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doc

上传人:东** 文档编号:65134434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doc(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水安全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十三五”时期,在区正确领导下,本区水务投入持续增加,水务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水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务管理能力不断增强,水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四五”时期,是本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宜居美丽新城的重要五年。面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的需求与水务工程能力不足、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需要转变治水思路,从科学配置水资源、不断改善水环境、加强保护水生态、严格确保水安全

2、四个方面入手,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构建水资源统筹利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和水安全保障战略布局,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引导约束和服务保障功能,科学编制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为本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和有力支撑。城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是本区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专题规划之一。本规划依据市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以保障水安全为总体目标,积极转变治水思路,准确把握形势要求,统筹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水灾害隐患等新老水问题,重点突出工程补短板、行业强监管、创新促发展,全力打造供水、防汛、水生态、水治理保障体系

3、,是未来五年本区水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第一章“十三五”水安全保障现状第一节建设项目完成总体情况“十三五”时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修复、水灾害防御等水安全保障工作,共安排了水资源配置及城乡供水、水环境治理及水生态修复、防洪除涝减灾、水务综合管理等4方面18个项目,其中农村饮水提质增效、生活污水收集及处理、城乡雨污合流改造、坑塘沟渠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地下水保护、分层标组建设、水利风景区运营管理、节水载体创建、防汛会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信息化办公、局域网建设13项已完成,河道排水能力提升、水源切换、污水处理厂网改扩建、水土保持工程、“以奖代补”资金发放5项受投

4、融资渠道收窄等原因影响未完成。经统计,“十三五”时期共完成投资43.97亿元,完成投资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投资8.79亿元。从投资结构看,防洪除涝减灾工程投资1.41亿元,城乡供水工程投资5.50亿元,水环境治理及水生态修复工程投资36.47亿元,行业能力建设及其他工程投资0.59亿元,分别占完成投资的3%、13%、83%、1%。综上所述,本区水安全保障建设已呈现以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为主,水资源配置及城乡供水、防洪减灾均衡协调发展的治水新特点。第二节规划目标指标完成情况对“十三五”规划目标指标主要评估8项,其中城镇供水普及率、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城镇建成区雨水管网覆盖率、城镇综合污水处理率、

5、黑臭水体治理6项指标已完成;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2项指标由于本区经济发展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阶段,受GDP数据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的变化和统计部门统一核算创新的影响,没有完成预期目标。第三节水安全保障主要成就“十三五”期间,本区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重点工程为依托,以创新创新为动力,集中建成一大批水务重大基础设施,完善形成了一系列治水管水兴水的良性体制机制,基本实现了由单一的水安全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四位一体的跨越式发展,水务内涵大大丰富,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初步建成水资源及城乡供水、水环境与水生态、防洪除涝减灾、

6、水务综合管理4大水务体系,为本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五年来,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5.3亿立方米以内,其中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在0.4亿立方米以内,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全区76家公共机构全部完成节水型单位创建工作,区内共38家单位(企业)、82个居民小区获得节水单位(企业)、节水型小区荣誉称号,全社会节水意识显著增强,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落实、政策引导、社会参与、上下联动、共同创建”的全域创建局面,顺利通过部级节水型社会达标验收。二、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初步形成实施了农村饮水提质增

7、效和企事业单位水源转换工程,通过延伸城市供水管网,双口、西堤头2镇27个规划保留村用上城市自来水,消除了部分农村饮水安全隐患,全区2000余家企事业单位生产生活用水由地下水改为引江水,城乡生活和工业供水得到了有力保障。三、区域排水能力稳步提升实施河治理工程,扩建大4座泵站,新增排水能力27立方米/秒,显著提高了二级河道及骨干排水沟渠的外排能力。四、水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实施了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城乡雨污合流地区改造工程、坑塘沟渠治理工程和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加快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和管网建设步伐。建成2镇27个规划保留村的污水收集管网及处理设施,完成建成区20个雨污合流片区的雨污分流改造、环内地

8、区101个雨污水混接点切改、环外地区29个雨污水混接点切改及污水管网补建、15个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8%,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万立方米/日,全区污水处理总规模达37万立方米/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6.3%,实现污水处理水质水量双提升;治理黑臭水体117处,有效改善农村水环境。水体优良比例逐年上升,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严控地下水开采,2015年至2020年压采地下水共计1109万立方米,地下水水位总体呈现稳定及弱上升态势。五、河湖综合管理能力显著加强基本建立河(湖)长制的制度体系,形成区、镇(街、开发区)、村三级组织体系,全力推动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实现了从“多

