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教案:圆锥曲线方程结与复习17324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数学教案:圆锥曲线方程结与复习173242.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课 题:小结与复习(一)教学目的:1 通过小结与复习,使同学们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三种曲线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本章所教的各种方法与技巧,尤其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坐标法;并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他们形与数结合的思想、化归的数学思想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3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的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三种曲线的标准方程和图形、性质 教学难点:做好思路分析,引导学生找到解题的落足点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
2、投影仪 内容分析:在学完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知识之后进行必要的小结与复习,可以梳理知识要点,使学生从圆锥曲线这个整体高度来全面认识三种曲线;同时也可以对前面所学的各种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进行归纳整理 所以本节在全章教学中起着复习、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同属于圆锥曲线,它们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推导过程以及简单的几何性质都存在着巨大的相似之处,也有着一定的区别而前面只是它节逐个学完了三种曲线,还缺少对它们归类比较,为了提高水平,使同学们能够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三种曲线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本章介绍使用了较多的思想方法,其中的重点是数形结合的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坐标法等,这
3、些都是培养学生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基础 解析几何是最终能体现运动与变化、对立与统一的思想观点的内容之一 点与坐标、方程与曲线之间的转化与化归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教育素材,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利用,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本小结与复习可分为二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讲解课本上内容,即:一、内容提要;二、学习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二课时则针对本章的训练重点,讲解例题,进行巩固和提高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名 称 椭 圆 双 曲 线 图 象 xOy xOy 定 义 平面内到两定点21,FF的距离的和为常数(大于21FF)的动点的轨迹叫椭圆即aMFMF221 平面内到两定点21,FF的
4、距离的差的绝对值为常数(小于21FF)的动点的轨迹叫双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当 2a2c时,轨迹是椭圆,当 2a=2c时,轨迹是一条线段21FF 当 2a2c时,轨迹不存在 曲线即aMFMF221 当 2a2c时,轨迹是双曲线 当 2a=2c时,轨迹是两条射线 当 2a2c时,轨迹不存在 标 准 方 程 焦点在x轴上时:12222byax 焦点在y轴上时:12222bxay 注:是根据分母的大小来判断焦点在哪一坐标轴上 焦 点 在x轴 上 时:12222byax 焦 点 在y轴 上 时:12222bxay 常数cba,
5、的关 系 222bca,0 ba,a最大,bcbcbc,222bac,0 ac c最大,可以bababa,渐近线 焦点在x轴上时:0byax 焦点在y轴上时:0bxay 抛物线:图形 xyOFl xyOFl 方程)0(22ppxy)0(22ppxy)0(22ppyx)0(22ppyx 焦点)0,2(p)0,2(p)2,0(p)2,0(p 准线 2px 2px 2py 2py 二、章节知识点回顾: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分别是满足某些条件的点的轨迹,由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它们的标准方程,并通过分析标准方程研究这三种曲线的几何性质 xyOFlxyOFl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
