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区域发展差异》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教案:《区域发展差异》教学设计.docx(6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二地理教案:区域发展差异教学设计高二地理教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目标定位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核心点一 区域的概念和内涵的特点 1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理学一个基本概念,其内涵有: (1)区域的划分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即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性),按肯定的指标和方法(主观性)划分出来的。 (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肯定的面积、形态、边界。 (3)区域具有肯定的区位特征,即占据肯定位置,并与四周的区域发生着空间联系。 (4)区
2、域的排他性,即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表现。 2区域的特点 (1)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如: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困难,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洁,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越小。 (3)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缘由。 (4)可变性。首先是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探讨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标准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思维拓展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1)与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图2
3、) 核心点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地理环境差异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 位置 30N旁边,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 000 mm以上,水热足够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暖和季节短,生长期较短 土地 条件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 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丰富的石油等矿
4、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水热条件 良好 较差 耕地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水源条件 河湖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宜发展畜牧业 (3)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交通 条件 位于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对外联系便利 有便利的马路、铁路运输条件 原料 燃料 缺乏,从国内外运入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 工业 类型 轻、重工业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思维拓展 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技巧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须要从两个
5、方向进行:横向和纵向。 (1) 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2)纵向即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核心点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变更而变更 2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实力增加,农业
6、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3)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全国的农业地位有所下降。 用框架图揭示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方法技巧 运用歌诀法记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的改变: 人城密集人均低,水网分割小面积; 粮棉让位东华疆,工商发展农其次。 类型1 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根据肯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1)(3)题。 (1)区域是( ) A肯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2)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 肯定的面积和形态 明确的边
7、界 明确的区域特征 肯定的政治地位 A B C D (3)区域内部特征具有_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_性。( ) A相对一样 差异 B肯定一样 相对一样 C差异 整体 D地带 非地带性 答案 (1)A (2)C (3)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概念和特征,驾驭好课本基础学问是解题的关键。第(1)题,B、C、D各项所列区域仅仅是区域的一种类型。第(2)题,有些区域的边界并不明确,有些区域的政治意义并不明显。第(3)题,区域内部的整体性(或相像性)是相对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肯定的。 运用歌诀记忆区域的内涵 主观客观划类型,内部一样排他性; 面、边、形态都具备,还有区位是特征。 变式练习1
8、下图中1、2、3线是根据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 A橡胶种植北界 B1 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30等温线 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2)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 A不确定性 B差异性 C过渡性 D整体性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A、B、C三项均为单一指标,分别以积温、降水量和温度为指标。第(2)题,同一界线有多条,说明界线所处的区域地理特征不典型,在两区域间扮演了过渡角色。 类型2 地理区域差异及其成因 读“我国自然区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e、f两区域大致以 为界,g区域与
9、a、b、c等区域大致以 为界。 (2)a、b、c、d四个区域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共同的有利之处是 ,不利之处是 。 (3)制约f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 该区域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 (4)就种植方式而言,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f地以 为主,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5)不同区域粮食作物也有所不同: 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 d地以 为主,g地以 为主。 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答案 (1)贺兰山 3 000米等高线 (2)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多旱涝灾难 (3)水源 绿洲地区 (4)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浇灌农业 水分 (5)水稻 冬小麦 春小麦(玉米)
