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166857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教案:《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二地理教案:《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教案:《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教案:《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设计.docx(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二地理教案: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设计高二地理教案: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 本文题目:高二地理教案: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一、教材分析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是鲁教版中学地理必修三第三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学习了资源跨区域调配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节内容既是对第三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深化,也让学生学习了存在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当然这种模式也适用于其他地区,比如:西气东输、北煤南运、北水南调(东北地区)等等。 二、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了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特点; 2.会分析南水北调的必要性和可

2、行性; 3.分析比较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特征及优缺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从资源地区分布存在不均衡性及社会经济发展须要来相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2.列举有关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资源调入区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南水北调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分析阅历教训,为其他资源调配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增加学生的爱国热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难点:南水北调三条工程方案各自的特点及优缺点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二学生在上学期须要学习的内容,此时的高二学生已经进行了侧文侧

3、理的走班教学,但文理都要学习本部分内容,所以对于测文的学生,须要把本部分学问点讲透、讲活,也就是讲授过程中留意学问点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留意总结区域发展模式,授之以“渔”;对于测理的学生,因为他们须要应付的是会考(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不高,所以应当留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 五、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并合作得出答案。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总结检测布置预习 六、课前打算 1.学生的学习打算:预习第三章 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初步了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特点;分析南水北调的必要性和可行

4、性;比较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南水北调的主动意义。 2.老师的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长拓展学案,并把学生科学分成若干小组。 七、课时支配: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怀疑 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状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怀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多媒体展示我国华北大旱图片、南方水乡景观、我国降水分布图和我国耕地分布图,并让学生阅读教材P62部分,回答:为什么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为什么首先实施东线方案?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正文,得出我国水资源总量特征和分布特征。(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时空分布不匀称) (三)

5、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南水北调的必要性? (1)通过从教材P62-P64分析中你能找出我国哪些地区水资源丰富?哪些地区水资源惊慌?哪些数据来说明我国南水北调特别有必要? (2)华北地区缺水的缘由有哪些? (3)南方的珠江流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的人均水量比长江要高,为什么要选择从长江调水? (4)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不足.除了南水北调外,还有哪些措施?探究二:辉煌时期的工业部门 老师:引导学生分组探讨,并总结出问题答案 (1)南方地区占有全国80.4%的水资源,而该地区人口占全国的53.5,耕地占35.2%,人均水资源量3480立方米,人均年用水量447立方米。而分布在北方地区的人口占全

6、国的44.4%,耕地占全国的59.1%,水资源只有全国的14.7%,人均水资源占有量747立方米,是人多、地多、经济发达、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其中以黄河、海河、淮河尤为突出;西北内陆,地广人稀,人均水资源量较大而亩均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已经成为最大的制约因素。 (2)华北地区降水总量不大,地表径流量小,蒸发强;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经济发展过程中,水资源污染、奢侈严峻;因而水资源供需冲突尖锐。 (3)从长江调水,路径较短,投资较少,调水难度较小,长江水量较大。 (4)修建水库;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发展节水农业;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控;海水淡化;工业污水处理后可作为工业冷却水重新利用;

7、提高水价;爱护生态环境等。 探究二: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的特点? (1)南水北调三条工程方案各自的优缺点?(学生填空) 方案 东线工程 中线工程 西线工程 评价 优点 缺点 (2)为什么东线工程先施工? (3)东线工程自南向北连接了哪几大水系? 老师:引导学生分组探讨,并总结出问题答案 (1) 方案 东线工程 中线工程 西线工程 评价 优点 有京杭运输河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沿线基本自流引水,运营成本较低,沿线水质较好。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供水自流 缺点 黄河以南地区势北高南底,需梯级抽水需抽水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需挖河道, 工程量很大 长江上游

8、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华北的部分地区供水 (2)工程量小,施工难度小,投资少。 (3)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探究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南水北调对水量输出区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2)南水北调对输水通过区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3)南水北调对水量输人区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4)假如你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总工程师.你将实行哪些措施爱护生态环境? 老师:引导学生分组探讨,并总结出问题答案 (1)调水后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榆水点的本身及其下游。调水后,长江径流量削减.主要是枯季长江径流量削减后,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水明显增加,并影响下游水质

