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市教委印发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沪教委科20121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各高等学校、区县教育局、直属单位,有关委、局、控股(集团)公司:现将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附件: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二一二年一月五日附件: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内容,有效推进上海教育信息化建设,现制订上海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一、“十一五”
2、期间上海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一五”期间,上海教育信息化工作围绕上海教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初步建立了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高效便捷、服务于教育的信息化体系。(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学校信息化环境不断优化经过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本市教育信息化全面发展,在上海教科网和“校校通”网络的基础上基本构建完成上海教育城域网。上海教科网成为全国教育领域第一个以万兆双环为主干的IPv4/IPv6双栈城域网,接入全市高校、部分区县和其它教育单位共70余家;建成百兆互联的“校校通”主干网,下连各区县级“校校通”网络,覆盖本市全部中小学、幼儿园,其中部分区县级“校
3、校通”实现光纤高速互联。数字校园日益普及,学校信息化环境不断优化。高校校园网络主干带宽普遍升级到千兆甚至万兆,无线覆盖范围逐年扩大,上海教科网出口流量逐年增长,2006年最大出流量为3760Mbps,2010年增长到14360Mbps;全市90%以上的中小学及幼儿园实现宽带接入,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备不断规范;通过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环境设施建设,农村学校普遍拥有计算机专用教室,教学场所普遍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二)数字资源逐步积累,上海教育资源库不断丰富经过各级各类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初步形成上海市现代化教育资源体系。高校数字图书馆、课程中心、虚拟实验室等建设十分普遍;所有区县都建立教育资
4、源中心,60%以上的中小学拥有自建的数字教学资源。上海教育资源库建设覆盖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总容量超过12TB,通过互联网、卫星、IPTV/数字电视等通道为本市、长三角及四川、云南、新疆等中西部地区提供服务,注册学习人数近200万,访问量达2.4亿次,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教育资源库。(三)应用领域日趋广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上海市注重整体推进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领域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学前教育以“园园通”管理
5、平台为抓手,所有公办幼儿园纳入该集约化平台统一管理;中小学教育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重点,形成一批在实际教学中广泛应用的电子白板和虚拟实验室;职业教育以数字化校园在线应用为基础,基本完成电子政务平台和在线教学服务平台的建设;高等教育通过推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强化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终身教育通过卫星传播网、宽带互联网和教学辅导系统“三合一”的教育平台,形成覆盖全市并面向市民的市、区县(行业)、街道乡镇三级架构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四)信息素养逐步提升,信息化管理不断规范各区县制订了学生、教师和干部的信息素养培养测评方案,积极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并依托信息技术建设教育科研协作平
6、台,提升师生创新能力。全市80%的教师完成教育部教育信息技术能力中级培训;近30%的学校通过区县级教育科研协作平台开展网络教研等活动;中小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式学习。开展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支撑信息化管理工作。基本完成“全国教育电子文件和信息交换系统(即Edoasoft系统)”建设,基本实现上海市教委与区县教育局、高校及直属单位的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基本完成“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市中小学校基于单体建筑物的校舍信息电子档案数据库。二、上海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经过十多年建设,上海教育信息化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与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
7、0年)和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且随着应用的深入,新的需求不断出现。(一)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与应用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存在带宽偏低、访问速度慢、网络设备更新滞后等问题。上海教育城域网与网络运营商之间尚未实现高速互联。网络攻击、病毒入侵、有害信息传播等信息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亟待加强。(二)教育资源的应用和共享有待加强教育资源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其建设与日益增长需求之间的脱节日益明显,重复建设、使用率低、缺乏共享、维护困难等问题普遍存在。教育资源建设难以与教育教学内容实现同步更新,不能有效
8、地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优质资源的积累与融合缺乏制度的保障和扶持,优质资源的示范和引领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展示,分布在各教育单位的教育资源无法实现有效的整合与共享。(三)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性不足目前,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力度还不够。在全市层面,尽管信息技术设备已经配备到所有教育教学环节中,但使用效果并不明显,教育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探索的内生动力不足。(四)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完善随着本市教育信息化应用范围的扩大,管理体制略显滞后,教育信息化工作缺少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信息孤岛”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缺少政
9、策指导、规范引领、特色扶持,各教育单位之间缺乏互通共享机制,教育领域信息无法全方位衔接。三、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随着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受教育者对多元化、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不断增加,上海教育信息化既面临着新的挑战也存在着新的机遇。(一)教育公平对教育信息化提出新需求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缩小教育信息化的城郊差距和校际差别,合理部署全市教育资源和信息化设施,推动市级、区级、校级资源和部属、市属、民办教育资源之间(特别是优质资源)的整合共享,以及如何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资
10、源的统筹管理、优化配置和共建共享等,对教育信息化提出新需求。(二)人才培养对教育信息化提出新挑战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教育信息化是推动终身教育、实现个性化学习,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必要手段。如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各种限制条件,拓展学习渠道,创新学习方法,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受教育者随时随地进行高质量、有指导的学习,对教育信息化提出新挑战。(三)教育教学改革对教育信息化提出新课题教育信息化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推手。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创新学习模式和途径,推动课程教学与
