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考点解读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4639608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考点解读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师说》考点解读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说》考点解读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考点解读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师说考点解读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 .翻译课文,总结本文的文言常识;3 .理解师说的涵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4 .关于本文论证方法的总结。5 .有关韩愈的文章延伸阅读。一、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一)中国传统文化天地君亲师1 .天地君亲师,为中国儒家祭祀的对象,即:天、地、君、亲、师。多设一天地君亲师牌位或条幅供奉于 中堂。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也是传统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 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2 .西夏李元昊治国理念一一师、天、地、君、亲3 .北宋治国理念师、天、地、君、亲4 .名人说“师”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一一斯大林一日之师,终身为

2、父。关汉卿为学莫重于尊师。一一谭嗣同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亲其师则信其道。一一(先秦)乐正克学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一(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一(北宋)张载横渠语录5.(先秦)乐正克学记一一亲其师则信其道原句亲其师则信其道解释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缀,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 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O兑命曰:

3、“敬孙务时敏,厥修 乃来。”其此之谓乎!译文大学教学,按照时序进行,必须有正式的课业,课后休息时也得有课外练习。不学习弹奏杂乐,就 不能懂得音乐;不学习各种比喻的方法,就不能理解诗经;不学习各种服饰的用途,就不懂得礼仪; 不重视学习各种技艺,就不能激发对学业的兴趣。所以君子对于学业,要心中念着,反复研习,休息或闲暇时也念念不忘。如果能这样,就能学懂课 业并尊敬师长,乐于向朋友交往并信守正道,即使离开了师长和朋友,也不会违背他们的教诲。尚书说 命中说:“谦虚恭谨,孜孜不倦,修行就能成功。”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6.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7.(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

4、传一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句自身端正,不用命令人们就会遵行;自身不端正,虽发命令也没有人听从。解读要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师就必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成为良好道德品质的实践 者和示范者。原文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 将军惨俊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8.张载横渠语录一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冯友兰将其称 作“横渠四句”)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译文太史公说:论语说,“在上位

5、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 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 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 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么?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 人踩成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呀。解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体现了德育方法中示范的榜样。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由于榜样能把 社会真实的思想、政治和法纪、道德关系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因而能给人以极大的 影响

6、、感染和鼓励,教育、带动和鼓舞人们前进;运用榜样示范法符合青少年学生爱好学习,善 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进的年龄特点,也符合人的认识由生动直接到抽象的发展规律。原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译文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 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解读“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意思是为了继续传递学习曾经文学圣人的深厚学说知识, 为了开创今后时代太平昌盛的基础。9.(北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原文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

7、物,吾与 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 其秀也。凡天下疲瘙、残疾、惇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尢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 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底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 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译文易经的乾卦,表示天道创造的奥秘,称作万物之父

8、;坤卦表示万物生成的物质性原则与结构 性原则,称作万物之母。我如此的藐小,却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而处于天地之间。这样看来, 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坤地之气),就是我的形色之体;而引领统帅天地万物以成其变化的,就是 我的天然本性。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万物皆与我为同类。天子是我乾坤父母的嫡长子;而大臣则是嫡长子的管家。“尊敬年高者”(的意义),乃是 为了礼敬同胞中年长的人;“慈爱孤苦弱小者”(的意义),乃是为了保育同胞中的幼弱之属。 所谓的圣人,是指同胞中与天地之德(案:指健德与顺德)相合的人;而贤人则是其中优异秀出 之辈。天底下无论是衰老龙锤或有残疾的人、孤苦无依之人或鳏夫寡妇,都是我困苦

9、而无处诉说 的兄弟。及时地保育他们,是子女对乾坤父母应有的协助。如此地乐于保育而不为己忧,是对乾坤父 母最纯粹的孝顺。若是违背了乾坤父母这样的意旨,就叫做“悖德”,如此地伤害仁德就叫做 “贼”。助长凶恶的人是乾坤父母不成材之子,而那些能够将天性表现于形色之身的人就是肖似 乾坤父母的孝子。能了知造物者善化万物的功业(了知我们的道德良知如何成就人文价值),才算是善于继述 乾坤父母的事迹;能彻底地洞透造化不可知、不可测之奥秘,才算是善于继承乾坤父母的志愿。 即便在屋漏隐僻独处之处也能对得起天地神明、无愧无作,才算无辱于乾坤父母;时时存仁心、养天性,才算是事天奉天无所懈怠。崇伯之子大禹,是透过厌恶美酒

