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分层练20期中考试押题卷二(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分层练20期中考试押题卷二(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19期中押题卷(二)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 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 法系中独树一帜。”经过长期发展演进,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 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很早的国家之一, 法制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法律制度作为文
2、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史上大放异彩。早在公元 前21世纪的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更 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 法家主张“以法而治”,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创新封建法典体制。西汉时形成的汉律60篇,两汉沿 用近400年。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蔚为大观。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 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代表之作。汉唐诸代君臣和思想家熔礼义刑德于一炉,使中国封底法制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 隋唐时,中华法制文明逐渐定型与完备,中华法系日臻成熟。“以
3、礼入法,得古今之平”的唐律疏议, 以其完备的体例、严谨而丰富的内容成为封建法典的范本,在中华法制文明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后世立法产生深刻影响。不仅如此,唐律疏议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还超越国界,成为不少国家学 习的范本。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 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在内涵和外延上,中华法系与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是相通的。 它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德、政治、哲学、伦理等理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寻求自然与社会 秩序的和谐。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中国古代注重教化,反对“不教而诛”。“礼禁未然之
4、前,法施已 然之后”,礼法并重、隆礼重法方为治国之良策。出礼入刑、隆礼重法,是中华法制文明的独特智慧。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 “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无讼为有稳,通过 道德教化劝民止讼:坚持官府调解和民间调解并行,通过定分止争促民息讼,从而实现和睦无争、礼义有 序的社会状态。无讼与和谐体现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明德慎罚是从西周时期就形成的思想。明德就是倡导敬德、保民,慎罚就是主张刑罚得中,实施德教 德治,刑罚适中宽缓。“德主刑辅”的思想在西汉时期确立,强调“厚其德而简其刑”。唐代主张德礼为 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治理国家和社会要把德礼教化与法律惩罚结合
5、起来,德礼教化为根本,法律 惩罚是辅助。(摘编自夏锦文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Do11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 “阴见”中的“阴”是“暗中”的意思;“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中的“阴”指阳光少见或天色阴暗的,两者含义不相同。故选C。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于文无据。根 据原文第三段“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 “阴约三军”是指秘密订立军事盟约,并不是张孟谈向他们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故选C。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6、1) “闻”,听说;“存”,使保存;“安”, 使安定;“贵”,重视;“释”,放弃。(2) “乱”,混乱;“翼”,从两边;“将”,带领;“犯”, 进攻;“禽”,活捉。14 .本题考杳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根据“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 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麴复,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 知伯”,可知韩康子能听取段规的劝谏。根据“魏宣子欲勿与。赵葭谏曰:不如与之。宣子曰:诺。 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可知魏宣子能听取赵葭的劝谏。根据“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 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可知韩康子、魏宣
7、子能听取张孟谈的劝谏。 根据“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 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可知知伯不能听取知过的劝谏。综上分析 可知,韩康子、魏宣子和知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善于听取别人建议。参考译文:知伯率领赵、韩、魏三国的军队征讨范氏和中行氏,把他们灭掉了。休整了几年之后,知伯便派人到 韩国去索要土地。韩康子打算不给他,谋臣段规劝谏韩康子说:“不能不给。知伯为人,贪利而凶残,他 来索要土地,如果我们不给,他一定会向我们出兵。您还是给他吧。给他之后他会更加贪婪,还会到别国 去索要土地,别国不给,他必定向这个国家出兵:这