9、。 中线和东线调水,不涉及长江上游的水量,预料不会影响上游的航运。中下游水量虽然有削减,削减水量不至于对航道产生大的影响。但在长江口.由于长江径流减弱,潮流加强,潮流顶托和盐淡水的相遇,必定加速细粒泥沙的沉降和长江口拦门沙滩的发展,影响长江口的航运。 中线引水从丹江口水库起先,调水将影响水库下游汉江中下游的浇灌和航运。 (2)东线调水在黄河以南将通过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等淡水湖泊,这些湖泊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和水生生物(莲藕、芦苇、菱角)的富产区。调水后湖泊维持高水位的时间增长,湖泊环境发生改变,对水生生物的生长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库区四周地下水位如不能有效限制,将会引起土壤盐渍化。 东线

10、榆水干渠连通四大水系,干渠线路应与四大水系的全面整治结合进行考虑。 中线输水干渠属于新开挖的渠道,将有部分水量渗入地下,预料黄河以南渠道两侧盐渍化问题不会太严峻。黄河以北地区长期榆水后,地下水位会有所上升,土壤盐渍化问题仍需留意。 (3)东线与中线规划大力发展和改善沿途的浇灌条件,海河平原很简单使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渍化。中线浇灌地区由于地势较高,排水条件较好,土壤盐渍化问题较小。 缺乏水源或水源不足的城市与工矿区,输入水量后一般对环境会起改良的作用.但应留意合理用水,防止工业造成新的污染。 浇灌面积增加,各种蓄水体的面积也将扩大,这将会使浇灌区及其四周地区的气候有所改变。 调水后会不会引

11、起血吸虫病北移,引起关注。南北大运输河沟通也并未曾使钉螺北移.由于北方的气候不相宜钉螺生存,所以南水北调后血吸虫病北移的可能性不大。 (4)针对调水沿线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根据“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编制全面的治污规划。提出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问题。为了爱护南水北调的取水区,在扬州市划定水资源功能爱护区,范围涵盖南水北调东线取水区、输水干线和支流水体。启动中线工程水源地及沿线生态环境爱护工程,丹江口水源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上是比较好的。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老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

12、案、布置预习。 本节是第三章的最终一节,整个第三章我们共同学习了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步学会分析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的基本方法。请同学们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长拓展作业,并完成下一节的学案。 九、板书设计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我国水资源特特点 2.南水北调的必要性可行性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主动影响 2.环境问题 十、教学反思 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案例许多,这为考试出题供应了许多的切入点,所以在讲授本节课的时候,要留意把学问点扩绽开,让学生举一反三。尤其是在切入新课的时候可以把相像案例列举一下。另外,三条调水线路的特点及其优缺点是教学

13、的难点,要对比分析。在讲授影响时最好找一些新闻、消息作为案例,更具有劝服力。 区域的基本含义 1.1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湘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2.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3.利用相关图表、数据资料,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改变。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肯定的地域空间。2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肯定的界线。(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像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肯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改变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

14、间分布形式。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3区域空间结构分类(1)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2)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区域是汇合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产业结构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其次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服务业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21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22劳动力素养等。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指三次产业占23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24就业比重以及2

15、5内部构成等。 探究点一区域的主要特征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北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而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或同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的不同地区,其称谓也不同,如山东与山西,江苏省的“苏南”“苏北”,四川省的“川东”“川西”,这些都是区域概念的缩影。1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地区”这一说法,它与区域是同样的概念吗?2全部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吗?3如何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1地区与区域是两个既有区分又有联系的概念。区域是一个地域的综合体,空间尺度可以大到全球,小到某一特定的区域。地区的概念则具有肯定的局限性,是指较大范围的地方,可以说“上海地区经济发达”,而不能说“上海区域经济发达

16、”。2否。区域都有肯定的边界,但有些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些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3从“界线、异同、特色、联系”四个方面理解。如下表:特征作用区域具有肯定的界线进行区域划分,确定详细区域的基本依据。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像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差异性显著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开发区域优势资源的依据区域具有肯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发展方向确定的依据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改变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综合考虑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正确评估区域发展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如何全面相识一个区域(1)清晰类型。即看该区

