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自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自然教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单元常见的力第一课时弹力与形变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多种物体在改变形状后的变化现象,初步知道当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一种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2、通过设计以不同大小的力挤压弹簧,并测量松开弹簧后,小车行进的距离,在分析与比较中发现物体的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比较的能力。3、初步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弹力是生活中一种的常见的力,感受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二、活动设计活动一:改变物体形状,观察其变化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多种物体在改变形状后的变化现象,认识到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2、在观察和比较中,发现不同的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形状发生的
2、变化可能是不一样的,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比较的能力。活动器材:弹簧、泡沫塑料、铜片、橡皮泥、纸、锯条、橡筋活动二:感受弹力活动目标:1、 通过在弹簧上把乒乓球弹往高处的实验,初步让学生认识弹力。2、 通过不同的物体弹乒乓球的实验,让学生初步感受弹力的存在。活动器材:乒乓球、弹簧、泡沫塑料、铜片、橡皮泥、纸、锯条、橡筋活动三:感受弹力的大小活动目标:1、通过设计以不同大小的力挤压弹簧,并测量松开弹簧后,小车行进的距离,在分析与比较中发现物体的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2、初步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以及设计和进行简单实验的能力。活动器材:小车、弹簧、尺、活动板(为做测力计服务)活动四:生活中弹力的应用活
3、动目标:1、 初步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弹力是生活中一种的常见的力。2、 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活动器材:媒体三、教学过程活动一:改变物体形状,观察其变化学生活动指导要点观察:为同学们准备的多种材料猜测:如果用手压、拉这些物体,这些物体会有什么变化?小组实验: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物体手压后的变化情形。交流:演示:比较弹簧、橡皮泥手压后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形状发生的变化可能是不一样的活动二:感受弹力学生活动指导要求活动:将乒乓球放在弹簧顶部,用手捏住乒乓球两侧向弹簧的一侧挤压,然后放手,观察发生的
4、现象。讨论:是什么力量让乒乓球弹出去?小结:活动:其它的材料能不能把乒乓球弹出去?交流: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把弹簧放成不同的状态,在弹簧的侧挤向弹簧的另侧,让学生发现当弹簧竖放,乒乓球放在弓弹簧的上部,可以让乒乓球弹上高处,当乒乓球放在弹簧的底部时,乒乓球可以更快地弹向地面,当弹簧横放时,乒乓球也可以弹向远处。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弹力的概念:物体开关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一种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让学生感受不同的物体都有弹力。活动三:感受弹力的大小学生活动指导要求问题:同样用弹簧弹出乒乓球时,有时乒乓球弹得远、有时弹得近,这是为什么?讨论:弹簧形状的改变的程度和它产生弹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5、猜测:怎样证明自己的想法?设计与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探究弹簧形状与弹力大小的实验方案小组实验:以不同大小的力挤压弹簧,使弹簧的压缩程度不同,测量松开弹簧后小车的行驶距离。交流:小结:引导学生在前面的实验现象中发现可以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发现乒乓球弹得远、近与弹簧的挤压的程度不同有关。引导学生发现物体被弹得远、近与弹簧的弹力大小有关。注意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实验时应控制相关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注意实验中哪些条件应是相同的,可关注弹簧被挤压的程度变化以及松开弹簧后小车行驶的距离,并要求记录在表格中。活动四:生活中弹力的应用学生活动指导要求观察(媒体):四种物品,哪里应用了弹力?讨论:
6、在日常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弹力?小结:弹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并将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有机的联系。第二课时重力与承重一、教学目标:1、通过抛物体的活动,初步认识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用称物体的质量以及测量这些物体重力的办法,在比较中认识质量与重量的关系。3、通过测量不同数量的砖块陷入沙中的程度,以及观察、比较同一砖块在沙面上的不同放置而引起的沙面凹陷程度的多种变化,发现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以及它们之间接触面积大小有关。二、活动设计:活动一:感受地球上重力的存在活动目标:通过抛物体的活动,初步感受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
