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3558148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doc(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作者xxxx-日期xxxx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精品文档】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共54课时)一本学科的性质、目的和教科书学科的性质 在心理学范围内,社会心理学也许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与普通心理学视角不同,社会心理学将个人当作一个与其周围社会存在紧密的有机关联,并在其中得到界定的对象来研究,并试图揭示个人社会行为与社会环境各因素及个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内在心理特性之间联系规律的一门学科。社会心理学是兼具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一个领域,虽然运用各种方法搜集数据和资料,但其基本特性仍然是实验学科。学习社会心理学通常需要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背景。教学目的 社会心理学相关内容与每一个

2、人的实际生活紧密关联,开设这门课程不仅可以直接增进学生心理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使学生了解人们行为与社会环境及个人形成的内在社会心理特性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并学会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理解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促使人们从社会心理学的思维方法观察人、理解人,从而更准确地认识人们行为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更好地去解释和预测到人的行为,进而提高人们实际工作的针对性与科学性,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教科书 开设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师可以选用金盛华教授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版)作为主要教材。由

3、于通常本课程的课时设置多为54课时,又由于本教材涵盖了完整的社会心理学本体知识体系,因此难于逐章深入和展开。为此,主讲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特点和专业定向的学生的特点,根据本书的体系框架,有所取舍,并在第一部分3章一般问题的讨论之外,选择另外10章左右作为重点。本课程不仅体系完整,而且各章节都有现成包括全部图表的PPT和教学设计,并配有练习题和本次修订用的最新的重要参考资料,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量可以大大减轻。这里的教学设计已经是较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了教程大纲喝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内容。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各种不同学校对本课程的目标设计,担任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需要在学校规定的课时内对自己

4、的教程进行具体设计,明确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选择与排序、单元或章节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估工具的使用或开发等。由于开设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性和广泛应用性,开设这门课程的机构种类繁多,任课教师面对的学生原有基础知识、技能不同,各学校安排的教学时数不同,教师自身的条件也不同,教科书作者的课程设计不应代替任课教师的具体教学设计。一般而言,社会心理学课程开设需要两个方面条件:第一,学生需要有必要的知识准备,通常需要先学习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实验心理学等心理学的基础课程;第二,学校安排的课时一般不少于实际总课时54学时,即一个学期每周3课时教学时间。二、课程教学目标目标一:基本知识掌握引导学生实质进

5、入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掌握其中的基本知识架构的基础知识,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能独立解答本课程中各章的练习题;目标二:初步学科研究能力引导学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系统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并就某个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形成假设,并设计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熟练处理研究中的变量关系;目标三:学科知识运用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运用学科的理论原理,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三、教学内容和师生活动方式的时间分配按每学期教学18周上课计算,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具体安排一个学期的教程设计如下:部分与章次内 容讲课自学实验或讨论课合计时数第一部分第一章第

6、二章第三章社会心理学概论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343自学自学111第二部分第四章第五章社会心理发展社会化态度及其测量23自学自学5第三部分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认知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刻板印象与归因自我概念价值取向3222自学自学11112第四部分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社会互动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助人行为侵犯行为22222自学自学111114第五部分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社会影响从众、依从与服从劝导与态度改变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合作、竞争与冲突2323自学1112合计4410544、教材各部分的目的、重点、难点说明与教学建议本课程共分为五个部分

7、:第一部分为社会心理学概论,由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等三章组成;第二部分社会心理发展,由第四章社会化和第五章态度及其测量构成;第三部分为认知社会心理学,这一部分由第六章社会知觉、第七章刻板印象与归因、第八章自我概念和第九章价值取向构成;第四部分为社会互动,这一部分由第十章至第十四章共五章构成,其中第十章为沟通,第十一章为人际吸引,第十二章为人际关系,第十三章为助人行为,第十四章是侵犯行为;第五部分为社会影响,包括第十五章从众、依从和服从,第十六章劝导与态度改变,第十七章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和第十八章合作、竞争与冲突。在整体上,重点和难点的解决选择融合学生自我生活,增

8、加学生理解资源的基本策略,引导学生从大视野和整体心理科学背景学习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使学生把整个心理学知识背景动员起来;用自我个人的自我价值取向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行为分析,并试图用有关自我的理论解释人们自我结构和社会行为;助人与侵犯行为则结合现实社会的时代案例分析各种行为背后的自我和社会的原因;劝导和态度改变则结合时代社会心理现象和社会事件,结合应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经典研究,以及态度变化实例说明劝导起作用的过程;合作、竞争与冲突则引导学生将宿舍和班级作为社会行为分析单元,用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内容引导学生建立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分析概念。以下是对全部课程的每一部分的目的、重点、难点所进行的说

9、明和教学建议(该教学建议仅作为授课教师的参考,授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情进行调整、创新)。第一部分:社会心理学概论目的 学生能了解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学好这门学科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以及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学好这门学科的愿望,并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重点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准确界定社会心理学,区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了解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明确各个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原理,各种理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法。难点 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熟练掌握和应用。教学建议介于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心理学