17、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什么类型,这是相识区域的第一步,起到定向的作用。(2)区域特征。也就是看该区域在何位置,与四周的区域有何联系。(3)区内共性。即分析区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4)区间差异。即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不同。(5)边界形态。这主要是记忆该区域的轮廓特征,以便精确而快速地确认,如山西省呈平行四边形、宁夏回族自治区呈菱形、陕西省呈陶俑状等。读“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1)图中划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致是_。(2)确定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区域界线的基本依据是什么?_。(3)东部季风区具有受季风影响的_性。由于本区域纬

18、度的差异,区域内部的差异性也非常明显,其中_条件和_的改变是区域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缘由。(4)为什么我国东部季风区的自然景观南北差异明显,而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则东西差异明显?答案(1)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2)将夏季风能够影响到的范围确定为季风区(3)相像热量潮湿程度(4)东部季风区包括我国领土最南到最北的广阔东部地区,由于其南北跨纬度广,受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规律的影响,南北方向上的热量条件差异明显,即形成了由南向北更替的各种自然景观;而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所处纬度大体相当,但东西方向上由沿海到内陆与海洋的距离远近差异特殊大,干湿程度差异大,因此,其自然景观自东向西呈

19、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改变规律。解析在夏季风的影响下,我国降水量的分布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依据区域划分的方法,我们可以把我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和西部非季风区两个迥然不同的区域。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像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就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而言,在东部季风区内,都明显地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这是区域内部所表现出的相像性,而非季风区夏季风很难到达,这是区域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东部季风区位于我国东部,南北跨纬度广,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改变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但在不同的热量带内,受热量条件的影响,水分条件也会发生改变。因

20、此,在同一热量带内,水分和热量条件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与之相关的自然景观也与其他热量带有所不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从大兴安岭向西到塔里木盆地正好是北纬42度纬线穿过的由东向西的地带,也是我国由东向西、距海距离由近到远、深化内陆的北部宽敞地带,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其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条件为基础的。探究点二区域空间结构读“某城市1968年、2022年的平面示意图”,比较两幅图探究有关问题。1比较2022年与1968年的城市平面示意图,简述该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特征。22022年与1968年相比,郊区农业布局有何改变?3从上述两图分析,将来城

21、市改变的主要趋势是什么?4城市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的改变给郊区农村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工厂向郊区迁移、郊区新建绿化带和副食品基地、建设卫星城和高速马路等。2荒山绿化成果园,新建乳牛场和花卉基地,利用低洼易涝地创建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等生态农业基地等。3进一步完善交通网,并进行城市功能分区规划,实现郊区城市化。4耕地面积削减;环境受到污染。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社会经济活动、对外联系、区域开放程度等。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问题。天津近、现代工业集聚地经验了由南、北运输河与海河交汇处旁边市区海河两岸、铁路沿线市区边缘滨海地区、

22、卫星城镇的改变过程。(1)表示的地理事物中,空间分布形式表现为点状的是_。(2)从总体上看,区域和区域有何区分和联系?(3)请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描述出天津市空间结构的改变,该改变的原动力是_。答案(1)(2)区分:乡村地域的范围远大于城镇地域;乡村地域主要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镇地域主要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但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3)天津市发展早期为乡村地域,农业用地面积大;发展中期,乡村地域发展为城镇地域,农业用地面积变小;发展晚期,城市地域不断扩大,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原动力:生产力的发展解析在思索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

23、区分和联系时,可借助下图进行:第(1)题,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城市表现为点状。第(2)题,区域为乡村地域、区域为城镇地域,二者的区分主要从地域范围和主要产业活动两个方面归纳;二者的联系,主要从二者的相互影响的角度思索。第(3)题,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农业用地不断削减,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探究点三区域产业结构读表,回答下列问题。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第一产业其次产业第三产业A5408.81.647.451.040627B11674.48.850.241.014908C4340.919.540.040.56565D1180.023

24、.840.236.031401.在表中的四个地区中,哪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哪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哪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哪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说明推断的理由是什么?2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的改变趋势是怎样的?3结合本节所学的学问,思索并完成下表。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人口分布特点产业分布特点产业结构特点对外经济联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A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小,其次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大,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其次产业,而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A、B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其次产业产值比重较大,而且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C、D两个地区农

