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概述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1.认识自己美国心理学的鼻祖詹姆斯:将自我置于心理学研究的中心位置;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前沿课题和核心内容。2.认识他人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了解对方;从所处的情景出发了解对方; (三)认识他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a)从对方的特质出发人格心理学b)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有什么样的表现社会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四) 认识社会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人们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以及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可能反映,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五) 认识生活的价值
2、KeneomM.Sheldon等人提出的生活意义:1)能够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决定;2)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3)关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而不是孤军奋战;4)自尊,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a)巴伦、伯恩:探讨个体在社会情境中思想和行为的本质及原因的科学。b)侯玉波: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a)关于社会行为的常识给我们的往往是不一致的、不清楚的画面。b)社会心理学之所以与常识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关系。(三)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a)
3、个体过程b)人际过程c)团体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a)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b)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与社会c)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p59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是学院派心理学的创始人,1879年他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理论2)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与社会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和罗杰斯,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代表性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4、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包括)a)早期状况b)起步阶段c)发展阶段d)反思阶段e)大发展阶段 (三)新千年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a)认知研究的影响b)应用研究的增强:社会心理学的输出c)多元文化观点被采纳d)生物因素潜在作用备受重视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a)科学研究对假设的三个要求:1)假设必须是可以证伪的2)假设必须是可以量化表达的3)假设必须简单,不能附加其他太多的条件b)评价理论好坏的标准通过调查结果,检验假设的正确或者错误之后,应提炼出理论1)准确性2)一致性3)简洁性4)广泛性(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5、1)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定性研究、从宏观角度探讨社会对人的影响、个体是被动的;(2)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定量基础上的定性分析、从个体角度,探讨在环境影响下,个体如何主动适应环境(三)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层面a)社会层面:社会学和政治学,偏见、文化差异、婚姻等b)个人层面:临床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个体思维、感受、行动之间的相互影响c)人际层面:社会心理学,个人所处的情景、个体与周围他人的人际关系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一)如何提出研究的问题1)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验证某一理论的适用性;(2)细心观察某一社会现象,寻找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倾向,进而提出解决对策a)从理论中演绎出研究的问题b)从实践
6、中提出问题(二)如何查阅文献(三)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两个变量的相关分析;(2)实验研究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四)怎样收集研究的数据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档案研究法e)元分析方法(五) 研究设计与进行 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并进行统计分析。(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a)样本的代表性b)实验者偏差c)被试偏差d)伦理问题(七)心理学论文的撰写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的机制1)联结2)强化3)模仿(三)诱因理论a)理性决策论b)交换理论c)需求满足论(四)认知理论a)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b)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五)角色理论第三章 社会认知
7、知觉:人们对客观事物或他人的整体性的认识。感觉:人们对事物个别特性的认识。社会知觉:知觉的特殊形式,仅仅指与人有关的知觉,包括人们对他人的知觉、对自己的知觉、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知觉等。一、个人知觉(一)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印象形成是指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阿希的印象形成实验过程及结果。a)第一印象评价、力量、活动性b)整体印象的形成平均模型、累加模型、加权平均模型c)个人知觉中的偏差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慈悲效应4)负性效应5)定势效应6)刻板效应(二)个人知觉的线索(1)情绪1)快乐、高兴;2)惊奇、迷惑;3)害怕、恐惧;4)悲伤