10、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一致,第三章内容由学生自学完成。本部分的重点放在社会心理学的界定和理论介绍,尤其是理论的学习,这是后续各章学习的重要准备,可用3至4课时完成。第二部分 社会心理发展目的 学生能了解个体社会心理发展的两个方面社会化和态度及其测量。重点 第四章 社会化: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态度的实质、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测量方法。难点 第四章 社会化: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测量方法。教学建议 第四章的内容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讲授相辅的方式进行。第五章可以让学生参与,尤其是态度的测量方法部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练习一到两种测量方法

11、的使用。第三部分 认知社会心理学目的 每个人都是业余心理学家,都会对遇到的任何社会事物和人做出判断。判断出错,则会被评价为“没有头脑”。人怎样认识别人?又怎样认识自己?为什么我们对有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有成见?为什么有些人重金钱而轻事业,而有些人却事业至上?这些都是本课程的社会认知部分要深入讨论的问题。重点 第六章 社会知觉:印象形成过程、情境同一性、认知启发、印象管理、自我监控理论、内隐社会认知。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刻板印象的形成、作用与改变,偏见与歧视的成因、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归因理论。第八章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自我概念的发展、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文化与自我。第九章 价值

12、取向:价值观理论、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中国民众整体价值取向结构特点、大学生价值取向状况。难点第六章 社会知觉:认知启发、自我监控理论、内隐社会认知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归因理论。第八章 自我概念:自尊的结构、文化与自我。第九章 价值取向:中国民众整体价值取向结构特点、大学生价值取向状况。教学建议本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第六章由教师讲解完成,第七章的归因部分可简单介绍,因为在其他心理学的课程中已介绍过该部分的内容。第八章建议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方式进行讲解和串讲。第九章内容以学生理解为重。第四部分:社会互动目的人是社会性动物。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人既不会独立于他人而存

13、在,也不会简单接受别人所施加的影响,人永远存在于有形、无形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之中。本部分的任务,就是纵深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重点第十章 沟通:沟通的过程。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人际吸引规则。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状态和深度、改善人际关系的训练、人际关系的原则、人际关系的测量。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人帮助别人的原因、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社会作用力理论、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助人行为的培养。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的解释、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难点第十章 沟通:无难点。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无难点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14、的状态和深度、人际关系的测量。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人帮助别人的原因、社会作用力理论。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的解释。教学建议鉴于第十章和第十一章没有较难理解的内容,第十章可由学生自学完成;第十一章可先由学生自学,老师串讲。第十二章可以由老师讲解完成;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的内容涉及到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现象,由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第五部分:社会影响目的从出生开始,人就被置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结构之中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同时受到其他成员及社会整体的影响。由于社会压力而发生的个人行为与态度朝着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就是社会影响。个人从一个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的社会化过程,正是在社会影响的

15、作用下实现的。重点第十五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少数人影响、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从众的条件、依从行为的原因、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影响服从的因素。第十六章 劝导与态度改变:霍夫兰的劝导模型、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平衡理论、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态度防卫与保护。第十七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群体决策过程、群体思维、群体极化、冒险转移。第十八章 合作、竞争与冲突:合作与竞争的原因、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竞争心理优势、引发冲突的因素、冲突的平息。难点:第十五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

16、验。第十六章 劝导与态度改变:霍夫兰的劝导模型、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第十七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群体决策过程、群体极化。第十八章 合作、竞争与冲突:教学建议:第五部分的四章内容均由教师讲解完成,部分章节可适当加入学生讨论。5学习结果的考核与评价考核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类:平时成绩占总成绩40%,主要依据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共安排五次练习和学生的交流与评析,教是可以根据学生的书面练习和讨论中的发言计算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试卷应按照教学目标命题,第一类题目考核基础知识,测验题可任选本课程所列术语解释;第二类考核应用所学知识的简答和论述题

17、,可将本课程所附的思考题略加改变;第三类题目可以是材料分析,利用本课程学习的内容分析和解释某些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的社会心理原理与效应;第四类题实验设计能力,形式可以是设计一个社会心理学某个领域中的实验,也可以是评价某个社会心理学的实验设计方案。6主要参考书:1、金盛华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二版)各章参考文献; 2、本课参考教学资源以及配套的PPT等。【精品文档】二、各章节教学设计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一、教学目标1对照多种社会心理学定义,分析本课程的界定和对一个学科进行思考的方法,领会并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定义。2.思考社会心理分类系统与社会心理学的定位。3.结合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人格

18、心理学的异同。4.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的特点。5.根据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概括总结其特点,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本章知识结构图社会心理分类系统定义社会心理学的依据和背景关于社会心理学理解的分歧社会心理学的界定本课程的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社会心理发展认知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社会互动社会影响史前思想积累阶段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产生阶段迅速发展阶段西方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中国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三、教学任务分析(一)目标分析熟练掌握:社会心理学的