10、青稞 热量 解析 由各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形态况着手,分析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而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变式练习2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写在表格中。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农业地域类型 优势自然条件 限制性自然条件 答案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江淮地区 三江平原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优势自然条件 热量丰富,降水充 足,浇灌水源足够 平原面积广袤,土壤肥沃 限制性自然条件 水旱灾难频繁 热量不足 解析 从图中可
11、以看出B为江淮地区,C为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江淮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且降水丰富,宜发展水稻种植业,但本地区季风气候降水变率较大,再加上地势低同等缘由,水旱灾难频繁。C地区由河流冲积形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但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类型3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下面两则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总产量(亿吨)改变图 材料二 19781996年各因素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份额 (1)1995年至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 亿吨,其中最少年份产粮少的自然缘由和社会缘由分别是什么? (2)在19781996年中,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份额最大的因素
12、是 和 。 (3)土壤改良对我国粮食增产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其中江南丘陵红壤的改良方法有哪些? 答案 (1)0.81 自然灾难频繁;粮食收购价格降低,影响农夫种粮主动性,粮食播种面积削减。 (2)栽培技术革新 推广良种 (3)增施有机肥;增施熟石灰以中和酸性;增加沙子以减轻黏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实力。该题从结构图、曲线图多角度地分析了区域发展对农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另外,自然灾难和粮价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变式练习3 下面图1是“我国甲、乙两省2022年农业产值结构图”,图2是“两省耕地面积改变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从乙省省会到甲省经最短铁路途年降水量
13、的改变规律及其缘由。 (2)20002022年期间,两省耕地改变的共同趋势是_。两省耕地改变肯定量较大的省是_(省名),改变率较大的省是_(省名)。 (3)分别说明导致两省耕地改变的主要缘由。指出甲省在耕地爱护中应实行的最主要措施。 答案 (1)改变规律:由少到多。 缘由:距海越来越近,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强。(2)耕地总量下降 江苏 青海 (3)缘由:甲省因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动,城乡建设占用大量耕地;乙省为防治生态环境退化,实施退耕还草、还林,使耕地削减。 措施:严格限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科学合理地利用耕地。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定位,江苏省与青海省的区域特征,结合两种统计图,分析两
14、省区域差异及形成缘由。 (1)联系西宁到江苏徐州的最短铁路途是陇海线兰青线,这条铁路大致平行于纬线,从东到西距海洋越来越远,夏季降水越来越少;(2)干脆读图可知;(3)明确两省生态问题的差异。 1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各级区域间呈镶嵌关系 B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区域等级越低,区域间差异性越大,反之就越小 C整体性:指区域内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个不行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整体功能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相加之和 D可变性:仅指区域边界可随时间而产生移动,不包括区域边界的模糊性 答案 A 解析 区域的差异性是相对于区域
15、内部的同一性提出来的,等级越高,内部越困难,同一性越小,差异性越大;区域整体性功能要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可变性包括边界的模糊性。 2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缘由是( ) A纬度位置 B经度位置 C地势凹凸 D距海的远近 答案 A 解析 影响气温凹凸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地势、洋流和人类活动等。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即不同纬度获得太阳辐射的差异。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而松嫩平原仅一年一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答案 A 解析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
16、,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的熟制、种类分布和产量的主要因素。 4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只对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不对其工业生产产生影响 B长江三角洲的耕地以水田为主,完全取决于其河网密布的地理特征 C长江三角洲由于矿产资源缺乏,所以不能发展此方面的工业体系 D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环境不仅对其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也对其他生产活动如商贸、工业等产生很大影响 答案 D 解析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影响,只不过是影响有大有小而已,但其影响也并非是肯定的;长江三角洲虽然没有矿产资源,但可以从外地输入矿产资源来发展此类工业;长江三角洲的水田农业是自然
17、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并非只是取决于密布的河网。 5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水稻土肥沃,而松嫩平原的黑土贫瘠 B长江三角洲水热条件的组合要优于松嫩平原 C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均为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相差无几 D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而松嫩平原矿产资源贫乏 答案 B 解析 水稻土和黑土均为肥沃的土壤;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虽然同属季风气候,但长江三角洲的水热条件较松嫩平原优越得多;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缺乏。 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涵盖的地区中,分属我国哪些经济地带?(按经济地带省、区、市列出) (2)下列四种作物中,图示
