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第一篇: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第3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北魏建立和统一北方的时间;了解北魏迁都的目的和意 义;概述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了解北朝朝代更替的 情况。2、过程方法能力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的进程,能够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认 识到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深远影响,并能够初 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能够结合史实全面分析孝文帝改革,并能做出客观、全面地 评价,从而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民族关系问题的正确观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华 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中
2、华民族“是 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 体”;认识到民族融合、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促进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反过来, 孝文帝的改革,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实现。为了揭示北方 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我们特用 一个图示来加深理解。第三篇: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第20XX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池菊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 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 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 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
3、历史过 程奠定基础。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来理解、思考 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 索。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地图等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2、先由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 教师选择项目进行补充讲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3、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 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 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 含义。教学突破重点突破:孝文帝的改革措
4、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 展的必然结果。难点突破:民族融合不是汉化、民族同化。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本课采用悬念导入法导入新课,目的在于设置 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设问: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 一家”,事实果真如此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 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出现。(以“元”姓“刘”姓为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这个 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每个民族在自身民 族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公元3世 纪到6世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表 现为社会分裂,政权分立,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民族融合
5、的高 峰时期。【新课讲解】:本课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基本上 可以按照鲜卑族的历史发展线索来安排教学。教师把它分成 三个部分分别讲述,第一部分讲述鲜卑族建立政权、统一北 方;第二部分讲述北魏政权传到孝文帝手里时,迁都到了洛 阳;第三部分讲述孝文帝迁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板 书)一北方的统一口民族的融合这一部分要讲清几个问题,首先要介绍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 这里教师引用了一首鲜卑族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 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学生们可以从这首民歌中感受鲜卑族,这支北方游牧民族豪 放雄浑的风格。教师接着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鲜卑族的概况。再提问,鲜卑族 曾建立政
6、权,一度十分强大,你们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 河流域吗?这时候可以示意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其次 这部分要介绍黄河流域统一前后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教师 这时可以提醒学生回忆前一课的内容,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 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羌、羯、氐等,教师提问:“这些 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民族的生产或生活造成了 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可以回答,教师再进 行总结,服装、饮食、家具、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少数民 族和中原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插入一些趣味性的讲解。最后要向学生解释“民族融合”这个词语。民族融合指的
7、是 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上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 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指的是民族间的 自然同化。许多个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在地域、血缘、习俗等各方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 种局面。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层次,这里的讲解点到即止,不 必刻意强求理解。(板书)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政权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 阳。这部分内容的讲述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疑: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课文 中寻找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为两个方面:平城 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在总结时还可以联系前后文内容, 如前文讲
8、到民族融合,这也应该是迁都的原因之一;继续设 疑: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何意义?(学生讨论作答)孝文帝迁 都洛阳,能有效解决以上不足,并且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 展。接着可以联系下文,迁都后,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简略讲解。但如果时间允许,可 以在这里设置问题,让学生们紧张的神经松弛一下。如:“为 什么有一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 ”学生们可能会从贵族的个 人利益的角度提出观点,也可能从迁都困难的角度出发提出 自己的设想,教师不必下结论。过渡到下部分内容,可以利 用总结迁都的影响。孝文帝的迁都,使洛阳获得了发展和繁 荣,也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板书)三、北魏孝文帝
9、的改革措施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由老师的讲解为主,也穿插了一 些趣味性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改革措施的内容和影响,让 学生加深记忆。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总结孝文帝 改革的措施有哪些,可以归几类。1、都迁都洛阳。2、说改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3、姓改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4、服改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5、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6、礼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 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在讲解改革措施的内容 时,穿插故事以便加深记忆。例1、有一次,公元494年,有一位皇帝在洛阳街头看见一位鲜 卑族的妇女仍穿着“夹领小
