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范文4篇.docx

上传人:1398****507 文档编号:44254099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范文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范文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范文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范文4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范文4篇 读书可以说是在别人的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思想。书籍是全世界的养分品,常常读书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读完中国哲学简史,你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我和大家共享的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范文4篇,以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 从孔子起先,儒家将实行仁的方法称为“忠恕之道”。“尽己为人”即为“忠”,这是忠恕之道的确定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为“恕”,这是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孔子由“推己及人”的正否方面推论出上述道理,这说明忠恕之道的本源便是在探讨“人己关系”。 对孔子而言,他对于人己关系的探究多是建立在“道德价值”的基础之上的。他

2、强调心中之“仁道”,以此对人的道德生活作出约束,通过行仁来履行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孔子希望通过道德准则使人们对彼此身体动作背后的动机达成共识,进而在相互充分了解的前提下达到人己关系的和谐。在孔子的观念里,他并没有明晰地将人、己看作两个分别独立的个体,而是站在社会群体的宏观角度提出了一种志向的社会状态,而这种社会状态须要人己双方的协作来实现。 在儒家学派的另一位领头人孟子这里,人己关系已然有了新的说明。孟子认为天地万物都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中,因此他将人己关系着重说明为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自身“故意养气”,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的历程。孟子强调的“天人合一”也是说一个人要完善自我,妥当

3、地顺应天地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与天地真正地融为一体。 于此,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便出现了交集。论语子罕中说:“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从孔子这四个“绝学”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也不会被一成不变的理论概念束缚,从而可以敏捷地处理人际关系。从孟子起先,中国哲学的政治功能变淡了些许,哲人们起先强调人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意识,哲学渐渐偏离了完全的政治工具。 然而,在道家这里,人己关系又有了不一样的色调。因为道家的“人己关系”算得上是在“物我关系”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所以在庄子的阐述中,人己关系的图式已基本有了完善的体系。庄子在人间世中提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他认为,在人己关系中,我们必需

4、先充溢自己,才有余暇去订正他人的行为。很明显,这与孔子的理论有着本质的差别。孔子从意欲动身,以形式化规范达到天下大同;而庄子从利他动身,强调人的独立性和同等性,为人际交往的实践提出思路。综上,孔子的思想更像一种政治理念,而庄子则以为世人供应处世之道见长。 无论儒道,我们都可以看出,千百年前的才智哲人们就已经将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置于社会群体的大环境中探讨处世之道了。人己关系无疑是比物我关系更实在的哲学议题,在当今方法论大行其道的哲学环境中,我们是否应重新沉下心来探讨哲学实践的可能性,这同样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 中国哲学起于“农”,祖先们在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中觉醒,寒来暑

5、往,日月盈虚,于是便有了“反者道之动”,进而完善出了“中庸之道”。这个理论贯彻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于是我们特别重视此间原则,在繁盛时不忘谨慎常存,在黑暗时不忘静候光明。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道的作用微妙柔弱。此句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物极必反,另一个是相反相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事物的究极之境终归都是返璞于自然。譬如书法,初学者起先临摹名家,根据约定的章法规范去练习,而习到最终,待你忘了这些条框约束,于手中纸笔浑然一体,才真正做到了炉火纯青。再譬如写作也是一样,好的文章绝非华美辞藻的堆砌,而是以简洁清楚的叙事,浑厚

6、深邃的思想流传于世。杜甫堪为诗圣,便是他那朴实而真挚的诗文,没有任何金雕玉饰,却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泪的真大义。 这便是中国人讲究的“物极必反”,因此我们的中庸之道讲究凡事总要差那么一点,“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此我们才觉得“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我们才会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道理。也正是因此,中国文化才更加强调谦逊和低调的美妙品质。 中华民族有着有异于其他民族的坚韧,这也和中国哲学的发展密不行分。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坚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才智训诲。“相反相成”便是告知人们,你得先俯下去,为了更好地勃发。无论说天人合一,内圣外王,还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究其主旨都离不开