7、的力。在观察与比较中,知道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有重力,而在太空中物体会发生失重的现象。活动器材:多种学习用品、媒体等活动二:比较质量与重量的关系活动目标:用称物体的质量以及测量这些物体重力的办法,在比较中认识质量与重量的关系。活动器材:测力计、钩码、记录表活动三:砖块在沙盘表面的实验活动目标:1通过测量不同数量的砖块陷入沙中的程度,认识到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有关系。2通过观察、比较同一砖块不同放置在沙面表面凹陷的程度变化,发现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它们之间接触面积大小有关。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生活中的承重现象的解释与讨论,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好习惯。活动器材:沙
8、盘、砖、三、教学过程:活动一:感受地球上重力的存在学生活动指导要点观察:手中的乒乓球向上抛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活动:将不同的小物件(小球、a子、羽毛球、缎带、帽子、纸飞机等)抛向空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小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猜测:乒乓球向下掉,速度上会发生什么变化?用乒乓球向上抛,能让学生较清楚地看清乒乓球向上抛出后的运动状态,为之后现象的解释服务。更多地感受不同物件都会出现相同的现象。二年级已学过,改变物体运动的变化需要“用力”,提示学生解释谁改变了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那就是重力,是地球的重力。正是有了重力,物体才难以离开地球表面。演示证明
9、:问题:在外太空中的物体会不会受到地球的重力?观看录像:宇航员在外太空的生活片段讨论:小结:进一步验证即使物体自由向下掉,由于地球重力的作用,速度会越来越快。在观看与比较中发现在外太空中存在着失重的现象。活动二:比较质量与重量的关系学生活动指导要点观察:三个不同大小的钩码。感觉:哪个球的质量最大,哪个球的质量最小?猜测:哪个钩码的重力大?钩码的重力与它们的质量有什么关系?测量:分别用弹簧秤秤出不同钩码的重力,并记录在表中。讨论与交流:让学生明确三个不同大小的钩码的质量是不同的,有大小之分,并在让学生感觉后分别告诉学生分别是多少质量,填入表格中。告诉学生弹簧秤是用来测量重力大小的工具。引导学生在
10、数据的比较中得出:质量大的相对重力大,反之,重力小。活动三:砖块在沙盘表面的实验学生活动指导要点思考:把砖块放在沙盘中,沙面会有什么变化?沙面的形状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系?猜测:将不同数量的砖块按图(媒体)放置在沙盘里,砖块的陷入情况会如何?实验:将不同数量的砖块按图放在沙盘中,并观察沙面的变化情况,记录下实验结果。讨论:砖块为什么会陷入沙中?为什么不同的砖块陷入沙中的程度不一样?小结:预测:将同一块砖的不同侧面放置在沙盘中,砖块的陷入情况会如何?将预测填入表格中。实验:讨论:为什么同一块砖的陷入程序不同?小结:观察:坦克照片和双肩背包的背带。讨论:坦克的轮子外面为什么缠绕着履带?背包的背带为什
11、么设计得比较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砖块放在沙盘中,沙面一般会凹陷,但不同的情况,凹陷的程度会不同。提醒学生实验时应注意轻拿轻放砖块,注意环境的整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不必过于强调语言的统一。结论:接触面积相同时,物体越重,沙面的形状变化越大;反之,变化越小。结论:物体重量相同时,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越大,地面的形状变体越小,反之,地面的形状变化越大。激发学生将关于承重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第三课时脚手架的学问一、 教学要求:让学生分组自行探究用相同数量的吸管搭建成不同的形状和结构,让学生积累研究问题的经历,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在比
12、一比,赛一赛,哪种形状和结构不容易变形的过程中,知道三角形的结构最稳固,并拓宽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通过用最少的材料,搭建最稳固的脚手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承重本领与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接触面等有关,让学生找到为提高效率而采取的改进措施。在活动中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科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二、 活动设计:活动一:分别用相同数量的吸管搭建不同的形状与结构活动目标:分别用相同数量的吸管搭建成不同的形状和结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同学的协作精神。活动器材:吸管活动二:比一比,哪种形状和结构不容易变形活动目标:1、 通过对各
13、种不同形状和结构承重本领的比较,发现三角形的结构最稳固,初步了解物体的形状与稳定性的关系。2、 在相互的比较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的能力,拓宽自主研究的能力。活动器材:吸管活动三:用最少的吸管,搭建最稳固的支架活动目标:1、 通过用最少的材料,搭建最稳固的脚手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承重本领与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接触面等有关。2、 让学生找到为提高效率而采取的改进措施。活动器材:吸管、图钉、剪刀、钩码、回形针等三、教学过程:活动一:分别用相同数量的吸管搭建不同的形状与结构学生活动指导要点观察:埃菲尔铁塔、过山车、电视塔、建筑脚手架等图片发现:这些建筑物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仔细观察:建筑脚
14、手架思考:在这些建筑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形状的结构?猜测:你认为哪种形状的结构是稳定?引导学生发现很多建筑物大多是由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构成。指导学生把不同形状的结构与整个结构的稳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用实验制作的方小组活动:分别用相同数量的吸管做不同的形状与结构。法可以判断不同的形状哪个更稳定。活动二:比一比,哪种形状和结构不容易变形学生活动指导要点猜测:用相同数量吸管搭建的各种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不容易变形?设计:如何进行比较实验?实验:将吸管搭建成的不同的形状,挤压它们,测试哪些容易变形,哪些不容易变形,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讨论:不易变形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小结:探讨:在四边形结构上