9、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区域内的河湖健康得到有效守护。六、水务管理水平稳步提高机构创新完成相关职责界定、单位转隶、人员划转和权责清单移交,生产类事业单位创新初见成效,机构职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初步搭建了水务业务管理平台,梳理公共服务事项,健全涉水工程行政审批制度,深化“一制三化”创新,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制定了区管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标准,推进水务工程标准化管理。完成防汛会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实现按水务管理职能信息化办公,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稳步提高。第二章面临形势与问题“十四五”时期,是深入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加快落实“一基地三区”定位、全面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五年,也是本

10、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宜居美丽新城的重要五年。“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主要目标为融入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新进步;明确融入协同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创新开放、推动绿色发展、提高民生服务水平、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的领导核心作用等任务,对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新任务。“十四五”时期本区在水资源保障、水灾害防御、水生态环境和行业监管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第一节供水安全性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城

11、区属重度资源性缺水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0.36亿立方米,远不能满足全区用水需求,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主要依靠引滦水、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水和地下水。目前,外调水源存在水量不足、水质污染和生态破坏、工程安全影响供水等风险,供水安全风险不容忽视;除中心城区以外,本区其他地区输水管网多为支状,尚未成环布置,各管网相互独立,缺乏有效衔接和连通,不能形成安全保障体系;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后,部分区域农业用水存在水源紧缺问题;部分农村和居民小区供水的水量、水质、水压均存在安全隐患;现状供水主要依靠外调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再生水利用仅限用于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和少量的工业用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高。水资源

12、保障能力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第二节排涝减灾仍存在短板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排水管网与雨水泵站配套不匹配,建成区部分区域排水不畅,现状排水能力尚有不足;机场排水河、中泓故道等二级河道部分堤段存在超高不足、堤身薄弱等险情,威胁汛期排涝安全;部分涵闸桥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河道出口泵站排水能力不足,需扩建改造。排涝减灾能力与平安城高标准建设的新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第三节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尽管本区河湖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但水环境承载力仍较弱,农村生产面源污染、城镇排水初期雨水污染依然存在,部分二级河道及干支排水沟渠水质在个别月份不能稳定达到地表

13、水类标准,水环境质量改善任务依然艰巨。由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用水没有保障,水系连通工程还有待提升,水体循环不足,河湖生态功能逐渐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河湖水生态系统还需加强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与生态宜居美丽城建设的新要求不相适应。第四节水务综合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亟需提升水务一体化管理职能尚未完全实现,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还需重点强化河湖水生态环境监管的体制机制、从水厂到龙头全过程供水行业监管、“厂、网、闸、站、河”一体化城镇排水监管,进一步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主动优化营商环境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还需继续深化“放管服”、“一制三化”创新,不断优化“政务一网通”等服务措施。

14、在节约用水、河湖健康、水土保持、工程运行管理等方面,仍存在制度体系不健全、权责划分不清晰、水安全管理不精细、智慧化水平不高、执法力度不够严等问题,管理队伍、管理设施、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强区发展的新需求。第三章“十四五”规划总体思路和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坚持用系统观念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把水安全风险防控作为底线,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上

15、限,把水生态保护作为控制红线,加快水务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监管,激发水治理效能,实现本区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宜居美丽新城提供基础保障和有力支撑。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节水优先。立足区情、水情,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重点突破,着力谋划破解事关人民群众安全与健康、事关全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水资源保障问题,严格落实节水优先的根本方针,深入发挥水资源的约束引导和服务保障功能,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统筹兼顾、空间均衡。统筹城乡和区域水务发展关系,统筹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统筹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着力减小

16、或消除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水务基础设施差距,从全局综合目标出发,系统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防洪减灾与水生态修复、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进行系统深层次治理。坚持多措并举、科学施策。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采取蓄、引、提、调等工程措施,研究制定节水用水、水环境治理、水资源统一调度等综合管理的政策措施,保障用水安全;合理安排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的重大工程布局。坚持创新创新、科技驱动。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以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进创新,突破现状,破除制约水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突出发挥水务科技的技术保障和引领作用,扩展高新技术的应用面,融合水务发展科技元素,推动水

