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pdf

上传人:深夜****等你... 文档编号:84271708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53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pdf(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课程 课程代码:4265 考 试 大 纲 目录 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1 II 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1 第 一 章 社 会 心 理 学 的 领 域 1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 二、课程内容2 三、考核知识点2 四、考核要求2 第 二 章 社 会 认 知 3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3 二、课程内容3 三、考核知识点4 四、考核要求4 第三章 社会态度5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5 二、课程内容5 三、考核知识点5 四、考核要求5 第四章 社会影响和社会行为6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6 二、课程内容6 三、考核知识点8 四、考核要求8 第五章 社会认同9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9 二

2、、课程内容9 三、考核知识点9 四、考核要求10 第六章 人际交往10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0 二、课程内容10 三、考核知识点11 四、考核要求11 第 七 章 团 体 心 理 11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1 二、课程内容12 三、考核知识点12 四、考核要求13.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13 附录 15 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社会心理学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安康教育专业专科专业的必修课。是心理安康教育专业的一门根底理论课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社会化、自我意识、性别角色、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社会影响、社会动机、团体心理等现象。它既为心理安康教育

3、专业的其他课程提供理论根底,又可直接指导心理安康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指导作用的理论学科。二、课程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对于群体或生活在社会背景下的个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形成机制、社会心理的干预等有一定的把握,为将来学习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打下根底,并对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产生综合贯穿的影响。同时,也为他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提供理论指导,为以后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社会行为等各种社会心理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实施测量、制定辅导和矫正方案等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本课程要求考生能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系统理

4、论知识;提高考生对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力;培养学生对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问题的观察、判断和理解能力。考生通过学习应该能够在识记和理解了社会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的根底上,对实际生活中和心理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问题的做出根本的判断和正确的理解,并能够使用社会心理学中提供的方法和技术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自己和心理教育对象的社会化和社会功能的健全开展。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与区别 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等学科关系密切。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的重要的理论根底之一。一方面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中关于

5、社会心理问题和社会行为问题的界定、诊断、测量和矫正提供了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中的许多理论假设和实用技术本身就是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只是社会心理学相对更侧重于其中的理论成分,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那么相对更侧重于其中的技术成分。考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应把握两点:一是要结合自己对生活经历和成长经历的积累,力求比拟全面、正确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根本概念和理论要点。二是要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社会经历等联系在一起来学习和感悟,务求能够判断社会心理学中讲述的现象和规律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社会心理学?申荷永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年 9 月第 1 版教

6、材重点是 27 章,详细讲述各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概念、特点、现象和规律。第一、章是对这一学科的全貌的概述。第八章是对社会心理学根底研究所延伸出的重要社会问题的概括介绍,属于自学内容,不在考核范围之内。II 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领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掌握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3、理解影响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 4、熟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5、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特色 本章重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影响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 本章难点:影响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解 一、社

7、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的科学本质 三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 四人之社会行为的起因 五综合性的理解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开展 一心理学的开展与社会心理学 二新学科的出现19081924 三青春期的开展30 年代60 年代 四不断走向成熟70 年代80 年代 五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开展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与研究 二实验研究法 1、实验的根本性质 2、实例分析 3、成功实验的条件与要求 三相关研究法 四多元性研究 五理论与研究 三、考核知识点 一 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解 1、社会心理的定义 2、人的社会行为的起因 二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开展 1、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开展阶段

8、2、社会心理学开展中的标志性人物和事件 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相关研究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社会心理的定义识记 2、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起因领会 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开展 1、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开展阶段识记 2、社会心理学开展中的标志性人物和事件识记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的定义识记 2、实验法的定义识记 3、相关研究法和多元研究法识记 第二章 社会认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第一印象 2、掌握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3、掌握印象形成一般规那么和方式、印象整饰的理论和作用、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 4、掌握归因的定义、归因

9、的理论、归因的原则和归因中的偏差 5、理解几种常用的非言语的沟通方式 6、了解情绪与社会认知的关系 本章重点:社会认知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印象整饰、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归因 本章难点: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归因理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内涵 二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第二节 印象的形成与控制 一什么是印象 二印象形成的一般规那么 三印象形成的方式 四印象的控制和整饰 五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 第三节 行为归因 一什么是归因 二归因理论 1、海德的自然心理学观点 2、韦纳的归因理论 3、凯利的三维理论 三归因原则 1、扩大原则 2、折扣原则 3、非共同效果原则 4、厉害关系原则