18、区域内有分布的是(多选)( ) A冬小麦 B春小麦 C茶 D甜菜 (3)在图中画出大秦、神黄两条以运煤为主的铁路途。 (4)图中圆内工业区的名称是_工业区,属_经济地带。自然区属_区中的_地区。 (5)圆内地区发展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是_ _。 答案 (1)东部经济地带: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中部经济地带:山西、内蒙古等;西部经济地带:陕西。 (2)ABD (3)略 (4)京津唐 东部 东部季风 华北暖温带潮湿、半潮湿 (5)靠近棉花产区,原料足够;能源(石油、煤)丰富、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大;老纺织工业基地 解析 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考查读图分析实力,又考查逻辑推理实力;既考查自然
19、,又考查人文,其中重点是经济。这类题目的解答,首先应驾驭正确的读图方法,擅长分析图中的数据资料信息,联系学过的基础学问和基本原理,发觉隐含条件,作出综合的逻辑推理和推断。 解题时,先从图示海岸线轮廓可推断该地是我国华北地区,图中有我国三大地形区分布(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由气候推出该地的农作物种类;图中铁路途较多,可知该地交通便利,大秦、神黄线是为解决西煤东运而修建的,前者由大同至秦皇岛港,后者由神木至黄骅港;关于京津地区纺织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必需从发展纺织工业所需的原料、动力资源、交通、消费市场等方面去综合分析。 基础过关 读图,完成12题。 12000年8月19日,我国面积最
20、大的自然爱护区三江源自然爱护区正式成立,“三江”是指图中的( ) A B C D 2下列关于青藏地区农业特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谷农业 B高寒农业 C阳光农业 D绿洲农业 答案 1.C 2.A 解析 三江源中“三江”指的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在图中分别是。青藏高原地区因地势高峻,气温低,积温不足,故农业多分布于河谷地带,这里光热条件较好。 3不同历史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主要是因为( ) A区域地理环境不断发展改变 B区域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不断改变 C各历史阶段统治者的政令不同 D区域大小不同 答案 B 解析 区域自然环境是稳定的、少变的,区域地理环境之所以会在
21、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人类产生不同的影响,是因为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变更所致。 4下列关于我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南北方的界线是黄河 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 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 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 答案 B 解析 A项应是秦岭淮河一线;C项两者是并列关系;D项应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读下表,回答56题。 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 地点 年降水量(mm) 15.6 466.6 777.4 205.4 一月平均气温() 8.5 6.6 1.2 9.0 七月平均气温() 27.4 23.5 23.9 23.6 5.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22、(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D洋流性质 答案 B 解析 考查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由于这四个城市都位于北纬3540之间,说明它们的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但这四市的冬、夏气温以及降水量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主要是由它们的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 6下列有关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地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两地位于季风区 D地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答案 C 解析 地降水少,地位于华北地区,春汛并不明显;两地的年降水量都大于400毫米,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从干湿区上看属于半潮湿区,以种植业为主。地位于东西部的过渡地带,农作物以谷子、高梁为主。 7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回
23、答有关问题。 (1)依据能源是否可以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行再生能源,它们各有优缺点。细致视察甲乙两图,甲图中表示出来的能源属于 能源,其主要优点是 ,甲图表示出来的能源在乙图中A河流域分布较 (多、少),其主要缘由是_。 (2)甲图中B山脉以东平原地区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利用不当导致的问题是 ,乙图中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是 和 。 (3)试分析两图中河流内河航运的特点及缘由。 (4)两图中沿海地区海盐资源丰富的是 图,其缘由是 。 答案 (1)可再生 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少 地势平坦,落差小 (2)土壤次生盐碱化 水土流失 湿地破坏 (3)甲图:黄河流域航运价值小。中上游多高山峡
24、谷,水流湍急;下游河流水浅。乙图:航运价值大,通航时间短。松花江流域水量丰富,地势平坦,但冬季结冰期长,通航时间短。(4)甲 气候暖和,晴天多,风力强,地势平坦 实力提升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区域合作与开发已取得很大成果,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开发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区域内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日趋紧密,出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天津、大连、沈阳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读下图并结合材料,完成810题。 8有关B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 B能源、水源不足 C港口建设的区
25、位条件不好 D产业结构转型困难 9A地区与90W同纬度地区农业发展的共同的有利条件是( ) A同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B都有大河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C同处在本国最大的工业区 D都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10如下图所示,2000年与1985年相比,C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改变,这种改变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某些因素在减弱,详细地说主要是下列因素中的( ) A廉价劳动力 B科技水平 C交通条件 D信息 答案 8.C 9.B 10.A 解析 依据经纬度可推断B地区是环渤海地区,该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多、且困难较多;由于重工业较多、人口密集导致水源、能源不足;由于沿海地势低平、临着内海渤