8、;5)生气、愤怒;6)厌恶、受辱;7)好奇、恳切。(2)非言语线索人与人的沟通方式:1)言语沟通;2)非言语沟通,包括非言语的视觉线索(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及外观行为)和超言语线索(谈话的频率、振幅、速度、音质等),此外还包括人际距离、身体姿势、目光接触。二、自我知觉(一)自我图式理想自我;应该自我;现实自我个体自我概念的构建:、(1)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2)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3)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己;(4)通过自我意识推断自己。(一)自我觉知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内在自我觉知:重视自己的内部特征和感受,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与信念,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公众自我觉
9、知: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3.自尊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自尊的确立途径:(1)让个体有自己控制环境的成功经验;(2)让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4.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5.自我表演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6.自我障碍策略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7.自我检控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即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8.自证预言人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人们对他的期望行事。9.体像自我概念中文化的差异p72 san三、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的定义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
10、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二) 分类与图式1)分类(2)图式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个人图式;自我图式;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三)社会认知法则a)可利用法则b)代表性法则(1)便利法则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做出判断;(2)象征性法则根据事物与某典型事物的相似程度来加以归类;(3)基础比例信息按照总体中不同类别的成员所占的相对比例的信息来做出判断;(4)锚定与调整法则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为起始点并依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往往并不充分(四)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社会认知与寂寞、焦虑、生理疾病等均有着密切的关联。四、 归因问题p131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
11、。归因的两种情况:(1)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时;(2)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一) 海德的归因理论事件发生的原因:内因(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和外因(外界压力、天气、情景等)。事件归因的两个原则: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二)维纳的归因理论(三)Abramson的归因理论抑郁型归因风格和乐观型归因风格(四)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事件发生的原因在于:行动者、刺激物、环境背景(五) 对应推论理论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第四章 社会行为一、何为社会行为?韦伯的社会学定义:社会行为应该是这样的行为,行为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相关,即以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所期待的他人的行为
12、为取向(如对过去所受侵犯进行的报复,对现在受到的侵犯进行防御以及为防止未来遭受侵犯采取的防卫措施)。因此,某一行为之所以是社会行为,需要具备两个条件:(1)行为者赋予其行为以主观意义,即行为者有发生行为的动机;(2)行为者主观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他人产生联系。社会行为分为四种,即:目的合理的行为;价值合理的行为;情感的或情绪的行为;传统的行为。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行为依社会情境而转移的个体行为。狭义指社会心理的外部表现,其表现形式包括表情、姿态、言语、语气、活动等等,又称外显的社会行为。广义的也包括内在的社会心理,即内潜的社会行为。社会行为依存于社会心理,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处理问题时怎样分别轻重
13、缓急,而他的道德观决定了他的道德行为。亲社会行为对社会或他人有益的行为,如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反社会行为对社会有害的行为,如盗窃、闯红灯等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一)遗传与环境的关系在心理学产生的早期,麦独孤、弗洛伊德等学者强调遗传的本能因素影响着社会行为;但是随着心理学的发展,研究发现,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着人类的心理与行为。(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a)生物学理论的观点达尔文的进化论;Ekmam等学者的人类情绪表达的普遍性、内在性及一致性的研究发现b)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遗传因素影响人们的心理特质、智能、人格特质、行为(三)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a)家庭环境b)文化环境(四)遗传与环