15、怎样加最少的吸管,使四边形不容易变形?实验与比较:交流与小结:拓展: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你们见过哪些地方也有这样的结构呢?鼓励运用所获取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加固不牢固的四边形框架,利用前一环节的实验方法测试加固后的结构的牢固性,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成的问题,是科学探究“学以致用”所追求的目标。并引导学生发现只要在容易变形的结构中搭出一些三角形,这个结构就会变得较稳固,不易变形了。结合教师的媒体,寻找身边的三角形结构,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结构经常出现在各种物体上,意识到科学在生活中巧妙运用。活动三:用最少的吸管,搭建最稳固的支架学生活动指导要点问题
16、:用最少的吸管搭建一个结构,能承重50克的钩码。设计: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支架的结构,把结构图画下来。交流:展示结构图,并说出设计的理由。讲解:提出制作的要求:(1)、规定时间10分钟;(2)分工与相互合作;(3)、以支架能承重钩码3秒钟为通过。小组活动:合理地改变原有的设计,并根据设计搭建支架。比赛:评出最稳固的支架讨论:最稳固的支架在结构上的特点。小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更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动手之前要先动脑,任何事的成功离不开周密的计划,从而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方法。在讨论与交流中,发现他人成功的经验与自身的不足,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合理的改动。复杂的工程需要
17、小组全体成员的合作,相互协作是完成一项工程必不可少的关键。让学生在挑战中体会成功,并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第四课时生活中的摩擦力一、教学要求:1、 通过用手紧贴桌面移动以及快速地摩擦手掌的活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认知什么是摩擦力。2、 通过讨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并设计不同的方案进行实验,在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证明摩擦力是有大小的。3、 通过探究改变摩擦力的方法,认识到摩擦力可以增大或减小,并联系生活,初步了解改变摩擦力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应用。二、活动设计:活动一:认识摩擦力活动目标:1、 通过比较旧鞋与新鞋的变化,使同学们初步认识摩擦。2、 通过用手紧贴桌面移动的活动,感受摩擦力的存
18、在,在探讨活动认识什么是摩擦力。新旧拖鞋、桌面活动二:认识摩擦力有大小活动目标:1、通过改变手掌与手掌间的移动方式,从而认识摩擦力有大小。2、通过讨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并设计不同的方案进行实验,在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证明摩擦力是有大小的。3、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应尽可能地控制无关的因素,保证实验的科学性。活动器材:粗糙的木板、光滑的玻璃板、铺有毛巾的平面、木块、测力计等活动三:改变摩擦力的方法活动目标:1、 联系自己的生活,初步认识增加与减少摩擦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丰富运用。2、 通过设计的增加或减小摩擦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活动器材:木板、多种材料(滑石
19、粉、水、镁粉、笔等)、媒体(生活中有关摩擦力现象的照片)、拖鞋三、活动过程:活动一:认识摩擦力学生活动指导要点观察:出示一个旧拖鞋问题:你有什么发现?联系生活: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类似的现象?交流:体验活动:用手紧贴桌面移动讨论:当手移动时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研究的问题。通过探讨,让学生关注摩擦,并认识到摩擦会使很多事物发生变化。让学生手掌紧贴桌面移动,体验到小结:手掌运动时会受到一种阻碍手掌运动的拓展: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力现力,并感知这种力就叫摩擦力。象?活动二:证明摩擦力有大小学生活动指导要点体验:改变手掌间移动的方式问题:两手不一样的摩擦产生的感觉有什么变化?讨论:这说明什么?思
20、考:能不能用实验的办法来证明摩擦力是有大小的呢?设计:围绕影响摩擦力的其中一个方面,在小组合作下进行设计。讨论:交流:根据自己前面的体验与感受,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体会到摩擦力的大小与手掌之间的接触面的状况、运动的状况、相互紧贴(相互挤压的力)等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看似简单,还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想,并围绕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实验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并强调在比较实验的过程中应注意无关因素的控制,保证实验的科学性。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师为学生的实验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木块可适当加重,在它的上面增加1至2个钩码,以便使实验效果更
