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钟山记》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石钟山记苏 轼学 习目 标1.研习文本,梳理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识记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文化常识。2.研习文本,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3.研习体会文章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了 解 作 者豪放乐观的词人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谥文忠。苏轼才华横溢,成就斐然,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但仕途坎坷,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常一贬再贬,因“乌台诗案”几乎丢掉性命。苏轼常年贬官在外,任地方官期间,同情人民,注意兴修水利、防灾、赈灾工作,为老百姓所敬仰。了 解 作
2、 者豪放乐观的词人苏轼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诗作清新豪健,格调流畅,想象丰富,独具风格;散文明快犀利,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文理自然;其词突破前人局限,豪迈不羁,气势雄浑,想象丰富,才情奔放,开豪放一代词风。其散文留侯论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是千古流传的名篇。文 章 背 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任县尉,途径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石钟山石钟山,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景观。它像一座玲珑剔透的
3、石钟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江西九江市湖口县双钟镇。自古有上下石钟山之分,其南临匡庐,北镇长江,俯瞰鄱阳湖,烟波浩淼;眺望长江,白浪滔滔,江湖交汇,水分两色,天然汇成了一幅壮观奇妙的“泾渭图”,天工造化,叹为观止。石钟山现开放的下石钟山,海拔57米,全山面积为九万平方米,是喀斯特岩溶地形,第四纪冰川遗迹。控江扼湖,为“八省通衢”之地。集亭、台、楼、阁、塔、榭、舫、廊等20多种古典建筑为一体,是典型的江南园林。联合国专家称石钟山集风光、古迹、名胜、园林于一身,堪称世界之最。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
4、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题诗、撰文,以记胜抒怀。合 作 探 究任务一:研习文本,梳理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识记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文化常识。1.通假字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2.古今异义(1)余方心动欲还(古义:内心惊恐;今义:内心有所触动)(2)空中而多窍(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3)自以为得其实(古义:事情的真相;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4)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古义:船工;今义:水军)3.重点实词(1)鼓 微风鼓浪(激荡,掀动)噌吰如钟鼓不
5、绝(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击鼓)(2)自 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早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亲自)(3)余 余韵徐歇(剩余的)余尤疑之(我)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白居易卖炭翁)(表示整数后的不定的零数)3.重点实词(4)得 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收获)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王羲之兰亭集序)(得意,满足)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适,恰当)3.重点实词4.重点虚词(1)焉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硿硿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微波入焉(兼词,相
6、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如乐作焉(助词,表陈述语气词,无义)4.重点虚词(2)而 扣而聆之(连词,表承接)徐而察之(连词,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连词,表并列)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连词,表转折)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5.词类活用(1)微风鼓浪(2)而此独以钟名(3)噌吰如钟鼓不绝(4)虽大风浪不能鸣也(5)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6)大石侧立千尺(7)事不目见耳闻(8)不知其浅深(9)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词作动词,激荡,掀动)(名词作动词,命名)(名词作动词,敲钟击鼓)(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名词作状语,乘船)(名词作状语,在旁边)(名词作状语,用眼
7、睛,用耳朵)(形容词作名词,深度)(名词作状语,在夜里)6.特殊句式(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语后置、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3)此世所以不传也(判断句。“此也”表判断)(4)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介词结构后置。“于山谷中”为状语)(5)而大声发于水上(介词结构后置。“于水上”作状语)6.特殊句式(6)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应为“欺余”)(7)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和宾语“之”)(8)(余)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省略句。省略主语“余”)任务二:研习文本,梳理文章
8、的结构,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出自己的写作意图。实质上表达了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态度。1.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小组合作探究,填写下表。前人姓名得名由来作者态度作者依据郦道元李渤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人常疑之余尤疑
9、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2.小组合作探究: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实地考察,有没有遇难而退?结果如何?景物有高空的栖鹘,水上的鹳鹤。静态大石,动态栖鹘。用比喻绘形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直接绘声栖鹘磔磔云霄间。比喻拟声鹳鹤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作者实地考察,见此情状、声音令人毛骨悚然,气氛阴森恐怖,探访困难,心动欲还,忽然噌吰如钟鼓不绝之声却吸引了作者“徐而察之”,反映了他镇静而坚忍的探索精神。2.小组合作探究: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实地考察,有没有遇难而退?结果如
10、何?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终于搞清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3第二段能否只揭示考察的结果而略去游览的过程?为什么?不可以。第一,如果略去游览的过程,只揭示考察的结果,本文就不能称其为游记,而是一篇纯粹的议论文了。第二,如果略去游览的过程,考察过程中惊恐骇人的场面不加渲染,就不足以揭示求真过程的艰难危险,也就无法说明长期以来无人去探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原因所在了。第三,略去气氛的渲染,对考察过程中的惊险恐怖不做交代,文章的感染力必然大为减弱。4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你有什么感想?关于石钟山
11、得名的原因,虽然早有成说,但本文作者却不一味迷信和盲从古人,而是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在“暮夜”“乘小舟”实地考察。虽然石钟山一带地处偏僻,地势险要,风险浪恶,但他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第三段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结论,带有哲理的意味。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实地考察的精神一致。任务三:研习体会文章议论
12、、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文章行文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姚鼐古文辞类纂卷五十六引方苞语云:“潇洒自得,子瞻诸记中特出者。”刘大櫆则说:“以心动欲还,跌出大声发于水上,才有波折,而兴会更觉淋漓。钟声二处,必取古钟二事以实之,具此诙谐,文章妙趣洋溢行间。坡公第一首记文。”(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集卷五十引)这些说法都是很有道理的。1.研习文本,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归纳写作思路。文章第一段是质疑,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属议论部分;第二段是解疑,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属描写、记叙部分;第三段是结论,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上得出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臆断其
13、有无”的事理,属议论抒情部分。2.本文是怎样把记叙和议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本文不是为了表现石钟山的山光水色,而是为了阐明道理,因而开篇引述郦道元和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以议论为下文的记叙定向,这样,下文就不可能泛泛写景,只能有的放矢了。第二段虽然有过程的交代,有景物的描写,还有气氛的渲染,但重心始终只有一个,就是考察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原因找到了,作者心中的疑团消逝了,问题也就解决了,这样,第二段记叙游览的过程,也就成了实证的过程。在考察、印证的基础上,2.本文是怎样把记叙和议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文章又从个别升华到一般,让人领悟到了一个普遍的真理。这样,文
14、章把抽象的道理寓于生动的记叙之中,记叙、议论完美地糅合在一起,两种文体的碰撞爆发出耀眼的火花,既阐明了深刻的道理,又给人美的享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说服力。3.叙议结合是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若只叙不议,则是论据的堆砌;若只议不叙,又会流于空洞的说教。好的议论文,往往要做到叙议结合,即把叙事与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舍得”为话题,写一段叙议结合的文字,120字左右。示例:你坦然地“舍弃”过吗?你能做到坦然面对“舍弃”和“获得”吗?你能悟透“舍得”蕴含的智慧吗?你有达到“舍得”这个人生境界的勇气吗?其实,舍得是对荣辱成败的超越,是对名利金钱的抵制,是比获取更为艰难的抉择,是一种更为智慧的处世方式。课 堂 小 结石钟山记作为一篇考察性游记,写于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深刻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课 堂 小 结苏轼大胆质疑,又亲临绝壁观察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正确吗?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观点和做法?请你就此写一个500字左右的作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