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9-10章).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330977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9-10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9-10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9-10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9-10章).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9-10章)第九章问题的解决与创造性评价目标:L 识记问题、问题解决、功能固着、创造性、发散思维等基本概念2、理解并能以实例解释创造性的基本特征3、理解并能以实例说明问题解决的过程4、结合实例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5.结合实例分析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措施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1)概念问题给定信息和要到达的目标之间有某些 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2 )问题的构成:I给定的 条件一即问题的起始状态。I要到达的目标即问题 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存在的限制或障碍起始状 态到目标状态之间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一定认知活动或 问题解决 由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3)问题的分类:有结构

2、的问问题的含义题和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i.有结构问题条件和要到达的目标都非常明确, 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者得答案的问题。ii.无结 构问题条件与要到达的目标都比拟含糊,问题情 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 题。2、问题解决一是指个人应用一 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 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I目的性一 一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 总是要到达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I 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 问题解决心理加工实现的。(自动化的操作如走路、穿衣等虽然也有一定的目 的性,但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I序 列性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即认知操作,

3、如分析、联想、比拟、 推论等。仅是简单地记忆提取等单 一的认知活动,都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问题解决 的类型I 一是常规性解决,使用常规方法来 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I创造性解决,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 通过开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 无结色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如 各种创造创造就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的典型例证。问题解决 的过程影响问题 解决的主 要因素L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 出假设一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 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 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 式主要有两种:算法式和启发式。I 算法式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 能的方案列出来。逐一尝试。I启发 式即依经验或直觉选

4、择解法。4、检 验假设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 定假设是否合于实际、是否符合科 学道理。(检验假设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直接检验;二是间接经验。I直 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 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I间接检 验: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 保存并选择合理的、最正确的假设。I问题的特征I已有的知识经验I 定势与功能固着提高问题 解决能力 的教学L提高学生知识储藏的数量与质 量I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I提 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I重 视知识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I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I外 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 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

5、的 习惯I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I鼓 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I鼓励自我 评价与反思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创造性及其特创造性的含义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或特性。创造的分类:创造有真正的创造与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 成品的活动。(如鲁班创造锯子)后者产生的成品 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如高斯做 数滨连加)创造性的特征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 的核心,其主特征是:|流畅性。个人 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 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 创造性路通达。I变通性。一指个人面对问题情的特征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

6、类旁通。答案越多,变通性越高。I独 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 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 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I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 因素。I父母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 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性。影响创造性的 环境 因素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 )高智商 上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 )智力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 ) 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个性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因果 的关系,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如下个性特 个性 征。I具有幽默感I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I 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I喜欢幻想I具有

7、强 烈的好奇心I具有独立性I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 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 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I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 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 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典范I开设 创造性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的培养 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 自我设计训练I头脑风暴训练具体应 用此方时,应遵循四条基本原那么:让参 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 或判断;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 点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 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善善;鼓

8、励提出 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评价目标:L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结构2、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开展阶段理论,中学生品德开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3、结合实例说明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 的形成。1)概念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的 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响的倾向性。2 )定义的理解: I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响本身。I态度不 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I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 的,不是天生的。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态度的实质与态度的实质 结构I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

9、体对态 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 念和信念。I态度的情感成分 态度的指伴随态度的认在成分而产生的情 结构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I态度的行为成分一是指准备对 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响的意向或意 图。品德的 实质与 结构品德的 心理结 构品德的实质1)品德的概念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 身上的表达,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 现出来的比拟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2 )品德的理解I 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 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不是先天禀赋,而是 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I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假设只是此一 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那

10、么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 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I品德是在道德 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 的自觉行为。I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 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 心部份。I道德情感一是伴随着 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主要有三 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I道 德行为一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 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 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 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 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 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 道德行为习惯,它们与一般的技能 和习惯并无差异,只是在

11、用来完成 一定的道德任务时,它们便有了道 德的性质。态度与 品德的 关系实质是相同的态度与品德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 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 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拟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是一 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态度和 品德的 区别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 涉及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 体的态度,对劳动、对学习的态度, 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其中只 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那么不涉 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份稳 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如某 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却不等于 其品德不良。2 )二者价值内化程 度

12、不同。从态度最低水平开始,依 次是接受即注意;反响/ 评价;组织;性格化。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开展的基本特征品德 开展 的阶 段理 论L 皮亚杰的道德开展阶段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 断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开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I他律道德指在10岁以前,儿童对 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I自律道德指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 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2、柯尔伯格的道德开展阶段论中学 L 伦理道德开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伦理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那么, 生品 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开展的最

13、高阶段。I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I自我意识增强 德发 I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I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开展由动乱向成熟过渡I初中阶段品德开展 展的 具有动乱性一初二年是品德开展的关键期I高中阶段品德开展趋向成熟一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 基本 的品德开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顾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 特征 用地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态度与品 德学习的 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同化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 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 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典范的模仿, 其出发点就是

14、试图与典范一致。认同比依 从更深入一层,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 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特点内化一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 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 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品德与态度即 形成了。影响态度 与品德学 习的一般 条件外部条件I家庭教养模式I社会风气包括社会与论, 群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典范的作用I同伴群 体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 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那么和风气的 影响。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 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

15、识 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角。服从是指在 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 自己的意见而采限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 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内部条件I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I态 度定势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的积 极的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 的前提。I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 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道德准那么和规范 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 断水平。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 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 力,遵循先他律而后律、循序渐进的原那么。I此 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

16、龄等因素 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 影响。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典范示范、 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利用 具体可按如下程序操作I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I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 群体 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I清楚而客观地说是要形成的新态度;I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约定约定价值 辨析给予 恰当 的奖 励与 惩罚法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当执行计划的任务。I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 程中改变态度;I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

17、化。不管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I选择阶 段1)自由选择2)从多种可能范围内选择3)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I赞赏阶段 4)喜爰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5)愿意公开成认自己的选择I行动6)按自己的选择行事7)作 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I奖励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I惩罚当 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谴责等二是取消个 体喜受的责无旁贷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I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 角色扮演、小姐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