14、境的相互作用a)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Scarr和劳伦兹认为:个体的成长就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行为遗传学的观点两个前提:一种心理或行为,如果在不同的时间及情景下均一致,则归于遗传;如果可以通过持续强化而使之巩固下来并保持稳定,则归于环境。虽然遗传因素对行为有决定性影响,但遗传并不直接决定行为,它只是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而行为的发展则受环境的影响。c)概率渐成论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是什么?P2 十二、人类的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概述1.什么是侵犯行为?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特征有三: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意图;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情绪。2.愤怒与侵犯
15、行为愤怒情绪的出现,容易导致侵犯行为的产生。产生愤怒的因素: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遭受挫折;他人的有意伤害。3.对侵犯行为的学习愤怒情绪只是侵犯行为产生的前提因素,而其最终是否发生,与后天的学习过程有关。(二)关于侵犯行为的相关理论a)生物学理论(三)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a)温度与侵犯行为b)兴奋转移与侵犯行为c)侵犯性线索与侵犯行为d)去个体化行为与侵犯e)饮酒与侵犯行为(四)5.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影响侵犯行为是否发生的三个因素:个体愤怒程度、个体表达愤怒的倾向、个体是否为了他人才表现侵犯行为。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3)替代性攻
16、击与宣泄;(4)示范非侵犯性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五)媒体传播与暴力行为a)影视暴力对孩子暴力行为的影响b)传播媒体中的性暴力c)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三、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p101 四任何自发性地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前者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而后者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一)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a)社会生物学b)社会进化论: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规范;社会公平规范。c)学习理论d)社会交换理论e)移情与利他主义(二)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三)情境因素1)他人的存在:有其他人存在时,人们帮助他
17、人的可能性降低,同时给予帮助前的时间延迟;2)环境条件:天气的好坏、社区的大小、噪声的高低等,均影响着助人行为的产生;3)时间压力:是否有时间助人。(四)助人者的特点a)助人者的人格因素b)助人者的心情c)助人者的内疚感d)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e)宗教信仰(五)求助者的特点a)是否受他人喜爱b)是否值得帮助c)性别的影响第五章 态度问题一、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a)什么是态度Freedman的态度定义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务、观念或他人稳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b)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 认知成分:个人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
18、等(基础)。 情感成分:表明人对某一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或情感(核心)。 行为倾向:个人对该人或物所预备采取的反应或行动倾向,具有准备性质。不等于外显行为(二) 态度与行为虽然态度与行为密切相关,但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并不等于行为。影响态度转化为行为的因素a)态度的特殊性水平b)时间因素c)自我意识d)态度强度e)态度的可接近性(三)态度的心理功能a)效用功能b)知识功能c)自我保护功能d)价值表达功能(四) 态度的测量1) 直接测量利克特量表、瑟斯顿量表、语义区分量表;2)间接测量投射技术、生理指标测量、反应时测量。二、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与学习Hovland提出了学习
19、理论,认为态度是后天习得的(二)态度学习的三种机制:联结/强化/模仿(三)Kelman认为态度形成和改变与三个不同的社会化过程有关:p32a)服从b)认同c)内化(四)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a)表达和确认一个人的基本价值体系b)曝光效应: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积极的一种现象(五)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a)有计划的行为理论1)指向行为的态度2)主观规范3)知觉到的控制感(六)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三、态度改变的理论(一)平衡理论(P-O-X模型)a)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提出平衡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
20、衡的压力使不平衡向平衡过渡b)态度改变遵循最小付出的原则,为了恢复平衡状态,哪个方向的态度改变最少,就改变哪里的态度(二)认知失调理论a)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观点b)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1)改变态度2)增加认知3)改变认知的重要性4)减少选择感5)改变行为(三)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a)不充足理由与认知失调b)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c)努力与认知失调d)决策后失调是指人们在任何一个决策做出之后均会产生失调 其中被我们放弃方案的优点及被选择方案的缺点能使我们产生失调 这种失调与购买行为相联系时,为购买后失调四、说服模型(一)Hovland的说服模型(二)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p60-67(三)Sea
