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识点归纳--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57751308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4.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识点归纳--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识点归纳--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识点归纳--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识点归纳--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官员选拔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禄制);依据:血缘;贵族世袭;2、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军功爵制)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4、西汉汉武帝:察举制(官吏察访)(1)含义:地方官吏考察举荐当地人才给中央,被举者通过考试后中央予以任用。(2)选官形式:自下而上(3)概况:分常科、特科;常科: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4)依据:德才(5)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

2、了大量人才;后期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干扰了人才选拔(6)征辟制:汉代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含义: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选官形式:自上而下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魏王曹丕开始推行;隋朝废除(1)选官标准:初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后来只看重家世(2)内容:在各州、郡 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 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3)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

3、强了中央集权;后期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二)官员考核:1、秦汉:上计制(上计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依据)2、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多流于形式(三)监察:1、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郡)2、西汉(汉武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十三州部,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东汉末演变为一级行政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官员选拔:科举制(隋清;考试)1、背景: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政治:统治者抑制士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寒门

4、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2、内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3、发展:(1)形成:隋朝;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继承和发展: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3)进一步发展完善:宋朝取士不问家世,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考试科目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注重真才实学。实行锁院制度(封闭命题考官)、糊名法

5、(弥封或封弥)和誊录制度(雇人重新誊录考卷)制度。南北分卷制度(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经济重心南移)(4)鼎盛、僵化:明朝;明清八股取士束缚人的思想(5)废除:1905年(清末)4、意义:相对公平,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5、局限性: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才轻品,造成一些官员素质低下(二)官员考核1、隋唐:官员考核归尚书省吏部;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2、宋朝:制定严格标准考核官员(三)监察1、隋唐:最高监察机构:

6、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唐朝地方:道(监察区,后演变为一级行政区)2、宋朝(1)中央:御史台;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谏官议事权,谏官拥有御史监察权)(2)地方:路(监察区,后演变为一级行政区);四监司;通判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元朝: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1313年恢复科举制(延祐复科);时断时续,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不高(二)明清: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思想1、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贡士”;殿试: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

7、贡士通过者为“进士”2、官员考核:(1)明朝:考满、考察;A.考满: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B.考察:朝觐考察(外地官员,三年一次);京察(京官,六年一次);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2)清朝:考课(京察:京官;大计:外省文官)3、监察御史和给事中是正七品官员,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1)元朝: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2)明清:科道(都察院、六科)A.明朝: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

8、疏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地方:提刑按察使司B.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趋势: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体现公平、公开、客观原则中国古代监察制度1、特点:组织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以轻制重;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选拔严格,文化素养要求高;重奖重罚2、评价:(1)积极: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2)消极:专制制度本身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权力,不能杜绝官僚队伍腐败和低效现象第6课 西方的文

9、官制度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1、西方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1)中古时期:恩赐制;西欧社会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随着国王权力的扩大,需要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国王往往挑选自己的亲信处理这些事务,并赐予他们官职;官员只为国王和权贵服务,类似于仆从。(2)1718世纪:个人恩惠制(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将官职作为礼品或商品私相授受,导致营私舞弊、卖官鬻爵等政治乱象频发)(3)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政党分肥制”(执政党会把官职分给党内同僚,平民也可以进入政府任职。一旦内阁重组或执政党更换,就要更换大批政府官员。由于任期有限,新上台的官员急于为自己谋取

10、利益)个人恩惠制和“政党分肥制”造成腐败泛滥,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2、工业革命推动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和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3、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高效的官员录用制度4、启蒙思想的影响5、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1、英国: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870年,19世纪中后期)(1)18世纪初,为了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大臣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下院议员(2)19世纪初,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

11、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3)1854年,英国两名官员提出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奠定了后来文官制度的基础。(4)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5)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了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的基本条件,对录用文官的制度进行完善,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2、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美国:1883年,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二战后,法国、德国、日本等国文官制度最终建立三、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12、和影响1、特点:(1)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录用都必须经过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成绩优异者优先得到录用)(2)政治中立、工作隐名(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对政策的正确与否负政治责任,文官必须忠实执行政策。在政务官的领导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得公开向政务官提出忠告或建议,一切主要责任,包括功过褒贬,都由政务官承担)(3)职务常任、论功晋升(和政务官的任期制不同,文官只要无严重过错,便可终身任职。同时,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2、影响:(1)积极: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的事务官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

13、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吸引了大批高素质人才进入政府管理队伍,有利于官员管理的法制化和专业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局限: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文官层次增多,项目层层报批,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1、科举制的变化:教育近代化(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科举制的公平性受到冲击;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科举制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推动

14、(2)过程: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幼儿园);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科举制度被废除。(3)废除科举制意义:促进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推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选官制度的变革:教育近代化(1)背景:科举制度的变化;清末新政的推动(2)内容:改革官制: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外交近

15、代化),新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适应近代化的需求);更新选官制度: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子官阶”。(3)学堂选官制度:设立: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4)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

16、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5)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1)十分重视官员选拔制度,特别是文官选拔制度的建设,出台了官员选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这些法规草案都是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制定的。(2)孙中山认为,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时,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3)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

17、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2、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北京(1)选拔官员方式:考试和甄别(2)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3)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4)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各举行过两届,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也举行过数届。(5)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甄别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

18、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目的)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正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1)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特点)(3)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4)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19、(5)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6)评价:尽管有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对一般在职人员,国民政府也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内容: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2)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3)后来,我国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4)改革开放后:

20、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体、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坚持贯彻中国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工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2、公务员制度(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

21、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2)进程:1993 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3)意义: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1、区别: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2、异同点:(1)同:坚持依法管理原则;坚持功绩制原则;坚持公平竞争原则;注重权益保障;实行分类管理(2)异:中国公务员制度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建立公务员制度的目的是要为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制度保障;西方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中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人事工作的指导;西方文官与党派脱钩,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中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不搞多党轮流执政;西方文官制度强调政务官的政治化与事务官的职业化,相互之间不能转任;中国公务员强调服务于民的宗旨;西方文官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同政府的关系是雇员与雇主的关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