6、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1椭圆定义:在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定长(定长大于两定点间的距离)的动点的轨迹 2椭圆的标准方程:12222byax,12222bxay(0 ba)3椭圆的性质:由椭圆方程12222byax(0 ba)(1)范围:axa,byb,椭圆落在byax,组成的矩形中(2)对称性:图象关于y轴对称图象关于x轴对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原点叫椭圆的对称中心,简称中心x轴、y轴叫椭圆的对称轴从椭圆的方程中直接可以看出它的范围,对称的截距(3)顶点:椭圆和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椭圆的顶点 椭圆共有四个顶点:)0,(),0,(2aAaA,),0(),0(2bBbB加两焦点
7、)0,(),0,(21cFcF 共有六个特殊点21AA叫椭圆的长轴,21BB叫椭圆的短轴长分别为ba 2,2 ba,分别为椭圆的长半轴长和短半轴长椭圆的顶点即为椭圆与对称轴的交点 (4)离心率:椭圆焦距与长轴长之比ace 2)(1abe10 e 椭圆形状与e的关系:0,0ce,椭圆变圆,直至成为极限位置圆,此时也可认为圆为椭圆在0e时的特例,1ace椭圆变扁,直至成为极限位置线段21FF,此时也可认为圆为椭圆在1e时的特例 4 椭圆的第二定义:一动点到定点的距离和它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一个)1,0(内常数e,那么这个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其中定点叫做焦点,定直线叫做准线,常数e就是离心率 椭圆的
8、第二定义与第一定义是等价的,它是椭圆两种不同的定义方式 5椭圆的准线方程 对于12222byax,左准线caxl21:;右准线caxl22:对于12222bxay,下准线cayl21:;上准线cayl22:焦点到准线的距离cbccaccap2222(焦参数)椭圆的准线方程有两条,这两条准线在椭圆外部,与短轴平行,且关于短轴对称 6椭圆的焦半径公式:(左焦半径)01exar,(右焦半径)02exar,其中e是离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心率 焦点在 y 轴上的椭圆的焦半径公式:0201eyaMFeyaMF(其中21,FF分别
9、是椭圆的下上焦点)焦半径公式的两种形式的区别只和焦点的左右有关,而与点在左在右无关 可以记为:左加右减,上减下加 7 椭圆的参数方程)(sincos为参数byax 8双曲线的定义:平面内到两定点21,FF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为常数(小于21FF)的动点的轨迹叫双曲线 即aMFMF221 这两个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焦距 在同样的差下,两定点间距离较长,则所画出的双曲线的开口较开阔(两条平行线)两定点间距离较短(大于定差),则所画出的双曲线的开口较狭窄(两条射线)双曲线的形状与两定点间距离、定差有关 9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特点:(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有焦点在 x 轴上和焦点 y 轴
10、上两种:焦点在x轴上时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12222byax(0a,0b);焦点在y轴上时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12222bxay(0a,0b)(2)cba,有关系式222bac成立,且0,0,0cba 其中 a 与 b 的大小关系:可以为bababa,10 焦点的位置:从椭圆的标准方程不难看出椭圆的焦点位置可由方程中含字母2x、2y项的分母的大小来确定,分母大的项对应的字母所在的轴就是焦点所在的轴而双曲线是根据项的正负来判断焦点所在的位置,即2x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在x轴上;2y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在y轴上 11双曲线的几何性质:(1)范围、对称性 由标准方程12222byax,从横的
11、方向来看,直线 x=-a,x=a 之间没有图象,从纵的方向来看,随着 x 的增大,y 的绝对值也无限增大,所以曲线在纵方向上可无限伸展,不像椭圆那样是封闭曲线双曲线不封闭,但仍称其对称中心为双曲线的中心 (2)顶点 顶点:0,),0,(21aAaA,特殊点:bBbB,0),0(21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实轴:21AA长为 2a,a 叫做半实轴长虚轴:21BB长为 2b,b 叫做虚半轴长 双曲线只有两个顶点,而椭圆则有四个顶点,这是两者的又一差异(3)渐近线 过双曲线12222byax的渐近线xaby(0byax)(4
12、)离心率 双曲线的焦距与实轴长的比acace22,叫做双曲线的离心率范围:1e 双曲线形状与 e 的关系:1122222eacaacabk,e 越大,即渐近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就大,这是双曲线的形状就从扁狭逐渐变得开阔由此可知,双曲线的离心率越大,它的开口就越阔 12等轴双曲线 定义:实轴和虚轴等长的双曲线叫做等轴双曲线,这样的双曲线叫做等轴双曲线 等轴双曲线的性质:(1)渐近线方程为:xy;(2)渐近线互相垂直;(3)离心率2e 13共渐近线的双曲线系 如果已知一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xaby)0(kxkakb,那么此双曲线方程就一定是:)0(1)()(2222kkbykax或写成2222byax