8、样的话韩国就可以免受灾祸之苦,而等待形势的变化。” 韩康子说:“好吧。”就派使者送给知伯一个拥有万户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魏国索要土地,魏 宣子打算不给他。大臣赵葭劝谏魏宣子说:“您不如给他。”魏宣子说:“好吧。”就派人送给知伯一个 拥有万户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赵国,要求得到蔡和皋狼两地,赵黑.子没有给他。知伯就暗地里 和韩、魏结盟,将要共同进攻赵国。三国的大军突然袭击晋阳城,于是和赵国的军队开战。过了三个月也没能攻下晋阳城,于是把三国军 队散开包围晋阳城,使晋水冲开堤岸,灌入城内。三军包围晋阳城已整整三年,城内的人在高处搭棚架居 住,挂起釜来煮饭,钱财和粮食快用完了,士兵疲倦疫
9、弱。赵襄子对张孟谈说:“粮食匮乏,财物用尽了, 士大夫们都很疲困,我守不住了。想拿城去投降,你看怎么样? ”张孟谈说:“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 不能使它保存,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用不着重视有才智的人了。您放弃这种打算吧,不要 再说这些了。我请求去见韩国、魏国的国君。”赵莪子说:“行。”于是张孟谈暗地里会见韩国和魏国的国君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知伯率领你们两国进攻赵国, 赵国将要灭亡,赵国亡了就必然轮到你们灭亡了。”韩、魏二君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知伯为人,内 心粗暴而又不仁,我们的计谋还没有成功他就会知道,知道了必然大祸临头,那可怎么办呢? ”张孟谈说:“计谋出于你们两位之
10、口,只有我一个人听到,没有其他人知道这件事。”韩康子、魏宣子即刻与张孟谈 秘密订立军事盟约,约定举事的日期,当天晚上,张孟谈返回晋阳城。张孟谈把这事报告给了赵襄子,赵 襄子对着张孟谈拜了两次以致谢。张孟谈去朝见知伯出来,在军门外遇见了知伯的大臣知过。知过进去拜见知伯,说:“韩、魏二君大 概将会叛变。”知伯说:“不会这样的。我和韩、魏二君已经订立了盟约,消灭了赵国,我们三家将瓜分 赵国土地,我亲自和他们订立的盟约,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的。您就放心吧,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知 过见知伯不听从他的意见,就离开不见知伯了。赵襄子派张孟谈会见韩康子、魏宣子说:“约定就在今晚杀了守堤的官吏,放水去淹知伯的军
11、队。” 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康子和魏宣子的军队从两边夹攻,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 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清平乐张炎候萤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注】张炎:南宋末年词人。宋亡时,家产籍没,以卖卜为生。晚年落魄纵游于金陵、苏杭一带。候 凄:蟋蟀。兰成:南朝梁时诗人庾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权所俘,曾作哀江南赋,抒发故国之思。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用“候蛋”“西风” “落月”“秋江” “芦花”等意象,展现出一幅萧瑟的“
12、秋景图”。B. “望尽芦花无雁”句,既表现了词人的思乡之切,也抒发了词人乡思难以寄托的愁苦。C.下片用典,借庾信之事,表现了词人因漂泊流浪、生活困顿而身体日渐消瘦的艰难境况。D.这首词上片侧重于写景,景中含情;下片是对上片所写之景的总结与升华,侧重于抒情。16.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一句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请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15. C16.诗句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写一叶梧桐叶的飘落,而知天下秋声,表达人生沧桑之感。词人 写的梧桐,只有“一枝”,仿佛是孤苦无依的自己,形象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孤独潦落的处境。同时,“一 枝”与“多少”形成对比,抒发了作者不尽的家国之痛故国之思。
13、【解析】15.本题考杳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 ”表现了词人因漂泊流浪、生活困顿而身体口渐消瘦 的艰难境况”错误,“愁损”意为愁杀,借庾信之事道出人间道不尽的悲欢离合,表达国破家亡之痛。故 选C。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两句,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写秋之梧桐,由梧桐叶落,而知天下秋声。而“梧桐树”、“梧桐雨”在古典诗词中是愁苦、悲伤、凄凉 的代名词,如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直接由梧桐 雨而写到离情别绪,作者借写“一枝梧叶”,表达人生沧桑之感。词人写的梧桐,只有“一枝”,仿佛是 孤苦无依的自己,深刻地
14、表现了作者孤独潦落的处境,刻画人物情景入木三分。这首词原是作者赠给他的 学生陆行直的,当时,张炎已年过半百,再加上当时北宋灭亡的历史背景,所以词中弥漫着浓重的悲秋之 气。同时,“一枝”与“多少”形成对比,只有那一叶梧桐悠悠下,不知寄托了多少秋凉悲声!在对比中, 抒发了作者不尽的家国之痛故国之思。五、情景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写宴会上的歌声慷慨激越,而诗人内心的忧愁却更加难以忘怀的诗句是:“,(2)梦游天姥吟留别写天姥山道路蜿蜒曲折,奇花异石令诗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中已到傍晚的诗 句是:“,(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一句写诗人因回忆年轻有为的周瑜进 而感慨自
15、己壮志难酬、韶华已逝,顿生伤感。【答案】慨当以糠 忧思难忘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己跟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慨”“暝”“华”。六、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指令长翟志刚是我国出舱次数最多的航天员,对于三次出舱活动,他都“感觉良 好”。他说:“每一次感觉良好,背后都饱含着亿万国人对我们航天事业的支持:每一次感觉良好, 背后都凝聚着工程全线辛勤的付出:每一次感觉良好,背后都是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托举;每一次感 觉良好,背后都是我们乘组之间的密切配合和个人的努力。地上训练也好、天上飞行也好,能够保持这 种感
