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篇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知识与技能:(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2、过程与: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教学工具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
2、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2.探究新知学习第2页例1.提出问题: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学习第3页例2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指名回答,教师,数字小格大格厘米.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3、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学习第3页例3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3.课堂练习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教师提出要求: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4.巩固提升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
4、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课后小结a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b教师总结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认识刻度尺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认识几厘米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5、。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工具刻度尺,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二、探究新知。
6、(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7、,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1、教学例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
8、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2、认识1厘米。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
9、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积极发言。3、认识几厘米。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学生自主学习。4、教学例3。(量一量)(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
10、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课后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
11、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课后习题一、填一填。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2、图钉的长大约是()。3、曲别针的长是3()。4、1米=()厘米。5、操场跑道长400()。二、小小画家。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2、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3、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4厘米的线段。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培养学生认真的,计算细心,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教学难点:
12、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出示26页“摘西瓜”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教学例1(1)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28+34+23=(3)学生讨论: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本上算出来。(4)引导学生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5)指名学生板书:2862+34+23-6285(6)师:为了写起来方便,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写,边说边板书:28+34-62+23-85(7)引导学生写明答案和单位,让学生分析一下这
13、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8)课件出示:练习:让学生完成26页做一做,46+25+17=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2、教学例2。(1)测试课本27页“运西瓜”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2)让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板书:85-40-26=(3)师:为什么这样列式?(4)师: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请写在练习本上(引导学生根据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连减的竖式写法)(5)展示学生的连减竖式师:除了这个竖式写法,还有不同的写法吗?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引导学生看书本27页小男孩的算法和写法:第一步:85-40=45可以口算,不用写算式。第二步:45-26(要求学
14、生能口算的尽量要口算,口算有困难的可以用笔算)(6)学生讨论:除了用85-40-26这种方法进行计算,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列式计算吗?(7)学生回答(师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8)师板书:40+26=66(个)85-66=19(个)课件出示。(9)把例1例2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连加连减),并板书课题。(10)练习:27页做一做第1题54+20+16=90-58-24=三、实践运用、拓展思维。练习五第1题,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有多少人?试一试56+34-20=78-24+39=练一练:星星合唱队原有52人,有9名同学了,新加入15人,合唱
15、队现在有多少人?填一填,跳绳比赛,前两次比赛结束时,小聪共跳下,小明共跳下,小亮共跳下。第三次比赛,小聪跳下,小明跳下。(3)小亮获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总数可能是多少?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畅谈,师小结。知识应用:把每一横行、每一竖行和每一斜行的三个数加起来。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教学目标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
16、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工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1、出示口算卡片,口答。2、出示加法,指名说说怎样算的?(可以多种算法)3、笔算加法应该注意什么?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主题图。2、指名说说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三、合作交流,探究算法1、教学例1.仔细地观察图。怎样解决问题?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6-23,先独立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2、小棒、圆片演示算法,学生回答算法
17、,如:口算,笔算。(合理即可)教师板书。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四、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课件出示练习,学生汇报结果及算法。2、思考交流讨论:笔算减法应注意什么?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异同。学生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3、学生看书,质疑问难。4、完成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及算法。5、完成练习三第1、2题。五、课堂总结: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竖式计算。1.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18、。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21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2.2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参观参博物馆啊?生:想。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出发吧!二、新知探究(一)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二)学习例1(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1、学
19、生列出算式:35+2师:为什么用加法?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生独立完成。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3、学习竖式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开始议一议。生说自己的看法。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开始计算。个位上是
20、5+2=7,7应该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三)学习例21、课件出示情境图。师:因为博物馆比较远,我们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该哪两个班做一辆车呢?如果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同学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同学合乘一辆车可以吗?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一下。学生自由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生1:口算法。生2:摆小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