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化学教学设计方案7篇.docx

上传人:有**** 文档编号:65440963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化学教学设计方案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校化学教学设计方案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化学教学设计方案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化学教学设计方案7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校化学教学设计方案7篇学校化学教学设计方案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处于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一,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在这节课之前,学生知道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本课题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电子的运动情况。第二部分重点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真实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引入了相对原子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教学目标今年我区定为教学改革年,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做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2、、突出重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2)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是原子中各粒子的关系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3、二、教法分析: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没有涉及实验,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指导学生阅读、预习课本,组织学生讨论,分板块来解答知识点所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教学。三、学法指导: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预习、讨论、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四、教学程序: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课本、学生互动、形象比喻等活动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步骤:1、提出猜想,引入新课;2、自主探究、互动交流3、巩固练习,拓展思维;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你能

4、想象原子的结构吗?(学生回答后自然引入新课原子的构成,学生可能会回答原子象皮球,珠子,铅球,西瓜,桃子等)(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一、原子的构成1、学生预习后讨论:(分小组完成任务,前三个小组各解答3个题目,后三个小组各解答2个题目)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2)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3)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4)质子、中子、电子带什么电?原子核带电吗?(5)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6)什么是核电荷数?(7)观察表41,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都很小吗?谁的质量最小?(为下文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的等于质子加中子做铺垫)(8)观察表42,你发现了

5、什么规律?(9)你能想象电子在哪里运动吗?设计这样的几个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解答完毕,学生头脑中已清晰的构建了如下知识点: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二、相对原子质量(10)为什么要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用原子的真实质量不行吗?(11)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是什么?如何用公式来表达?(12)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

6、单位各是什么?(1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里?近似地等于什么的和?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1、原子核()。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D、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此题考察原子的构成2|、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A、12gB、12c、1.66x10kgD、1/12g3、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是原子的实际质量B.可以用千克作单位c.没有单位D.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单位为1,一般不写利用此题讨论归纳对比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4、已知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氧原子质量为2.6

7、5710-26kg、铁原子质量为9.28810-26kg,试计算氧原子、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通过对比,得出相对原子质量数字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从而得出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5、已知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3,中子数是12个,那么核电荷数是()A、11个B、12个c、23个D、35个6、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书中P154的附录查到,查阅如下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磷、铝、氮、碳、钠、硫、镁、钙借此题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说明现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

8、想上有哪些收获?3、借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交流读后感(五)板书设计(略)(六)教学反思以前的教学一般是自己讲解的多,今年是教学改革年,上个星期教研组长开会提出了独狼口中学的“10+35”模式,这节课也是首次运用这种“懒方法”教学,俗话说懒妈妈培养勤快的孩子,那么懒老师也培养勤快的学生。本来这一单元的内容也比较抽象,不好理解。让学生先预习课本,就首先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了知识结构,好比有了知识铺垫做准备,上新课就容易多了。那么课堂上再通过一个个由浅入深的相关问题,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从而打消了先前认为“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一定很难”的观点,体验一种

9、成功的感觉。这种教学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兵教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让那些平时上课不学习的同学也参与了进来。老师在下面转的时候可以起一个督促的作用,而以前的方法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难以发现不参与的学生。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魏书生老师也说过,现在的教材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够看懂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等着老师来解答,形成了处处依赖老师的思想。这种方法一旦形成,不仅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学校化学教学设计方案篇2课题:化学式(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及其表示的意义。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3、了

10、解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能力训练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探究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德育渗透点: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的世界观教育。教学重点: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归纳、讲练结合等。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主线:导入新课化学式的含义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复习提问1、什么是元素符号?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几种?3、什么叫单质?什么叫化合物?三、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在化学上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怎样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单质和化合

11、物的表示方法化学式(板书课题)。四、讲授新课(板书)(一)化学式的定义(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1、思考(多媒体展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并将其化学符号写在相应横线上。铜(2)硫(3)二氧化碳(4)氧气(5)水(6)氯化氢(7)氦气(8)氨气单质纯净物化合物2、讨论(1)物质的名称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2)表示这些物质的化学符号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3、请以水的化学符号H2O为例说明这种符号是通过什么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的?(1)元素符号。(2)元素符号右下角的角码(说明:没有角码是将“1”省略)。4、通过以上的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是化学式吗?(板书)定义:用元素符号