10、四归因偏差 1、非动机性偏差 2、动机性偏差 第四节 非言语沟通 一非言语沟通的含义 1、什么是非言语沟通 2、非言语沟通的意义 3、非言语行为的分类 二对几种主要的非言语行为的分析 1、面部表情 2、目光 3、身体姿势和动作 4、人际空间 5、服饰 6、辅助语言和类语言 第五节 情绪与社会认知 一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二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认知概述 1、社会认知的定义 2、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二印象的形成与控制 1、印象的定义 2、印象形成的一般规那么 3、印象形成的方式 4、印象整饰的定义和作用 5、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 三行为归因 1、归因的定义 2、归因的理论 3、归因的

11、原则 4、归因的偏差 四非言语沟通 1、非言语沟通的含义 2、非言语沟通的分类 3、常用的非言语沟通方式 五情绪与认知 1、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2、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认知概述 1、社会认知的定义识记 2、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综合运用 二印象的形成与控制 1、印象的定义识记 2、印象形成的一般规那么领会 3、印象形成的方式识记 4、印象整饰的定义和作用识记 5、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综合运用 三行为归因 1、归因的定义领会 2、归因的理论综合运用 3、归因的原则领会 4、归因的偏差领会 四非言语沟通 1、非言语沟通的含义识记 2、非言语沟通的分类识记 3、常用的非言语沟通方式简单运用

12、 五情绪与认知 1、情绪对认知的影响识记 2、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识记 第三章 社会态度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态度的定义,熟悉态度的构造和功能,理解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理解态度与行为的相互作用,掌握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 3、理解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掌握其中的各种影响因素。5、掌握菲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本章重点:社会态度的定义、态度形成的过程、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说服模型、菲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本章难点:社会态度的定义、态度的说服模型、菲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态度和其形成 一、态度的内涵 二态度的特点 三态度的形成 1、态度的形成阶段 2

13、、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态度的构造与功能 一、态度的构造 二、态度的功能 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二影响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的因素 第四节 态度改变的过程 一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 二影响说服效果的诸因素 第五节 认知不协调理论 一认知不协调的表现 二认知不协调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 一、态度和其形成 1、态度的定义和特点 2、态度的含义 3、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和阶段 4、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二、态度的构造和功能 1、态度的构造 2、态度的功能 三、态度与行为 1、态度与行为的相互影响 2、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 四、态度改变的过程 1、态度改变的说服过程模型 2、影响态度改

14、变的因素 四、考核要求 一、态度和其形成 1、态度的定义和特点识记 2、态度的含义领会 3、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和阶段领会 4、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领会 二态度的构造和功能 1、态度的构造识记 2、态度的功能识记 三、态度与行为 1、态度与行为的相互影响领会 2、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综合应用 四、态度改变的过程 1、态度改变的说服过程模型综合应用 2、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综合应用 第四章 社会影响和社会行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的定义、和其理论解释 2、掌握从众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掌握阿西的从众实验研究 3、掌握服从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掌握米尔格拉姆的服

15、从实验 4、掌握侵犯行为的概念、熟悉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掌握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5、掌握利他行为的概念、熟悉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掌握利他行为的促进策略、掌握旁观者效应的定义和原因。本章重点:社会促进、社会干扰、从众、服从、侵犯、利他、旁观者效应。本章难点:从众和服从的区别、社会干扰和旁观者效应的区别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现象 1、社会促进 2、社会干扰 二有关的实验研究 三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 第二节 从众现象 一 从众概述 1、从众的涵义 2、从众现象产生的因素 二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 1、谢里夫的实验 2、阿西的实验 三影响从众的因素

16、 1、群体的因素 2、个体的因素 3、刺激因素 4、文化差异 第三节 服从现象 一服从概述 1、服从的涵义 2、服从的意义 二有关的实验研究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1、命令者的权威 2、服从者的道德水平 3、服从者的人格特征 4、情境的压力 第四节 侵犯行为 一 侵犯行为概述 1、侵犯的概念 2、侵犯行为的分类 二 对于侵犯行为的解释 1、侵犯的生物学解释 2、挫折侵犯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 三 对侵犯的预防和控制 第五节 利他行为 一 利他行为概述 二 旁观者效应 三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利他者的个人因素 2、情景因素 3、被助者的特征 4、社会文化因素 四 对利他行为的促进 三、考核知识点

17、 一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 1、社会促进的定义、社会干扰的定义 2、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 二从众现象 1、从众的定义 2、从众原因 3、阿西关于从众的实验研究 4、影响从众的因素 三服从现象 1、服从的定义 2、服从原因 3、米尔格拉姆关于从众的实验研究 4、影响服从的因素 四侵犯行为 1、侵犯行为的定义和分类 2、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 3、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五利他行为 1、利他行为的定义和分类 2、旁观者效应的定义和原因 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4、利他行为的促进策略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 1、社会促进的定义、社会干扰的定义识记 2、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领会 二从