26、海,而利于修筑港口和船舶停岸;又由于经济较发达、有广袤的经济腹地而使该区港口区位较好。 A是长江三角洲地区,90W同纬度地区是美国南部农业带,在密西西比河口地带;美国没有温带季风气候,美国南部也不是其最大工业区,其最大工业区应在五大湖沿岸的东北工业区;长江三角洲的农业主要是水稻种植业,由于人多、经济较落后而机械化程度低。但二者都是大河三角洲地区。 两个时间段对比可知,2000年该地高科技产业比重大大上升,廉价劳动力型的工业产值比重下降,这说明廉价劳动力这一因素在减弱。 11下图为“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及多年年均降水量曲线图”。四个区域的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 ) A沙漠、林地、草地
27、、林地 B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 C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D草地、林地和草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 答案 C 解析 从地形上看为高原,为山地,为平原,为丘陵,依据年降水量可推断、对应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依次为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12环渤海地区被确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实行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三区域工业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除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发达的海陆交通、实惠的政策,还有哪些?请再列举两方面。 (2)甲、乙两区域建立化学工业不同的主导区位因素各是什么
28、? 材料 妈祖是我国古代民间传闻中海上渔民和船工的爱护神。妈祖文化是我国沿海地区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最早出现在福建的湄州。 (3)妈祖文化由湄州流传到甲、乙、丙沿海地区的现象称为_。妈祖庙分布在天津、上海、广州的共同自然环境条件有哪些? 答案 (1)科技水平高; 经济基础雄厚。 (2)甲区域:原料和燃料;乙区域:市场。 (3)文化扩散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河流入海口;海上多风浪。 解析 第(1)(3)问,针对本区域实际,结合平日所学学问可顺当解答,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学问储备与良好的思索习惯。 高二地理教案: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本文题目:高二地理教案: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教材分析 我国是
29、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吃饭、穿衣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而为人们供应粮、棉、油、肉、禽、蛋、奶等基本生活资料的农业,历来也是重要的基础部门。我国有很多农业生产基地,地区不同,其生产状况、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将来的发展也不尽相同。教材以东北地区为例,探讨农业持续发展问题。 教材选择讲解并描述东北地区,主要是考虑东北地区是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该地区平原宽阔,土地肥沃,并有富裕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本节教材不是全面分析东北地区在自然、经济和人文方面的地理特征,而是注意抓住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来加以分析论
30、述,抓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思想,目的是为了讲解并描述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教学要求: 1. 通过地图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 2. 驾驭东北地区的土地类型及粮棉油糖基地的分布。 3. 在学习过程中留意图文结合,学会从活动、学问窗等栏目中将学问加以概括。 4.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提高自己的环绕意识;相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互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及其利用爱护 东北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 农业区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差,对农业了解较少,老师要对给学生直观的学问。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怀疑 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状况,并
31、了解和归纳学生的怀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阅读教材88页导言,并对比图4-2-1和4-2-2,思索问题。 通过黑龙江省国营农场与太湖平原张某家的对比,我们可以发觉其中的明显差异: 单位 地区 人口 耕地面积 机械(具) 年产量 商品粮 国营农场 黑龙江 2304人 14667 公顷 拖拉机131台 收获机60台 4.2万吨 3.6万吨 张某家 太湖平原 6人 0.5公顷 6家合买牛一头 水泵一台,脱粒一台 3.8吨 1.3吨 由上表可得出课本问题的答案: 单位 地区 人均耕地 单产 商品率 国营农场 黑龙江 6.366公顷
32、 2.86吨/公顷 85% 张某家 太湖平原 0.083公顷 7.6吨/公顷 34.2% 其间差异的缘由有:东北地区开发历史短、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首位。虽单产较低但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水平高,故人均粮食产量很大,供应较多的商品粮,粮食的商品率高。东北地区粮食单产偏低的缘由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粮食作物一年一熟;而太湖平原纬度较低,水热足够,作物一年两熟,单产偏高。 一、自然环境 读图4-2-3,明确以下内容: 1、位置、范围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纬度较高的位置上,其北端就是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主航道中心线。东、北、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并与日本、韩国隔海遥遥相望。 东北
33、地区的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这个范围和我们平常所说的“东北”范围不同。平常所说的东北,指的是行政区的“东北”,只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2、地形、地貌 细致读图,在图中明确下列地理事物的位置。 外侧河流: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 中间山脉、丘陵: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东丘陵。 内侧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总结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呈半环状分布。 3、植被、土壤 植被和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东北地区气温较低,尤其在冬季,是全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其植被、土壤也深受气温的影响。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34、为主,土壤为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并广泛分布着冻土和沼泽。 学问窗:冻土 二、农业生产条件 (一)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 (1)热量 东北地区位于温带潮湿、半潮湿季风气候区,自南相北跨暖温、中温、寒温带,热量南北差异大,详细内容见下表: 地区 积温 温度带 作物 辽南 3600 暖温带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 中部 2400 中温带 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 北部 1000 寒温带 春小麦、马铃薯、大豆 (2)水分 降水:空间上,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时间上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 2、土地资源 (1)土壤肥沃 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着黑土和黑钙土等土壤,这些土壤含