17、务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在水务工程建设、水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协同作用。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务发展的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的合力。第三节发展思路及目标全面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思路,紧紧围绕“工程补短板、行业强监管、创新促发展”这一条主线,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饮水、积水、水生态环境等问题,突出外调水、当地水、非常规水“三水”并用,通过抓节水、保供水、防洪水、排沥水、治污水“五措”并举,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打造优化配置、节约高效的绿色水务,清水

18、畅流、河湖健康的生态水务,供水无忧、洪涝安澜的安全水务,为本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务保障。综合考虑水安全面临形势与问题,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分步实施与整体规划相统一,今后五年水安全保障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坚持节约优先,推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逐步退还挤占河湖生态用水。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压减高耗水产业。以节水标准、定额为依据,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监控管理考核力度,推动各行业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发挥市场对水资源的配置作用,推动各行业节水,建立全社会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保障城乡供水,实行最严格的水

19、资源管理制度,以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抓手,以外调水和当地水联合调度为重点,完善城乡供水体系,高效利用外调水,科学存蓄利用地表水,统筹用好再生水,保障发生中度干旱(P=75%)时农作物在播种期和关键生长期的用水需求,确保供水安全。积极防范供水风险,遭遇特殊干旱年份,实施应急调水。到2025年,城乡生活和工业生产供水保证率达到97,自来水供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0%,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全区年总用水量控制在1.5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达到市级部门下达指标。逐步构建节约高效、城乡一体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统

20、一配置更加高效,城乡用水得到可靠保障。防汛安全保障效能不断提升。提高水灾害防御能力,以河道堤防达标治理建设为重点,巩固防洪屏障;结合海绵城市工程,加快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和外排泵站建设,提高城市排水除涝能力;结合河道治理,加大河道深渠调蓄能力;提高组织保障能力,健全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区、乡镇防汛责任制,实现责任体系的全覆盖、无遗漏;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加强军地、跨区、各部门的协调联动,健全联合指挥、信息共享、统筹调度的联动配合机制,科学增储防汛物资。到2025年,完善二级河道治理,大部分城区内涝防治标准达到50年一遇。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新建及改造区域排水标准。逐步建设蓄排统筹、

21、洪涝同治的防汛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抵御洪涝灾害能力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强化水污染源头监控,加强初期雨水治理,以增加河湖水体流动性为重点,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以协同治理“六河五湖”为契机,以实施水系连通为抓手,以河流生态廊道建设为依托,建设生态补水净化工程,修复水体生态,维护河湖健康;控沉压采,加强水土保持,构筑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到2025年,在综合治理水污染的基础上,强化区域协作,实施生态补水工程,河道水质得到显著改善。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6%,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主要指标达标率达到95%,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

22、率达到100%。持续推动深层地下水水源转换,严控开采深层地下水,到2022年底,除应急备用水源、计划拆迁村生活井及水源无法到达地区机井外,其余地下水开采量归零,地面沉降快速发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达到我市地面沉降防控目标。逐步打造河湖健康、人水和谐的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河网水系有效连通,生态水量得到基本保障,河湖水生态环境稳步改善。水治理能力持续提高。强化涉水事务监管,提升依法治水管水兴水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服务企业、服务群众能力,提高社会认知度和满意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绘制智慧管水“一幅图”,完善水位、水量等数据智能采集设施,充分运用“互联网+监管”提升管水能力;下好创新兴水“一盘棋”,深化体

23、制机制创新,完善政府主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逐步打造创新引领、智慧高效的水治理能力保障体系。到2025年,基本建立有利于水务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严格依法治水管水,初步建立符合资源型缺水地区特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先进管理体制,管理服务更加规范、有序、高效,基本形成水务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初步实现水务管理能力现代化。第四章工程补短板主要任务第一节统筹优化水资源配置以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十四五”时期,以现状供水工程体系为基础,完善供水管网系统,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实施“多源联调”,实现“丰枯互济”,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一、水资源供需预测及配置(一)需水预测需水构成主要分三大类,一是生活需水,

24、二是生产需水,三是生态环境需水。生活用水、农业生产需水采用指标法,工业需水采用趋势法。按2025年全区常住人口1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4万人,农村人口6万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6.67万亩,工业需水年增长率控制在2%左右进行测算,到2025年全区正常年份需水总量为14560万立方米,其中生活需水4100万立方米,生产需水7210万立方米,生态环境需水3250万立方米。(二)供水预测可供水水源包括当地地表水及入境水、外调水、再生水。当地地表水及入境水:根据近5年城区当地地表水及入境水用水量,综合考虑城区水利工程调蓄能力、河道自身生态需求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2025年城区当地地表水及入境水可利

