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课程大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1043004课程学分:2课程总学时:42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1、本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性质与地位。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 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和社会工作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程。除了社会学概论、社会 工作概论外,该课程是其他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社会工 作专业学生对于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解、有助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更好地了解案主及确立方案。(-)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1、本课程教学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思想性。鉴于我校是本科
2、院校,“思想性” 是大学教育应有的内容之一,以区别于高职高专和高中教育。就本课程而言,更多的还需为学生提 供有关于人的基本常识,让学生对于“社会人”和生物人都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的发 展性。(2)实用性。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本身为应用性专业,因此对于社会心理学这种综合性课 程仍然需要将“应用性”的原则进行贯彻,需要在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2、本课程设置依据。作为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正在变得越来越深入、越来越 系统。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已经伸到到我们的生活的各个角度,也为社会工 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深入的自我认识和反省,而且还为我们的生活世界赋
3、予了崭新的意义。3、本课程内容结构。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方法及其发展历史等;人际关系的定义、内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发展的社会因素、自 社会动机的涵义和特性,常见的几种社会动机、动机受挫和受挫后的行为反应等;社会认知的定义、特征、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印象形成的一般原 则、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海德的朴素心理学、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凯利的归因理论 和维纳的归因理论);态度的定义及其特征、态度的构成要素、态度和行为的关系、态度的 测评、偏见产生的原因、偏见产生的后果和消除偏见的途径、态度的产生与改变; 社会感情的含义、人际沟
4、通的工具、人际沟通的必要条件、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和人际沟 通的障碍、人际沟通的功能; 群体心理的概念、类型、原因、影响因素等;中国人群体心理特征及其演化 传播与社会心理的概念、类型、有关的理论、消除的措施等;经济心理的概念、分类、特征、从众与服从、时尚和流言,集群行为和去个性化等;中国 人经济心理特征及其演化; 宗教心理的形成、类型、规范及其特征;中国人宗教心理特征及其演化; 性别与社会心理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中国转型性别与社会心理的实践形态等; 人格培育对人格和社会行为的影响。格要求,实行淘汰制。虽然这会在一定阶段加剧学校工作开展的难度和复杂性,但从长远来看,有 助于学校学风和教风改进,以
5、及学校的良性发展。2、教学评价的方法。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一般包括学生评教、教师同行评教、学校督导员 听课评教等。上述方式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但也有值得改进之处。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I)学生评教。包括如下几点:一是不要仅仅考虑从所谓“好学生”中选取教学信息员。如前所 述,学习成绩好坏不能简单衡量一个学生和老师的水平和能力。因而,这类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评价 标准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建议学校教务处应当从男女生不同比例、所谓学习成绩好坏的不同比例 的学生中抽取教学信息员进行评教。二是尽管院系也组织学生对教师评教,但毕竟存在人情关系等 因素,而可能流于形式。因此,建议学校教务处不定期地到学生中听取
6、学生对教师的意见。三是建 议学校教务处在网站专门开设网络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采取匿名的方式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地评价 教学。四是建议对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不定期随机调查,反馈他们在大学期间所上课程的好坏。(2)教师同行评教和学校督导员听课评教。从目前来看,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教师同行评教多 流于形式。要么存在专业差异,要么存在人情关系等因素,从而影响评教效果。同样,学校督导员 听课评教固然有其好处,但也因年龄差异、专业知识差异等因素而影响评教效果。因此,一是不要 过分注重这些方式;二是建议尽可能在全校组织相同或相似专业的老师进行评教;三是建议组织学 校及相关职能部门、院系领导不定期地进行听课评教;四
7、是建议凡是到学校交流访问的客人中,只 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就随机组织他们到相关专业老师中听课。(三)教材选编1、沙莲香编.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R.A巴伦,D伯恩编.社会心理学第十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申荷永编.社会心理学(第七版).济南大学出版社4、时蓉华编.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5、吴江霖编.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6、孙时进编.社会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本课程开发了相应的教案、课件,以作教学需要。一旦条件成熟时,计划申报社会心理学 精品课程,并在此基础上考虑编写涉及社会工作专业的教材,然后再重新制作相应的教案和课件。 笔者认为,编写相应课
8、程的教材应是每位高校老师所应追求的目标之一,这是任课教师教学与科研 总结的一次展示机会,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2016年11月1日4、理论与实践比例。社会工作专业课程都是理路与实践结合很强的课程社会心理学也不例外。 如果以总课时36为标准的话,则实践课计划至少要达到4课时。实践课内容和方式主要包括案例分 析、案例讨论、课堂辩论、视听资料等。5、课时安排说明。该课程总课42,计划其中实践课时4。6、考核评价方式。从考核评价方式来看,要避免单一的、教师主观意识的以及所渭“真理”式的 考核评价方式,方式要多样化,要力求客观、包容学生不同观点和价值中立,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和 独立思考的能力。具体来说,
