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方位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全方位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正确处理十个关系崔峦一、教学目标:一课目标与年段目标、总目标的关系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制约着年段目标,年段目标又制约着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在制订每篇课文教学目标的时候,牢记年段目标,想着相邻年级的目标,望着总目标,使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简明、准确。每课的目标定准了,就能较好地体现阅读训练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就能确保学生的语文能力螺旋上升。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主要培养朗读、默读的技能,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初步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各年段阅读教学目标则有所侧重:低年级,主要是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识字、学词;通过朗读和借用图画阅读,
2、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中年级在低年级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大意;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要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训练,都要重视词和句的教学。再者,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的培养,既要有所侧重,又要整体推进。具体到期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备课时对教学要达到的目
3、标进行整体思考,既要考虑目标在“三个维度”上的达成度,又要考虑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策略,而后用简明的、条缕析的语言加以描述,要明确达成怎样的目标,还要提出通过哪些学习行为达成。一位教师就荷花一课,提出如下教学目标:()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词义,正确书写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用朗读表达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从感悟作者笔下荷花的特点中,了解抓住特点、展开想象的写法。上述教学目标,符合年段特点,找准语言训练点,避免了“三维”目标的割裂,既有明确的目标,又有学习的策略,是切实可行的。二、教学内容:教科书与其他资源的关系阅读教学低效,问题首先出在教学内容上,而不是
4、教学过程与方法上。母语教育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语文教学的优势,处理不当优势也有可能变成劣势,课改以来,有些阅读课过多地、不恰当地引进其他课程资源,少用甚至不用教科书,课活是活了,内容很“泛”,教学很“飘”,语文训练不实,语文教学无根。首先,要明确教科书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要“依标扣本”。但阅读教学也不是“教课文”,是“用课文教”。既凭借课文的语言素材,文章作法(字、词、句、段、篇),学读学写,培养能力。当语文教师难,首先不是难在驾驭教学上,而是难在驾驭教材上,要依标扣本,对教学内容作进一步的筛选取舍。“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做到教学内容简约、
5、适度。我以为,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约包括三个方面:陈述性知识(即传统意义上的语文知识),程序性知能(即教给学生循序而进),策略性知能(即方法的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好的习惯)。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不仅指在教法上创新,而且指在内容上精当,而不每课都是“爬课文”,都是千篇一律的内容的分析。其次,不满足于教教科书的内容,要有资源意识,丰富语文课程的内容。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实际和沸腾的现实生活,使狭窄的小语文变成丰富的大语文,使封闭的死语文变成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的活语文。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在课堂上,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学课文,尽可能让学生多读一点书,在课文教学上做减法,是为了在自主阅读上做
6、加法。要拿出课时指导读课外书,读整本书;挤出一些课上的时间,让学生没有任何负担地享受阅读;定期不定期地召开班级读书会,畅谈阅读感受,交流读书心得。谁这方面做得好,谁的学生语文能力一定强,语文素养一定高。三、价值取向:多元解读与阅读导向的关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真读、真思,在自主阅读和积极思维中获得真感受、真体验,尽管这些感受、体验很幼稚,既不全面也不深刻,但是自读自悟到的,是自己的。要提倡多元解读,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这于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于发展创新思维、于培养独立的人格,都是十分有益的。我们的阅读教学,还习惯于趋同于教师预设的答案,对个性化的见解还缺少称赞,甚至不够宽容。但是,
7、也不应对学生的见解不分对错正误,一概予以肯定。对文本解读,前提是尊重尊重文,不偏离文章主旨。这不仅牵涉到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而且牵涉到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问题,牵涉到怎样做人的问题。如,麻雀作者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这样做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仅不加引导,还顺着学生的发言补充道:“是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再加,许地山写落花生,是借花生表明人生态度和做人准则注重实际,不图虚名,有益他人,默默奉献。有的老师还没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就让学生表态,结果多数学生表示愿意做桃子、石榴、苹果,因为又好看,又好吃,比花生强多了。又如,一位老师上景阳岗