10、袖”的鲜卑服装,很生气,责备 洛阳城的任城王,说他行令不力,督察不严。皇帝还让史官 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例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 孝武帝、孝明帝,原因是什么?“孝文帝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在向哪个民族学习?孝文帝推行 这些汉化措施后出现了什么现象?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你 能给大家说说吗? ”引导学生理解孝文帝改革的作用。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 合。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出现了几十年短暂繁荣的局面。后来, 北魏分裂。具体分裂情况如何呢?课堂小结: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
11、朝时期我国北方民 族大融合的有关知识。在长期的社会*中,各族人民杂居相 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 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学习,我们明白: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 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汉族是在与周边各族的不断融合中发展的,以汉族为 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 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课堂练习: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A、三国中的魏国B、三国中 的吴国C、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D、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
12、到()A、长安B、洛阳C、许D、殷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管仲改革C、李悝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A、氐B、鲜 卑C、汉族D、匈奴课后作业:完成历史练习册和填充图册。板书设计第20XX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3、影响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四篇: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反思一: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 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 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
13、此,我设计了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 的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是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多启发式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 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 究,教师参与的方法,对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作用进行探 讨,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了学生 的创新能力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本节课学生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本 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应 该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知识巩固的时间较 少,语言不够精炼等。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发挥长处,补上不足。使我的教 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14、在课堂中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反思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教师,是教书?还是用书教?是教书匠?还是课程 资源的整合开发者?答案虽很明确,如何让我的学生乐于上 这节课,乐于上历史课,最终爱上历史,一直是我追寻的目 标。一节课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就事论事,那么课堂必将是 空洞而令人窒息的,历史学习也必将是枯燥而乏味的。我认 为一堂课要让学生乐意听,就要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教,提 升教学的趣味性,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与他们一起亲历历 史,共同体会历史学习的乐趣。本课课本上内容不多,但由于学生此前对民族融合和孝文帝 了解基本空白,而民族融合问题是贯穿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 发展和文化形成进程里的一条
15、重要线索,以后的学习都会涉 及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备课中充分挖掘,针对本课的重难 点,突出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孝文帝迁都、改革的有机联系, 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民族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对以后接 触这方面内容时打下基础。本节课首先导入采用胡服骑射成语的视频导入,符合邯郸的 乡土文化,学生带着好奇心看问题,乐于接受。其次,通过动态的图示对比中原地区的汉族与游牧民族的生 活,得出如果北魏的统治者还用武力征服的办法来统治国家 是不行的,必须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对比明显,给学生直 观的印象,把问题简单化。再次,关于迁都的原因,我设置了一个历史情景剧,君臣议 事,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引起兴趣,学生在激
16、烈 的争论中掌握迁都的原因。还有,民族融合这一概念,在初中历史中是第一次提到,学 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本课就通过四帧图片 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知道胡人汉服、”汉人胡食这些 现象,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对民族融合的理解,使学生 获得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最后,结束时让学生通过胡服骑射和孝文帝的改革两件事谈 受到的启发,前呼后应,顺利推出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 族国家发展壮大。这节课讲下来,我感触颇深。一遍一遍的修改课稿,仔细推 敲,使我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升华。虽然失败过、气馁过, 但最终坚持下来。我收获了很多,在讲课的方式、课堂的把 握、教学的基本功、与学生的交流上我成熟很多。
17、当然。这 次的讲课也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团队的重要性。我们整个历史 组乃至整个学校在我的这节课上都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从搜 集资料到听课、评课,大家都很认真,遇到问题一块商量解 决,有意见、想法都能够直言不讳,这样就使这节课越来越 好。所以,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推动 学科乃至整个学校健康快速的发展。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决制止旧势力,坚持改革的史 实,学习那种顽强的意志力和除旧布新的勇气,树立锐意进 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学习毅力和承担挫折的能 力。二、教学要点重点:(1)民族大融合,这是本课的主题。本课在讲述北魏 建国、统一北方、改革的史实中,也贯穿了民族融合逐渐形
18、成并达到高潮的这条主线。(2)孝文帝改革,这是本课的核 心0难点: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民族融合并不简单等同汉化。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你知 道它们的来历吗?它们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那 么,我国的民族大融合发生在什么时期?它是怎样进行的 呢?讲解新课:(一)北魏统一北方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下面大家阅读课文,思考: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是怎 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十六国时期,他们逐渐强大起 来,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建立 备课的阶段固然重要,那么现场的讲课阶段也不能忽视。课 前状态的调整、课件教具的检查,都会