9、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课堂方面:既要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理论体系,也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理解与灵 活运用能力。要求学生注重社会心理学的理解,如何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因而,强 调课堂的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课堂表现与学习态度是考核评价学生的重要内容之一。(2)作业方面:考虑到本课程属于社会工作类课程,既要考虑学生对于人类知识的掌握,也要 注重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该课程除了布置书面作业外,还要加大学生课堂的案例分析和 课堂讨论,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与灵活运用能力。作业也是考核评价学生的重要内容之一。(4)考试要求:本课程属于考试课。根据考试课的考试要求,本课程计划平时
10、成绩占30%,其 中,考勤与学习态度10%,课堂讨论和作业20%;期末考试占70%。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结合我校应用型大学定位以及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很强的特点,通过本课程教学,希望达到如 下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相关概念;2、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际测量的方法;3、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态度的概念和相关理论4、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影响的概念及运用;(二)能力目标1、初步具备综合理解与灵活运用的能力;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社会心理学的 理论知识分辨社会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掌握社会发展及其问题的基础上,具备知识运用地能力,帮助自我处理各个阶段问题的 能力(三)素质
11、目标1、素质目标总的原则和指导思想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 的基础上,力求避免所谓“真理”式教育,避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和僵化的思维模式;2、培养学生学会包容、理性与客观地对待不同观点,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对待 不同观点,具备价值中立、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综合素质;2、培养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人才素质目标;3、培养“专才”与“通才”相结合的人才素质目标等。三、课程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导论本章拟用2个学时,系统阐释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与基本特征,具体内容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国外学者的经典规定 作为社会行为研究
12、的社会心理学第二节 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 社会行为的涵义和特点 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本章拟用2个学时,系统阐释社会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尤为侧重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学生可以结合社会学定量研究方法和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的学习,具体内容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科学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术语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观察法与实验法 观察法 实验法 实验法的功与过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法 典型调查与个案调查 抽样调查 调查研究法的特
13、点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法 跨文化研究法的意义 跨文化研究法的具体运用 文献档案法与跨文化档案的建立第五节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实验研究中的倾向性问题 价值中立:可行与不可行第三章人际关系本章拟用2个学时,系统阐释人际关系概念、基本特征、决定因素,具体内容为: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人际关系是什么 人际关系的基本途径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人际吸引 关系的发展 亲密关系与爱情第三节 人际关系中的典型行为 人际冲突与合作 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第四节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的关系取向 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 中国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方式第六节 社会化的历程 社会化是人
14、的终身课题 生命不同时期的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第四章社会认知本章拟用2个学时,系统阐释社会认识的基本过程,以及印象整饰和社会认知偏差等,侧重了 解脸与面子等中国人的认知特征,具体内容为:第一节社会认知及其特征 社会认知:塑造行动框架 社会认知的途径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社会知觉 社会印象 社会判断第三节 印象整饰 印象整饰的涵义 印象整饰的正负两面性 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整饰第四节社会认知偏差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第五节社会行为的归因 归因的类型与历程 归因:一致性推论和三维模式 几种常见的归因错误和偏差第五章社会动机本章拟用2个学时,
15、系统阐释社会动机理论,以及侵犯、亲合等社会动机,具体内容为:第一节社会动机及其理论探索 内驱力、需要与动机 本能:从麦独孤到威尔逊 社会动机的非本能论解释第二节 侵犯动机 侵犯概念的确定 侵犯:先天与后天之辨 侵犯的消除及其控制第三节亲合与利他动机 恐惧与亲合 利他动机与亲社会行为 施与报:中国人的助人行为第六章 社会感情本章拟用2个学时,系统阐释社会感情的概念、分类及其表现形式,具体内容为:第一节社会感情概述 社会感情概念 社会感情特点 社会感情作用第二节 社会感情的理论 社会感情的心理学观点 社会感情的哲学观点 社会感情的社会学观点第三节社会情绪 社会情绪的概念 社会激情 群体情绪 社会情