25、用水量为1400万立方米。外调水:目前,主城区供水为引滦、引江双水源,供水能力和供水保障率大幅提升。根据市供水规划,主城区由6座水厂供水,2025年供水能力265万立方米/日。2025年水厂规模均能够满足主城区用水需求,并富余供水能力50万立方米/日。城区外调水主要由3座水厂提供。2025年芥园水厂、新开河水厂、宜达水厂需向城区最高日供水24万立方米,年供水7260万立方米。再生水:以全区城镇需水量为依据,城镇生活需水量排污率0.8、城镇工业需水量排污率0.7、城镇污水处理率96%为系数,预计2025年处理污水量为5130万立方米。以地下水入渗系数1.1、污水处理折损率0.9、深处理高品质再生

26、水回用率25%、再生水处理折损率0.8计算,预计2025年再生水可利用量为4760万立方米。可利用水总量:2025年正常年份可供水量13420万立方米,包括当地地表水及入境水1400万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10.4%;外调水7260万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54.1%;再生水4760万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35.5%。(三)水资源配置配置原则:本地水与外调水统一配置、合理调配,维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在强化节水基础上,优先使用外调水,加大使用非常规水,合理利用地表水。优水优用,分质供水。外调水主要供城乡生活及工业用水;当地地表水和入境水主要用于农业和生态;高品质再生水可用于工业、市政杂用、道路浇

27、洒、城市绿化等,低品质再生水主要用于高杆作物以及除中心城区外的河道生态用水。确保城乡生活和城市用水安全,提高农业和生态用水保障程度。供需平衡分析:2025年城区总需水14560万立方米,一般年份可供水13420万立方米,缺水1140万立方米。其中城乡生活及工业总需水7400万立方米,需要用优质水,辅以少量高品质再生水用于生活杂用和工业,可利用总量7895万立方米,能够满足要求。农业和生态环境总需水7160万立方米,可利用的水源包括少量外调水、地表水和再生水,可供水量6020万立方米,农业和生态环境缺水1140万立方米。配置方案:至2025年,本区需水总量为14560万立方米,可供水总量1342

28、0万立方米。坚持以供定需的原则,配置水资源13420万立方米,包括当地地表水及入境水1400万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10.4%;外调水7260万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54.1%;再生水4760万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35.5%。为确保农业灌溉和河道正常生态用水,可采取以下措施:结合入河水质改善,优化调度,利用现有水利设施,充分调蓄雨涝水,扩大当地地表水和入境水利用量;加大调引海河和中心城区二级河道水体置换弃水力度,力争每年调引水量1500万立方米;在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的基础上,争取本区河道生态用水指标。二、供水工程体系现状供水体系是以引江水、引滦水和当地地表水为主,再生水为辅的多水源供水保

29、障体系,形成“多源互济、城乡统筹”的供水格局。三、配合市级部门实施供水工程(一)引滦引江新引河联络线工程为实现引江中线北送能力和引滦生态水南送在输水线路上的相互独立,配合市级部门建设引滦引江新引河联络线工程,管(涵)长14公里,南接永青渠联络线,北接引滦暗渠,设计流量19立方米/秒(近期在不改造永青渠管线及泵站的条件下,可输水10.8立方米/秒),同时在引滦大张庄泵站东侧新建加压泵站。(二)主城区主干管网工程配合市级部门建设外环线东北部调线、城光荣道管线等工程,逐步完善管网供水系统,保证区域供水安全。第二节提升水灾害防御能力以保障防汛安全“十四五”时期,以流域防洪体系为依托,以排涝能力建设为主

30、线,按照“蓄排统筹、旱涝同治”的原则,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做好排水民生设施改造,整体推进全区城镇排水体系建设,补齐排水短板,提高城市与重要功能区排水标准,与城市建设同步打造“防得固、蓄得住、排得出、用得上”的水灾害防御体系。规划加快雨水系统设施提标改造,加强二级河道治理及建筑物维修改造,推动农村扬水站更新改造,到2025年,规划大部分城区内涝防治标准达到50年一遇。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新建及改造区域排水标准。一、配合市级部门实施防洪、排水工程(一)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排水河防潮闸对排水河的水资源调控、防洪调度、保障防洪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水闸经多年运行,存在诸多问题,需对其进行重建

