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6129000 上传时间:2022-01-30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docx(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第1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材分析与处理】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将课堂最大化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掌握文言词汇,朗读背诵全文,体会本文语言特点,此为教学重点;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创设富有活力的开放型课堂。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达成浅文深教

2、的效果。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主旨,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

3、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板书) (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交流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学生资料展示,走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交流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

4、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第二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 3.、指名读,读出记叙、描写,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视频,听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层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讨。 1、学生交流以往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及明确重点。 教师补充(媒体出示)翻译

5、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号等不翻译,保留。 换-用近义词替换。 补-补充省略成份。 调-倒装句式进行调整。 删-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去掉不翻译。 2、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贴上整理重点。抓住重点字和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 3、学生整理汇报,解决疑难。 4、全文整体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怀美。 1、思考:文中那个字最能体味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苏轼是“闲人”吗? 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找,自己讲,自己归纳,老师点拨。 2、明确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人物胸怀境界美。 教师小结:苏轼看上去真的很闲,无官一身轻,

6、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苏东坡内心深处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我们从苏轼的身上看到了豁达乐观,看到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达观豁达。 3、探究“文人心境”。 补充欧阳修、范仲淹等材料,课外延伸。 (七)拓展迁移,培养胸怀美。 1、展示烦恼清单。可以是学习方面的,与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体态长相方面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清单。 2、讨论:遇到烦恼时,应该如何面对? (八)学生谈体会及疑惑。 (九)教师布置作业并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他的那份豁达乐观如皎洁的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7、!那么当我们面对生活的风雨时该如何呢?请同学们齐读寄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面对风雨坎坷,让我们改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这样,也许我们就会找回人生的坐标,用纯净的笔去书写我们大写的人生! 第2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10.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略 二、展示自学之成果 2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8、: 准确解释: 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 遂至 怀民亦未寝 步于中庭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 流利翻译: 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一句话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明确:“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或“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月下散步”。 三、诵读文章之韵味。 1请一生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味。其他同学作出评价。 2.教师配乐范读,和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3.询问:你听出了苏轼夜游时的心情了吗?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这种情感的句子?(快乐;“欣然起行”。) 4.再请一名学生用欣然的愉悦的语气,再读一遍

9、课文。 5.在朗读中,我们听出了苏轼内心的快乐。的确,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轼最快乐时就是写作之时”,“能使读者快乐是苏东坡作品的一大特点”。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细细品读。 四、品读作者之快乐 1逐字逐句反复品读,细细咀嚼,发现并还原作者蕴藏在文章词语和句子中的快乐。并以批注的形式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 教师示例: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因月色入户而迅即产生的喜悦,以及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你看,他“欣然起行”,一个“起”字和一个“行”字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多么真诚! 2.学生自主品读赏析,然后小组互相启发完善。 3.师生交流,点拨提升。 月色入户 这里

10、的“入”不止是“射入”“照进”,更应该解释为拟人化的“入”“进入”。这个“入”字写出了月色如老友般的善解人意,这个“入”字引发了苏轼无尽的惊喜我本无意见月,月色自“入”我胸怀,不邀而至的月色带来了一份不期而至的快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 “念”写出了苏轼瞬时的沉吟、思量与搜寻,“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兴致勃勃,而从 “念”至“遂”也涌动着一份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但又有谁能和你共赏呢?可是苏轼找到了可以分享无边风月的人,怎能不快乐万分? 追问:苏轼赏月,为什么单单去寻张怀民呢?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中蕴含着至巧至好的快乐,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

11、趣!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静谧画面。 探讨:这里有没有写二人如何“交谈取乐”?为什么? 明确:没有写二人交谈取乐。一为留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最重要的是他们心意相通,会心一笑胜过千言万语,宁静之中更显情味悠悠。 指导朗读:指名读,重读“亦”,体会“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师生对读“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体会二人的默契。 全体朗读记叙部分,体会作者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快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个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蕴藏着令人惊喜的情感波澜:庭院下恰似有一汪澄澈空明的积水,积水中还有纵横交错的藻、荇,仔细一看,那婆娑的阴影原来是竹柏的

