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简短范文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简短范文4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最新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简短范文4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帮助我们获得学问的过程,既可以拓宽视野,也可以帮助提升我们的人生价值,塑造正确的人生观。读完中国哲学简史,你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我和大家共享的最新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简短范文4篇,以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 冯友兰先生说过,他对哲学的理解便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若是活着,那必定会思索,而这种思索就是反思。 中国有许很多多的哲学家,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是因为他们都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对自己一生的教化教学、人生探究进行反思,最终才有了论语这本儒家经典。 道家老子认为:一个
2、人假如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对面;假如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认在事情之中已经有了它自身的对立面。这是老子对为人处世中总结的道理。 反思是促进思想的缘由。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颁令以儒学为国家正统之学。而儒学也汲取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是因为他对儒学进行了思索,所以儒学才得到了大的弘扬。 人生亦如此,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无色的,就如阴雨的天空,没有太阳的照射变得灰蒙蒙的,没有亮丽的光彩。 可见,反思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从诞生起始终到死亡的那一秒,我们的大脑都是在思索的。尽管微小,但它却证明白我们的生命存在! 书的最终一句话让我感受很深,“人
3、往往须要说许多话,才能归入潜默。”都说缄默是金,而在成为“金”之前,必定会不缄默,甚是疯狂。在光艳丽丽的胜利背后,必定要尝尽苦难,历尽黑暗,这样才能最终抵达胜利,拥抱光明。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 孟子曰:“扬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句话是孟子对杨朱的评价,也侧面体现了杨朱的基本思想之一:“轻物重生”。那么,我们是否要做到轻物重生呢?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想我们得探讨一下“物”与“生”。“物”即为物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物质的影子,如:金钱、名利、地位、宝贵的物品等,他们都是物质。物质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无疑是巨大的: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能否得到别人的敬重,我们能否行驶更大的权力,
4、能否满意自我的虚荣心等这些都与物质休戚相关。假设说,物质消逝了,那么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寸步难行。于是,“物”是特别重要的。 那么,接下来就是“生”。“生”很好理解,那就是我们的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没了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就仿佛是失去水源的鱼,失掉了一切,自然也包括“物”。 由此可见,“生”的确比“物”更重要。那么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是从何而来了。只是,我对此仍有点异议。我认为,还有比“生”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顾患有所不辟也”,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还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所以有些灾祸我不躲避。这里孟子所说的比生更珍
5、贵的东西,就是指“义”。“义”的说明繁杂多样,每个人的心中都不尽相同,但确定会有相同的一点不违反自己的道德底线!假使让一位有“义”的人去为了生命而做一些卑微苟且,违反他们内心的事,那么他们肯定会觉得生不如死。故此,在这种情形中,“义”更重于生。 每一个人对于自己国家的酷爱,都应当是心中的道德底线。国家的耻辱,灭亡,使得屈原纵身投入汨罗江,这也是屈原“义”的体现。所以,我对于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并不认同。 当“生”与“物”出现了碰撞时,“生”比“物”更加珍贵,那些因钱财的短暂失去,偏激之下自杀了断的人,死的并不值得;而当“生”与“义”擦出了火花,那么“义”要更领先于“生”,那些因更好
6、的物质生活而背叛了自己的灵魂的人,也不值得! 我们应当做到“轻物重生”,但更应当做到“轻生重义”!这就是我的观点。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 再次翻开中国哲学简史,我首先看的是老子这章。因为最近在写道德经的解读,爱好在这里。爱好是读书最大的推动力。 1、解开一个迷,道德经这本书比孔子的年头要晚。 我们都知道孔子向老子求教的故事,所以会认为道德经是比孔子更早的东西。不过按冯友兰的考证,不是这回事。他认为道德经这本书当然可能有老子的一些话在里面,但有可能这本书并非他一人所撰写。 我所要坚持的,只是说,整个地看来,这部书的思想体系不行能是孔子以前或同时的产物。 冯友兰认为,这书比孔子的时代要晚。这解开了