31、加固。配合市级部门对排水河防潮闸进行除险加固,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二)易积水片改造工程配合市级部门对河东道易积水片进行改造,建设南道雨水泵站及配套管网,解决群众家门口的排水难题,改善居民出行条件。(三)河口闸站建设配合市级部门扩建外环河堵口堤泵站、新开河左岸泵站,新增排水能力22立方米/秒,进一步增加外环河新开河新引河段外排能力。二、雨水泵站扩容工程为适应双街、科技园区环东拓展区城市化快速发展形势,解决汛期遇强降雨积水严重问题,规划新建景丽路雨水泵站、双街3#雨水泵站、双街停车场雨水泵站、辰永路雨水泵站、宜白路雨水泵站、青光1#雨水泵站共6座,增加排水能力127.9立方米/秒。三、农村扬水站

32、更新改造工程韩盛庄泵站建于1974年,经过40多年的运用,建筑物破损严重,已经超过了使用年限,重建韩盛庄泵站可满足安全运行要求,建成后汛期可排除引河涝水,同时韩盛庄泵站具有自流和提水灌溉功能,满足农田灌溉要求,灌溉面积约1万亩。继续实施韩盛庄泵站扩建工程,由现状流量6.3立方米/秒提高至20立方米/秒,有效提高农田排涝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四、二级河道治理工程机场排水河左堤(九园公路至芦新河泵站段)堤顶高程普遍达不到设计排涝标准,为确保汛期排水安全,规划对左堤(公路至芦新河泵站段)进行复堤,长4.97公里。五、二级河道建筑物维修改造工程为保持二级河道桥闸涵等建筑物处于良好状态,确保二级河道安

33、全度汛,规划拆除重建中泓故道窑地桥,大修3座桥梁,同时对二级河道节制闸、权属桥梁组织安全鉴定,并对病险建筑物进行维修改造。对引河管涵进行探查并维修。第三节加快河湖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以保障水生态安全“十四五”时期,继续完善污水厂网设施,强化污染源综合治理,“控源、截污、减排、净化”多措并举,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对有条件地区采取初期雨水处理措施,积极防控水环境风险,稳步提升水环境;推进重点河湖综合治理与修复,加强河湖水系连通循环和河流生态保护修复,完善生态廊道;建设生态补水净化工程,增加河道生态水量,维护河湖健康。一、配合市级部门及相关单位实施工程(一)雨污调蓄池工程为合理调控雨水径流,缓解初期雨水

34、污染问题,提高雨洪水资源利用能力,配合市级部门新建闫街、四十七中、北运河北3座初期雨水调蓄池,新增调蓄能力15.4万立方米。雨水经调蓄池调蓄后进入污水处理厂。(二)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配合市级部门实施北运河武清与城区界永北汇流口段综合治理工程,长2.8公里,主要建设内容为河道清淤、堤坡整治及村庄段河道绿化等,提升河道排涝能力,保障大运河文化带水安全。(三)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为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将河恢复为“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继续配合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实施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包括河道清淤扩挖3.64公里;建设巡视

35、道路9.55公里;改造节制闸3座,拆建交通桥1座;堤岸及滩地绿化64.8万平方米;新建屈家店水质净化工程(湿地面积13.66万平方米)等五部分。二、水污染防治工程(一)城区新区污水处理厂工程为适应北部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规划建设城区新区污水处理厂,规模为12万立方米/日(远期规模达到24万立方米/日)。收水范围西至京津塘高速公路,南至新开河,北至新河,东至城区界,收集处理西堤头片区、科技园片区和北部新区的污水。出水水质达到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A标准,污水处理后排入河。(二)城区新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切改工程为尽快解决西堤头片区现状聚康路污水处理站不满足实际

36、使用需求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城区新区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功能,规划实施城区新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切改工程,主要包括科技园区凯发污水处理厂进水管切改、西堤头镇污水处理厂进水管切改、刘快庄村污水主管切改、陆路港污水主管切改4部分。(三)污水泵站新改扩建工程为提升片区污水外排能力,规划实施小淀镇污水泵站改扩建工程,排水流量0.17立方米/秒增加至0.90立方米/秒,新建宜兴埠污水泵站、北仓污水泵站、双青2#污水泵站,总排水流量1.43立方米/秒。三、水系连通与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一)西部地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为有效解决本区西部地区超采治理后农业水源短缺问题,规划继续实施西部地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对卫河、