10、,来照顾赡养乾坤父母的; 颖谷守疆界的颍考叔,是经由点化英才、培育英才,而将恩德施与其同类。不松懈、继续努力, 以使父母达到欢悦,这便是舜对天地父母所贡献的功劳;顺从父命,不逃他处,以待烹戮,这是 太子申生所以被谥为“恭”的缘故。临终时,将从父母那里得来的身体完整地归还给乾坤父母的 是曾参;勇于听从以顺父命的是伯奇。富贵福禄的恩泽,是乾坤父母所赐,用以丰厚我的生活;贫贱忧戚,是用来帮助你成就一番 事业的。活着的时候,我顺从(乾坤父母所要求的)事理;死的时候,心安理得,我安宁而逝。解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作为儒学的经典文 献之一,张载的西铭在传统社会

11、即备受赞誉而传诵不绝,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篇铭文虽然仅 有250余字,但却为人们安身立命之道的确立构筑了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而且为社会理想蓝图 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弘阔的境界。直到今天,这篇铭文所描述的价值理想,所展现的人生追求,仍 然有着积极而丰富的意义。张载认为,佛老的盛行和儒学的衰微,是导致当时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冲突的思想根源。张载 批评佛道二教,“彼语寂灭者往而不反,徇生执有者物而不化,二者虽有间矣,以言乎失道则均 焉” o佛教否定现实世界的实存性而追求自我的涅槃寂静,道教否定现实世界的运动性而追求个 体的长生久视,虽然二者立言本旨有所差异,但都否认社会存在的整体性、实存性,失却对社会 现实的

12、关怀,抛弃了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因而不是合乎世界本真和社会需要的价值观,要解决社 会问题,就要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价值观。故张载以千古寥寥之勇,造道关中,与佛 老计得失,为儒学阐新命,他仰思俯读,博闻强记,稽天穷地,探啧索隐,终其一生而未尝止息, 最终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实际,确立了以儒学为价值本位、以“天人合一”为理论特色的哲学体系。西铭正是张载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的集中表现。张载以社会现实为终极关怀,他所要继承的,是以孔孟六经为代表的儒学价值观,他所要确 立的,是以博大胸襟关怀社会、关注民生的现世主义。孔子道“仁”,孟子言“善”,张载则认 为“仁”是人的价值本性,提倡以“仁”为本的价值取向

13、,这是张载对孔子仁学和孟子性善论的 综合发展。在张载看来,“仁”并不仅仅意味着对与自我有亲缘关系之人的孝悌友爱,而是对包 括自我、家庭、社会、自然等所有存在的无限的、普遍的关爱,将这种源于自然、发自内心的真 挚情感推及社会中所有人乃至宇宙万物,是张载价值理念的基本取向。为了实现社会全体对“仁”的价值理念的认同,张载主张发挥自我心灵的知性作用,面向宇 宙寻求人的价值本性的根源。他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命题,并在宇宙观的基础上论证了 其价值观的真实性、合理性。在张载看来,整个宇宙是充满“太和”之气的整体实在,天地万物 的品类咸亨,皆是“气”大化流行的结果,故个体之我不仅和他人,而且和宇宙中一切

14、存在,本 质上都是同一的“气”。张载的“气”论,肯定了宇宙万物存在的实在性、整体性、运动性、和 谐性,是对虚妄的、孤立的、静止的、对立的佛道世界观的有力批驳,这种万物一体的宇宙观, 是张载“仁”学的宇宙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张载建构了一个“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宇宙社会观。在西铭开篇, 张载讲“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乾卦至健,代表自强不息的精神;坤卦至顺,代表厚德载物的品性;乾 坤精神是宇宙演化运动的内在动力,万物生生不息的终极根源。在宇宙万物之中,天地相互交感 而创生万物,至诚无私的庇养万物,是乾坤精神的最伟大

15、体现者,故堪称人类万物共同的父母; 人类和万物则共同禀受天地而生,故自我和他人为相互依存的血脉同胞,万物和人类是亲密无间 的友好伙伴。张载重构了宇宙中一切存在者的亲和关系,对现代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启示作用。为了高扬以仁为本的价值理性,张载还从宇宙论的角度来说明人物之性的问题。张载认为, 万物在气化生成过程中,不仅获得了不同的“形”,而且禀受了共同的“性”。人和物的禀性是 同一的,既有来自于“气”散之本原状态的“天地之性”,又有来自于“气”聚之暂时形态的“气 质之性”。“天地之性”是价值本性,“气质之性”是人的自然属性,“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 性者焉”,由于人类和万物禀受之“气”有清浊、偏正的不

16、同,故在宇宙中有不同的地位。在所有的存在之中,“得天地之最灵为人”,只有人得天地正气而与之并参,故只有人才能发扬“天 地之性”,这就是人的价值使命。张载的性论,不仅说明了现实中人物之性的二重化特征,说明 了 “仁”作为价值本体的终极依据,而且为人发扬这种价值本性关照万物确立了基础。当然,对社会伦理的构建是张载价值观的主题内容。张载认为,对天地的“孝”落实到现实 的社会生活中,就是要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事,尽心尽力关照他人和社会。张载借助传统宗法关 系描述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职责:“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 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吾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痛残