21、加明显。指导学生从测量的几组数据的分析中证明摩擦力是有大小的。活动三:改变摩擦力的方法学生活动指导要点观察:图片讨论:(1)、摩擦力对人们有什么用处?又会给人们带来哪些麻烦?(2)、人们是怎样利用摩擦力的?讨论:图中的方法是为了增大还是减小摩擦力?思考与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例子?思考:请你想想办法怎样使拉链拉得更顺畅?小组活动:交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意识到摩擦力在有些情况下对人有利,在有些情况下对人有害。尽可能地为学生准备一些使拉链拉得更顺畅的材料,让学生有亲身的感受,体验有些材料能使拉链拉得更顺畅:如滑面粉、水、洗洁精、油、蜡、铅笔芯等;而有些材料会增加摩擦力:如镁
22、粉、松香等。做好反馈与评价激励,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有条件可对好的设计或作品进行展示。第一课时溶解一、 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初步了解溶解现象2、 通过实验、比较,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3、 通过讨论、阅读、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生活中利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4、 通过寻找哪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学会判断物质会在水中溶解的方法,经历“问题一一假设一一实验一一结论”的探究过程。二、 活动设计活动一看一看“物质的溶解现象”活动目标:1、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初步了解溶解现象。2、 在实验过程中,能把观察到的现象用画画的形式记录。3、 在观察、实验中,规范学
23、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活动器材1、 适量食盐、蔗糖、沙与水,搅棒2、 活动手册p8观察记录表活动二试一试“找出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活动目标1、 通过实验、比较,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2、 通过寻找哪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学会判断物质会在水中溶解的方法。让学生经历“问题一一假设一一实验一一结论”的探究过程。活动器材1、 适量面粉、高镒酸钾、藕粉、食用油、酒精、麦片、味精、粘土、清水等(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物质)。2、 小烧杯若干、搅棒、小匙、吸水纸若干3、活动手册p9练习活动三说一说“生活中的利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活动目标1、通过讨论、阅读、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生活中利
24、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2、通过讨论与交流,引发学生去发现、挖掘生活中相关实例的兴趣。活动器材:相关图片三、教学过程(一)看一看“物质的溶解现象”学生活动流程指导要点1、 观察:观察食盐、蔗糖、沙,比较它们相同之处。2、 观察:观察水,说说水的特点。3引导学生观察食盐、蔗糖、沙,发现他们是颗粒状的,是看得见的,为下面的溶解现象埋伏笔。3、 问题:把食盐、蔗糖、沙分 别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4、 实验:愈在水中分别加入少量的食盐、 蔗糖、沙。愈分别、充分搅拌上述混合物, 静置。愈看看画画(活动手册p8) 愈比较三种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现 象。5、 阅读:阅读白玉兰博士是 话,知道溶解的概念。6、 质疑
25、: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 解在水中?愈启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把食盐、蔗糖、沙分别放入水中”。愈给学生提供的食盐、蔗糖、沙要适量,否则会导致溶液饱和,干扰观察效果。愈提醒学生如何搅拌,每一次用搅棒之前在清水中冲洗,以防干扰实验现象。愈注意学生在画画中是否关注到主要区别。愈通过阅读,理解溶解的概念,在理解时提醒学生联系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愈启发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继续下面的探究。(二)试一试“找出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学生活动流程指导要点1、问题: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2、假设:假设活动手册p9上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3、讨论:讨论验证的方法。4、 验证:实验验证并记录实验结果。5、 交流:交流各组的实验
26、结果。6、 比较:比较假设和实验结果的异同。愈教师可以提供教材中提供的物质。同时鼓励学生选用他们关注的物质。愈在学生假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记录,以便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愈在学生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好。愈通过比较使学生发现假设并不是一定正确的,一定要用实验验证。(三)说一说“生活中的利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学生活动流程指导要点1、 讨论:生活中利用了水溶解物质的实例。2、 阅读:pll愈教师可呈现一些图文资料,或者一些实物,以期帮助学生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实例的兴趣。第二课时溶解的多少与快慢一、 教学目标1、 通过多次的实验、观察,发现物质溶解在水中达到一定