12、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过渡:1、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你能以Cu以为例说出元素符号表示哪些意义吗?2、现在,我们学习了化学式;那么化学式能表示哪些意义呢?(板书)(二)化学式表示的意义1、你看到“H2O2”最想知道什么呢?(它表示什么物质)我来告诉同学们,H2O2表示双氧水这种物质(化学式表示的第一个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2、“H2O2”这个化学式还能表示出什么意义呢?学校化学教学设计方案篇3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油脂的存在、组成、结构、重要性质和用途;2、了解肥皂的成份、工业制取原理和过程;3、认识油脂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进行科普教育;4、指导运用旧知认识新知的方法,训练分析

13、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油脂氢化、水解的基本原理;结构决定性质原理的应用教学用品:投影仪、试管、胶头滴管、猪油、菜籽油、溴水、高锰酸钾溶液等教学思路与设想:由于本节处于高二有机化学的最后,既具有探索新知,又具有运用旧知的作用。因此,本节教学从复习旧知识入手,由生活中的现象展开,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多回忆、多思考、多动笔,共同研讨中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油脂的存在组成结构性质用途为线索,最后总结重点知识、练习巩固结束课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复习提问1、请与出甘油及几种已学的高级脂肪酸的结构式(教师巡查)2、甘油与硬脂酸等能反应吗?试与出有关反应方程式。(一个学生板演,教师不作

14、评价)投影1、硬脂酸甘油酯的结构(同右栏)O2、酯的通式:RCO-R/来自于:酸醇讲述其它高级脂肪酸也可发生类似的反应。从它们的结构看,应属于?类物质。它们是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动物脂肪、植物油的成份统称油脂。这节课就来探讨油脂的有关化学知识。板书课题,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56157序言部分学生书写后,同桌交换指正。CH2OHC17H35COOH(硬脂酸)CHOHC17H33COOH(油酸)CH2OHC15H31COOH(软脂酸)学生回答后,书写反应式:CH2OHCHOH+3C17H35COOHCH2OHCH2OCOC17H35CHOCOC17H35+3H2OCH2OCOC17H35观察投影

15、订正写法,并与酯的通式比较。回答“酯类”。区别“脂”与“酯”的不同与生活中所见的实物相联系默读教材,对油脂作初步了解油和脂肪的区别检查对已学知识掌握的准确性。调节课堂气氛。为“油脂”的结构作铺垫。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进入新课板书一、油脂的结构和组成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分析试写出油脂的通式。O板书通式:R1C-OCH2R2COCHR3COCH2设疑思考通式中R1-、R2-、R3-可以相同吗?一定相同吗?教师不作评价,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57“油脂的组成与结构”之第一、二段后回答上述问题。板书单甘油酯烃基相同混甘油酯烃基不同烃基饱和呈固态;烃基不饱和则呈液态试写通式订正各自的写法结果,作笔记带着疑

16、问默读后,回答:烃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作笔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抓住事物共同特征的能力启发思考、调用旧知以获取新知,为“油脂氢化”埋下伏笔板书二、油脂的性质激趣设问(1)炒菜时油脂遇水有什么现象?衣服上沾染油怎样清洗效果好?(2)它们体现了油脂怎样的化学性质?边板书边小结1、物理性质油脂不溶于水,密度小于水(在0.90.95g/cm3之间),易溶于有机溶剂等.边讲边演示向猪油(或菜籽油)中分别加水和汽油的实验;指出工业上用有机溶剂提取植物油。启发思考从油脂的结构看,它们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回忆生活中的感性认识,议论:不溶于水浮于水面上熔化过程中挥发有的有香味用汽油清

17、洗好一同学总结,其他同学补充.记笔记联想酯的通性及萃取原理思考并回答(联系酯的通性)训练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合理的推理板书2、化学性质演示实验溴水分别与猪油、菜籽油作用;KMnO4溶液分别与猪油、菜籽油作用讨论实验现象是?;这是因为?;它表明油脂具有?性质。讲述天然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混合物,由于高级脂肪酸的烃基不饱和而呈液态,因此,这样的油脂兼有烯烃的性质。板书2.1、油脂的氢化要求学生试写油酸甘油酯(单甘油酯)与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加成反应的方程式。检查后板书C17H33COOCH2C17H35COOCH2C17H33C