17、疾、惇独鳏寡,皆吾兄 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在张载看来,自我和他人虽然是同胞关系,但由于各自存在境遇、社会 地位不同,所以在社会上的具体职责也不同。但所有的人也应该尊重圣贤,并以之为榜样,自强 不息,厚德载物,成就自我人格和社会公德。张载还从宇宙观的角度论述了人的“命”和“遇”的问题。在张载看来,“命”是上天赋予, 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本性,对此,人应该修身以俟之;而“遇”则是气质所禀,是富贵 贫贱、福祸寿天等生存境遇,对此,人应该超然以待之,“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 庸玉女于成也,”人生的顺境,是上天对我的恩泽,人生的困境,是上天对我的考验,“不愧屋 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

18、懈”,“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只有坦然地对待生平所遇,坚持 不懈地完善自己的价值本性,才能超越外在境遇对自我的困扰,达到人生的永恒安宁。张载哲学的终极目的,是实现自我和他人、家庭和社会、人类和自然的统一和谐,要实现这 种社会理想,首先要在对宇宙无限性、整体性、和谐性的认同的基础上,确立宇宙的基本精神也 即自我的价值本性,只有认同了天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广大仁性,并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尽职 尽责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尽心尽力地去关照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才算是发挥了天地之性, 而无愧于天地之间。这是张载为中国人构建的具有儒家情怀的精神家园,也是今天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10.

19、古代学校(1)杏坛一一中国最早的讲堂“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 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 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 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平时他不 病轻的好 不要钱, 后来,人“誉满杏“杏坛”和“杏林”两者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前者指教育,后者指医道。提起“杏林”,这里还有一段典故。据晋人葛洪神仙传董奉里说,有一个人叫董奉, 种田,专门给人看病

20、。但是,他从来不收病人的钱,却有一个要求:病重的好了以后种五棵杏树, 了以后种一棵杏树。几年后,这些杏树都结果了。于是,董奉又对人们说,如果谁要买杏的话, 只要用谷子换。这样,董奉又有了许多的谷子。他用这些谷子接济穷人和过路者旅资不够的人。 们就用“杏林”来形容董奉为民谋利益的事。再以后,人们又将“杏林”引申为“杏林春暖”, 林”等,但都是指那些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2)古代学校11 .典故注释(1)孔子学琴于师襄序号介绍1孟子滕文公上:“夏日校,殷曰序,周曰庠。2西周时期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分别是供大贵族子弟就读的设在周王朝都城和 诸侯国都城的学校,和供普通贵族子弟就读的各

21、地设立的地方学校。(官学)3孔子是“私学”的创建者。4太学:原本指周代设立在天子都城的学校“辟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在长安设立了国 家最高学府,取名“太学”。5国子监: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原文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日:“可以益矣。”孔子日:“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 也。”有间,日:“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日:“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日:“已习其志,可 以益矣。”孔子日:“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血迹志焉。日:“丘 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

22、席再拜, 日:“师盖云文王操也。” 一一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师师襄的故事,又见孔子家语韩诗外传淮南子)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 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 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 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 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顽

23、长,眼光明亮远大, 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 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 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启不孔子学琴,锲而不舍,学习一首琴曲,不单会弹,还要深入到更深的层次里。纵然师襄子说可 以了,要进一步教孔子别的,但对孔子而言,还不算真正学会。于是,孔子不断深入,从会弹, 到掌握技巧,又进一步到了解它的意趣,进而,再去领会曲子所描述的人物。看到孔子如此专心 一致、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与那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时,真令我们深受感动。学习,的确需要我们用心专一,深入其中,如此,也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得到更大的收获,也能 从中

24、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便难于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而 学习也不是为别人学,是为我们自己学,为更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服务社会而学。因此,真 正有志于学习的人,会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而废。现今,我们学习圣贤教诲也同样如此,单单会背、会写、会说,只是学个表面,还当更加深 入,用心领会圣贤的存心,并将道理用于生活中,实践出来,亲自体证。如此,则会有更深、更 广、更入微的体会,也会有更加坚定的信心。当我们能抱持这样好学、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还有什么是学不会、学不懂的呢?(2)孔子向郑子请教官职名原文秋,郑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日:“少嗥氏(杜预注:

25、黄帝之子,己姓之祖)鸟名官, 何故也? ”郑子日:“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杜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 纪事),故为玄师而玄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我高祖少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 故纪于鸟,为鸟!1币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杜注:即历正之官);玄鸟氏,司分者也(杜注: 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仲尼闻之,见于知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日:“吾闻之:天子失官(杜注:失官,言不修其职也),学在四夷,犹信。”一一左传昭公十七年译文秋季,郑子来鲁国朝见,昭公和他一起饮宴。昭子询问他,说:“少嗥氏用鸟名作为官名,这 是什么缘故? ”郑子说:“他是我的祖先,我知道。从前黄帝氏用云记