11、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开放、互动、共享的教育模式,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教育信息化提出新课题。(四)信息技术发展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新机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和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教育理念逐步发生变化,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不断丰富。如何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熟模式,使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泛在学习成为可能,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四、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面向一线、提升服务、加强统筹、优化基础”为原则,深入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的有效融合,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整体部署教育信息化内涵发展的根本任务,积极构筑符合教
12、育现代化要求的信息化学习环境。面向一线:以应用需求为驱动,推进教育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教育信息化与学校内在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深入挖掘和调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生动力。提升服务: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结合信息化管理的特点,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构筑便捷灵活、泛在共享、协同配合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提升教育决策与服务水平。加强统筹:统筹整体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重点,坚持分类指导,鼓励形成特色,推动共享应用,有效融合各级各类教育平台,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优化基础:优化整合上海教科网和“校校通”网络,进一步保障各教育单位之间的互联互通,构筑高速可靠
13、、安全绿色、开放共享、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二)建设目标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的要求,上海教育信息化将争取到2015年,实现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全面覆盖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各级各类教育单位基本实现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的信息化环境构筑,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度应用,为每一个受教育者营造“老师总在我身边”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五、上海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题,把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索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的创
14、新、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和应用能力、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水平作为主要任务,构筑实用便捷和助推教育改革的信息化环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一)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系统规划上海教育城域网的整体架构,以升级改造上海教科网和“校校通”网络为基础,加快上海教育光网基础设施、统一出口、数据中心和无线网络建设,构筑高速可靠、绿色安全、开放共享、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环境。各区县要加大对区域内教育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区域内教育单位的高速互联。同时注重上海教育城域网安全防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级教育网络的运行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到2015年,上海教育城域网达到主干带宽十万兆,对所有高校校园网具有
15、万兆接入能力,对全部区县级“校校通”网络实现万兆接入。(二)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以上海学习网建设为基础,加快各级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构建优质教育资源目录和交换中心,有效融合各级各类学习平台和服务,推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积累、融合、共享和服务,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推动各类资源共享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到2015年,形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质量优良、使用便捷和共建共享的上海教育资源综合体系。(三)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以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为抓手,探索以教材数字化、资源网络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
16、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新模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体制的全面融合,形成一批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到2015年,90%以上的课堂教学能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或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开展。(四)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和应用能力以发展信息化技能、提高信息化学习能力为目标,全面深入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推进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和有效学习能力。到2015年,针对性培训的覆盖面达到90%以上,95%以上的教师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90%的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研
17、究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五)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实现教育管理电子化、管理过程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到2015年,初步建成百万能级的市民终身学习档案、终身电子学籍卡和学分银行系统。六、重点示范项目(一)上海教育城域网提升项目1.建设目标以信息化应用需求为导向,结合上海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以上海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和上海“校校通”网络升级改造为核心,统筹建设能够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上海教育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环境,达到高速可用、安全可靠、可信共享、泛在开放、绿色创新、持续发展的水平,为上海市教育信