25、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均在20%左右;D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三次产业结构不太合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2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改变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其次、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改变特点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早期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一、三、二中期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动,工业经济比重快速上升,其次产业所占的比重最大二、一、三或二、三、一晚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渐渐超过其次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气

26、三、二、一3.如下表: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人口分布特点分散相对密集特别密集产业分布特点面状点状点状产业结构特点以第一产业为主以其次产业为主其次、三产业都发达对外经济联系不太亲密亲密特别亲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大大依据某区域产业构成推断其发展阶段?各类产业的比重及其发展改变趋势,是推断区域发展阶段的重要标记。简洁地说,区域的初期阶段以农业活动为主体;发展中期一般以工业为主体;发展晚期一般以服务业为主体。产业结构的一般规律是“一、三、二”(或“一、二、三”)“二、一、三”(或“二、三、一”)“三、二、一”。但是,产业结构的改变应留意不同区域的主导区位因素,比如,旅游城市的发展过程很可能是“一、三

27、、二”“三、一、二”“三、二、一”。所以,详细问题还应详细对待。读“某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改变图”,回答(1)(2)题。(1)对该地区产业结构改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产业结构改变以工业化拉动为主B第一产业产值快速下降C其次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2)对该地区就业结构状况叙述正确的是()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B其次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D其次、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汲取有限答案(1)D(2)D解析由图可知,19921998年,第一产业就业比例有较明显的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例明显上升,其次产业就业比例基本上没有改变(19

28、922022年);19982022年,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上升,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下降。从产业产值比例来看,19922022年,第一产业产值比例明显下降,第三产业产值比例明显上升,其次产业产值比例虽有波动但改变不大。由图还可以看出,19922022年,该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比例由近50%下降到20%左右,第三产业产值比例由30%多上升到近50%,其次产业产值比例改变不大,在30%左右,已经形成了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产值最少的结构,实现了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但从就业比例来看仍旧是第一产业就业比例接近80%,占了肯定优势,说明其次、三产业对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汲取有限,第一产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高二

29、地理教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目标定位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核心点一 区域的概念和内涵的特点 1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理学一个基本概念,其内涵有: (1)区域的划分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即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性),按肯定的指标和方法(主观性)划分出来的。 (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肯定的面积、形态、边界。 (3)区域具有肯定的区位特征,即占据肯定位置,并与四周的区域发生着空间联系。 (4)区域的排他性,即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表现

30、。 2区域的特点 (1)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如: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困难,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洁,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越小。 (3)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缘由。 (4)可变性。首先是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探讨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标准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思维拓展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1)与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图2) 核心点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

31、影响 1地理环境差异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 位置 30N旁边,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 000 mm以上,水热足够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暖和季节短,生长期较短 土地 条件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 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

32、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水热条件 良好 较差 耕地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水源条件 河湖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宜发展畜牧业 (3)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交通 条件 位于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对外联系便利 有便利的马路、铁路运输条件 原料 燃料 缺乏,从国内外运入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 工业 类型 轻、重工业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思维拓展 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技巧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须要从两个方向进行:横向和纵向。 (1) 横向即

33、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2)纵向即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核心点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变更而变更 2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实力增加,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3)现在,长江

34、中下游平原在全国的农业地位有所下降。 用框架图揭示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方法技巧 运用歌诀法记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的改变: 人城密集人均低,水网分割小面积; 粮棉让位东华疆,工商发展农其次。 类型1 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根据肯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1)(3)题。 (1)区域是( ) A肯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2)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 肯定的面积和形态 明确的边界 明确的区域特征 肯定的政治地位 A

35、 B C D (3)区域内部特征具有_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_性。( ) A相对一样 差异 B肯定一样 相对一样 C差异 整体 D地带 非地带性 答案 (1)A (2)C (3)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概念和特征,驾驭好课本基础学问是解题的关键。第(1)题,B、C、D各项所列区域仅仅是区域的一种类型。第(2)题,有些区域的边界并不明确,有些区域的政治意义并不明显。第(3)题,区域内部的整体性(或相像性)是相对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肯定的。 运用歌诀记忆区域的内涵 主观客观划类型,内部一样排他性; 面、边、形态都具备,还有区位是特征。 变式练习1 下图中1、2、3线是根据不同标准划分的