26、事,所以设置各部门长官 都用云字命名。炎帝氏用火记事,所以设置各部门长官都用火字命名。我的高祖少嗥挚即位 的时候,凤鸟正好来到,所以就从鸟开始记事,设置各部门长官都用鸟来命名。凤鸟氏,就是掌 管天文历法的官。玄鸟氏,就是掌管春分、秋分的官。”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进见郑子并向 他学习古代官制。不久以后告诉别人说:“我听说,在天子那里失去了古代官制,官制的学问还保存在远方的小国,这话还是可以相信的。”12.典籍(1)六经(2)经、传、注、疏、章句、集注序号名称内容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 秋。3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张衡传中指礼、乐、

27、射、御、书、数六种技艺。4十三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毅梁传、周 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子O序号名称内容1经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如十三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2传解释经书的文字。3注对传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4疏对注的解释。解注并解原文。十三经注疏5笺对传注的引申发挥或补充订正。后来也指注解。6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疏“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o7章句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如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8集注汇辑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如朱熹的论语集注、孟子集注)(-)题目解“说”“说”

28、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 某种事物的见解。.如: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 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三)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后人称其为韩昌黎,后 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几度被 贬。(四)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

29、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 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 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 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 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 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二、重点文句解读(一)第1段1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不论。(二)第2段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0、【句子成分】师道(主语)之不传(谓语)【主语】也久(谓语)矣!【点评】m m 句时韵词,表而韵停帆 喉:川丽浮频尚。(专:(chudn)流传,3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子成分欲人(主语,动宾结构)之无(谓语)惑(宾语)主语也难(谓语)矣! 【点评】之:取独。也: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停顿。欲:想要。4 .择(谓语)师(宾语)而教(谓语)之(宾语):承接连词,然后,就。5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句子成分】句读(宾语)之不知(谓语),惑(宾语)之不解(谓语),或(主语)师(谓语)焉,或(主语)不(谓 语)焉,小(状语)学(谓语)而大(状语)遗(谓语),吾(

31、主语)未见(谓语)其明(宾语)也【正常语序】不知(谓语)句读(宾语),不解(谓语)惑(宾语)【点评】之:宾标。句读之不知:即“(主)不知句读”。“句读”作“知”的宾语。“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或:无定代词,可译成“有的”。师:名作动,从师。焉: 句末语气词。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小学: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初等教育的学校。小学 而大遗: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指句读;大,形作名,大的方面,指道。遗,放弃。“小、 大”句子成分:做状语;做主语。(两种解读)明:形作名,明智。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句子成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主语),不耻(谓语)相师

32、(宾语)。【点评】师(前):专门技艺人。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师(后):名作动,学习。相:互相。.(三)第3段1 .孔子师郑子、蓑弘、师襄、老聃。【句子成分】孔子(主语)师(谓语)郑子、慕弘、师襄、老聃(宾语)【点评】师: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师。2 .师不必贤于弟子【正常语序】师(主语)不必(状语)于弟子(状语)贤(谓语)(状语后置句)【句子成分】师(主语)不必(状语)贤(谓语)于弟子(状语)(状语后置句) 【点评】于:比。(四)第4段1 .不拘于时,学于余。【句子成分】不拘(谓语)于时(状语),学(谓语)于余(状语)。【点评】于(

33、前):被。于(后):向。不拘于时:被动句。2 .(谓语)师说(宾语)以贻(谓语)之(宾语):相当于“而”,目的连词,来,用来。三、论证方法(一)对比论证类型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论述中心纵比“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通过正反对 比,论证了从 师学习的重 要性,抨击” 耻学于师”的“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自比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耻师大遗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师百工之人社会风气。问题图示解读孔子事例证明观点孔子师郑子、莅弘、 师襄、老聃。学者必有师”孔子语录“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论证方法:举例

34、论证引用论证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 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分论点:圣人无常师(二)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四、全文结构 ()图例1Y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Y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Y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二段)(三段)(四段)提出中心论点, 阐述师的作用 和择师的标准1中心论点Y 2、师的作用3、择师的标准J道阐理述r 1、古今对比(纵比)、批判当网的坏风气2、自己与 孩子对比(自比)3、巫医、乐师(横比) 匚等与士大夫对比八比反 论面 证、对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 确态度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 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面例证正事论(二)图例2段落段意论点.阐述从师的道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反面论证)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以历史事实证明(止面论证)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四交代写作缘由,激励后学者。号召: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