18、息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建设内容结合上海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管线及光缆资源,与多方合作,构建上海教育光网。在此基础上,建设万兆至十万兆能级的上海教育城域网内外环网,并在若干节点上实施内外环网的万兆互联,构建万兆以上带宽互联、IPv4/IPv6双栈、无单点/单线故障、运行稳定、支持多网络应用的上海教育城域网网络及其管理系统;加快上海教育无线局域网覆盖建设,构建上海教育城域网校园无线覆盖系统,实现校园行政办公、教学实训等重点场所覆盖率超过80%,平均接入能力达十兆;依托多方资源,构建上海教育城域网新的统一出口和云计算数据中心,完成上海教育城域网的通信枢纽和功能设施建设。结合上海
19、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上海教育城域网安全防御体系,在所有高校、各区县、直属教育单位进行部署,监控教育网络的安全情况并实时报警,依托运维体系快速反应、解决问题,保证上海教育城域网的安全运行;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完善管理技术手段,制订全市教育系统统一的网络运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一系列技术保障措施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集中式网络监测管理中心与分布式运维中心相结合的运维体系。(二)上海学习网建设项目1.建设目标通过技术融合各类学习平台,形成多方参与的市民教育学习网络和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全网智能搜索、终身学习档案等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构建上海终身学习云服务平台。以上海学习网为依托
20、,建立面向市民的教育学分互认和转换机制、学分银行系统等,完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以上海学习网应用为基础,加快面向市民开放的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融合,形成优质教育资源目录和交换中心,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和再生的可持续发展机制。2.建设内容以云计算技术为核心建设上海学习网,构筑能够提供百万级学习者访问的上海终身学习云服务平台。通过融合各类网站、平台、业务应用中的教育学习内容,形成上海学习网基础。建设多网合一的终身学习云应用系统、支持服务系统,为市民提供满足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以及个性化自主学习等需求的多模式远程学习服务。依托学分银行和终身学习档案系统,实现市民教育学分的积累与转换,支持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
21、认和衔接。整合和建设覆盖各级各类面向市民的优质学习资源中心,推进数字化优质资源的整合共享与社会开放,为市民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学习资源开放服务,使市民通过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卫星、移动终端等多个渠道快速访问学习资源。积极开展覆盖全市的规模化应用推广,定期开展不同主题、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应用活动,促进学习、交流和展示,扩大上海学习网的影响力,有效促进上海学习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教育共享服务平台建设项目1.建设目标建立上海教育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服务于上海教育系统内涵建设发展的需要,建设示范性的跨校跨区共享协作应用,实现对各类教育单位及全社会开放的教育共享服务的支持。推进上海教育电子
22、政务应用发展,完成上海市教育公共数据交换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教育评估、学籍管理、后勤服务、校园安全等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2.建设内容建设上海高校课程资源跨校共享平台,创新资源共享、资源评价、资源应用统计、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机制;制订上海市教育数据交换标准,构建上海市教育公共数据交换平台,逐步构建上海教育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教育统计、教育研究、信息公开、资源共享等各类教育应用提供支持服务。完善上海教育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及部署实施标准,以各教育单位内部统一身份认证为可信基础源,建立上海市教育系统的可信共享协作管理平台;指导各教育单位建设无线校园网,基于统一身份认证机制让更多的无线资源发挥作用,起到
23、示范作用;全面完成对全市中小学生的电子学籍卡覆盖工程,构建上海市学生终身电子学籍卡应用平台;提高教育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构建上海市教育评估数据平台;提升教育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和政府办公效率,实施上海市教委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升级改造工程;推动高校后勤管理与校园安全工作信息化建设,确保校园平稳运行。(四)基于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项目1.建设目标通过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课程改革,创设新型的教与学模式,打造“数字课堂、温馨课堂、情趣课堂、有效课堂”,以及云教育互动学习平台。通过学生终端设备在课内、外的应用,逐步减少纸质教材,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
24、生自主、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学习。2.建设内容引导和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共同探索和试点数字化的课程环境,采用“教育内容+移动终端+服务平台”的整体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环境,优化数字化教育装备,开发移动终端设备应用平台,构建互动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制定体系标准及数字资源的版权保护机制。创建和引进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从教与学模式、评价方式、课程建设等多方面提炼特色应用,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进一步研究项目推进的策略与机制,形成整体推进方案,分学段建设学生数字化环境的课程资源,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五)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建设项目1.建设目标以“让大学生在网上充分享受现实校园生活的乐趣”为
25、建设目标,紧跟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有机融合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不断强化易班服务功能,提升大学生使用黏度,把思想教育融入到真切的网络服务中,达到“外在体现是服务”、“内在功效是教育”的建设效果;坚持“市校共建”,鼓励支持高校开展自我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高校易班;加强队伍支撑,组建一支核心专业团队与高校共建团队相结合的多元化建设队伍;力争利用3至5年时间,实现对上海高校大学生的全覆盖。2.建设内容出台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建设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整体提升用户体验: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开发应用功能,建设“移动”易班;搭建支持高校自建的标准化平台、高校应用组
26、件库、跨校认证系统,建设“兼容”易班;开展易班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异地数据灾备,建设“安全”易班;构架基于“虚拟化”和“云存储”理念的服务器和存储机群,形成统一、高效、节能的分布式计算和存储环境,建设“低碳”易班;立足开发区别于社会网站的个性化应用,发挥易班优势,开发网上报告厅、校友留驻易班等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应用,建设“特色”易班。发挥教育系统人才优势,坚持“共建”原则,构建支撑易班建设的运行体系和建设队伍,形成由“市校共建”的运行体系;形成专业团队承担核心建设任务、辅导员和教师积极参与、学生骨干主体建设、专家委员会提供咨询建议、公众评议团出谋划策的多元化建设队伍。(六)创新实验实训中心建
27、设项目1.建设目标建设创新实验实训中心,帮助和促进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为全市所有阶段学生参与创新实验、技能提升等竞赛活动提供平台,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实验实训项目。2.建设内容建设基于视频传输、混合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创新实验实训中心,建设虚拟实验实训应用服务平台,包括辅助教学、视频教学、数字展示和互动虚拟实验实训等子系统。通过视频组播技术和虚拟实验实训室技术提供远程实验实训指导和教学服务,按学科创建虚拟实验室系统,按专业创建虚拟实训室系统,面向全市各中小学、中职和高等院校开放。(七)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提升项目1.建设目标全面完成教育部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建设要求,提升全体教师信息化素养