12、影子啊!这个波澜,来自苏轼的真实感受,也带动着我们的惊喜。所以这里适宜采用比较的方法体验探究作者的快乐。 探究一,: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细心的你能否发现改动后,我们阅读的感觉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补出了月色,失去了惊喜;“盖”换用“是”,语势变平淡,没有了“沉醉”和“发现”的双重审美快感。 探究二,: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指导朗读原文,读出作者“沉醉美景”与“发现真相”的惊喜。 追问:为什么苏轼没有用

13、语气词? 明确:作者已把心理的波澜寓于这种曲折动人的描写和特殊的行文顺序中,不需加语气词。而且不加语气词,更能体现文言的简洁与韵味。 4.小结:区区85字,竟然蕴含了这么多的快乐: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朋友心意相通的快乐、知己相伴悠闲漫步的快乐以及沉醉月下美景、因错觉而引发的意外的发现的快乐。 五、探寻“闲人”之魅力 1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追问: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美丽的风景时时处处与我们相伴,只是缺少像我和怀民这样的闲人来欣赏,真是可惜啊! 3解读“闲人”之“闲”。 “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闲”仅指

14、“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 明确: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还是面对逆境的“从容”,是超然于劳累的身体生活的“悠闲”,是诗意面对逆境、率性面对生活的“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2 第3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导入:看对联,猜名人:鱼离水面,置半山,滚东坡,如何陆游?这是一副人名对的上联,猜三位宋代名人(王安石、苏轼、陆游)引出课文作者。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苏

15、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字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范读或请学生推荐朗诵好的同学朗读一遍。 三、品: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以及作者复杂的情感 师:同学们知道苏轼的这篇文章在哪里写的吗?预设:黄州。追问:为什么苏轼会到黄州去呢?预设:被贬官。 师:原来苏轼是被贬谪到黄州的,这里老师补充一个背景知识: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新党(支持变法的一派)极为仇视。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摘取苏轼诗文加以曲解,安上了阻挠变法的罪名,关了4个月,差点被杀,因由御史台告发,审理也在御史台,所以史称“乌台诗案”,“乌台”即是“御史台”。后在王安石等人的求情下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问

16、: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了这篇文章,那么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夜游承天寺。(以下赏析课文过程中学生会找到很多句子,在分析句子时把重点字词句的翻译解释渗透在其中) 问:大晚上不睡觉,苏轼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游玩呢? 预设: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色太美了,美到苏轼都已经解衣欲睡了还是高兴地起来去“夜游”。) 问:月色美好确实是“夜游”的绝佳理由,但是月色到处都有,为什么非要去承天寺呢? 预设:“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追问:苏轼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他想到了可以去找张怀民。有人说“他肯定想了很久,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去找张怀民”,对于这样的理解,同学们认同吗

17、? 预设:不认同,从“遂”字可以看出,说明作者去找张怀民是不假思索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和张怀民怎么样?志同道合。 追问:从注释中大家可以找找两人志同道合的证据吗? 预设:第九条注释: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师:是啊,仕途上共同的不顺使得两人惺惺相惜、志趣相投,才能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问:张怀民的表现当得起“志同道合”这四个字吗? 预设:“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个“亦”字准确地传递出了两人“心有灵犀”,不谋而合,说明共同的人生遭际之下的两人确实志同道合。“相与”也可赏析。 板书:见景月美 夜行 师:是啊,两个志同道合的人相遇,自然是“不谋而合”地要赏玩承天寺的月夜美景了。正如文

18、中所说:“相与步于中庭”。那么他们在中庭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呢? 预设:“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先翻译)作者心心念念要去赏玩的承天寺夜景,文中却仅此一句。苏轼是大文豪,他说自己写文章是:“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万斛泉涌”,文字没有逆流成河却只流出那么十几个字的一句话,他真的那么厉害吗,一句话就把承天寺的月夜美景摹写殆尽了吗?究竟这句话好在哪里? 预设:层次一:先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比喻句:“如”,“盖”二字可以看出是比喻。 1.庭下月光如积水;2.竹柏影如藻荇交横。月光如水,生动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竹柏影比作藻荇,突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只有明亮的月光照射之下,才能清