19、直接影响讲课的效果。 正是在李主任的带领和大家细心的帮助下,才使得我课前能 调整到最佳状态,轻松地进入讲课环节。我觉得这节课成功之处就是思路清楚,课堂气氛活跃,学生 的积极性很高。当然,也有很多不足,如君臣议事环节,我 对于孝文帝的角色可以再演的真实一些,跳出教师的角色, 融入情境中去。再如,关于介绍鲜卑与汉族的资料可以再充 实一些等。总之,这节课让我获益匪浅。今后我还要加倍努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从以下方面做起:(1)多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特别是对每一课的重点和难点 的突破,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2)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也多同学生交流,了解自己的 教学实绩。(3)注意每一节课的反思
20、和总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反思三: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兴趣的最好的老师,有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历史课堂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 情感。本课在导入新课时就有意识的设置两个小活动:猜谜 语、班级小调查,让学生饶有兴趣的了解了鲜卑族,同时又 激起学生学习孝文帝改革欲望。一开始就让学生在轻松自然 气氛中进入新课的学习。民族融合这一概念,在初中历史中是第一次提到,学生已有 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本课就通过四帧图片让学生 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知道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人胡 食这些现象,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对民族融合的理解, 使学生获得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迁都
21、洛阳,是本课主要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孝文 帝迁都的原因,以及在迁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本课 精心设计一个历史短剧孝文帝迁都,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 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再现历史生活场景,加深学生了对课 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视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本课最主要的内容,如何凸现出来,是 教学的一个重点。改革的措施学生很容易从课本中找出来, 如果照本宣科讲解,然后让学生去背一背,难以获得具体的 认知,也增加学生负担。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科学记忆,本 课先开展一个活动:缩句游戏,让学生把每项措施浓缩为三 个字。通过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尝试的热情,同时使学生能 在轻松气氛中掌握孝文帝的改革
22、具体内容。历史短剧表演:一个北魏官员的一天,颇具新意,让学生再次穿越时空隧 道,再现历史场景,体验作为生活习性日久的北魏官员当时 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怎么看待这些改革措施。把学生放置 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体验人物的情感,认识到当时改革会 遇到一定阻力。最终了解了历史、感悟历史。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历史教学重要任务之一。本课又设 计”你我之见:评价孝文帝是千古罪人,还是少数民族改革 家。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让学生思维在课堂上进行碰撞交 流。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也 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然后适时加以 引导,联系当前改革开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充分发挥
23、 了历史教学的史鉴功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在改革开放 过程中只有坚持自己民族特色,才不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传统的历史教学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 动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开展形式多样课堂活动,猜谜语、小调 查、历史短剧、缩句游戏、你我之见等活动,极大限度地调 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让历史教学活动中动起来,在轻 松愉快中学习历史,在无形中感悟历史。反思四: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 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活
24、动的:1、在备课中针对本课的重难点,充分挖掘教材,补充了大量 的史料。运用历史材料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准确地把握历 史事件,进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力。可以把历史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助于教师更好 的突破重难点。例如:鲜卑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学生对 它的了解很少,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论从史出,可以 增强史实的真实感、可信感,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有趣,使 学生更容易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再如,关 于北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课本介绍很简单,不利于学生理解。 运用历史材料,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能够从不同视角对孝文 帝改革深入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
25、新精 神。2、通过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媒体作为教学资源,营造教学情景, 使学生直观理解民族融合在服饰、饮食、农业生产技术方面 的表现。通过师生合作、生生互作,使学生初步掌握民族大 融合,使得各民族之间生产、生活上相互影响。从而具备相 应历史空间概念,可以减轻学生学习思维上的困难,引起学 生的学习兴趣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采 取的方式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多启发式设问,引导 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采取学生分组讨论, 合作探究,教师参与的方法,对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作用 进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 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对历史人物的
26、评价能力。本节课学生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 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爱国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开 拓进取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 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培养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 发展线索的能力,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认识改革在国 家发展中的作用。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教学 环节设计上应该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知识 巩固的时间较少,语言不够精炼等。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发挥长处,补上不足。使我的教 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课堂中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第五篇: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设计
27、者李占锋教学目标了解北方政局基本情况。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2 .能力培养识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观察课本中有关的图片和材料,解释“胡人汉服”、“汉 人胡食”的现象。归纳民族大融合的特点。3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 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 发展的主流。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 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 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教学要点.
