秋果胜景”色悲凉第三部分(13-14):恋秋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 留总结:抒发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