7、我的一个疑问。我发觉道德经许多内容,事实上是跟孔子唱反调的。比如,孔子主见圣人应当以仁为本,而老子则说: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假如道德经的确成书于孔子之后,这种唱反调就简单理解了。 2、物极必反:自然的不变规律 老子认为,万物改变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这不是老子的原话,而是中国的成语,它的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老子的原话是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和逝曰远,远曰反(其次十五章)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假如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肯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这构成一条自然规律。所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少则得,多则惑(其次十二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其次十三章),
8、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全部这些冲突的说法,只要理解了自然的基本规律,就再也不是冲突的了。但是在那些不懂这条规律的一般人看来,它们的确是冲突的,特别可笑的,所以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第四十一章) 知道这个道理,有两个最干脆的好处: 1、好处一:当你处在低谷的时候,你知道物极必反,你对将来会更有信念。当年朴槿惠在最低谷的时候,就是受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启发,走出了低谷。后来当上了韩国总统。 2、好处二:当你处在顶峰的时候,你知道物极必反,就会居安思危,不要得意忘形。朴槿惠的经验好像说明白这点。她当上总统,达到了人生的
9、顶峰。却在此后遭受了闺蜜门,急速下落重新回来低谷。 那么,怎么在取得了肯定成就之后,避开达到极限,而急转直下呢? 冯友兰举了牛顿的例子: 牛顿感觉到,他的学问与整个宇宙相比,简直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全部的对于海的学问。牛顿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尽管他在物理学中已经取得宏大的成就,他的学问距离前进的极限仍旧很远。 冯友兰另外举了一个反例: 可是,假如有一个学生,刚刚学完物理教科书,就感觉到凡是科学要知道的他都已经知道了,他的学问就肯定不会有所前进,而且肯定要反而反退。 老子告知我们: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骄,是人前进到了极端界限的标记。骄,是人应当避开的第一件事。 还有一些物极必反的状况,
10、跟超越客观环境的极限有关。 比如,一个人吃得太多,他就要害病。吃得太多,原来对身体有益的东西也变成有害的东西。一个人应当只吃适量的食物。这个适量,要接此人的年龄、健康以及所吃的食物的质量来定。 这都是事物改变所遵循的规律。老子把它们叫做常。他说:知常曰明。又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十六章) 总结: 越浅薄的人越简单傲慢,越傲慢越简单浅薄。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取得了一点小成果,不要膨胀,想想那么宏大的牛顿,还那么虚心的讲自己只是一个新奇的孩子,在海边捡了几个贝壳。 膨胀很简单让我们达到极限,进而走向衰败,最近沸沸扬扬的乐视公司,是不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呢?
11、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4 近现代对于孩子的教化和以前不同,以前,儿童教化从私塾起先,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四书五经等,以及修身养性的琴棋书画等技能。学子们寒窗苦读十载,一朝考取功名。现在看来,那时人们是从哲学起先学起,通过诵读和学习经典,这些哲学思想深化内心,随着年龄增长,长大成人,在实践中体会、验证,从而更深的感受到哲学思想带来的不一样的价值呈现。现在的孩子,要根据数理化、文史哲等学科、门类进行学习,学习的门类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精、专,而哲学范畴的内容大部分放在了长大以后再学习。虽然理解实力增加了,但是远没有了幼小时深刻的记忆和感受体验的细致。 在哲学方面,我们前人留
12、给了我们巨大的财宝,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各种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后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再后来的释道儒三家鼎立,哲学,始终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 说到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既是志向主义又是现实主义,对立又融合。既有狂风暴雨般的当头棒喝,又有柔风细雨润物无声的道法自然,以及潜移默化的中庸之道。 哲学,离我们很远,又很近,有时遥不行及,有时却又近在咫尺。在现在社会,我们经常把哲学单独拿出来看,却忘了,在古时候哲学和古人的生活休戚相关,密不行分。这部简史,有助于我们很好的梳理下前人留给我们的哲学财宝,有助于我们透过哲学,通过哲学去看待我们眼前的世界,去看待日益丰富、海量的信息,让我们的心灵有个可以休憩的空间,让浮躁和茫然不要那么紧紧逼迫,给心灵一个可以小憩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