19、晰看到影子,才能可以分明看到“交横”,而非模糊一片。 (引导学生到层次二可以用改句法:改成“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可不可以?) 层次二:使用比喻却不露痕迹(“暗喻”)。好处:作者漫步中庭,一下子“恍惚”了,几乎以为庭中到处都是澄澈的积水,进一步赏玩,又发现水中都是交错的藻荇,进一步说明了庭中遍布积水。再仔细分辨之下方才发现这是竹柏的影子,回过神来,原来前面的积水竟是满庭的月光啊。作者写文章时已经从恍惚中回过神来了,所以虽然省去了本体,但是前面加了一个“如”字,说明并没有积水。读者刚读到此句很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个“如”字,直读到“盖竹柏影也”,才恍然大悟,再回头注意到前面的“如”字!这种恍然大悟之

20、下,更加能体会到承天寺月色的澄澈皎洁、清朗空明,竹柏影的清丽淡雅,这一妙句也成功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写的是“月”却一个“月”字也不出现,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对比:这一写法我们国歌的作词者田汉先生就成功地运用过,他写的戏曲剧本情探中有一句主人公赞叹月色之美的唱词这么写:“喜今宵,浸楼台,月明如水”,其实这句出自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折的一句:“彩云何在,月明如水浸楼台”,西厢记原句直接说“月明如水浸楼台”,直接以水比月,前人已经用过多次,简单而又落入俗套。田汉把句式一颠倒,虽然还是用这个比喻,但是舞台上唱出这句话的时候先出来“喜今宵,浸楼台”,听

21、众很可能一恍惚,楼台为什么会被浸?再接着唱出“月明如水”时一下让观众恍然大悟,月色之美在这样的恍然大悟中就更添一层了!而且句子也推陈出新。 这一对比我们更体会到了苏轼这句话的妙处,其实苏轼“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下面还有一句话:“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啊,“常行于所当行”文意需要,如赤壁赋洋洋洒洒,也是倚马可待。“常止于不可不止”一句话成功地写尽了承天寺夜景,那么多一句也不需要了。苏子的这句话对我们写文章也是很有启发的。 板书:赏月空明 澄澈 师:这真是一个写景妙句啊,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样一个美妙的夜晚,你读懂了苏子的心境了吗?请从文中找出一个体现作者心境的

22、词语。 预设:闲人。追问:真厉害,只凭一个“闲人”,你就读出了苏轼此时的内心世界。你是如何理解这个“闲人”的呢? 预设:悠闲、闲适之人、有闲情逸致的人。 追问:苏子认为自己是悠闲之人,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内心呢? 预设:作者身虽被贬,却并不悲观消沉,仍能悠闲地与好友游寺赏月,陶醉于美景之中,体现作者旷达、乐观、潇洒的人生态度。(或者采用教参: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师补充背景:苏轼面对人生挫折确实心境比较旷达、洒脱,无论遭遇多大的打击,均能积极面对、积极享受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把这三地的贬谪生涯当做自己的功业。确实他在黄州除了写了这篇记承

23、天寺夜游,千古传诵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也作于此时。惠州在广东,属于岭南地区,古代被称南蛮。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被贬到同属岭南的柳州时悲凉地写下了:“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凄怆伤怀。惠州虽然偏远,但是苏轼却发现这里荔枝味美,高兴地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句子,别说一时被贬,哪怕永远住在惠州也愿意!当然命运还在捉弄这位“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林语堂语)”,他最远被贬谪到了海南儋州,那个时候这真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绝对的蛮荒之地,要找个识文断字的都非常困难,文化处于极端未开化的程度。一个大文豪来到了这样一个文化沙漠,他的态度却是:“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

24、生”,苏子在海南大力启蒙教育,开辟学府、自编讲义,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和第一个进士都是他培养出来的,此后海南逐渐开化,人才辈出,单单宋朝就出了12位进士,苏子居功至伟。而所有这些都是他在被贬谪的情况下做的,他实在是“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啊! 师:所以把“闲人”的闲理解为闲情逸致完全没问题,苏轼确实乐观旷达,那么同学们只读出了闲情逸致吗,还有读出其他内容的吗? 预设:“闲”也可以理解为空闲、赋闲,而且文中结尾还加了一个“耳”字,是罢了的意思。苏轼是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空闲之人罢了,他人都是有事情可做,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只有自己是空闲之人,没事可做之人。包含了作者的自我解嘲的意味,贬官而自许“