16、觉良好的状态,是因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的感觉良好一定会继续下去。”航天员王亚平完成了此次任忙_送次之后,她成为我国第一位出舱的女航天员,也是进驻中国空间站 的首位女航天员,王亚平说:“出舱的那一刻,置身浩瀚太空,宇宙的美震撼了我,宇宙的深邃让人 。中国空间站即将建造完毕。航天员叶光富表示,中国空间站是我们期盼已久的太空家园,为了能够建 成太空家园,一代代航天人砥砺奋进,一步步实现这个梦想。而点亮太空中这颗闪罐的“星星”,是我 的愿望。叶光富说,未来,神舟十四号乘组和神舟十五号乘组还将在空间站进行在轨交接,”一人行速,众人 行远,我们每个乘组的飞行都不是独立的,每一组都会一 完成好自己
17、的飞行务,争取为下一组传 递好接力棒”。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始料未及 梦寐以求 竭尽全力19 .王亚平完成此次任务后,成为我国第位出舱和进驻中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或“完成此次任务后, 王亚平成为我国出舱和进驻中国空间站的首位女航天员。”)20 . “每一次感觉良好”反复重叠,增强了情感表达。运用排比,从多个角度表现航天事业得到大力 发展的有利条件;四个“背后都”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且有递进效果,
18、加强语势,突出航天研发过程中 的合作和努力,表达了对各行各业支持航天事业的感激之情。【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处,据前文“置身浩瀚太空,宇宙的美震撼了我, 宇宙的深邃让人”,可知此处应填表示一开始没有想到的意思的成语。可填“始料未及”。始料未及:没 有想到的,在意料之外的。第处,据“点亮太空中这颗闪耀的“星星“愿望”,可知此处应填表示 迫切希望的意思的成语,可填“梦寐以求”。梦寐以求:指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第 处,据后文“完成好自己的飞行任务,争取为下一组传递好接力棒”,可知此处应填表示尽力的意思的 成语。可填“竭尽全力”。竭尽全力:用尽全部的力量,形容
19、做出最大努力。19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根据原句找出句子的主干:王亚平成为女航天员。将句子的“完成了此次任务”,“我国第一位出舱的”,“进驻中国空间站的首位”三个短句变成主干的 修饰成份;可修改为:王亚平完成此次任务后,成为我国第一位出舱和进驻中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四次重复“每一次感觉良好”属于反复,增强了情感表 达,表达了对祖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自豪,同时也表达了对各行各业支持航天事业的感激之情。四个“背后都”句式属于排比。从四个角度表现航天事业得到大力发展的有利条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且有递进效果,加强语势,突出航天研发过程中的合作
20、和努力,表达了对各行各业支持航天事业的感激之 情。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食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抉少的调味料,也是维持人体正常发育的重要物质。其主要成分是氯化纳,当 食盐在人体内形成溶液后,就会分解成为钠离子和氯潟子,o钠离子能维持人体全身血容量 和细胞渗透压,维持神经与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和应激性,激活人体肌肉收缩等多种功能:氯离子则可帮助 调节人体的酸碱平衡,生产胃酸和激活淀粉酶,这些对于生命活动是极为重要的。然而,长期摄入过量食盐或口味过咸会增加患病风险。,高盐饮食通过增加细胞外液量、血容量,引起心输出量增加,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钠,水增加而发生肿脉,使管腔变小,增高周围血 管阻力,从而升
21、高血压。,可按含盐量多少分为高盐食物、中盐食物和低盐食物,高盐食物就是指每100克含盐量 21.5克、每100克含钠量20. 6克的食物;中盐食物就是指每100克含盐量为0. 37.5克、每100克含 钠量为0. 1-0. 6克的食物;低盐食物则是指每100克含盐量V0. 3克、每100克含钠量V0. 1克的食物。 根据这组数据,大家可以在食品的包装上加以比对。21 .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栏目通过季羡林等大家的成长故事、人生智慧、创新精神、治学态度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B.大家要坚定发展信心,明确发展路径,用我们每个人的辛勤汗水创造更加美好幸
22、福的明天。 C.张厚粲渐渐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胆量和自信,大家闺秀的外表下,装着桀鹫不驯的心性。 D.老师讲课时候说,经常要用到的知识大家定要掌握,检查下有没有问题,有问题赶紧问。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答案】21. B22.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高盐饮食会诱发高血压我们日常摄人的食物(意思对即可)【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中重要词语含义和用法的把握能力。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大家”是代词,但不 限定范围。A. “大家”指的是大方之家的意思。B. “大家”为代词,但不限定范围。C. “大家”指的是世 家望族。D. “大家”
23、为代词,指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故选B。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后文“钠离子能维持人体全身血容量和细胞渗透压, 维持神经与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和应激性,激活人体肌肉收缩等多种功能;氯离子则可帮助调节人体的酸碱 平衡,生产胃酸和激活淀粉陶,这些对于生命活动是极为重要的”可知,食盐在人体内分解成的钠离子和 氯离子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可填“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前文说到会增加患病风险,而后文是说的高 血压的患病原理,所以长期摄入过量食盐或口味过咸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可填“高盐饮食会诱发高血 压”。根据后文“高盐食物” “中盐食物”“低盐食物”可知,这是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摄入的食物