36、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 A橡胶种植北界 B1 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30等温线 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2)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 A不确定性 B差异性 C过渡性 D整体性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A、B、C三项均为单一指标,分别以积温、降水量和温度为指标。第(2)题,同一界线有多条,说明界线所处的区域地理特征不典型,在两区域间扮演了过渡角色。 类型2 地理区域差异及其成因 读“我国自然区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e、f两区域大致以 为界,g区域与a、b、c等区域大致以 为界。 (2)

37、a、b、c、d四个区域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共同的有利之处是 ,不利之处是 。 (3)制约f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 该区域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 (4)就种植方式而言,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f地以 为主,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5)不同区域粮食作物也有所不同: 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 d地以 为主,g地以 为主。 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答案 (1)贺兰山 3 000米等高线 (2)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多旱涝灾难 (3)水源 绿洲地区 (4)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浇灌农业 水分 (5)水稻 冬小麦 春小麦(玉米) 青稞 热量 解析 由各区域所处地理位置

38、、地形态况着手,分析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而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变式练习2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写在表格中。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农业地域类型 优势自然条件 限制性自然条件 答案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江淮地区 三江平原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优势自然条件 热量丰富,降水充 足,浇灌水源足够 平原面积广袤,土壤肥沃 限制性自然条件 水旱灾难频繁 热量不足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B为江淮地区,C为东北地区的三江

39、平原。江淮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且降水丰富,宜发展水稻种植业,但本地区季风气候降水变率较大,再加上地势低同等缘由,水旱灾难频繁。C地区由河流冲积形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但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类型3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下面两则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总产量(亿吨)改变图 材料二 19781996年各因素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份额 (1)1995年至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 亿吨,其中最少年份产粮少的自然缘由和社会缘由分别是什么? (2)在19781996年中,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份额最大的因素是 和 。 (3)土壤改良对我国粮食增

40、产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其中江南丘陵红壤的改良方法有哪些? 答案 (1)0.81 自然灾难频繁;粮食收购价格降低,影响农夫种粮主动性,粮食播种面积削减。 (2)栽培技术革新 推广良种 (3)增施有机肥;增施熟石灰以中和酸性;增加沙子以减轻黏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实力。该题从结构图、曲线图多角度地分析了区域发展对农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另外,自然灾难和粮价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变式练习3 下面图1是“我国甲、乙两省2022年农业产值结构图”,图2是“两省耕地面积改变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从乙省省会到甲省经最短铁路途年降水量的改变规律及其缘由。 (2)20002

41、022年期间,两省耕地改变的共同趋势是_。两省耕地改变肯定量较大的省是_(省名),改变率较大的省是_(省名)。 (3)分别说明导致两省耕地改变的主要缘由。指出甲省在耕地爱护中应实行的最主要措施。 答案 (1)改变规律:由少到多。 缘由:距海越来越近,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强。(2)耕地总量下降 江苏 青海 (3)缘由:甲省因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动,城乡建设占用大量耕地;乙省为防治生态环境退化,实施退耕还草、还林,使耕地削减。 措施:严格限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科学合理地利用耕地。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定位,江苏省与青海省的区域特征,结合两种统计图,分析两省区域差异及形成缘由。 (1)联系西宁

42、到江苏徐州的最短铁路途是陇海线兰青线,这条铁路大致平行于纬线,从东到西距海洋越来越远,夏季降水越来越少;(2)干脆读图可知;(3)明确两省生态问题的差异。 1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各级区域间呈镶嵌关系 B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区域等级越低,区域间差异性越大,反之就越小 C整体性:指区域内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个不行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整体功能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相加之和 D可变性:仅指区域边界可随时间而产生移动,不包括区域边界的模糊性 答案 A 解析 区域的差异性是相对于区域内部的同一性提出来的,等级越高,内部越

43、困难,同一性越小,差异性越大;区域整体性功能要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可变性包括边界的模糊性。 2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缘由是( ) A纬度位置 B经度位置 C地势凹凸 D距海的远近 答案 A 解析 影响气温凹凸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地势、洋流和人类活动等。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即不同纬度获得太阳辐射的差异。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而松嫩平原仅一年一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答案 A 解析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的熟制、种类分布和产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