28、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 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隋唐 时期的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 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 家。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1 .难点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 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 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 难点。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 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教学建议.北方政局阅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使学生了解这 一时期,虽说北方长期处于少数民族多
29、个政权分立战乱状态, 但也出现过北魏将近百年统一北方的和平时期。指导学生掌握这一时期的特征,即虽然民族交往与民族冲 突交织在一起,但民族大融合经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其主 要表现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如孝文改 革:“各族人民之间自下而上的交往”,如在生产、生活方 面的民族融合情况。1 .孝文帝改革讲清北魏统治者的民族忏悔,以及建立北魏与统一北方的 基本情况。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帮助 学生归纳改革的两个阶段:祖母冯太后改革,一是政治上的“三长制”,二是经济上的“均田制”;孝文帝改革,一是 “迁都洛阳”,二是“胡汉融合政策”。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
30、胡汉融 合” ?为什么一定要精心安排迁都的“计谋”呢?为什么改 革涉及的范围又是如此的广呢?启发学生从这些改革的有利 因素中,明确孝文帝实行改革的的原因所在。可从以下方面 归纳:“三长制”完善了北魏地方统治机构,加强了中央集 权;“均田制”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稳定了社会秩 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迁都洛阳”的“计谋”,一是为 实行胡汉融合政策进一步冲破鲜卑族旧贵族势力的阻挠,二 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胡汉融合政策”的彻底,一是 改变了少数民族旧的、落后的风俗,二是得到汉族地主对北 魏政权的拥护,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总之,孝文帝改期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民族大融合指
31、导学生归纳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一、北方,由于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的杂居相处、彼 此交往、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了解“胡人汉服”、“汉人胡食”以 及汉人起居的变化。二、南北长期对峙,呈现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交替状态,尤其在北魏和平时期,还出现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的现象。指导学生归纳民族大融合的意义。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既是由统一趋向分立的时期,又是从 分立趋向统一的阶段。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开发为 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从而奠定了隋朝统一和唐朝繁盛的基 石出。小结:三国两晋南 北朝时期,北方由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 间的矛盾、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少
32、数民族与少数民 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出现了长期混战分立 的局面。与此同时,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量涌 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 一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同时,各民族之间 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现了民族大两便这一历史发展 的主流。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教程复 习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南方六朝包括哪六朝?这一时期社会特点是 什么?导入新课六朝: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特点:社会相 对安定,地区经济发展。那么与南方相对应的北方黄河流域的政权形势和社会特点是 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学内容一、
33、北方的政局西晋的短期统一局面结束后,中国历史再度走向分裂。在北 方长期处于多个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各国之间,连年混战, 人民流离失所,北方经济遭受到严重破坏。在这期间,氐族 建立的前秦统治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泗水之战后之久, 前秦的统治迅速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到 了 5世纪前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重新统一了黄河流域,此 时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近百年统一北方的和平时期。北魏 以后,北方又经历了东魏、西魏并存,北齐和北周对峙的局 面。历史上把这五个政权全称为北朝。(附板书)提问:请同学说一说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历史发展所呈现出两 个阶段性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是政权更替频繁
34、,各国之间混战连年,社会动荡不安。是各族人民在长期杂居相处中,联系日益密切,加强民族 大融合。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为北方的再度统一提供了 条件,是哪个政权结束了北方分裂局面,再度统一黄河流域? 它的建立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也 是我们今天所学习重点内容一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通过长期征战,于439年统一北方。师介绍鲜卑族: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拓拔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发源地在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 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逐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学习 农耕,过定居生活。你是怎样理解北魏学习中原文化的政策的?(统一战争激起 了各民族的反抗,尤其占人数最多的汉族的