37、中泓故道、杨河排干、东支渠、线河南排干、河头排干6条河渠清淤10.33公里,新建4座灌溉泵站。通过发挥新建泵站的调度功能,满足现阶段双口镇域内3个片区约4万亩高标准农田灌溉用水需求,通过清淤治理,提升相关河渠过水流量,改善水环境质量。(二)引河穿机场排水河倒虹吸工程为保证引河和机场排水河的排涝要求及引河的补水需求,规划对引河穿机场排水河倒虹吸进行拆除重建,设计流量20立方米/秒。(三)引滦入津暗渠生态保护工程为保证引滦入津暗渠安全运行,严守生态红线,实施引滦入津暗渠生态保护工程,对引滦入津暗渠宜兴埠水源厂至津渝公路段6.1公里红线区采取绿化等相应保护措施。(四)河湖绿化工程为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38、巩固河湖“清四乱”工作成果,实施河湖绿化工程,对一级河道、二级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清理整治区进行植树绿化养护。(五)外环河(北运河至子牙河段)水环境提升工程由于外环河(北运河至子牙河段)无退水路径,导致段内水体水质不达标。规划新建提升泵站1座,建立外环河经凤河至永青渠的退水路径,提升外环河的水体水质。第四节水务信息化建设“十四五”时期,以需求为导向,以“安全、实用”为原则,加强水务信息化建设,提升精细化动态化监管水平,形成较为完整的水务信息化体系,全面提高水务管理和服务现代化水平。规划建设完善水务公众服务平台、水文自动测报站等项目,形成水务信息化基础骨架,有力支撑水务补短板、强监管工作,为水安全提

39、供重要基础保障。一、网络整合改造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基于市电子政务外网,整合现有水务办公网和业务网,优化智慧水务整体网络架构,形成符合IPv6/IPv4标准的水务政务外网。二、水务公众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水务网站服务、微信公众服务等。三、水务监测感知能力扩充建设水文自动测报站,健全入境断面和河道水文监测站网,补充完善水位、流量、水质等监测要素,补充境内水文监测设施,力争实现现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全覆盖,扩大水雨情、工情等实时在线监测范围,推广新型监测手段,大力提升水务智能监测感知能力。四、网络安全保障建设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梳理、认定以及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开展信息

40、系统等级保护备案、测评、整改等网络安全保障工作,构建信息安全体系,全面提升网络安全威胁防御、发现和处置能力。第一章行业强监管主要任务针对涉水活动监管弱项,健全监管体制机制,创新监管和服务方式,全面强化水资源供水、城镇排水、水生态环境、工程建管等重点领域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监管,不断提升监管水平,加快推进水治理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第一节强化水资源和供水管理“十四五”时期,水资源和供水管理主要任务是坚持节水优先,把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加强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深化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工作,强化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供水安全监管,以标准约束用水行为,用制度严格用水管控,水资源利

41、用效率有效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提升。一、加强节约用水监管(一)完善节水规制体系严格落实国家和本市节水行动方案,制定完善本区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研究落实分产业、分水源的水量控制指标。强化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加强重点用水单位监管,完善重点用水单位名录。(二)强化重点领域节水大力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制定严格的工业准入政策,严禁新增高耗水工业项目,推行工业园区用水统一管理模式,支持企业开展节水技术及再生水回用改造,年用水量超过计划水量30%以上的企业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重点企业定期开展用水审计及水效对标。不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创新,强化农业节水增效,以高标准农

42、田建设为依托,配套建设计量设施,推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广耕地保墒、覆盖保墒、化学制剂节水等新技术,提高用水效率效益,推进精细化高效节水示范区和简便实用示范区建设。加强城镇节水降损,对漏损严重的管道实施更新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持续推进节水型载体建设,继续推动节水型系统(行业)、企业(单位)、居民小区、公共机构、高校等节水载体建设,倡导合同节水管理,加大节水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节水的良好氛围。二、严格取用水监管(一)严格用水总量控制推进水量分配,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及取水许可审批,增加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按照以水定产的原则,优化调整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加强计划用水管理,推进用水定额应

