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篇】.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60817739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篇】.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篇】【篇一】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材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学情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教学目标:1、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比除数小。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

2、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约 3 分钟)今天的草莓特别新鲜,我买了一些准备分给大家。你认为怎样分才是最公平的呢?什么是平均分?二、自主学习(约 7 分钟)1、6 个草莓,每人分 2 个,可以分给几人?谁来分一分?2、怎样列算式?3、如果不是 6 个草莓,而是 7 个草莓,每 2 个摆一盘,谁来分一分?怎样列式?4、7 个草莓,每人分2 个不能正好分完,最多只能分给3 人,这余下的 1 个又不够再分给一人,剩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就叫余数,它表示平均分完之后剩余的数。5、带有余数,我们就叫它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三、合作交流(约 10 分钟)

3、1、如果每人分4 个草莓,8 个草莓,9 个草莓?10 个草莓?11 个草莓?12 个草莓?分别可以分给几人?你们会分吗?有没有信心?好,现在咱们就拿起手中的学具代替草莓分一分。2、生动手分。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讲评。4、你能将下面 5 个算式分类吗?84=2(人)94=2(人)1(个)104=2(人)2(个)124=3(人)114=2(人)3(个)5、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四、精讲点拨(约 8 分钟)1、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 6 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除法。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五、测评总结(约 12 分钟)1、达标练习(1)完成课

4、后“做一做”。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2)练习十四第 1 题。(3)()6=5()2、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3、作业布置练习十四第 2 题。【篇二】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目标确定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并结合具体的实例尝试平均分。3、学情分析:“平均分”的概念学生不是很了解,但学生对“每份同样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是很困难,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分一分,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学习目标1、建立“平均

5、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评价设计1、学生尝试分糖活动,完成对目标 1 的评价。2、学生分一分,并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完成对目标2的评价。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二、学习新知1、教学例 1,引入“平均分”。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我们先来分糖。(1)学生用 6 个小表示,尝试分一分。(2)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6、3)汇总分的结果后告诉学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4)让学生再次分一分,这次要求把 6 个糖平均分。2、巩固“平均分”。(1)出示教科书第 8 页“做一做”第 1 题。学生看清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是什么意思?”(2)出示教科书第 8 页“做一做”第 2 题。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让学生用 12 张正方形卡片代替枫叶,摆一摆。摆好后,按要求填空。3、教学例 2,尝试平均分物品。(1)按教科书第 9 页例 2 提出:把 18 个橘子平均分成6 份。(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4)教师归纳平均分

7、的方法:把 15 个橘子平均分成 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4、独立进行平均分。(1)出示教科书第 9 页“做一做”。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独立完成把 10 盒酸奶平均分成 2 份的任务。(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三、巩固练习。1、练习二的第 1 题。(1)回忆:什么中平均分?(2)判断:哪是平均分,并说出自己的想法。2、练习二的第 2 题。动手在线上画圆,然后填空。3、练习二的第 3 题。(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风车”。(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风车平均分成 3 份的任务。(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四、归

8、纳总结。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篇三】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 65、66 页。教材分析:二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直角有了初步的模糊的认识。本节课教材首先呈现三个学生身边的生活物品数学书、黑板、三角板,用红线在物品上描出直角,让学生直观认识直角;通过“比一比,认一认”、“折一折,画一画”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直角锐角钝角的特点,加强对这三种角的认识。教

9、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直观认识直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2、会借助三角板辨认直角、锐角、钝角。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板判断三种角。教学难点:掌握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画法。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卡纸、活动角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图形王国中的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生:角。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角的知识呢?生 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生 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生 3:画角方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

10、边。师:看来角真的是大家的老朋友了。2、课件出示图片。师: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你能找出它们里面藏着的角吗?(学生观察并指认。)课件演示从图中抽离出直角。(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品上描出直角的过程。)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直角。二、探究新知1、认识直角(1)认识直角符号。(2)肢体语言表示直角。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你能想象出直角的样子吗?你能用身体做出直角吗?请学生上台展示。2、判断直角方法一:直观判断直角。方法二:借助三角板辨认。(设计意图:教师重点示范方法,通过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比一比,这是对直接观察的一种验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密性与准确性。)3、找一找直角。师:我们的教室哪里还有直

11、角?说一说。比一比你找到的直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测量,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一样大。)4、用活动角摆直角。5、认识锐角和钝角。师: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6、感受三种角的大小关系。师:如果将这三种角按大小排队,怎么排?(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可以从大到小排列,也可以从小到大排列,最后集体交流。)三、游戏延伸游戏要求:说出老师用活动角变出的角的名字。(1)判断锐角。教师用活动角做出锐角,并逐渐变大,但仍然是锐角。得出:锐角有大有小,但再大都比直角小。(2)判断直角。变出直角,用三角板比一比。得出:直角都是这么大。(3)判断钝角。教师操作,得出结论:钝角有大有小,但再小都比直角大。四、动手操作。1、用纸折出三种角。2、画三种角。(教师示范,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五、总结思考。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六、作业:课本第 66 页第 1、2 题。小 学 二 年 级 下 册 数 学 教 案【3篇】.do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