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统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 14-1 故都的秋14-1 故都的秋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上现代抒情散文中文质兼美一篇,作者凭借精巧独特的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作了生动细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我个人认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就好像一杯茶,在炎热酷暑中给我们送来清凉的慰藉,在飞雪寒冬中给我们送来舒心的温暖。但是,高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初次接触散文,对散文学习有点迷茫,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散文的“形”进而把握“神”。让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表现景物独特之美,从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借助多媒体凸显学习重点和总结归纳,让学
2、生学有所得。因此,学习故都的秋,在反复诵读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尤其对那些美妙的语段,应该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利用工具书、注解梳理生字词,初步把握文意,感受语言之美。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课文中的景物,探究作者寄寓在景物之中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秋”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
3、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感情基调,探究作者在景物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文本赏读,合作探究,诵读指导。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书声琅琅任务 1:朗读课文至少三遍,要读准字音;有疑惑的字词查字典,并整理出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活动二:知识积累任务:从下面的文字中筛选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并记下来。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
4、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从 1921年到 1933年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年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
5、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活动三:整体感知 要求:根据的思维导图,梳理文本脉络,并给描绘的五幅图拟出小标题。(五幅图) 每人从五幅图中选取最精彩的语句反复朗读,细加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小组交流,整理出本组点评最精彩的一处分享。要求:每组选 1人有感情朗读,选 1人点评,其他小组成员可评议补充。 任务 2:选用本文中的典型意象,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自创一首小诗。(限时 5分钟)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