25、闲人”,表明作者也并未完全释怀,对仕途失意带着一丝淡淡的惆怅、失意和苦闷。(或采用教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师:同学们也许不知道,苏轼被贬黄州仅仅担任了“黄州团练副使”一职。补充宋朝相关背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几百年动荡不休,采取“偃武修文”的政策,重用文官,打压武官。地方的武官根本不能过问地方政事,更何况只是“副”的,当时苏轼一下子从中央高官贬到地方担任武官副职,一下子什么实职都没了,仅仅领一份微薄的俸禄保证基本生活水准而已,据记载,在黄州时苏轼只好精打细算,把每年俸禄分成360份,挂在房梁上,一天用一份。这就是房梁挂钱的故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摔了这么重的

26、一跤,差点送命,苏轼有着一丝惆怅、失意是极为正常的。 师:那么总体上,是旷达还是失意呢? 预设:旷达 板书:“抒怀旷达、乐观” 四、悟 师:学了这篇短文,我们认识了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感受了他的乐观豁达。这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吗? 叫两三个学生谈谈即可! 总结:苏轼一生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一贬再贬,饱尝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让一轮轮圆月照亮他乐观豁达的内心,正如他在赤壁赋中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空明澄澈的月色遇到了苏轼,成就了这篇千古美文。让我们一起试着背诵一遍课文! 五、作

27、业 1.课后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2.阅读余秋雨散文东坡突围。 第4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的】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过程】 一、文导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

28、时。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一般人被贬官的挫折、苦痛和郁闷,我们却只看到夜晚游历快乐和闲适。似乎是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我们不妨来一起耐心寻味。 二、背景资料 三、朗读(听录音),评赏朗读的效果(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疏通文句。 四、整体把握: 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

29、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 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30、“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富有感染力。 6、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作者和朋友的“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31、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7、“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7、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

32、表现得最为突出。 【延伸】: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为何苏轼在被贬后却依旧有此闲情呢? 儒、道、禅的融合 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1037-1101),21岁出蜀进京时,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奋厉有用世之志。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33、。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贬海南,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以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的超越态度、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消解痛苦。 所以苏轼,既执着人生又超然物外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生活情趣和创作活力。故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第5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常州市勤业中学 王庆华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

34、学方法: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文章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

35、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 学生思考,明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 1、丛中蛙鸣不断。 2、村中狗吠鸡鸣。 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

36、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2、看图写景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执教:常州市勤业中学 张丽杰 整理:常州市勤业中学 王庆华 教学设想: 本文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江山多娇”其中的一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年学习的基础,再加上本文文字浅显,因而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工具书的帮助下,自主疏通课文。不求逐词逐句的翻译,要在理解关键词语的基础上,能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意思。 这是一篇意境深远的抒情小品。作者在写景抒情上面有独到匠心,需要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在读的过程中逐渐感悟作者的

37、情感。 课文用一课时完成,分疏通课文、体会意境两个步骤,其中疏通课文是重点。疏通课文的内容包括自由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合作翻译等环节。朗读是这篇课文学习的主要方法,目的是通过读,产生悟。 教学过程: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苏轼的一首有名的借月抒情的词 生:(齐声回答)水调歌头,齐声背诵水调歌头。 师:这是一首借月抒情的词,那么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们说说 生:思念亲人的感情。 师:其中有一句千古名句是 生:(齐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很好,这是写月的千古佳句。苏轼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是他的命运却是多羁坎坷的,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关于苏轼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收集到的资料

38、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 (两个学生介绍苏轼的资料) (这一环节以旧知导入新知,了解作者和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做好学习课文的准备。) 师:好,同学们介绍的很全面,苏轼这样一位中国历史上难得的艺术家,一生却屡遭贬谪,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时候写下来的。下面,请同学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齐声把课文朗读一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生:(齐声朗读课文) 师:读得很流畅,可是缺少一些韵味,作者当时的感情读得还不是很充分,再练习朗读,运用一些朗读技巧把文章的韵味读出来。 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示范朗