24、根据含 盐量的多少进行的分类,可填“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八、材料作文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88年出生的王娇,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敦煌研究院,7年来一直从事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的编写工作: 1987年山生的杨金礼,19岁来到莫高窟,成为一名壁画修复师:90后刘小同2014年来到敦煌,专注为英 高窟“画像”如今的敦煌研究院拥有一支200余人、产学研一体的保护队伍,其中不乏80后,90后。 他们在青春年华来到敦煌,深深扎根,为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而坚守、奉献。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讲好中国故事,争做有为青年”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并适当联 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25、参加征文活动,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参考例文】讲好中国故事,青年是奋斗主力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中国故事源远流长、丰盈多彩;走向世界,发声当下,我辈青年意气风发、妙 语连珠,向世界人民深情道来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且看优秀的有为青年如何选择。鸣沙山下、宕泉河边,跨越千年的莫高窟静静伫立。在敦煌研究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家大家,也 有许多默默坚守的年轻人。他们受前辈感召,追寻艺术理想,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各展其才、各尽其能, 传承其高窟的保存、保护、研究事业,让“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
26、拓进取”的英高精神代代 相传。90后刘小同和同事们致力完成的莫高窟第172窟的整窟复原临摹工作,始于2017年,预计2023年 结束;80后王娇参与编写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9窟考古报告,总计30余万字, 已历时10余年。以5年、10年计的一项项目标清单,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时间刻度,也映照着当代莫高人 青春奋斗的足迹。讲好中国故事,我辈当立志成为更优秀的有为青年。我们生活在崭新的时代,时代赋予我们责任与使命,中国故事的未枭将由我们谱写。作为接力民族伟 大复兴的一代,我们怎样才能有所作为?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我们要厚植其根。“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处于价值 观形
27、成和确立的时期,就像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粒纽扣扣错了,剩下的扣子都会扣错。在这一时期, 尤其需要以德为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更要善于知行合一,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正 所谓根深才能叶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自觉的 信念理念,当代青年才能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人生。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要强壮其枝。劝学有云,“不积珪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海”。面对信息时代、多元文化,我们理应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创新的意识、敢于实践的行动。青 年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群体,我们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所以我们一定要矢志艰苦
28、奋斗,立足 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谱写不断创新创造的精彩篇章。 将来,我们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锹 炼、增长才干,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每一个有为青年都是追梦人,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新的中国故事,还请拭目以待!【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是有关80后、9()后 青年投身敦煌文化研究与保护、传承的时闻。材料中所述的王娇、杨金礼、刘小同等人的职业选择、扎根 意识、坚守态度、奉献精神,是材料内涵思想情感的关键点,也是写作立意构思的抓
29、手。材料没有再从老 一辈敦煌人出发,而是着力刻画王娇、杨金礼、刘小同等80后、90后青年的选择。而他们之所以选择来 到条件艰苦的敦煌,是因为秉持着“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的信念,为此他们不怕吃苦, 默默地坚守着、奉献着。而题干设置了校团委发起的主题征文写作交际情境,设定的主题为“讲好中国故 事,争做有为青年”,这一主题框定了写作的内容范畴,也就是要把这一代敦煌青年的选择和担当,与整 个当代中国的有为青年结合起来,思考有为青年应该怎样去“为”。当然,对于写作主题,也可进行如下 的思考:“讲好中国故事”与“争做有为青年”二者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当代青年人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 事,怎样讲好中