18、众现象 1、从众的定义识记 2、从众原因领会 3、阿西关于从众的实验研究综合运用 4、影响从众的因素简单应用 三服从现象 1、服从的定义识记 2、服从原因领会 3、米尔格拉姆关于从众的实验研究简单运用 4、影响服从的因素简单应用 四侵犯行为 1、侵犯行为的定义和分类识记 2、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简单运用 3、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综合运用 五利他行为 1、利他行为的定义和分类识记 2、旁观者效应的定义和原因领会 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简单运用 4、利他行为的促进策略综合运用 第五章 社会认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自我的概念和其构造,熟悉自信的表现和自信心的维护。2、掌握性别角色的概念,熟悉

19、性别角色的理论解释,了解性别差异。3、掌握社会化的定义、熟悉社会化的过程、,了解社会化的意义。本章重点:自我的概念、自我的构造、性别角色的概念、性别角色的理论解释、社会化的定义和过程 本章难点:自我的概念、自我的构造、性别角色的理论解释、社会化的概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自我与开展 一、自我概念 1、自我和其构造 2、自我图式和其认知效果 二、自信心 1、概念的内涵 2、自我承受 3、自我价值 三自信与表现 1、自信的评价 2、自信的特征 3、自信的维护 四自信与自我形象 五自我的多重意义 第二节 性别与角色 一性别与角色的内涵 二性别认同 三性别差异 第三节 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内涵 二

20、社会化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启发 三、考核知识点 一自我与开展 1、自我的概念 2、自我的构造 3、自我图式的概念 4、自信的特征 5、自信的维护 二性别与角色 1、性别与角色的涵义 2、性别认同的过程 3、性别差异的表现 三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定义 2、社会化的过程 3、社会化的启发 四、考核要求 一自我与开展 1、自我的概念识记 2、自我的构造领会 3、自我图式的概念识记 4、自信的特征识记 5、自信的维护简单运用 二性别与角色 1、性别与角色的涵义识记 2、性别认同的过程领会 3、性别差异的表现识记 三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定义识记 2、社会化的过程识记 3、社会化的启发识记 第六章

21、人际交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人际交往的定义,理解人际交往的功能 2、理解人际交往的动机、掌握人际需要与人际反响、掌握人际交往的工具,熟悉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了解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作用。3、掌握人际关系的定义,掌握人际关系的开展阶段、掌握增进人际关系的因素。掌握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 本章重点:人际交往和其功能、人际需要、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开展阶段、增进人际关系的因素、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 本章难点:人际需要、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作用、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内涵 二人际交往的意义 三人际交往的功能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 一人际交往动

22、机的分析 1、人际交往是一种内在的需要 2、人际交往与自我表现 3、人际交往与自我完善 二人际需要与人际反响 三人际交往的工具 四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 五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 二人际关系的开展阶段 三影响人际关系开展的因素 四人际关系的测量 三、考核知识点 一人际交往概述 1、人际交往的定义 2、人际交往的功能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 1、人际交往的动机分析 2、人际需要与人际反响 3、人际交往的工具 4、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 5、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作用 三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定义 2、人际关系的开展阶段 3、增进人际关系的因素 4、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 四、

23、考核要求 一人际交往概述 1、人际交往的定义识记 2、人际交往的功能识记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 1、人际交往的动机分析领会 2、人际需要与人际反响简单应用 3、人际交往的工具简单应用 4、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识记 5、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作用识记 三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定义识记 2、人际关系的开展阶段简单应用 3、增进人际关系的因素综合应用 4、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简单应用 第七章 团体心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团体的概念和本质、熟悉团体的分类 2、掌握团体吸引力的含义、理解影响团体吸引力的因素、熟悉提高团体吸引力的途径 3、理解集体意识的含义、了解集体意识的形成 4、了解团体决策的意

24、义、熟悉团体决策的形式和方法、掌握团体定型思考和极化反响5、掌握领导的定义、理解影响领导的主要因素、熟悉领导人的素质、了解领导的职能 本章重点:团体的概念和特征、团体吸引力、团体决策、团体定型思考、极化反响、团体领导人的心理品质 本章难点:团体吸引力、团体决策、定型思考、极化反响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团体的本质 一团体是个体的有机组合 二团体是社会的根本单位 三团体的分类 第二节 团体的吸引力 一团体吸引力的含义 二影响团体吸引力的因素 三提高团体吸引力的途径 第三节 团体中的集体意识 一 集体意识的含义 二 集体意识的形成 第四节 团体决策 一 团体决策的意义 二 团体决策的形式与方法 三