7、正反比较的叙述。才智哲人们总能从两个相对立的事物中找到关联,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这才是中国哲学要义。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以用冲突的观点来说明。冲突双方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极必反。冲突双方相互依靠,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相反相成。相比于西方哲学用大量的定义去阐述这个道理,中国哲学家们用更简练,更灵性的方式记录了这个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学观念,即“反者道之动”。在思索人于宇宙关系的过程中,很明显,这种起源于直觉的示意的确为中国哲学的发展供应了一条笔直而明确的捷径。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 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

8、远观不行亵玩焉”的看法。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忽然释然。此书的作者,我国闻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运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化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解并描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需脱离尘罗世网,必需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这种哲学,即一般所谓“出世的哲学”。另有一种哲学,注意社会中的人伦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一般所谓“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

9、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因为中国哲学所注意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中国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道德完备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就

10、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道家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 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入世哲学是强心剂,出世哲学是醒悟剂,入世哲学使人关注社会价值,出世哲学使人关切自我的超越价值,入世哲学使人激昂,出世哲学使人安逸。入世和出世互补,进退适宜,这是中国人从入世和出世哲学中获得的人生才智。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精神

11、”中分析道,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学问,而是为了提升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在为功名利禄所累和人心浮躁的今日,中国哲学思想或许是安慰心灵的一剂良药。歌手李娜在出家时说过四句话:“人有四种境界: 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阶段; 二是职业、仕途、名誉、地位; 三是文化、艺术、哲学;四是宗教。只有进入第四种境界,人生才闪出亮点。”进入第四种境界出现人生亮点,对于我们凡人而言,未免有些要求过高和不太现实,但通过对哲学的修养来实现对人生较高层级的领悟,找到精神的家园,确是每个人人生的一种使命。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人不须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需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

12、教供应的最高福分。”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4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我刚看到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时却没有什么感情。书的封面是米白色,上面有金色的“冯友兰作品精选”七字,很一般,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安静,平淡。书在手里没有什么感觉,就匆忙放进抽屉,直到阅读课时才拿出来,当时记得还是现场拆封面。 读这本书的最初感觉是无聊,可以用“好看的想让人睡觉”来形容。书里面有一些是引用古文,没有给你注释,让你自己思索,第一次看着差点睡着了,并没有沉醉在书中的海洋里。就像生物老师说的:“书中的每一个字都相识,都拼在一起你便不知。”哲学也是这道理,因为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感觉很生疏。 慢慢地,我进

13、入书的境界中,渐渐的融入在书中,书中有很多的精华,你唯有“啃读”才会知道其中的意蕴。读完书才明白“啃读”与“悦读”不同,读过这本书与没读过这本书是不一样的里面有“哲学”的学问,可以丰富思维,增长见识,让人更加才智。书中有许多历史学问等,读起来也别有一般味道。哲学就像物理一样,在生活中到处可见,都以不同形式与时代、社会、政治、人生联系在一起。 书中的很多观点令我佩服,就像书中所说的:“哲学不仅是学问,更重要的是,它是生命的体验。”它告知我们须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新的眼光来相识哲学。在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我们应顺应自然,明白宇宙的每一事物存在的缘由。 要说不喜爱这本书那是不行能的,争论中夹着少许的描写,内容显得并不太枯燥。但因为书中还有很多古文,看不懂,爱恨有加。书中讲解并描述了很多哲学,儒家、道家、法家不止国内的,还有国外的,甚至贯穿整个世界。真是太奇异了! 哲学是什么?一切源泉来自哲学,这本书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谈论的东西。例如:“人没有私欲,他的内心像一面明镜。”这句话警醒我们:把自己的内心磨砺得像明镜一般,时刻提示自己不犯错误,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被心中的贪欲所迷惑。 书中精华太多,多得我们都不知从何处说起;哲学的应用范围太广,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简直无所不包,是天地间最大的学问,值得我们一生去追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