30、国故事,如何做有为青年?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是这道作文题绕不开的重要内容。材 料所给的加入敦煌研究院产学研一体化保护队伍的年轻人的先进事迹,是写作“讲好中国故事,争做有为 青年”这一主题的背景材料,所以写作时应该由此展开。由他们的选择与有为,引申出中国故事里一个个 勇敢接受时代挑战、积极奋斗、为社会和祖国默默奉献自己、不怕牺牲的有为青年形象。由此,更应该由 这些青年的榜样,去思考自己应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自己能够为祖国做些什么,从而从赞颂有为青年 榜样到思考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有为青年。当然,投身“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有为青年形象的途径、方 式是多种多样的,考生还可以适当联系历史与当下的社会
31、现实,来具体、深入地阐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材料二: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古代在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脸和智慧,构建起一系列 法律制度,以保障社会安全、应对风险灾害等,展现出强大的制度建设能力。援法断罪、罚当其罪,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古代社会依据案件的严重程度、不同性 质,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官府往往集中力量处理重大刑案,而将其他纠纷放至地方自理或民间调处。在处 理重大刑案时,要求官员严格引据成文法,涉及重刑必须经过上报文牒和逐级复核程序,适用错案严格归 责的处分规则,这体现了对法律及其执行过程的充分重视。在这方面,历代律典、则例都有明确规定。在 清代,对故意或过失导
32、致判罚偏差的官员,吏部处分则例规定了详细的处罚措施。在处理各类案件时,我国传统法律制度强调德主刑辅、情法结合。汉代儒家学者倡导引入春秋等 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种“引经决狱”的方式在缓解律令苛酷、实现礼 与刑的结合上具有积极意义。在具体案件处理过程中,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等 进行全面评判,努力实现罪罚相当、礼法平衡。历代刑案和判牍文书的记载显示,裁判者们不仅在民事诉 讼中兼顾天理、国法、人情等各种因素,而且在命盗刑案中也充分考虑司法的道德教化效果和礼法平衡的 实现。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司法的重要特色。今天,我们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33、仍然需要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 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提供启迪。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较为系统、 运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汲取前代历史经脸教训、顺应时代变迁的基础上,历经较长时 间演变而成。这种演变凸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适应力和生命力。(摘编自王志强注重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一课题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法律从无到有,再到发展较完备,中华法系成 为独树帜的法律体系。B.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法律制度先后涌现出西周礼乐刑罚制度、汉律、贞
34、观律等典 型代表。C.无讼在维持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 讼”。D.古代官府往往集中力量处理重大刑案,在处理重大刑案过程中对错案严格归责等做法,客观上保证了 刑事大案判决的公正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法制文明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产生于4000多年前的夏代的习惯法,已经是当时自成体系的成文 法典。B.唐律疏议可以体现国法、天理、人情三者融合的特点,它不仅在中国有重要影响,在国外也是不 少国家学习的法典范本。C.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变化中可知,随着历史 发展,刑罚在社
35、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小。I).春秋等儒家经典被引入到古代案件审理中,在缓解法律严苛的同时,也实现了罪罚相当、礼法平 衡。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B.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C. “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I). “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上的特点。5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中华传统法制文明对当今社会的枳极意义有哪些。【答案】1. C2 . B3 . C4 .论证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先总写中华
36、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 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然后分别写中华法系的特点,即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 的鲜明特色;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注重礼法结合:主张“天下无讼” “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提倡明德慎罚。论证方式上,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方 法,使文章客观公正,准确严谨。比如开头引用习近平书记的话再一次印证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 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的观点。比如文章列举了从夏代一直到唐代的法律制度证明我国法制文明的历 史源远流长的观点。5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