8、,启发学生想象说话:武松打死了害人的大虫,人们听了会怎么说?生:我是店家,武松要不是喝了本店十八碗烧酒,能把老虎打死吗?武松打老虎的奖金,一半该分给我。师:只要一半?你这个店家的胃口还不算大。谁还会怎么说?生:我是皇帝,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让他进京当官嘛!奖他一幢别墅,四个美女,怎么样?(全班大笑)师:那老百姓又会怎么说?生:武松打死的老虎,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公安局会找他谈话的。(又是一阵大笑)造成如此局面,只因老师不尊重文本,曲解个性化解读,没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师生对话离开文本任意发挥。这样的教学不仅是低效的,而且是有负作用的,教师没有尽到教书育人的责任。四、关于备课:钻研教
9、材与进行教学设计的关系课改以来,出现了对钻研教材有所忽视的倾向,也出现了忙于收集资料、制作课件,顾不上认真设计教案的情形。为此,在修订课标时,拟增加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表述。认真钻研文本,是设计教案的前提;而吃透教材,写好教案,是有效、高效进行教学的基础和保证。在备课时,一些教师大致看看课文,就急于读教参,读别人的教学设计,然后照猫画虎,甚至搞“教案搬家”。这中间缺少独立思考,没有“化”的过程。“纸上得来绍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写教案之前,一定要反复读教材,读文本,这是所有老师备课时要做的最基本的功课。“磨刀不误砍柴工。”准确地解读才能正确地教;把文本读“厚”才能得其
10、精髓,才能以简驭繁、深入浅出。读文本,首先要作为一般读者“读进去”。要进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中,与作者一同经历,一同欣赏,一同陶醉,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如果对文本浅尝辄止,自己不被感染,不被打动,怎么可能让这生被感染、被打动?然后,要“走出来”。领悟了文本主旨,品味文本语言,揣摩文章写法。在此基础上,以学生的视角,确定本课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制订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都要突出语会训练。在“理解”的目标上,不要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达成“理解”的目标时,不要肢离文本语言,进行架空分析。在筛选教学内容上,要突出重点少而精;符合年段目标,难易适度。
11、总之,要细读文本,反复读文本,从中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编者的编写意图,把内容、语言、写法结合起来认真体会,要既“得意”又“得言”。细读文本的过程,是与文本对话,被文本打动,征服的过程,是对文本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加深认识,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过程。有了读文本的“一进一出”,才谈得上进行教学设计。抓文本语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落实。读出情。在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像十里长街送总理、马背上的小红军这样寄予深情的课文,宜用指导朗读的方法“以读代讲”,其效果要强于泛泛地进行内容分析。品出味。要抓
12、住准确、优美、幽默、传神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感悟、品味。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说水浒”“谈碰壁”的句子,要让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品出鲁迅语言的幽默。又如,读老舍的猫,要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中感受到猫性格的古怪,品味老舍的京味语言和老舍式的幽默。如“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吧,呀,呢”等语气词的运用,透出对猫的喜爱。“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踩”字用的多巧!“小梅花”的比喻多么贴切!悟出效。即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领会其表达效果。美
13、丽的小兴安岭“密得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一句中的“封”字,形象地写出了枝叶的茂密;“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一句中的“浸”,把雾之浓写得极为形象;“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一句中的比喻,把阳光的“强”与“透”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些好的佳句,要玩味,要揣摩,要积累,要能灵活运用。习得法。包括读法和写法。读法,如,正确地朗读课文,读后了解主要内容;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和句;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细读课文,粗知大意;有目的地浏览;获取有关信息。写法,如,遣词造句
14、的方法;构段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表达真情实感;写具体,有顺序;写人、记事、描景、状物的方法;说明的方法;常用应用文的格式。这些法,要结合一篇篇课文的学习渗透、习得,并鼓励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激活思。即激活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景美情深意远的诗文,更适宜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少年闰土的第一段,要让学生读文字,想画面,使闰土月下刺猹的图景活在学生的头脑中,挥之不去,呼之欲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往往被忽视,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文本中可利用之处,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四个太阳文中画了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红红的太阳