43、用,严格用水计划建议的审核,严控用水计划的调整,保证区域年度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二)强化取用水监管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以取水工程(设施)核查登记为主线,严控用水总量和地下水超采,针对取水单位和个人取用水行为不规范及取用水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限期整改,依法规范取用水行为,健全长效机制,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三)完善在线监测与统计加强取水口管理,明确重点取水口管理主体和监管责任主体。加强地下水用户监控与计量,利用已建立的城区基坑计量管理系统,实现基坑排水量和回用量有效监控。加强用水统计管理,实施用水统计调查制度,建立统计调查对象名录,做好取用水数据填报,加强用水统计数据质量审核,提升用

44、水统计水平。三、强化供水行业监管(一)加强供水水质监管完善供水水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从水厂水到龙头水的水质监测。定期对水厂出厂水、管网水及二次供水水质进行水质抽检,加大对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抽检力度,对不合格的督促整改,确保水质安全,并向社会公布水质情况。(二)加强供水设施监管加强全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推动老、旧、不达标设施设备完成升级改造,建立二次供水设施信息管理系统,规范二次供水管理,保障二次供水安全。按照市二次供水管理规定要求,有序推动供水企业接管辖区内二次供水设施。(三)加强供水服务监管加强对供水单位服务质量的监管,及时处理供水服务信访、热线、网上投诉。积极开展农村供水运营的行业指导、培

45、训工作。第二节强化排水行业监管一、健全排水管理体制推动雨污水收集、污水处理、污泥处置、再生水利用一体化特许经营管理,实现排水运营良性循环。加强联合管理和执法机制,建立城市排水网格化管理体制,完善排水综合业务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厂、网、闸、站、河”一体化监管,提高排水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健全防汛预警、会商、联动机制,为科学调度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撑,提高指挥调度和应急反应能力,构建应对极端天气、突发汛情的现代防汛体系。二、强化排水行业监管(一)强化排水设施监管加强排水规划出路登记、排水许可证核发、排水设施方案审查和位置界限许可等行业监管。建立城镇排水管网定期排查检测制度,健全排水接入服务和管理制

46、度,逐步完善城镇排水系统。推动完成排水设施核查,加快社会产权设施、无主设施确权,落实排水设施管养责任。加强设施日常管理,及时清理管道及集水井污泥,定期维修养护闸站机电设备,加大闸站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保障排水设施高效安全运行。(二)强化污水处理监管坚持控源截污,加强对乱泼乱倒商户管理,加大对直排、偷排等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加强对排水预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监管,确保达标后排放。严格落实排水专项规划,统筹实施城镇雨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加快配套污水管网的建设,稳步提高污水收集率。推行污水处理厂分类分级管理,严格执行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DB12/599-2015),对城镇污水处理厂进

47、出水质、水量和污泥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确保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达标排放,充分发挥污染物削减作用。加强城市排水许可证核发等行政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对城区城镇排水设施系统全面调查摸底,调查雨污合流情况,并对内窥检测的问题管道进行清淤处理。三、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一)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专业高效的防汛抢险应急队伍,为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人员保障。组建区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优化救灾物资储备布局,强化防汛物资管理,确保满足抢险需要。完善防汛工作人员上岗制度,健全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机制,规范应急处置程序。(二)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加强河道、水库、闸站水信息采集,实时掌握雨情、水

48、情、汛情、旱情、灾情,完善防汛排水预警指挥系统,保障排水、抢险及时有效。加强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队伍应急处置水平。汛期坚持关键点位24小时值守,积水严重地区移动泵车等应急设备随时守候,有效应对极端天气,保障城市排水安全。(三)强化工程管理进一步强化非防洪工程项目涉河、涉蓄滞洪区有效管理。深入开展汛前防汛检查,汛前对河道、蓄滞洪区、涵闸、泵站等水利工程进行检查,确保河道、蓄滞洪区的功能正常发挥。组织开展蓄滞洪区居民财产登记核查,修订完善蓄滞洪区人口转移安置预案、行洪河道防汛预案、超标洪水防御预案、二级河道防汛预案,加强行洪河道及蓄滞洪区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保证河道、蓄滞洪区及时安全有效运用。强化工程联合调度,实施抗旱水源调配,保障防汛安全和农业用水需求。第三节强化水生态环境监管“十四五”期间,水生态环境监管主要以河(湖)长制工作为主线,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制度优势,建立治理、管理、保护三位一体的河湖管护体系,统筹各方力量,推动全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健全河(湖)长制机制(一)压实河(湖)长职责坚持依法监管、依法履职,全面落实双总河(湖)长,制定河(湖)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