37、谐的社会环境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 具有积极意义。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 明的深厚底蕴。对我们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积极意义。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 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给我们推进社会治理,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提供启迪。研究中 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可以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 “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 下无讼”说法过于绝对,于文无据。原文只说“以无讼为有稳.,通过道德教化劝民止讼:坚持官府调解 和民间调解并行,通过定分止争促民息讼,从而实现和睦无
38、争、礼义有序的社会状态”,并没有说对百姓 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故选C。2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 “夏代的习惯法,已经是当时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说 法错误。文中“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 度,至西周臻于完善。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 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可知夏代的习惯法是奠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才有 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C. “随着历史发展,刑罚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小”的推断于文无据。这些都是 为了说明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
39、,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的特点。D. “也实 现了罪罚相当、礼法平衡”曲解原文。原文为“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种“引经决狱”的方式在缓解律 令苛酷、实现礼与刑的结合上具有积极意义。在具体案件处理过程中,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 兼顾情理法等进行全面评判,努力实现罪罚相当、礼法平衡。”注意是“努力实现”不是“实现了”。故 选B。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注重事理、情理、 法理相结合。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古代在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智慧,构建起系列法律制度, 以保障社会安全、应对风险灾害等,展现出强大的制度建设能
40、力。A.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主要强调我们要奉法,奉法使国家强大。B.强调法律的作用即定轻重,正曲直。C.强调法律及其执行者, 主要是用来除暴安良,锄强扶弱的,使人们不轻易以身试法,去违法犯罪,从而避免动乱,维护社会治安。 符合材料二的观点。D.指凡是断罪量刑皆须引用律、令、格、式正文,违背的话会被鞭笞三十下。强调要 依法办事。故选C。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考查论证特点,可以从论证结构、论证方式上 考虑。论证结构上,本文采取了总分结构。第一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 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第二段“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
41、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 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总写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 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剩下的段落分别说明中华法 系的特点。第三段“汉唐诸代君臣和思想家熔礼义刑德于一炉,使中国封建法制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 融合的鲜明特色”表明中华法系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第四段“与大陆法系、英美法 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 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表明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第五段
42、“礼 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表明中华法系注重礼法结合。第六段“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表明中华法系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货”,崇尚人际和谐 的社会环境。第七段“明德慎罚是从西周时期就形成的思想”表明中华法系提倡明德慎罚。论证方式上, 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客观公正,准确严谨。“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取人 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 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开头引用习近平书记的 话再一次印证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