21、rs的说服模型(四)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p69a)说服者的因素:专家资格/可信度/受欢迎程度/b)说服信息的因素1)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2)信息唤起的恐惧感3)信息的呈现方式c)被说服者的因素1)被说服者的人格特性2)被说服者的心情3)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4)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5)个体差异d)情境因素1)预先警告2)分散注意五、偏见问题(一)偏见概述(二)偏见定义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依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三)偏见产生的理论a)团体冲突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c)社会身份理论d)心理动力理论(四)偏见的影响与克服a)偏见的影响受
22、教育b)消除偏见的方法:社会化/受教育/直接接触/自我监控第六章 人际关系一、人际吸引(一)人际关系的定义是人们在交往中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距离,它反映了个人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态。(二)人们人际吸引的两个原因p57a)人类的亲和动机1)亲和需求:一个人寻求和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愿望;2)亲密需求:人们追求温暖、亲密关系的愿望。3)与亲和动机相关的因素:社会比较;社会交换。b)为了克服孤独寂寞: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要成分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分为情绪性寂寞和社会性寂寞。寂寞与孤独(一种与他人隔离的客观状态。)(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a)强化原则:人们喜欢能给予自己酬赏的人
23、,讨厌给自己惩罚的人。b)社会交换:社会交往时的付出成本和获得收益的比较计算。收益大于成本,维持交往,否则中止交往。c)联结原则:人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个人特质个人的温暖;能力;外表的吸引力(2)相似性人口特征的相似性;态度的相似性;外表的相似性。(3)互补性喜欢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反的人交往。(4)熟悉性(5)接近性居住得越近,越容易交往。二、亲密关系(一)亲密关系概述1)定义Kelly的关系定义:两个人能够互相影响对方,并且互相依赖。Levinger和Snoek的关系分类:1)零接触;2)知晓;3)表面接触;4
24、)共同关系。亲密关系的特点:1)长时间频繁互动;2)共享共同的活动及兴趣;3)相互影响力很大。(2)亲密关系与自我概念Aron认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实质是把他人融入了自我概念,因此亲密关系的建立,是自我的延伸。c)亲密关系中的依恋(二)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a)友谊关系表面朋友和深层朋友朋友关系的获得,与交往双方的个人特征、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b)自我展露:社会渗透理论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给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适当的自我展露有益于增强人际关系,但不适当的自我展露则不益于亲密关系的建立。Altman的社会浸透理论c)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三) 爱情爱情的定义与分类爱
25、情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与态度,它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p97爱情由激情、亲密、承诺三个成分构成,分为7种爱情形式。(四)亲密关系的维持平等、归因、沟通、嫉妒。五)亲密关系的终结(1) 对待不满的策略:真诚、忽视、退出、表达。(2)关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伤痛(六)社会支持三、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一)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a)关系的建立b)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自我中心/讲人情/强调人际信任(二)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a)家族取向b)关系取向c)权威取向d)他人取向第7 章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一、社会交换(一)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a)功利主义经济学b)行为
26、主义心理学(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a)两个基本概念:酬赏与成本b)交换结果评价方式1)绝对的比较标准2)相对的比较标准c)公平交换(三)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a)囚徒困境b)货运游戏(四) 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社会交换1.霍曼斯(Homans)的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学)社会交换论是上世纪60年代建立于美国并在西方得到传播的一种社会学流派的理论。它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主要代表人物有彼得布朗和理查德埃默森。这一流派的主要论点是: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或明或暗的、能够带来奖励或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而人们在相互交往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也只
27、能是一种交换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基本命题(1)成功命题人们虽然有种种行为,但某种行为获得奖励的次数越多,人们就越有可能去重复这一行为;另一方面,当奖励达到一定程度(过分满足),就会产生对这一行为的内在限制(或者如果得到的奖励固定不变,那么重复某种行动的次数将会随着逐步满足而逐步减少)。(2)刺激命题如果某人在过去因为对某一种或某一组刺激作出某项行为而得到奖励,那么,如果今后出现的刺激越和过去相似,他就越有可能做出与过去相同或类似的行为;(3)价值命题行为的结果对行为者越有价值,行为者就越有可能做出这种行为;(4) 剥夺-满足命题一个人在近期内获得奖励的次数越多,他就会感到这种份额相等的奖励
28、的价值正在越来越小。如果经常获得这些奖励,他就会感到满足,会感到这种价值正在降低,因此,他会更加不愿意采取这种只能获得份额相等的奖励的行为;(注:剥夺是指某人得到某项奖励所经历的时间长度;满足是指某人在最近时间内得到的足以满足自己需要的数量。)(5)攻击-赞同命题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并未获得预期的奖励,或者反而遭到意外的惩罚,即他的期望落了空,那么,他就会愤愤不平,就比较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的结果却可能变得对他更有价值;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得到了预期的奖励,特别得到了超过他所预期的奖励,或者没有受到所预期的惩罚,即他的期望实现了,或者取得了出乎意外的结果,这时,他就会欢欣鼓舞,就比较可能采取