15、照亮冬天,春天的太阳是彩色的。教师可引发学生:你想象什么颜色的太阳,为什么?又如,口语交际:补充图画讲故事小兔运南瓜,让学生充分地想,大胆地说,在比较中找出可行的办法,同时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再如,学了新型玻璃,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有哪些用途?在教学中,要善于凭借文本中可以培养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之处,推动生生对话,使课堂成为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的舞台。五、教学过程: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至少有两层意思。一层是阅读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往的阅读教学,重内容的分析,轻对文章精髓的把握,如,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写法。
16、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有目的地读整篇课文,由读的不大正确到读正确,读的不大通顺到读通读顺,读的不大有语气到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与此同时,要逐渐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和揣摩写法的能力。比如,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低年级只是大体了解;中年级不由段到篇,由粗知大意到能比较准确地概括(突出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高年级阅读程度适合的、不同文体的文章,能够独立地概括主要内容。另一层是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第一个整体是指通过自读自悟,获得初步感受,并提出不懂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一步很重要,是精读的准备,也是自主阅读的实践。有了这个基础,便可进入“部分
17、”的阅读,“部分”,不是由第自然段讲到回到最末一个自然段,也不是面之俱到,是根据简明的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进行解读。这种解读一定要以文本语言为抓手,以理解、品味、积累、运用语言为目的。在解读部分的时候,往往需要置于文本整体之中或联系上下文。最后,再回到整体:把握文章主旨,获得丰满的人物形象,内化文本语言,习得文章写法(上述几个方面可以一得、两得)。适合诵读的课文还要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背诵,传出自己的理解和文章的思想感情。让我们来看看李吉林老师是怎样教荷花的。第一课时,由背诵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而后通过观察图画,把学生引入情境。接下来由学生自学课文,理清层次:去看荷花看荷花展开想
18、象回到现实情境中。这是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整体把握”的引领。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入“部分”的阅读。做法是把朗读,品味用词的贴切,感受着荷花的色彩美和姿态美,并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结合在一起,在情境中朗读、感受、品味、表达,把理解,积累运用语会融为一体。如,默读第二段后,老师问: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了荷叶”“看到了荷花”师:能不能用上“又”“还”,连起来说?生:我看到了荷叶,又看到荷花,还看到了花骨朵。师:你站在哪儿?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生: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又看到雪白的荷花,还看到含苞欲放的花骨朵。(点明了观察点,看到了色彩美)师:荷叶上
19、有什么?荷花怎么样?花骨朵和小莲蓬呢?生: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露珠滚来滚去,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舞蹈,又看到含苞欲放的花骨朵胀的饱饱的,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在花心中藏着。(不仅看到了美的色彩,而且道出了美的姿态)上述训练,在熟悉课文的内容和语句之后,由单名到复句,由荷叶、荷花到花骨朵、小莲蓬,由色彩美到姿态美,由静到动,有层次地进行运用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起来。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第二课时,复习性阅读,表情复述,回归整体。接下来安排一系列拓展性的读、写活动。如,补充阅读王冕看荷花,以丰富对课文荷花的理解,读爱莲说中的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体会荷花的品格美;结合野外观
20、察,借鉴荷花的写法,透过花、茎、叶、种子,写出蒲公英)外表美和内在美。最后推荐阅读徐刚的多美啊,野花,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上得到升华。全方位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之二)书友会(:)转载标签:崔峦省小语年会书友会杂谈分类:语文教研六、教学第略: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等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教学实施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切调整,以及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学生出色的或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启发或讲解。这些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他们在