16、绪管理第四节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的概念 中国人的社会情感第七章社会态度本章拟用2个学时,系统阐释社会态度的概念与测量方法,并探讨偏见、种族主义孝道等现 实的社会态度类型,具体内容为:第一节社会态度剖析 社会态度的界定 社会态度的基本特征 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第二节社会态度的测量 量表测量 非量表测量第三节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认知平衡和认知失调理论 劝导在态度形成和改变中的作用第四节 若干现实性态度的研究 偏见:一种常见的否定性态度 种族主义与性别主义 孝道: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组合第八章群体心理本章拟用4个学时,从社会学的角度,系统阐释群里心理的概念、特征及其表现形式,以及 转型期中国社会群体心理的
17、特征,具体内容为: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社会群体及其特征 群体心理效应群体分类群体凝聚力第二节几种群体现象社会促进社会赋闲从众破窗效应服从第三节集群行为 集群行为 集群行为的过程 集群行为的理论 去个性化第四节网上群体及其极化现象 网上群体与现实群体 网上群体特征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第五节 民族心理研究早期民族心理研究 群体无意识理论 社会无意识理论 中国民族心理研究第九章传播与社会心理本章拟用2个学时,系统阐释传播的概念,传播行为中社会心理特征及其变化,具体内容为:第一节社会心理传播活动的基础 传播活动 信息接受中的社会心理作用 信息理解中的社会心理作用 传播效果中的社会心理作用第二节 舆论、
18、谣言、民谣和社会心理舆论及其形成谣言民谣 舆论、谣言、民谣的社会心理研究第三节 时尚、流行与社会心理 时尚、流行的特点 时尚、流行的产生与传播基础 时尚的心理机制 微信: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第十章经济心理本章拟用2个学时,系统阐释经济心理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中国转型社会中经济心理的 实践形态,具体内容为:第一节经济心理概述 经济心理概述的概念 经济心理研究的发展历程 经济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节经济心理研究的前沿成果 经济行为的认知基础 价值对行动的意义 重估人类的能力第三节中国人的经济心理 中国人经济心理的社会背景 中国人的基本经济观念 派生出的基本经济心理现象第十一章宗教心理本章拟用2个学
19、时,系统阐释宗教心理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中国转型社会中宗教心理的 实践形态,具体内容为:第一节 宗教的心理学意涵 宗教内涵的语义分析 宗教的心理学意涵 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第二节宗教经验 皈依心理 祈祷及其心理效应第二节 宗教情感 宗教情感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宗教情感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第四节中国人的宗教心理 中国人的宗教心理的研究回顾 中国人的宗教心理的实证研究成果第十二章性别与社会心理本章拟用2个学时,系统阐释性别与社会心理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中国转型性别与社会 心理的实践形态,具体内容为:第一节导论 为什么要引入性别视角 性别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核心内容第三节性别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性别偏见的
20、影响问题实效性问题方法问题第三节性别的存在与呈现性别的存在性别的呈现 能否建树新的性别形象与想象第四节 性别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性别心理的形成理论 性别社会化 性别表演第五节性别社会心理的重构与改建 性别社会心理的自我重构 性别社会心理的社会一文化改建 从冲突走向协调与和谐第十三章人格培育本章拟用2个学时,系统阐释人格培育对人格和社会行为的影响,具体内容为:第一节人格界定 什么是人格 人格特质第二节人格差异 人格的认知差异 人格的生理差异 人格的社会差异第三节人格测评 自陈法 投射法 实验法 自我概念测验 远距离人格测评第四节人格培养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早期童年经验 学校
21、教育因素 自然物理因素 自我控制因素四、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1、社会心理学应增加课时,由原来36课时,安排为42课时。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工作专 业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只有在该课程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更好地了解 案主、了解社会问题,了解社会工作的使命所在。2、本课程教学内容尽可能贴近和适应学生的生活、专业及其就业需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比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一门探究人类自身知识的学科,该课程的讲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 帮助案主,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帮助他们提前意识到自身即将面临的问题,并做好解决 问题的准备。3、本课程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视听资料等
22、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 趣。案例教学紧密结合现实社会和学生各专业知识特点,促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讨论能 够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回应困惑,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视听资料比 如成长系列等,可以适当让学生感受到生动画面,便于增加学生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二)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标准体系。高等教育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思想深度、价值判断及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等为主要指标体系。以学生和社会为主体,以学生对教师 授课的欢迎程度和社会对学生的欢迎程度作为重要参照系数。考试成绩不是衡量和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指标。推行学分制更是如此。要
23、避免如下几种不良倾 向:(1)不要简单地以学生考分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和院系要主动打消教师尤其年轻教师顾 虑。因为,考试成绩取决于学生素质、试卷质量、难易程度等多种因素,评价教师好坏关键在于平 时学生对老师上课的评价以及学校督导、其他老师对教师听课的评价。在大学里,衡量大学好坏、 衡量教师好坏,学生考试成绩不是主要因素,甚至起不了作用。无论学校还是教师对学生考分严格 点,是好事情。(2)不要过分注重考试成绩的正态分布。考试成绩固然要考虑正态分布,否则会涉及试卷质量、 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风等多种因素。但要因课程因教师而异,比如考查课、公共课、某些难度较 大的专业课等。还要看有些老师命题试卷考试目的和要求等。在统一教学规范的前提下,要充分发 挥教师教学的个性张扬和课程的特殊性要求。(3)不要因学分制而可能带来的“拉分”不良倾向,这会助长不良学风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下降。 推行学分制既要考虑试卷命题合理,适当考虑学生的分数比例及分数绩点要求;也要加强对学生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