27、量时,不能再溶解。2、 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发现不同温度下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也不同。3、 通过预想、实验、观察、比较、记录等活动,让学生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不同。4、 通过预想、实验、观察、比较、记录等活动,使学生知道通过搅拌、用热水和把物质研成粉末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5、 通过一系列实验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控制实验变量的意识。二、 活动设计活动一: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活动目标:1、 通过多次的实验,发现物质溶解在水中达到一定量时,不能再溶解。2、 在实验中,学生能仔细观察,并能正确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活动二:温度对溶解的量的影响活动目
28、标1、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发现温度变化,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会发生变化。2、 通过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一定”结论的修改,使学生体会到对科学的认识是在不断完善、科学的。活动三: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不同活动目标:1、 通过预想、实验、观察、比较、记录等活动,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不同。2、 通过一系列实验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控制实验变量的意识。活动三: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不同活动目标:通过预想、实验、观察、比较、记录等活动,使学生知道通过搅拌、用热水和把物质研成粉末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通过一系列实验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控制实验变量的意识。活
29、动器材:糖果、烧杯、水、搅棒。三、教学过程(一)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学生活动流程指导要点1、 观察:往水中不断加入糖,观察糖的溶解的过程,并做好记录。2、 交流:交流观察到的现象。3、 讨论:从上述实验的现象中,发现了什么?4、 质疑:其他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愈引导学生不断往水中加入糖,直至糖不能溶解为止,从而感悟水能溶解一定量的糖。愈引导学生交流糖的溶解过程。愈让学生多试试其它物质在水中能溶解的量,这样一方面帮助学生量是否也是一定的?5、 实验:尝试其他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6、 小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一定。归纳出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一定的,另一方面引起思考:怎样使水中溶解更多量的物质不同物质在
30、水中溶解的量是否相同?等问题。(二)温度对溶解的量的影响学生活动流程指导要点问题:怎样使没有溶解的蔗糖继续溶解?验证:往饱和的糖水中加入水,搅拌,观察沉淀在下面的蔗糖的变化。加热饱和的糖水,观察沉淀在下面的蔗糖的变化。归纳:水的量变化,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发生变化;温度变化,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发生变化。令启发学生想办法把不溶解的蔗糖继续溶解。3引导学生归纳出:物质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水中,所溶解的物质的量也是一定的;温度变化,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会发生变化。(三)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不同学生活动流程指导要点1、 问题:不同植物在水中溶解的量相同吗?2、 预想:猜测蔗糖和食盐在水中哪个溶解得
31、多?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plO3、 讨论:怎样比较两者在水中溶解的量?在比较时要注意什么?4、 实验:比较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量,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在活动手册plO愈问题的产生要来自学生,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愈实验之前,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猜测、设计实验步骤。愈学生在交流实验步骤时,教师可帮助学生形成控制实验变量的意识。如:水的量要相同;水的温度要相同;每一次加的量要相同;在加入更多的量之前,应搅拌至完全溶解;每一次加的量不能太多。(四)试一试“加快糖果在水中的溶铮r学生活动流程指导要点观察:观察糖果在水中溶解,你发现什么?思考:如何加快糖果在水中的溶解?假设影响物质溶解快慢因素。设
32、计:实验方案。实验:根据方案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活动手册plO)归纳:通过搅拌、用热水和把物质研成粉末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愈在观察过程中,启发学生发现糖果溶解太慢,这就生成问题: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愈教师要关注学生交流的各种方法,有可能的话,都给与实践机会。愈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设想实验步骤。在学生交流实验步骤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控制变量的意识。愈宜选用形状大小的硬糖,也可以用方糖。第三课时食盐的提取、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资料,初步了解人类是从海水里提取食盐的方法。2、 通过模拟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实验,加深学生对大自然里海盐提取的认识。3、