18、OOCH+3H2C17H35COOCHC17H33COOCH2C17H35COOCH2不饱和烃基(液态)饱和烃基(固态)投影自制“硬化油的用途”胶片(内容略)依投影图讲述加成反应主要发生在油酸的烃基上,油脂由液态转变成固态,因此称为油脂的硬化,产物称为人造脂肪(硬化油)。硬化油的性质稳定、不易变质、便于运输。可以生产肥皂、硬化油、甘油、人造奶油等。观察实验现象。自由起立回答:菜籽油可使溴水及KMnO4溶液褪色,表明它具有不饱和烃基;猪油使溴水褪色(可能是由于萃取作用)、遇KMnO4溶液分层却没有明显现象,表明烃基饱和学生静听,把熟悉的知识与现象串联起来,深化认识。(在提示加成比例后)试写学生记

19、,分析反应前后的变化。看投影,听讲述,记摘要,理解油脂硬化的意义与实际应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精神,以及总结结论的表达能力训练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准确掌握油脂氢化反应的实质和特点进行科普教育,体会化工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设疑如前述油脂属于酯类,那么它应该具有酯类通性的?板书2.2油脂的水解启发回忆酯类水解的条件,要求写出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的反应方程式。板书酸性条件下的水解C17H35COO-CH2C17H35COO-CH+3H2OC17H35COO-CH2小结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硬脂酸和甘油。强调该条件下的水解是可逆的。设疑怎样才能使油脂的水解进行的非

20、常彻底呢?师生共同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加碱使生成物中的酸减少,促使反应物完全消失。板书碱性条件下的水解C17H35COO-CH2C17H35COO-CH+3NaOHC17H35COO-CH2(留空格写“皂化反应”)小结硬脂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生成硬脂酸的盐和甘油。强调该条件下的水解是不可逆的,反应能够进行到底。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称为“皂化反应”。议论,果断地做出判断油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水解反应”。回忆乙酸乙酯在无机酸作用下的水解。两个学生板演,其它学生在下面写后师生共查(系数、连接符号等)。订正写法,作笔记设想多种方案,互相讨论方案的可行性。辨别NaOH作为反应物和作为反应条件时反

21、应式写法的不同。静听,记笔记,认识皂化反应。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检查学生书写的准确性训练学生发散想象及评价能力。超前认识可逆反应的平衡与移动知识板书肥皂的制取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回答问题:肥皂制取的过程有哪些?引导学生总结肥皂制取过程的四阶段,并投影讲析(投影内容及讲析内容略):皂化盐析分离加工成型水浴加NaCl加填充料等简述1、洗涤剂的洗涤原理。2、油脂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利用。阅读课本肥皂的制取,总结制取过程的步骤。静听,作简要笔记静听,思考理解有关内容;与生物知识相衍接。培养学生提炼知识线索的阅读自学能力介绍化工生产,进行科普教育,了解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拓展知识引导学生

22、小结本节课重点知识看黑板发言培养自学与总结能力投影随堂检测练习1、(1)和统称油脂,其结构可表示为。若油脂中不饱和烃基相对含量,则熔点较高,例如。反之,则熔点较低。、液态油生成固态油脂,要在条件下,用油与?反应2、(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油脂不属于酯类;B油脂兼有酯类和烯烃的性质;C油脂的氢化又叫油脂的硬化;D油脂属于混合物(2)下列物质中能使溴水褪色的且有沉淀生成的是:A乙烯B油酸C苯酚D丁炔(3)油脂皂化后的混合物分离,可以采用的方法是:A萃取胜B蒸馏C过滤D盐析3、某同学说“酯的碱性水解是皂化反应”对吗?4.使1mol乙酸乙酯和1mol油脂完全水解,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读