43、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的观点。“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 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夏商周三代法制 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以 法而治,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创新封建法典体制。西汉时形成的汉律60篇,两汉沿用近400年。 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蔚为大观。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成 为中华法系代表之作”文章列举了从夏代一直到唐代的法律制度证明我国法制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的观 点。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一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
44、主张天 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可知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 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由材料“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 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 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可知中华法 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对我们增 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积极意义。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今天,我们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仍然需要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
45、等问题,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提 供启迪”可知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给我们推进社会治理,面对纠纷化 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提供启迪。由材料二最后一段“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较 为系统、运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顺应时代变迁的基础上,历 经较长时间演变而成”可知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可以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二、文学类阅读一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平凉之地蒋子龙古凉州,即现在的河西走廊,从来就是经略西北的军事要地,还是古丝路西去的咽喉。其形如一把长 剑,而平凉就是剑柄,是蓄
46、力,发力的地方。自古来谁掌握了这把长剑,谁就能控制中原。因为平凉位于 陕甘宁交汇的几何图形中心,横跨关山,襟带泾水,外阻河朔,内当陇口,屏障三秦,拥卫畿辅。春秋五霸时期,齐桓公就据此西伐大夏;汉武帝时能够喊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也是因霍 去病手握“平凉长剑”,所向披靡,成为一代“战神”;左宗棠为解决由陕甘民变引发的西北乱局,进驻 平凉,据此控制局面,策应各方,后受命从平凉出发收复新藤,立下不世之功;直至近代的工农红军长征 时期,平凉的静宁仍是长征领袖的驻地,1936年,静宁的界石铺成为“红军会师的中心基点”,当年10 月8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这里会师,并以此为落脚点开始纵横穿插;到
47、今天,“平凉长剑”还在守 护着国家领空乃至太空平凉是目前考古所能证实的最早有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从平凉境内采集到 的石器,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证明,60万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平凉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其中尤以两株古槐最为珍奇。一株生长在关河村,巍巍然一树擎天,气象 非凡,三千多年来吟风啸雨,铁皮棱4呈,全无破损,通身上下竟没有一个枯枝,体现了极其强盛的生命力。 经国家林业部的专家测定,它的树龄已有3200余年,是国内现有的槐树之最,被奉为“华夏古槐王”。 古槿王的树干、树枝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树、五贝子、玉米、小麦等十来种植物,都还长得很不错
48、,也 是一大奇观。过去这里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由于人们相信老树通神,古槐理所当然地成了神树。每年 从全国各地来朝拜的人不计其数,大树下永远摆着各色供品,在古槐四周的栅栏上还挂满了大红调缎,洋 溢着吉祥喜庆的氛围。距离古槐王一公里左右,另有一株3000多年的老槐树,老槐的一多半倒掉,制下 的少半扇树干却依然高高挺立,枝叶翠绿,生机老道,堪称“活的文物”,仍旧顽强地述说这块古老土地 上的传奇古凉州横跨关山,关山(又称陇山、六盘山)被称为“西出长安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南北绵延240 公里,在距离平凉市庄浪县东北33公里处的山巅林海之中,兀自出现一片山顶湖泊,海拔2860米,湖面 约50亩,状若卧蚕湖水清湛,其深莫测,无论旱涝,水位不变,四周青黛环拱,草木蓊都。这就是声名 赫赫的“雷泽”,今称“朝那湫”这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历来被视为朝觐,探寻华夏 文明之源的的圣地。帝王世纪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日华胥。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 足履之,有娠,生伏羲”这是个美妙的故事,美丽健硕的姑娘华胥,在绿草茵茵的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