21、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二者之间的关系:预设是前提,生成是关键。不精心预设,就是打无准备之仗。预设要尽可能符合教材、学生、教师的实际,特别是要了解学生实际,合适的预设的目标是“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的高度,即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是,预设再精心,也仅仅是预设。课堂是教与学的阵地,生成是关键。生成性教学最能呈现教与学的过程,体现问题解决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有想法随时发表。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理解的难点,提出的疑点,发言中的闪光点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中,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生成知识、方法
22、、能力。是照本宣科走教案,还顺学而导注重生成,体现了两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也是不成熟教师与优秀教师的试金石。让我们看几个例子。一个是成功的“预设”的例子霍懋征老师教“聪”字。设计由四则谜语切入(谜底分别是耳朵、眼睛、嘴巴、脑子),而后板书“聪”字,分析字形:“聪”字左边是“耳”,右上方两点代表眼睛,右边中间是“口”,右下方的“心”代表脑子。耳朵、眼睛、嘴巴、脑子这四件宝合起来就是“聪”。“聪”字后而加个“明”,是因为这四件宝要日日用,月月用。天长日久,你就会聪明起来。这样的预设,多么有趣,多么聪明。从此以后,学生再也不会忘记这个字,并懂得人要想变得聪明,就要勤听、勤看、勤想、勤说。这样的教学
23、,就是使学生越学越聪明的教学。再举两个在教学中注重生成的例子。一个是斯霞老师的。她在我们爱老师的教学中,是这样引导一年级小学生理解“祖国”这一十分抽象的词语的。(见另文)一个是一位教师教鸟的天堂。学完课文,老师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问(课后仍让学生质疑,难能可贵)。生:觉的“逼近”一词用的不恰当。师:说说理由。生:平时习惯用“靠近”、“接近”,运“逼近”不合乎常理。师:论分理由。生:人有压力才用“逼近”,作者乘小船去“鸟的天堂”谈不上“逼近”。生:“逼近”有紧迫、速度快的意思,但文中说:“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一点没有快的意思。师:小船走得并不快,作者的心情也很放松,可文中竟然用“逼近”,而不用“
24、靠近”“接近”,看来值得推敲,请大家再认真读书。(生读书)生:我觉得“逼近”用的非常准确。因为河面变宽了,榕树又高大大茂盛,有一种气势逼人的感觉。师:有道理。联系上下文思考,这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生:我们以前学过小站,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迎面是逼人而来的山涯和巨石。”“山涯和巨石”可以说“逼人而来”;同样,高大繁茂的大榕树出现在面前,不是也可以说成“迎面是逼人而来的大榕树吗?”生:巴金爷爷的心情迫切,“逼近”正反映了作者想赶快见到“鸟的天堂”的急迫心情。师:能抓住这个词语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言之成理。这个案例中的生成,源于学生的质疑,这具体地告诉我们,“问题”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常常左搜
25、右寻,东找西找,殊不知有些宝贵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课程资源从我们的眼皮底下滑过去了。由于这位教师抓得住问题,又善于引导,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了许多感受,靠群体的知慧,解决了疑问,同时运用了学法。不只是问题,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信息源,在学生身上有许多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一要善于捕捉,二要恰当运用。七、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针对被动接受学习提出来的。这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是我们要大力研究,在教学中很好体现的。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学生积极生动地学。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首先体现在自主阅读、潜心阅读上。教师要让学生沉下心来,认真读课文,与文本对话,尽自己之所能,尽量
26、靠自己的感悟、理解,把课文读懂。其次,在个人有所准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语言的精妙,领悟写法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教师指导,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不是对立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点拨和讲解。文本提倡的价值观,需要教师对学生引导;教学的重、难点,需要教师帮学生把握;语言的精华,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品味;读法、写法的规律性知识,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发现、归纳、总结教师的点拨、讲解不仅是必须的,而且能够提高学的质量。遇到学生不知的历史、地理、人物、事件等背景知识,学生限于条件或能力搞不清楚,教师就要作简要的介绍,(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的“外国租界地”
27、);遇到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还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就应点拨,画龙点睛,或使学生提升境界,或使学生茅塞顿开;遇到学生归纳、概括不准确、不全面的地方,教师就应用条分缕析的语言帮助归纳与概括(如,文章主要内容、叙述顺序、表达方法及学习方法);遇到反复启发、引导,学生还理解不深、不准甚至偏颇的情形,教师就应作精当的讲解。要防止出现教师严格掌控,甚至“牵着学生走”,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的自主权的偏向;也要防止出现教师不加组织引导,学生“愿意学什么就学什么,愿意怎么学就怎么学”,教学完全失控的偏向。叶圣陶先生早年提出的“学生独立阅读”和“师生集体阅读”相结合的做法,将阅读教学分为“预习”、“报告与讨论”、“练
28、习”三个阶段的教学模式,比较好地处理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适当指导的关系。“预习”,“是训练阅读最重要的阶段。”讲读之前,让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自己运心力认真读书,渐渐习得阅读方法,养成读书习惯。叶老以为,这一环节长期坚持,指导得法(如,用预习提纲帮助自学),做到切实有效,阅读教学就成功了一半。目前,一些阅读教学的“初读”环节,类似“预习”,但做得不够实。教师往往舍不到花时间,学前指导、学后交流往往流于形式。叶老说:“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报告和讨论”,要在提问、点拨、小结上下功夫。提问。所提问题最好是从学生中来,是学生感兴趣的