13、 14共轭双曲线 以已知双曲线的实轴为虚轴,虚轴为实轴,这样得到的双曲线称为原双曲线的共轭双曲线 区别:三量 a,b,c 中 a,b 不同(互换)c 相同共用一对渐近线 双曲线和它的共轭双曲线的焦点在同一圆上确定双曲线的共轭双曲线的方法:将 1 变为-1 15 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到定点 F 的距离与到定直线l的距离之比为常数)0(acace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 其中,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定直线叫做双曲线的准线 常数 e是双曲线的离心率 16双曲线的准线方程:对于12222byax来说,相对于左焦点)0,(1cF 对应着左准线caxl21:,相对于右焦点)0,(2cF对应着右准线caxl22:;
14、焦点到准线的距离cbp2(也叫焦参数)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对于12222bxay来说,相对于上焦点),0(1cF对应着上准线cayl21:;相对于下焦点),0(2cF对应着下准线cayl22:17 双曲线的焦半径 定义:双曲线上任意一点 M 与双曲线焦点21,FF的连线段,叫做双曲线的焦半径 焦点在 x 轴上的双曲线的焦半径公式:焦点在 y 轴上的双曲线的焦半径公式:0201eyaMFeyaMF (其中21,FF分别是双曲线的下上焦点)18双曲线的焦点弦:定义:过焦点的直线割双曲线所成的相交弦 焦点弦公式:当双曲线焦
15、点在 x 轴上时,过左焦点与左支交于两点时:)(221xxeaAB 过右焦点与右支交于两点时:)(221xxeaAB 当双曲线焦点在 y 轴上时,过左焦点与左支交于两点时:)(221yyeaAB 过右焦点与右支交于两点时:)(221yyeaAB 19双曲线的通径:定义:过焦点且垂直于对称轴的相交弦 abd22 20 抛物线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 F 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定点 F 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21抛物线的准线方程:(1)0(22ppxy,焦点:)0,2(p,准线l:2px(2)0(22ppyx,焦点:)2,0(p,准线l:2py(3)0(2
16、2ppxy,焦点:)0,2(p,准线l:2px (4)0(22ppyx,焦点:)2,0(p,准线l:2py 相同点:(1)抛物线都过原点;(2)对称轴为坐标轴;(3)准线都与对称轴垂直,垂足与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焦点在对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 它们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一次项系数绝对值的41,即242pp 不同点:(1)图形关于 X 轴对称时,X 为一次项,Y 为二次项,方程右端为px2、左端为2y;图形关于 Y 轴对称时,X 为二次项,Y 为一次项,方程右端为py2,左端为2x (2)开口方向在 X 轴(或 Y 轴)正向时
17、,焦点在 X 轴(或 Y 轴)的正半轴上,方程右端取正号;开口在 X 轴(或 Y 轴)负向时,焦点在 X 轴(或 Y 轴)负半轴时,方程右端取负号 2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1)范围 因为 p0,由方程022ppxy可知,这条抛物线上的点 M 的坐标(x,y)满足不等式 x0,所以这条抛物线在 y 轴的右侧;当 x 的值增大时,|y|也增大,这说明抛物线向右上方和右下方无限延伸(2)对称性 以y 代 y,方程022ppxy不变,所以这条抛物线关于 x 轴对称,我们把抛物线的对称轴叫做抛物线的轴(3)顶点 抛物线和它的轴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 在方程022ppxy中,当 y=0 时,x=0,因此抛物
18、线022ppxy的顶点就是坐标原点(4)离心率 抛物线上的点M与焦点的距离和它到准线的距离的比,叫做抛物线的离心率,用e表示 由抛物线的定义可知,e=1 23 抛物线的焦半径公式:抛物线)0(22ppxy,0022xppxPF 抛物线)0(22ppxy,0022xppxPF 抛物线)0(22ppyx,0022yppyPF 抛物线)0(22ppyx,0022yppyPF 24直线与抛物线:(1)位置关系:相交(两个公共点或一个公共点);相离(无公共点);相切(一个公共点)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将bkxyl:代入0:22F
19、EyDxCyAxC,消去 y,得到 关于 x 的二次方程02cbxax (*)若0,相交;0,相切;0,相离 综上,得:联立pxybkxy22,得关于 x 的方程02cbxax 当0a(二次项系数为零),唯一一个公共点(交点)当0a,则 若0,两个公共点(交点)0,一个公共点(切点)0,无公共点 (相离)(2)相交弦长:弦长公式:21kad,(3)焦点弦公式:抛物线)0(22ppxy,)(21xxpAB 抛物线)0(22ppxy,)(21xxpAB 抛物线)0(22ppyx,)(21yypAB 抛物线)0(22ppyx,)(21yypAB(4)通径:定义:过焦点且垂直于对称轴的相交弦 通径:pd2(5)若已知过焦点的直线倾斜角 则pxypxky2)2(20222pykpy221212pyykpyy(6)常用结论:pxypxky2)2(20222pykpy和04)2(22222pkxppkxk 221pyy和421pxx 25抛物线)0(22ppxy的参数方程:222ptyptx(t 为参数)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三、板书设计(略)四、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