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人才观的现代启示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人才观的现代启示 (2).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传统人才观的现代启示论文摘要: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小而言之,直接影响到公共部门工作业绩和为公众服务的质量;大而言之,直接影响到国家治国方略的实施。因此,公共部门人力使用传统用人艺术也是至关重要的。论文关键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知人善任,仁政,律己,赏罚,扬长避短前言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代一代帝王将相在维护自己的统制和利益的同时,逐步形成了极其丰富的用人艺术。归纳起来,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要体现在六方面。第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千百年来被视为用人原则。几乎使用人之道的金科玉律,成了一个千古不变的
2、信条。这既是一种封建观念的沉淀,也是中国人之文化的体现。特别是用人不疑,之说以作为一种古代用人准则而今天还在谈论,甚至至今还在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是因为有很多成功的用人事例流传下来。如唐太宗认为“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将人君的“推心待士”作为驱驾英才的重要条件。至于这种认为,唐太宗对待臣下的态度,能够做到“事臣如礼”。对臣下提出的良谋高策,尽量做到言听计从,对于那些敢于进谏的官员,唐太宗也多加鼓励,从谏如流。在唐太宗的鼓励下,不少官吏敢于犯颜直谏,直陈朝政得失,对维护唐王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唐太宗本人也成为开明皇帝而流传千古。第二、知人善用,唯才是举。要想真正选好人、用人就必须做到
3、知人于识人。有知人之明,方能用人之才。用人之才,方能人尽其才。人尽其才,方能事业兴旺。三国时期的刘邵根据古代的圣王贤君的用人之道,明确提出了“人才不同,能各有异”,必须“量能授官,不可不审也”的用人准则。这里的“审”就是审视人才特长所宜,深度人才能力大小,然后根据人才的不同专长委以不同的事任,做到人尽其才。若用人不审专长就会造成才非所宜的人才浪费。刘邵还提出,在用人的时候,不仅要为位人以才,使才其位,而且还应注意授官以能,使能当其职。三国时的刘备,在未得诸葛亮出山前,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干猛将,却是屡打败仗,而自诸葛亮出山后,却是捷报频传,令当时强大无比的曹操都刮目相看。以致刘备感慨“备得
4、军师,如鱼得水”,这就是知人善用的例证。 知人善用的前提是必须有人可识,有人可认,否则这一用人举措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招才寻才供选择,古人提出并实践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在古代,有为的君主还意识到“唯才是举”不仅要“外举不避嫌”,而且看重其才“兼文武两器”。第三、礼法并重,得治仁政。在诸子百家的春秋战国时期,各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均对法以及法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关系,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最主要的思想是“礼治”与“法治”。礼包括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和礼仪上的规定两方面。儒家在对周礼进行不同形式的继承和改造时经历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个阶段。孔子强调以仁入礼,孟子则倡导仁政,前
5、者突出了礼的理性和强制性,后者强调使礼成为国家意志的表现,但他们都强调的是礼的内在精神,而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因而强调的外在规范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于法结合起来,倡导礼法并重。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政治的好坏、社会的治乱直接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德治仁政”始终是古代中国人期盼的理想目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德治于法治,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第四、赏罚分明,恩威并施。它是国代君王用以激励官吏的常用手段,它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强化人的责任感,从而好用、管理好人具有重要意义。古代的韩非对赏罚的论述正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是最具有特色的,他从人性好利善害出发,得出
6、结论:“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在此基础上,韩非进一步分析了人们的不同欲求,强调人不仅会求利、求赏,以满足生存,而且还要求名,求誉,以满足自尊,就此,他明确提出了“赏誉同轨,非诛俱行”的激励方式,以提醒领导者,实施赏罚是应该注意给予奖赏的同时授予相应的荣誉。在进行惩罚的同时也应加之相应的恶名,以达到强化激励的效果。第五、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已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一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古代用人及管理的又一成功要则、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领导干部应具有的品质,领导者只有管
7、好自己,才能管好别人。领导者的带头作用就是无声的命令。中国古代把修身看成是奇国。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是非常深刻的人事管理思想。第六、扬长避短、不求全责任。“世上之人,各有所长,也皆有其短,兼收并储,天下都是可用之人”。辩证唯物主义也告诉我们,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永远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本领是有限的,要做好一切事物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用人如器,各取其长”。在中国的历史上,用人“扬长避短、不求全责任”就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三国时期的刘备,尽管诸葛亮有些清高、张飞鲁莽,关羽有刚愎自用等各自不足的一面,但他却没有对这几个人求全责任,而是创就自己的帝业中,对关羽、张飞用其
8、刚,对诸葛亮用其谋,扬长避短,恰到好处。唐太宗也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全才,只要不全责任,“用其所长,掩其所短”,就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所用。传统人才观相关启示人才,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从古至今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都扮演着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无可替代的领军作用,千千万万的各种人才引领着亿万民众形成了推进历史车轮的“合力”。随着当今社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理论的蓬勃兴起,加之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构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具体探索愈益凸显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章试从中国丰厚博赡的人才思想中择要拣选一些古代贤人圣哲的识人用人
9、及培养人才思想理论进行探讨,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提供一些借鉴。人员的激励问题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仅体现着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处理得好的企业,士气高涨,员工工作积极,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处理得不好的企业,人心不稳,你争我斗,消极怠工,甚至恶意破坏,企业发展寸步难行,甚至会倒退。研究和借鉴墨子的激励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经营大有裨益。 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科学的企业管理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许多要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中包含着许多被国人认为不能违背的人生价值、处世态度、理念追求等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已渗透、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之身。世界上没有
10、一个民族的管理思想能独霸历史的领先地位直到永远。当历史站在工业管理文明大门的时候,使人们越来越渴望用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和观念来解决当代经济发展中企业管理体制、结构、经营方式等各种新问题,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已成为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障碍,革除它们是当代企业管理者当仁不让的历史责任。因此,只有通过对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解析、组合和选择,扬弃、革新其中陈旧、落后的部分,才能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特色的科学管理思想。结束语: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创造了很多新的用人理念,但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是我们最有利,最依赖的用人向导。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国家的管理中,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曾志伟, 王铁骊. 我国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2赵洋,蔡璐璐.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中国商界.2009.09.3杨志平.儒家式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探索.人力资源开发.2009.06.4李强华.管子人才观探析.怀化学院学报.2009.10.第28卷第10期5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