33、通过把食盐溶解在水中、从食盐水中提取食盐的实验,让学生感悟有些物质变化过程是可逆的。4、 通过盐花的制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温度对物质溶解的影响。5、 通过提取食盐的活动,提高学生设想、实验、观察、比较等探究能力。二、活动设计活动一:读一读,了解人类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活动目标:1、 通过阅读,初步了解人类是从海水里提取食盐的方法。2、 在阅读或观看影像资料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尝试提取食盐的欲望。活动器材:“煮海为盐”的图文或影像资料。活动二:试一试,从食盐水中提取食盐活动目标:1、 通过设想用生活中不同的物品模拟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进一步了解影响食盐溶解的因素。2、 通过把食盐溶解在水中、从食盐
34、水中提取食盐的实验,让学生感悟有些物质变化过程是可逆的。活动器材:1、 若干食盐、清水2、 蒸发皿、搅棒、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放大镜。活动三:做一做,制作美丽的盐花活动目标:1、 通过盐花的制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温度对物质溶解的影响2、 通过制作盐花,进一步增强学生探究溶解现象的兴趣。活动器材:1、 若干食盐、热水2、 三脚架、石棉网、搅棒、酒精灯、蒸发皿3、 竹筷、细铁丝、棉线或毛线若干三、教学过程(一)读一读,了解人类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学生活动流程指导要点1、 观察:观察书上图片,说说她们在干什么?2、 问题:人们是怎样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3、 阅读:阅读书上的小资料。愈由观察图片
35、发现食盐能从自然中提取,同时也激发学生探究提取食盐方法的欲望。愈允许学生使用教材以外的材料,也可改为图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欣赏。学生活动流程指导要点1、 观察:图片中哪些材料能用来模拟从海水中取食盐。记录(活动手册pll2、 交流:交流各自的设想。3、 实验:提取食盐。愈用放大镜观察:溶解前的食盐。愈观察:食盐在水中溶解。愈实验:从食盐水中提取食盐。愈用放大镜观察:提取出的食盐。愈比较:比较溶解前与提取后食盐的形状差别。4、 交流:从盐水中提取食盐的过程,及在提取中的收获。愈在学生交流模拟用材时,教师可让学生说明模拟的依据。愈教师可以选用以前从食盐水中提取出来的食盐,这样溶解前后在放大镜下观察到
36、的食盐形态就没有差别了。可避免干扰学生感悟有些物质的变化时可逆的。愈在学生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帮助学生正确使用。金可以让学生说说通过提取食盐后发现有些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试一试,从食盐水中提取食盐(二)做一做,制作美丽三花单元温度的变化学生活动流程T_观察:观察老师制作的盐花范作。2、 猜想:如何制作的?3、 讨论:讨论制作方法。愈在热水中加食盐至不再溶解愈把棉线或毛线缠绕在铁丝上愈把缠绕着棉线或毛线的铁丝缚在 竹 筷上3将铁丝下端弯折成小花等形状愈将竹筷搁在刚才的热的食盐水杯 上,将小花铁丝垂入食盐水中,接着 待 其慢慢冷却,4、 制作:动手制作盐花。5、 展示:展示制
37、作的作品,交流 观 察到的现象(也可以暂时以图片代替)、 获得的知识指导要点愈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使用酒精灯, 教师提供热水即可。此外,在 学生操 作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安 全,以免 热水伤害或者铁丝上海等。愈本节课应该看不到盐花的形 成,在 食盐水慢慢冷却过程中,教 师宜适当 提醒。愈在学生讨论交流观察到的现象(也可 以暂时以图片代替)时,教师可帮助学 生进一步感悟有些物质 的变化是可逆 的第一课时水温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搜集资料,并将资料记录下来,整理制作成折线图。2、知道折线图的特点和作用,能根据整理的折线图探究水温的变化规律。3、能根据实验要求设计简单的操作实
38、验。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仔细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折线图难点:能根据折线图探究水温变化的规律三、活动设计活动一:水的加热、冷却实验活动目标:1、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搜集资料,并将资料记录下来。2、能根据实验要求设计简单的操作实验。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仔细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精神。活动器材:铁架台、酒精灯、酒精温度计、烧杯、秒表活动二:绘制折线图活动目标:知道折线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制作折线图。活动器材:演示板活动三:探究水温变化规律活动目标:1、学会分析、整理数据,根据折线图来探究水温变化的特点。活动器材:演示板四、教学过程(一
39、)水的加热、冷却实验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猜想:加热和冷却一杯水,水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讨论:怎样进行水的加热和冷却实验?3、实验:小组内分工。加热烧杯中的冷水,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水温,当水温保持不变之后将盛有开水的烧杯从铁架台上取下静置一旁,继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水温。把结果填在教材第17页的表格中。4、交流:实验结果。5、介绍: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点一般是100C o实验前应引导学生对加热和冷却实验的方法进行充分讨论,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提醒学生一些实验注意要点,保证科学性及安全性。*在进行水的加热实验时,烧杯中的水加到1/3即可。每隔分钟记录一次水温,加热活动可以
40、在水达到沸点2-3分钟后停止。*实验数据允许有不一致性。(二)绘制折线图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讨论:怎样才能更清楚地看出水温的变化规律?2、介绍:折线图的用途。3、讲解:折线图的绘制方法。4、绘制: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活动作业第14页上绘制水温变化的折线图。*在集体绘制水温变化折线图前,要讲清楚绘制的方法。可出示一些个别实验数据,请个别学生来示范绘制,其他同学来进行评价。*教师可自行设计一张表格,把横轴的时间拉长,让学生把加热和冷却的数据绘制成抛物线。(三)探究水温变化规律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讨论:从折线图上你看出了什么?2、交流:水加热和冷却时有什么规律?3、小结:水加热时,开始温度上升得快,以