29、赞同性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可能变得对他更有价值;(6)理性命题在各种行动方案中,一个人总是选择他认为能够产生较大价值的一个方案。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因素:一个人对自己行动结果的价值的评价;他的以往经历中的成功率。2.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1)两个基本概念:酬赏与成本酬赏指个体从人际交往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爱、金钱、地位、知识、物质和服务。成本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如:时间、精力、金钱、物质等。(2)交换结果评价方式交换的总体结果=获得的酬赏-付出的成本绝对的比较标准:个体认为自己从某种人际关系里应该获得的结果的量有多少。相对的比较标准:从某一人际关系所获得的结果是
30、优于或劣于另一个当时也可以获得的人际关系。(3)公平交换3.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1)囚徒困境(2)货运游戏二、社会影响(一)什么是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社会力量指影响者用以引起他人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的各种力量。社会力量的来源:奖赏的权力;压制的权力;参照的权力;法定的权力;专家权力;信息的权力。(二)社会影响理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的总量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Latane的社会影响理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的总量取决于他人的数量、重要性和直接性三个因素。他人的数量:周围他人越多,社会影响也越大;他
31、人的重要性:他人的地位、权力等;他人的接近性:他人在时间与空间上与个体的(三)社会影响的表现(1)社会促进: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2)社会懈怠: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3)去个体化: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三、从众、顺从与服从(一)从众个体在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a)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1)Sherif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2)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b)影响从众的
32、因素1)情境因素:团体规模;团体凝聚力;团体的社会支持。2)个人因素:自我(内在自我意识和公众自我意识);个体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求;个人的控制愿望3)个人的社会特征:职业地位、性别、年龄等(二)顺从a)定义与影响因素顺从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倾向。影响因素:积极的情绪;顺从行为的互惠性;合理原因。b)增加顺从的技巧1)登门槛技术2)门前技巧3)折扣技巧4)滚雪球技术(三)服从1)定义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2)服从的原因规范性社会影响的作用;信息性社会影响的作用;其他原因(遵守了错误规范、很难放弃服从权威、产生继续服从的压力)。第8章 团体心理与行为一、 团体
33、概述McGrath根据群体成员结合的紧密程度进行的群体分类。统计集合、观众群、群众、组或队、家庭、正式组织。(一)团体a)团体的定义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的集合。团体具有提供归属感、认同感和社会支持的功能。b)团体的心理功能:归属感/认同感/社会支持(二)团体规范为了保证团体目标的实现,团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种要求团体成员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就是团体规范,可以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前者是用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并由上级或团体的其他成员监督执行的规范,而后者是成员约定俗成的、无明文规定的行为标准。团体规范的作用:保持团体的一致性;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
34、准则;规范的惰性作用。(三)团体凝聚力a)定义及影响因素团体凝聚力是指能使团体团结一致的力量,它往往用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来衡量。影响凝聚力产生的因素:需要的满足;团体目标;团体活动和领导者。b)凝聚力的作用1)增强团体的稳定性;2)增强对团体成员的影响;3)提高团体成员的自尊心c)凝聚力的测量二、团体领导(一)领导的定义领导是对团体行为与信念施加较大影响的人,他们引发活动、下达命令、分配奖惩、解决成员之间的争论以及促使团体向着目标迈进,分为任务型领导(企业的厂长、经理)和社会情绪型领导(企业的工会主席)两种。(二) 有关领导的理论1) 特质理论领导者具备某些固有的特质,并
35、且这些特质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先天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有可能成为领导。一般认为,智慧、支配性、自信、精力充沛、富有专业知识等,是与领导者联系在一起的。Gibb的特质理论;Stogdill的特质理论;Burns的交易型和改变型领导理论;House的魅力领导理论(2) 领导与下属交换理论;(3)Fiedler权变领导模式领导的效果取决于领导者个人因素与情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领导者的人格特质与环境的匹配程度决定着绩效。(4)路径-目标理论(5)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三)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三、团体内部沟通(一)团体沟通的特性a)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b)领导的主导作用(二)团体沟通a)沟
36、通的网络形态b)沟通对团体士气与效率的影响(三)冲突解决a)Thomas的冲突解决方式b)协商式沟通c)利用中间人沟通四、 团体决策1.定义团体决策就是使不尽相同的团体成员的意见,实现整合一致,进而形成团体的观点。团体决策的规则分为:一致性规则;优势取胜规则;多数取胜规则。2.团体极化通过团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倾向更趋极端的现象。3.团体思维在一个高凝聚力的团体内部,人们在决策及思考问题时,由于过分追求团体的一致,而导致团体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做出客观及实际的评价的一种思维模式。团体思维比较容易发生在强有力的领导带领的团体和凝聚力极高的团体中,往往导致灾难性的事件发生。4.团体决策方法(1)头