23、题,选择(判断)结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订正结论巩固知识,促进理解,检查本节课教学效果布置作业P162习题3、4、6附:板书设计第六节油脂(属于酯类)一、油脂的组成与结构油脂的氢化副板书:R1-C-O-CH2单甘油酯-烃其相同1、脂与酯的区别R2-C-O-CH混甘油酯-烃基不相同油脂的水解2、油和脂肪R3-C-O-CH2烃基饱和时呈固态,酸性时3、洗涤剂不饱和时呈液态4、油脂与营养二、油脂的性质碱性时1、物理性质皂化反应2、化学性质肥皂的制取:学校化学教学设计方案篇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

24、关系。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教学重难点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工具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

25、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二、新课教学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分析常见的材料很少有纯金属,多数为金属的合金,即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提问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代开始使用金属材料的吗?想了解金属材料的

26、使用历史吗?小结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使用钛的利用我国从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炼铁,战国时期会炼钢,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钢和铝合金材料,钛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金属材料之一。2.与学生一起欣赏课本第2页的两幅图。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活动与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探究: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

27、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2)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3)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实验安全: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导热。(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6)用铁锤锤一下(验证金属的延展性)。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思考、讨论、总结:(1)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纯净的铁和铝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2)金属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3)金属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有轻金属和重金属之分,如铝为轻金属,而铜为重

28、金属。(4)金属具有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能力不尽相同。师:金属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生: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师: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5)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尽相同。(6)金属具有延展性。讨论: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师: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生:延展性。师:对!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便于加工制造。讨论(1)常温下,是不是

29、所有金属都是固体?(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3)制造飞机或机械底座对金属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4)炊具加热时有没有熔化?说明炊具的熔点怎样?(5)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说明钨的熔点如何?钨可能还具有什么性质?学生讨论并总结:(1)常温下,汞即水银是液态。(2)说明有些金属在打磨后可能与某些物质反应而使表面的金属光泽失去。(3)制造飞机的金属密度小,机械底座的金属密度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4)制造炊具的金属熔点一般较高。(5)钨的熔点很高,同时具有导电和导热性。师: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生分组

30、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师: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生: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板书二、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师:物质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质决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投影展示(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

31、么情况?(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生讨论回答:(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用的时候刀刃容易卷起来;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2)电线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的理由: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4)水龙头镀铬: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形;不易生锈;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镀金虽然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师:根据以上讨论结果并结合实际思考: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其用途的唯

32、一因素?如若不是,你认为还需考虑哪些因素?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份资料。投影金属之最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硬度最高的金属铬熔点最高的金属钨熔点最低的金属汞密度最大的金属锇密度最小的金属锂师: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板书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金属材料第1课时金属的物理性质一、金属的物理性质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

33、,密度、硬度随金属的不同而不同。二、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的因素: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讨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生掌握得较好。学校化学教学设计方案篇5一、主题内涵新课标中要求:要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全

34、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这一评价体系使得培养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与培养高考成功者的目标分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养成科学态度。二、案例描述氯气是人教版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个教材中氯气与水的反应,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如何用探究的形式来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也就成了本节课的教

35、学重点和价值所在。我做了三次教学尝试,理念不同,方法不同,效果各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一分为二的看待氯气,引起学生对氯气的好奇,激发对新知识的兴趣。(引入)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两个信息氯气中毒,氯气杀菌消毒,那么氯气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气体呢?使得它具有这种对立的特性呢?它是有利还是有害呢?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这种物质的性质来解决我们的疑问。板书: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第一种教法:1、请设计实验来对这点性质进行探究:氯气能否溶于水?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2、因为问题较空泛,学生较难着手讨论。对于氯气的水溶性,学生作如下实验设计。方法一:将水滴入装有氯气的试管

36、内,看颜色有无变淡;方法二:将一支布满氯气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看看试管中液面有无上升。3、对于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因为学生对这个反应还没有什么概念,因此无从下手,讨论很难展开。最后个别学生通过书上潮湿氯气漂白实验的启发,提出这个实验。4、教师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实验后,推测出结论氯气与水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并且这种物质有漂白性。从而引出了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根据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总结出氯水的其它性质。第二种教法:1、对氯气的水溶性经过讨论后,学生总结出上述几种方案,马上通过实验验证。2、实验验证后,指出氯气溶于水后的溶液叫氯水。给学生三种药品:新制氯水,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请学