41、后越来越慢,达到100C时,温度不再上升。停止加热,使热水冷却时,开始温度下降得快,以后下降得慢。*在讨论交流时要引导学生先从抛物线的整体上进行分析,再着眼于细处进行一点点分析,让学生知道水温变化的规律。第二课时沙的温度变化、教学目标1、 能够尝试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搜集资料,并将资料记录下来,整理制作成折线图。2、 能根据整理的折线图探究沙的温度变化规律,通过比较发现沙和水的温度变化规律的不同。3、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仔细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绘制折线图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沙和水温度变化规律的不同三、活动设计活动一:沙的加热、冷却实验活
42、动目标:1、尝试通过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沙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数据。2、进一步培养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精神。活动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用垠、秒表活动二:探究沙的温度变化规律活动目标:1、根据记录和整理的实验数据绘制沙温变化折线图。2、根据折线图探究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沙温的变化规律。活动器材:演示板活动三:比较沙和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活动目标:1、根据折线图比较水和沙加热及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初步发现两者的异同。活动器材:演示板四、教学过程(一)沙的加热和冷却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 猜想:加热和冷却沙时,沙的温度变化会和水一样吗?2、
43、 讨论:怎样进行沙的加热和冷却实验?3、 观察:实验室用的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的异同?4、介绍:实验装置5、实验:加热用垠中的沙,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沙温,把结果填写在活动有第一课时的铺垫,实验方法应由学生讨论得出,教师适当引导。由于沙的升温范围较大,实验前应提醒学生对此加以讨论。*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合作的精神,在小组内安排好读数、记录、绘制、酒精灯的移动等工作的分工。实验时先请各小组读出起始的温度,从而了作业第15页的记录表中。然后停止加热,使用垠中的沙冷却,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沙温,把结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15页记录表中。6、交流:实验结果解各组读数的准确性。提醒学生在读出初始温度
44、后点燃酒精灯做好加热准备。由于实验中沙的温度较高,同时使用了水银温度计,一定要高度强调在实验中防止烫伤,避免打碎水银温度计。(二)沙的温度变化规律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讨论:怎样才能将沙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形象地表示出来?2、绘制: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在活动作业第15页上绘制沙的温度变化折线图。3、讨论:从折线图上你看出了什么?4、交流:沙在加热、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这个活动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进行,以此检验学生前一课的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教师应更多地关注需要帮助的学生,及时给予适当的辅导。*绘图时加热用红笔表示,冷却用蓝笔表示,以示区别,并且可以方便学生后面的比较。(三)比较
45、沙和水的温度变化规律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折线图。2、讨论: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折线的陡和缓来观察温度的变化情况。第三课时气温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已有资料的观察、比较、整理和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探究一天里气温的变化规律,了解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的异同,知道不同的地区一年的气温情况也有不同。2、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长期观察的良好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和比较不同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资料的能力三、活动设计活动一: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活动目标:1、探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了解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的异同。2、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绘制折线图的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长期观察的良好习惯。活动器材:演示板活动二:不同地区的气温状况活动目标:1、知道不同地区一年的气温情况也不同。2、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