35、反抗,因此,实 行汉化政策,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北魏虽入主中原,但其 具有原始色彩的落后文化和生产方式与中原民族有很大差 距,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的发展、封建化和巩固统治。北魏的汉化政策对北魏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文化的发展起了巨 大作用,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理解和融合。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化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二)孝文帝的改革1、迁都洛阳(1)迂都的原因: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同汉族地 主的联系,也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将都 城从平城迂到洛阳。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 筋想一想孝文帝会
36、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的大臣?北魏政权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组织学生看书第一自然段)教师提出 问题:北魏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北魏建立和北方统一鲜卑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发源于大兴安岭的 大鲜卑山,生活以游牧为主。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受 汉族文化影响,逐渐学习农耕技术,过着定居生活。386年, 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势力扩展到 今山西、河北,进入中原,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439年, 拓跋素统一了黄河流域,成为北方强国。提问:北魏统一北方有何历史意义?小结:结束了分裂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各族人民之 间联系和交往更加频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改革历史背
37、景进入北方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改变原来游 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 生产经济逐渐封建化,成为农业居民,特别有一些鲜卑族贵 族也转变为农业生产的地主,这是历史的进步。而北魏统治 还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这些矛盾导致各族人民的斗争,各 族人民在共同斗争中互相支援,加强联系又促进民族大融合, 这使北魏统治者感到震惊,是顽固坚持自己落后的统治,还 是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这也关系到如何巩固自己统治,尤 其是如何有效地对经济和文化较先进而人口又较多汉族进行 统治,这一点也是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 突破“以胡治汉”,“胡汉分治”落后T “胡汉融合”新目
38、标(自身转化)。改革措施(两个阶段)孝文帝(拓跋宏)5岁继位,由冯太后主政,她采取措施 政治上:集权中央,实行“三长制”,官员俸禄制 经济上:“均田制”时事生英雄,490年,孝文帝19岁亲政后,顺应 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太后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推行改革;迁都洛阳(关键)推行汉化政策。学生讨论:孝文帝迁都原因、经过、意义 教师总结:平城偏 在北方,不便于控制整修北方地区,北边少数民族多次南下 威胁平城。另平城地区土地贫瘠,所产粮食有限,不足以供 应所需,还经常发生灾祸,造成人畜大量伤亡,孝文帝亲政 后,感到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还很落后,需要改进,需要向 汉族学习,要想进行改革主,必须离开旧都。为何选择
39、洛阳? 因为洛阳曾是东周,东汉等几国都城,是黄河流域政治、文 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城市繁荣。但是鲜卑贵族不愿 放弃营造好家园,如何说服群臣,保证迁都(学生看书自学), 孝文帝与保守势力进行巧妙斗争,终于把都城迁到洛阳。(学生讨论)迁都作用:有利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联 系,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统治。迁都后,推行汉化政策(看书),消除了鲜卑族同汉族的隔阂, 孝文帝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愧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少 数民族杰出政治改革家。孝文帝改革作用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 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民 族大融合。三、民族大融合 民
40、族大融合所谓民族大融合,是指各族人民和汉族在长期的杂居相处中, 互相往来,共同斗争,民族隔阂逐渐消失,在经济生活文化 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影响趋向一致。特点:(1)北 方,由于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的杂居相处、彼此交往、 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通过观 察图片,使学生了解“胡人汉服”、“汉人胡食”以及汉人 起居的变化。南北长期对峙,呈现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交替状态,尤其在 北魏和平时期,还出现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的现象。意义 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既是由统一趋向分立的时期,又是从分立趋向统一的阶段。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开发为 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从而奠定了隋朝统一和唐
41、朝繁盛的基 础。民族大融合是我国历史的进步现象。是我国多民族封建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总 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迅速 发展,为后来隋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课堂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 合,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 现了民族 大融合这一历史发展的交流。教学作业 鲜卑族内迁后的地理位置位于今天的什么地方?据你所知“胡汉融合”对衣食位行等社会生活和习俗有哪 些影响?完成名校课堂上的选择和材料题。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 的变化?(2)迁都的作用:是为了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