28、和应用能力,使之与上海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教育信息化要求相适应。搭建真正满足教师教研需求、功能强大的网络教研平台,通过平台运营形成网络教研活动的组织管理机制,网络教研平台的支持服务体系及网络教研评价体系,使网络教研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2.建设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适应各学科教师、教育管理者、信息技术服务三类人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学习与管理平台,使教师了解和掌握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理念、策略和方法,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开展基于网络的教研理论与实践,完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教研员和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在线沟通;通过网络教研平台的应用推广,提取各学
29、科成功案例,建立网络教研活动的组织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八)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项目1.建设目标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无线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在2013年高考前,按教育部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分批启动,陆续建立安全、可信、实时、高效的国家教育考试指挥监控体系和标准化考点,加强考试过程的管理,给考生创造一个安全、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全面提高国家教育考试管理水平、指挥能力和服务质量。2.建设内容根据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规范要求,建设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标准化考点的信息化建设包括:配备必要的应急通讯设备;可发布统一考试指令的设备;考生进入考场的身份检查(身份验证)设备及随身携带物品
30、等的检查措施(金属探测设备);防止干扰考试正常进行的信号阻断设施(手机信号屏蔽仪、无线电屏蔽仪等);机房建设配备的内容:机房环境配置(防雷接地、防火防护、温湿度控制、静电地板)、UPS稳压电源系统、各个分机房光缆链路及冗余、安全认证和安全防火设备、出口带宽和流量控制。配备符合国家教育考试网上巡查系统视频标准技术规范的网上巡查设备,并实现通过网络将图像传送至上级教育考试机构;存放试卷的保密室,设置的考场、考试工作所需的办公室等场所必须符合建设部门有关建筑要求;对试卷保密室实施24小时不间断电子巡查录像;建立一套标准化考试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配备一支规范的考试管理和服务队伍。(九)上海市学生事务
31、信息化建设项目1.建设目标坚持整体化规划、集约化建设、系统化管理的原则,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安全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为基础,以面向学生服务为宗旨,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逐步推进上海高校和中职校的学籍学历、学生资助、毕业生就业等业务的信息化应用。2.建设内容推进上海市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总体建设框架为“2+8+2”模式,即:2个服务网站,8个管理平台和2个技术平台。总体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所有相关平台的软件和硬件系统的建设开发、实施部署和升级维护任务。两个服务网站包括: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门户网站和Firstjob网站(就业信息网),八大管理平台包括:学生激活平台、用人单位管理服务平台、高校学籍学历管理平
32、台、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平台、高校就业管理平台、中职信息资源库、内部办公管理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两大技术平台包括:身份认证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十)高校节能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1.建设目标建立和完善上海高校节能监管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学校能源管理与节能考核的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全面提升高校节能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2.建设内容建设“一个平台”,完善“六项机制”。“一个平台”即:节能监测信息化公共平台,实现对高校用能的实时监测、远程传输、分项计量、分类指导、分析预警和优化配置;“六项机制”即:以信息化公共平台为支撑,实现学校能源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能耗定额、节能考核、公共服务
33、(信息共享)六项工作机制。通过实时采集、远程传输、动态管理的校园能源管理平台,为实施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奠定基础,为客观评价校园节能效果、建立完善的节能管理机制和制定有效的节能对策提供基础依据,为可持续校园建设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数据支撑,为节能宣传、节能管理制度、能源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条件和支持,加快推进上海高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七、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的信息化组织建设,明确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职能定位,建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和统筹规划,理顺各级管理部门与信息化管理机构间关系,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实行科学决策和
34、民主管理。(二)制度保障完善各类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及信息化工作绩效评价制度,建立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把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和标准化评审有机整合,提升督导评估效能,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纳入教育机构的评估范围,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推动标准应用与示范,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引导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应用和推广,保障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规范发展。(三)人员保障根据各级各类教育单位的规模,明确教育信息化队伍的配备标准、岗位设定和职称序列,建立多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保证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发展软课题研究,建立起一支经验丰富、高素质、人员相对稳定的技术队伍,实现“部属、市属、民办”和“市、区(县)、学校”的三级服务体系与保障机制。(四)经费保障各级各类教育单位要进一步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保障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经费,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应用系统和资源开发的投入比重,持续发展。要采用多种资金筹措方式,引入竞争机制,鼓励企业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五)技术保障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研发体系,强化教育信息化的产业支撑,规范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安全技术防范,保障管理、教学和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