35、有丰富的有机质,厚度高,有着很高的生产实力,使东北地区成为世界三大肥沃的黑土地区之一。世界上另外两大黑土分布区是亚欧大陆北部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等国境内的黑土带和北美洲美国中部黑土带。 读图4-2-4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的分布,说出东北地区黑土和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地区。 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的西部地区。黑钙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中西部。 这些黑土耕作层中的有机质含量比重高,是我国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而且肥沃的耕地集中分布,使东北区成为我国最好的一熟制作物种植区和商品粮基地。 承转: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最具优势的资源就是土地资源,这不仅表现在质量上
36、,还表现在数量上。 (2)土地资源丰富 耕地面积广阔 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土地资源丰富。耕地占了全国耕地面积的19.7%,人均耕地相当于全国人均耕地的两倍。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特别适合机械化作业。 宜农荒地多 东北地区还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可供开荒的荒地面积超过600万公顷,这些可开垦的荒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也存有少量的荒地。 读图4-2-5,说出荒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这些地区荒地的优势。 据图可发觉:荒地的主要分布区主要有两大块,一是三江平原,这是我国后备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二是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北部及以西地区。 这里的荒地有两个优势:一是
37、土壤的自然肥力高,二是集中连片分布,荒地地势平坦,便于开垦。 承转:东部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基地供应了最有利的条件。 (3)土地的开发 宜农荒地的开垦 对比图4-2-6和4-2-7 从50年头起,东北区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并相继建设了一批国营农场,新垦大量荒地,耕地面积增加,商品粮、油料和糖料基地得到扩大。三江平原是我国农业的新开发区,1949年以来,三江平原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开垦了大量荒地,目前耕地面积是建国初期的九倍还多,从前的“北大荒”变成了今日的“北大仓”。 沼泽的爱护 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既是蓄水池、水源地,也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的栖息地,对调
38、整气候,爱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爱护东北地区的陆地生态系统。黑龙江农垦总局做出确定,北大荒将不再开垦荒地,并对已开垦的荒地要求渐渐还林、还草、还湿地。并建立自然爱护区,对其自然爱护区内的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如在湿地区种植芦苇、莲藕等湿生植物,发展旅游业、草编业等。既爱护了湿地生态系统,又提高了经济效益,使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3、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隐藏量大 东北林木的总蓄积量很大,现有林地3700多万公顷,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3,森林覆盖率为30%左右,高出全国16.55%的平均水平,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木材产量大,森林采伐和制材工业也很发达。森林采伐业主要集中
39、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黑龙江是全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份。另外,本区还是“三北”防护林系的重要建设地区。 读图4-2-15,东北林区林地的分布,明确下列问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针叶林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北部山区,另外小兴安岭南部,长白山地也有零星分布。 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的南部及长白山地、辽东丘陵东部。 经济林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中南部和辽东半岛南部沿海地带。 防护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的东侧。 4、草场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兼备 东北地区现有草原面积近300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9.3%,多为森林草甸草原。草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以西和三江平原地区,其中呼伦贝尔草
40、原、科尔沁草原是爱护较好的优良草原之一。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饲料足够,为畜牧业的发展供应了良好的条件。 5、海洋渔业资源 东北地区南临黄海、渤海,海疆宽阔,海岸线绵长,滩涂面积广阔,水产资源丰富,拥有辽东湾和海洋岛两大渔场。东北地区内部还有很多淡水湖泊和水库(呼伦湖、松花湖、镜泊湖、兴凯湖等),可供应淡水养殖的水面达80多万公顷,共有淡水养殖种类100多种,淡水渔业的发展具有肯定的潜力。 (二)社会经济条件发达的农业机械工业 东北地区是我国闻名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历史比较悠久,部门比较齐全,已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学、石油、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与农业相关的工业,如:农业机
41、械、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制糖、造纸、建材和纺织工业都比较发达。而农业机械工业是发展较快的部门。目前,东北地区已初步形成耕作、排水、浇灌机具的制造和修配网络,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东北农业机械化供应了条件,不仅有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还有利于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为建设东北地区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业布局 1、农业布局的发展改变 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其中耕作业占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前,东北地区以旱作杂粮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作物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要以玉米、大豆为主。近几年,由于市场的须要,东北地区的作物结构和农业布局又有所改变: (1)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农田面积扩大,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