42、系,更好地吸 取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2、孝文帝的改革(1)改革的社会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 的趋势。鲜卑族为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为鲜卑人的一支。 自东汉末年以来,逐渐南迁。南迁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开始学习农耕并逐步过上定居的生活;386年,鲜卑族杰出首 领拓跋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 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2)改革的内容:迁都洛阳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3) 主要措施:A:规定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B:朝廷上使用汉 语,禁用鲜卑语;C:改革姓氏,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汉族 的单姓;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E:采用汉族的官 制和律法治理国家。(
43、4)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 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 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 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 和感慨?(三)北朝的形成 学生看书88页了解。学习小节: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 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 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课后作业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羯B、鲜卑C、 氐D、
44、匈奴2、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3、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 一面?4、活动与探究阅读教材中的材料,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 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板书设计一、北魏统一北方1、北魏建立2、统一北方3、融合的概况二、孝文帝改革(一)迁都洛阳1、迁都的原因2、迁都的作用(二)孝文帝改革1、历史背景2、改革的内容3、主要措施4、历史作用三、北朝的形成第二篇: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2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1.掌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2.掌握北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过程。3.掌握北魏孝文帝迁都后 的改革措
45、施。4.了解当时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过程与方 法:1 .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的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2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 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在民族问题上有一个正确的观念; 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2 .正确认识处理好民族问题,对搞好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 促进祖国的繁荣昌盛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二、重点难点重点: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2.民族大融合。难点:正确认 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三、
46、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前面讲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从总的方面来看是国家的大分裂时期。从南北双方的具体情况来看: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 发展是两个主要特点。上一课我们学习了 “江南地区的开 发“,今天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特点:北方民族大融合。讲授新课:(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 域建立北魏的是鲜卑族的拓跋部,最初活动于大兴安岭北端 东麓一带,过着游牧生活。东汉末年,拓跋部开始强大,但 时强时弱。一直到338年什翼犍即位后,情况才有好转。398 年,拓跋珪正式称帝,一跃而成为北方最强大国家。北魏在征服中原过程中,开始注意吸收汉族地主进入
47、政权。 上谷的张衮、清河的崔玄伯等著名汉族豪强成了拓跋珪的得 力谋士。崔玄伯的儿子崔浩,更是受宠一时。到拓跋素即位 后,在汉人地主官僚崔浩和道教首领寇谦之支持下,制定了“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的治国大纲,并进行了一些汉 化的初步改革。北魏国力进一步增强,到439年,完全统一 了北方地区。2.北方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随着进军中原,拓跋族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中原的封建文化, 拓跋族进入中原,迁汉人到平城,造成了更大范围的民族间 错居杂处,原有部落组织已不能适应这种新局面;一部分汉 人地主入仕后,力图按照封建方式改造拓跋族政权。这些因素,使北魏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这是从北魏政权的上层方 面来看。从民
48、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来看,这时候民族融合趋势也非常 明显,刚才同学们已经从课本上的内容中了解到了在衣着、 饮食、耕作技术方面的相互影响,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 课本上的两幅插图中找到依据。(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请回答:(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2)迁都洛阳 有什么积极意义?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 人口的需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 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 教寺院。洛阳的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除了使洛阳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 市外,再就是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 强。总结:本课我们的主题是北方民族的融合。我们应把握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