39、读一遍。 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师:请坐。哪位同学来对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点评一下。 生1:我觉得刚才他的朗读,有些地方读出了韵味,那种深情款款的,而且当他读到“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时候,既有那种孤单,而且想到了朋友的百感交集的心情。 生2:我觉得他把这篇文章的韵味读出来了,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他就读得很美,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刚才两位同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那么,确实龚洋骅同学读得很好,但是,有两句问句还应该读得更明显一些,“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这两句的升调要读出来。这样,我们根据刚才龚洋骅同学的朗读示范,我们配着音乐,再读课文,把课文

40、的韵味读出来。(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 生:(齐声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环节,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悟课文的目的。在朗读的过程中穿插自由朗读、示范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务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练习朗读,并请学生相互点评,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 师:下面,请同学们借助页下注释或者工具书,小组合作把课文疏通翻译一下。 生:(小组合作疏通课文) 师:请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汇报一下刚才的学习成果。(点名一个学生) 生1:(自荐)公元1083年19月12日的夜晚,我准备脱衣睡觉,月光射入了卧室,我兴奋地起来散步,想想没有可以共同娱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朋友张怀民,张怀民还没有入睡,于

41、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洒满庭院就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草在水中相互交错着遮盖住了松柏倒映在水里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世上缺少像我们这样的不热衷名利而从容流连自然景色的闲散之人罢了。 师:请坐,其他同学对他的翻译如有不同意见请提出来交流或者把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想大家汇报一下。 生2:我们小组的翻译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正准备解衣休息,月光照进屋子,我很高兴的出来漫步在月光下,心想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休息,一起在庭院里散步,月光洒满庭院就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纵横交错着,倒映着竹柏的影子,夜里常有

42、动人的月色,到处都有都有竹柏,只是没有像我们两个流连光景的人罢了。 师:对于这两个小组的翻译,其他小组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3:我觉得“盖竹柏影也”的“盖”不应该是“盖住”的意思,而应该是“原来”的意思。 师:好,有不同的意见,那你为什么说“盖”是“原来”的意思呢? 生3:因为庭院里充满了水,水是清澈透明的,竹柏的影子落在水面上就好象是水中的水草纵横交错。 生4(徐亮):我认为月光照在院子里,作者把这比喻成清澈的积水,水里纵横交错的水草实际上是竹柏的影子,皎洁的月光洒下来,映着竹柏的影子就好象是清澈的水里交错的水草。 师:目前有了几种不同的看法,大家同意谁的说法? 生:(异口同声)徐亮 师:为

43、什么呢? 生5:因为院子里并没有水池,在月光下庭院变的空明像一泓清澈透明的池水,松柏的影子在地面上斑斑驳驳,就好象水里的水草,这里是连用了两个比喻。 师:很好,我们形容月光通常“月光如水”这个词,月光像水一样的清澈透明,庭院里其实没有水,那是皎洁的月光。当然也就没有水草,那是竹柏的倒影。对于这句话的翻译,同学们理解了这两处比喻,也就能够翻译了。其他部分,还有没有疑问? 生6:“欣然起行”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班有位同学的名字正好叫“欣然”,殷欣然请你告诉大家你的名字“欣然“是什么意思? 生(殷欣然):高兴的意思。 师:我们同学的名字大家要记住它的意思了!“欣然起行”就是 生:高兴地起来散步。

44、(这一环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文言文字词句的问题。着重解决关键词的意思。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师:请同学赏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句是写月光美景的? 生:(齐声回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好,请同学们齐声把这句话朗读一边。 生:(齐声朗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作者是如何描绘月景? 生:我觉得作者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月景的。把照在庭院里的月光比做清水,还有竹柏的倒影比喻成水中的水草。 师: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院中的月色清澈无比,然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在此,作者先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好象院子里真有积水,水中真有水草,然后再给我们揭示出是竹柏的影子。这种巧妙的安排,是文章妙趣横生。那么大家一起来找一找,在这几句写月的句子里,有没有一个“月”字啊? 生:没有。 师:没有一个“月”字,但是却无处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