37、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3、学生四人一组实验:将氯水分别与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反应,发现硝酸银中产生白色沉淀,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总结出氯水中有Cl和H+,还有漂白性。4、教师再提问:漂白性是由于干燥的氯气就有的性质,还是别的物质有的性质呢?怎么证实?5、学生想到将红纸条分别放入干燥氯气中和氯水中,将这两个实验作比较就可得出结论。第三种教法:1、引用故事,学生总结氯气的物理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某一天,两军交战正酣,一方军队正在逆风向山上进攻,突然眼前呈现出黄绿色(1),随之而来的是士兵们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2)并觉得胸闷恶心,指挥官被这种情况惊呆了,吩咐士兵各自躲避,一

38、些士兵深呼吸想减缓胸闷,但再也没有站起来,有的士兵向低洼地带(3)躲避,晕倒后再也没有醒来,有的士兵喷水但也无济于事(4)指挥官看到这种情形想与其全军覆没不如和敌人拚了,于是,命令士兵逆风进攻,怪事出现了,当士兵们冲过敌人前沿阵地时,原来的症状缓解了,精神一振,扩大战果,攻下了这个山峰,打扫战场时发现敌人的阵地前摆放着许多装着黄绿色液体的钢瓶(5),正是从这会发出的气体夺取了战友的生命(6),并发现在橄榄油附近的士兵中毒症状轻一些,经研究此物质为氯气。2、教师指出:我们把氯气与水的混合物叫氯水。现在利用现有试剂:镁条、铁、氯气、NaHCO3(aq)、AgNO3(aq)、HNO3(aq)、红纸、

39、pH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氯水。通过实验验证你们自己的推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如果教学设备俱全,最好在有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一遍,以加深学生记忆和理解。3、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就要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自己得出实验结论,并板书。由于课堂时间比较短,课堂上,只能先由教师演示实验,再利用实验课时间探究,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4、学生四人一组相互合作设计实验推测成分,并自己通过实验来验证。记录实验过程,记录的内容包括:实验内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和解释三部分。最后由学生发言,得出结论氯气与水有反应,并且产生了Cl和H+,有个别组的学生提出氯气能与非金属反应、氯水还可能有漂白性,因为紫色石蕊

40、试纸先变红,后褪色。三、案例分析第一种教法具有探究的目标,也初步进行了一定的探究,但没有深入探究,也忽视了学生的能力限制,因此使得探究的过程中途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最后还是有那么一点照本宣科,填压式教学的味道,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第二种教法已初步形成了探究的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并且亲自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但是局限性在于:1、把问题探究得过于简单化、片面化了,没有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思考空间,学生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得出结论。2、实验设计上存在不严密性,比如只给出硝酸银,却没有给出对应的稀硝酸,这些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及思维的严谨性都不是很有帮助。第三

41、种教法运用化学史实,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思考、假设、讨论、设计、动手,由实验中的现象直接验证他们的猜想,发现问题,满足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加深对氯的强氧化性的理解和记忆,开发学生的思维连贯性,并通过类比得出结论,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对比的能力。从而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思考空间,而且还在实验操作中强调了观察能力和总结、分析能力,比较有利于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比较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四、教学反思把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活动作比较: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心教学流程的程式化、细节化,有时为

42、了进度,不惜牺牲学生领会、理解教学内容的时间,从而以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知过程代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使“双边活动”变成了“单项传递”,丧失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新课程强调“把思考还给学生”,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交往、互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从而经过丰富、生动的思考探索过程中通过感受、领悟而获得积极的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师生双方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学生思考、体验这些心理过程,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衡量人的发展的最深层的指标,使教学过程从一

43、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成为一种伴随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思考和获得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体验过程。为了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觉得教师要尽快转变自己的“意识”,虽然要立足于教材,但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而要将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媒介之一,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做好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主动去探究新知,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实验教学中,可将实验“观看”改为实验“观察”,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演示性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课内实验改为课外实

44、验,封闭的实验室治理改为开放式治理,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等多种教学处理方法。学校化学教学设计方案篇6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资源、回收等;(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

45、趣。(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教学工具: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铁片、酒精灯、绿豆粒大小的焊锡、锡、铅、火柴等教学过程学习情景: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

46、了什么?学生发表感想如: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学校化学教学设计方案篇7【教材版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课标分析】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

47、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学情分析】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这堂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