25、 与团体决策有关的问题 第五节 团体的领导 一领导与领导角色 二领导者应具有的素质 三领导活动的职能 三、考核知识点 一团体的本质 1、团体的概念 2、团体的本质 3、团体的分类 二团体的吸引力 1、团体吸引力的含义 2、影响团体吸引力的因素 3、提高团体吸引力的途径 三团体中的集体意识 1、集体意识的含义 2、集体意识的形成 四团体决策 1、团体决策的意义 2、团体决策的形式与方法 3、团体定型思考与团体极化 三团体的领导 1、领导角色的定义 2、影响领导的因素 3、领导的素质 4、领导的职能 四、考核要求 一团体的本质 1、团体的概念识记 2、团体的本质领会 3、团体的分类简单应用 二团体

26、的吸引力 1、团体吸引力的含义识记 2、影响团体吸引力的因素领会 3、提高团体吸引力的途径简单应用 三团体中的集体意识 1、集体意识的含义识记 2、集体意识的形成识记 四团体决策 1、团体决策的意义识记 2、团体决策的形式与方法简单应用 3、团体定型思考与团体极化简单应用 三团体的领导 1、领导角色的定义识记 2、影响领导的因素领会 3、领导的素质综合应用 4、领导的职能识记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考试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者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作如下说明:一、?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心理安康教育专业自学考试方案的要求,结

27、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展指导和规定。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明确了社会心理学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和深度和广度,规定了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展社会心理学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教材、掌握社会心理学的课程内容、知识范围的依据,也是进展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二、?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是学员进展社会心理学的自学和参加考核的依据。?社会心理学?教材是学习掌握社会心理学知识的根本内容和范围。教材的内容与考试大纲的要求应在保持

28、根本一致的前提下,可以是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其难度与深度与考试大纲的规定并不需要保持一致,而是可以适当加深和扩展。也就是说,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和深度,教材中一定要具备,而教材中的局部内容和难度,在考试大纲中可以不作要求,而作为学员自学时的自选内容。对于考试大纲中推荐使用的教材,其中内容与考试大纲不一致的内容或难度,学员在学习时应以考试大纲中的规定为准。三、?社会心理学?自学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推荐使用的自学教材为?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申荷永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年 9 月第 1 版。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指导 考生应根据本考试大纲规

29、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地学习本课程推荐使用的?社会心理学?申荷永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年 9 月第 1 版。它既是自学应考学员的主要学习材料,也是命题的根据。在同时使用其他教材的时候,应以推荐教材为主,以其他教材为辅,加深对推荐教材重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很多,学员应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认真理解、真正领会各个概念、理论等的含义,切忌观点模糊不清、概念掌握不准、也不应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社会心理学中有不少要求能够运用的知识点,学员应注意在学习的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自己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的实际分析、贯穿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社会助学

30、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制定的教材,明确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掌握教材的根本内容,领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引导考生防止自学中的偏向,切忌误导考生死记硬背、押题、猜题的不良学风。六、关于考核内容和目标的说明 一关于考核知识点。考核知识点是由有关知识构成的子系统。社会心理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自己的专门概念,概念与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由这些众多不同层次的知识子系统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构造,这也是本课程的考核重点。二关于考核知识点的层次。本大纲考试知识点是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应得到的能力要求。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要求考生知道本课程中的名词、概

31、念、原理、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或识别。领会:要求在识记的根底上,能把握本课程中的根本概念、根本原理和根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简单应用:要求在领会的根底上,运用本课程中的根本概念、根本原理和根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综合应用:要求考生在简单应用的根底上,运用学过的本课程规定 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要求 一考试大纲是命题的根据,试卷的命题范围不能任意扩大或缩小,也不能自行降低或提高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覆盖率到各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表达本课程的重点。二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分数比例为:识

32、记 15%,领会 35%,简单应用 35%,综合应用 15%。三合理安排试题的难度。试题难度分容易、中等、较难和难四个等级,其比例一般应为 20%、30%、30%和 20%。应当注意试题的难度和能力层次是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存在不同的难度,切勿混淆。四本课程考试的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选择填空、简答和论述等。各题型的具体形式可参照本大纲的附录。附录:考试题型举例:一、填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对某些社会群体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和印象,把这种看法和印象称为 社会刻板印象 。二、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格或群体在社会情景中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和社会互动的一门学科。三、单项选择题: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是A提出来的 A、非斯汀格 B、勒温 C、容格 D、罗杰斯 四、简答题:从众的原因有哪些?相信别人心理、忠于集体心理、寻求平安心理 计分说明:每个答案都应该按比例得分。五、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态度说服工作中运用态度的说服模型?计分说明:答对态度说服模型得分 1/3,答对说服模型中各种因素的安排方式得分 1/3,联系实际得分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