37、脑风暴;(2)德尔菲法;(3)具名群体技术;(4)阶梯技术。(一)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a)两类决策问题b)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影响c)领导在决策中的影响d)团体决策规则(二)团体极化(三)团体思维(四)团体决策方法第9 章 健康心理学一、健康与心身疾病(一)健康与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心理健康:个体能够积极地、正常地、平衡地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的良好心理状态。(二)健康模式的转变(1)生物医学模式人的身体被看成是一个机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可以被拆卸和转移,如果身体的某个部分出了问题,可以用其他人身体的同一部分来替代。该模
38、式忽略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行为层面对于健康的影响。(2)心身医学模型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上的相互作用。与生物因素相比,心理因素会更重要一些。(3)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强调社会因素对于健康的影响,社会环境、社会变化、社会压力均对于人们的健康具有影响。(三) 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属于躯体疾病,但其产生、发展、治疗与预防均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癌症、溃疡、哮喘、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往往与人格特征、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四)什么是心身疾病(五)心身疾病及其致病因素分析二、压力1.生活事件对个体生活可能产生影响的变化性事件,它影响着个体健康。生活事件对个
39、体健康的影响,参见表9-1。2.对压力的知觉3.控制感知觉到的控制感是指相信自己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影响和控制周围环境的感觉,至于后果好坏,则取决于自己采取的方式。4.自我效能个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执行特定行为以达成期望目标的信念。5.习得性无助个体将负性事件的起因归于稳定的、内在的和全面性的因素时所带来的悲观状态三、应对方式.应对与应对方式应对是指个体在处理来自身体内外部、超过自身资源的生活事件时,所做出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应对方式是指人们在面对应激事件时的反应方式。Folkman和Lazarus测量应对方式的量表应对方式的8种类型:面对、远离、自我控制、寻求支持、接受责任、逃避、有计划解决、积极
40、回应。2.与应对方式相关的因素性别、人格特征(悲观人格与乐观人格、A型人格与B型人格、压力易感性人格)。3.积极的应对方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积极情绪和调整控制;敞开心胸、倾吐心事;寻求社会支持第10 文化心理学一、文化与文化心理学1.文化生活在一定地域中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文化影响着人的心理与行为。不同学者由于生活的文化背景及分析角度不同,对于文化的定义是不同的。2.文化心理学研究心理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学科,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文化和心理之间互相整合的机制。两个前提假设:其一,人类的生活受制于自身所生活的社会文化情境;其二,文化本身又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结果。二、文化心
41、理学的范畴1.文化人类学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的四个特点:(1)文化的影响具有选择性;(2)文化的影响具有相互性;(3)文化的影响具有适应性;(4)文化影响具有不等同性。2.跨文化心理学以不同文化下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式的异同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些异同的文化背景及心理含义。多数学者的研究体现为:用客观的方法研究不同国家、地域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差异及文化背景,并分析其根源及影响。3.文化心理学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对人们可观察的外在物品的影响(服饰、习俗等);第二,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第三,对人们潜在假设的影响,决定着人们的知觉、思想过程、情感以及行为方式。三、文化心理学的发展1.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
42、关心文化所决定的人类心理与行为;2.20世纪70-80年代中期社会文化环境和语言的意义;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强调对文化的主观建构。四、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文化对生理活动的影响;2.文化与信息加工机制(知觉、认知及逻辑思维);3.文化与符号表征(梦、神话与谚语等);4.文化与社会化;5.文化多元性的影响;6.文化对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五、文化心理学的方法1.研究的理论途径价值途径从人们的价值取向出发,认为文化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比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自我途径通过自我结构的特征揭示文化的影响。情境途径文化是一种生态环境,人的认知机制必须与文化环境相适应。理论途径研究思路的递进性。2.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民俗分析法、价值调查法(问卷调查)。六、文化的维度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男性化-女性化。Trompenaars的文化维度:普遍主义-特殊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中性与感性;特定文化与扩散文化;成就与归属。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四个主要领域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文化个人主义;东方文化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以个体自己为最终目的,重视个人尊严与自我发展、自主与个人隐私,强调个体是社会的基础。集体主义:以强调内团体为核心,关注内团体的目标与需要胜于个体自己,强调团体的规范与责任,而不是个人的快乐。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