29、,体现课文特点和语文训练重点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整合,要少而精。点拨。学生理解错误的,要纠正;有缺漏的,要补充;没注意到的,要提出;理解不到位的,要相机引导。点拨的重点是语言,要抓住有特点的、有示范作用的语言,指导学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小结。或就文章主旨、人文价值,或就文本语言,或就文章写法,或就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不断实现知识、方法的建构。因年段不同、课文不同、师生情况不同,可以由预习报告与讨论练习这种基本模式,生成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如:以培养自学能力为核心的“学导练”教学模式。以情境体验为特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教学模式;以学读指导为特色的“学法渗透、学法运用、
30、学法小结”教学模式;以突出学习写法为特征的不同文体(记实、想象、说明、应用等)课文教学模式;以获取信息、粗知大竞为目的的略读课、阅读指导课教学模式;以提速、增容、高效为宗旨的“单元整合”教学模式(在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将教材单元与整套阅读材料整合,改进阅读教学,增加阅读内容,提高阅读能力);以体验、探究为核心的“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教学要有基本模式、基本程序,但不要模式化。“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何谓得法?人民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得好:“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即“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八、阅读技能:精读、略读、浏览的关系这是三种阅读方法,也是三种阅读技能,它们的目的、功能有所不同。
31、这三种阅读方法、技能都重要,都应很好地训练。精读,重在培养感受、理解能力。要凭借文本语言,对表达的内容、情感有所感受,对文章的语言和写法有所感悟,在精读的过程中习得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略读,是粗略的、不作深究的阅读,旨在运用精读训练中的方法,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浏览,指大略地、一目十行地看。除了平时消遣性阅读,浏览还有一个重要的功用,就是根据自身需要搜集信息。精读,各个年级都是重点。除了逐步学会读懂文章,还要从读学写,习得学法,并把有效的阅读方法用到略读、浏览之中。中年级开始学习略读,使学生阅读速度逐渐加快,粗知大意的水平,逐渐提升,以适应平日读书看报的需要,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
32、习惯。浏览,重点在高年级培养。要教会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进行浏览,要努力提高速度,学会扫读、跳读,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精读为主,以训练略读、浏览为辅。要有意识地整合阅读资源,扩大阅读量,把精读、略读、浏览结合起来进行训练。“一篇带多篇”,课堂上教科书和整套读物结合,精读、略读结合,都是值得提倡的做法。九、阅读与习作:学读与学写的关系叶老主张“听说读写宜并重”。在阅读教学中不只教读,也要教写,要克服“跛脚”现象。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多数学科都有教科书,都需要阅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其他学科“读”是手段,了解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是目的,而语文学科以培养阅读能
33、力为己任。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不仅昭示着写了什么,而且昭示着怎样写。以往阅读教学效率低,不仅表现在学生阅读能力不强上,还表现在读写分离、只管读不管写上。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由句到段到篇。这样做,既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又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如,低年级,在熟悉句子表达形式的基础上仿说、仿写。中年级,认识并学习在表达中使用过渡句;学习用“总分”或“分总”的段式写一段话,学习按时间顺序,了情发展顺序写短文。高年级,学习课文中的写法写人、记事、插景、状物,写说明性文章等等。除了写规定的习作,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经常性的练笔。如,写读后的感受,就课文进行续写、扩写、改写。十、学习途径
34、: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学习,时间有限,内容有限,所得有限。而母语学习资源无限,机会无限,发展无限,正所谓“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新课程提出一个重要的思想: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既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开展课外阅读,是加强课外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外阅读越早开越好。教师要把课外阅读指导为份内之责,长抓不懈。首先指导学生读绘本,读注音读物,再读纯文字读物。与教科书配套的同步阅读,是较好的课外阅读入门书。教师要经常推荐适合的读物,指导阅读方法,特别是读整本书的方法;指导学生摘录好词佳句,做卡片、写读后感;提倡师生共读、系子阅读;定期组织班级读书会,开展读书评比活动。长期坚持,学生定会感受阅读的乐趣,尝到读书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一旦读书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无论在阅读能力的提高上,还是在学习潜能释放上,都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广阔的自然和多彩社会中学习语文,也是重要的途径。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鼓励学生投身自然、拥抱社会、丰富阅历、增加体验。只有走出校门,才知道学习语文的天地有多么宽广,运用语文的机会多么频繁,并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