19、概念与界定方法;社会心理分类系统;了解: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社会心理学发展过程;西方与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现状。(二)学习条件分析结合配套的PPT课件进行讲解和教学。四、教学策略建议:本章内容可由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简单介绍给学生,重点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引起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一、教学目标1. 试运用社会学习理论来解释生活中的社会心理实例。2. 理解社会交换理论对在日常生活中的解释人际关系的价值。3. 比较几种不同的认知理论。4. 分析自身的角色组合、遭遇的角色冲突及其解决途径。 5. 深入理解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及其在解释自身与周围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价值

20、,并尝试运用该理论来解释3个社会心理实例。二、本章知识结构图社会学习理论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强化理论溯源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知理论的主要概念和特点认知失调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图式理论认同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自我类化理论角色理论的概念及其来源角色理论的主要概念角色理论角色理论的主要观点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主要概念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原理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背景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系统支持三、教学任务分析 (一)目标分析熟悉和了解各种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尤其是由本课程作者金盛华提出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在了解各种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各种理论的关系、解

21、释力及其局限。(二)学习条件分析结合配套的PPT课件进行讲解和教学。四、教学策略建议:本章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完成,对于学生熟悉的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等)可简单巩固,而对于学生不太熟悉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如:图式理论、角色理论等)可重点介绍。而对于本课程作者金盛华提出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介绍,可结合我国民众的特征让学生理解。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分析观察法对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特殊作用。2能请列举档案法的特殊价值。3了解问卷法的优缺点。4能分析现场研究和现场实验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特殊地位。5了解实验室和模拟实验的优缺点。6. 并熟悉准实验研究。7知道实验的误差怎样控

22、制。8懂得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客观性和伦理性原则。二、本章知识结构图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学路径现象揭示研究关系解释研究因果联系证实研究观察法档案法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调查法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准实验研究变量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变量与操作操作研究的控制与误差交互作用分析原则分析与综合原则客观性原则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伦理性原则三、教学任务分析(一)目标分析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尤其是实验法。掌握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变量与操作,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二)学习条件分析结合配套的PPT课件进行讲解和教学,尝试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解决某个社

23、会心理学的问题。四、教学策略建议:本章主要内容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已做过介绍,有基础的学生很容易学习和掌握,因此建议由学生自学。也可采用教师讲解,结合学生自学来进行。第三节可由学生自学完成。第四章 社会化一、教学目标1.理解社会化的概念以及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关系。2.了解社会化的心理机制。3.了解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源有哪些。4.了解社会化的类型与结果。5.能分析成人经历社会化的原因和内容。二、本章知识结构图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语言社会化的特殊地位社会化与个性化社会角色引导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社会比较机制社会学习机制亚社会认同文化家庭的特殊作用社会化的影响源同辈群体社会化学校媒体语言和认知能力

24、社会化的结果道德观念与行为制约机制性别角色的获得角色获得成人社会化的文化反哺机制成人社会化的必要性与内容成人社会化角色改变再社会化三、教学任务分析(一)目标分析熟练掌握: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了解:社会化的影响源、社会化的结果和成人社会化。(二)学习条件分析结合配套的PPT课件进行讲解和教学。四、教学策略建议:本章内容可采用教师讲解,结合学生自学来进行。社会化的心理机制涉及到一些理论解释,可由教师重点讲解,而社会化的影响源部分的内容较为容易理解,可由学生自己阅读,教师串讲。社会化的结果和成人社会化的内容作为了解的内容来完成。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一、教学目标1了解态度的本质及态度与有关

25、概念的区别。 2了解态度的主要功能。 3了解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 4理解态度与行为的关系。5了解态度的测量方法,及其优缺点。 二、本章知识结构图什么是态度态度的实质态度的特点态度的维度态度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学习经验与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态度及其测量态度的功能与态度的选择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态度同行为的分离与一致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有关态度功能的进一步研究瑟斯通量表李凯特量表语义差异量表态度的测量投射测验内隐态度测验态度的实证测定三、教学任务分析:(一)目标分析熟练掌握:态度的实质、态度的形成。了解: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测量方法。(二)学习条件分析结合配套的PPT课

26、件进行讲解和教学。四、教学策略建议:本章内容可采用教师讲解,结合学生自学来进行。态度的测量部分重点让学生掌握测量态度的各种方法,可让学生自学后讲解,也可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态度测量的方法,制作相应的态度测量工具,熟练掌握一到两种态度测量的方法。第六章 社会知觉一、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知觉的概念。2试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印象形成过程的确存在中心品质。3举例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怎样在印象形成中具有定向作用。4了解社会知觉偏差的原因。5观察周围的生活和自己,是否也存在语言自动实现效应。6认知启发导致的社会认知误差有几种。7. 举例说明自己的三种情境同一性的结构中有哪些成分。8. 分析自己在自我监控

27、方面的特性,并分析其对于印象管理的价值。9. 试分析内隐社会认知在认识自我方面的价值。二、本章知识结构图社会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社会知觉的分类社会知觉的定义印象及其定向作用印象形成过程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总体印象形成模式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社会知觉晕轮效应社会知觉偏差预言自动实现效应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印象管理的概念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自我表现策略印象管理的识别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内隐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研究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三、教学任务分析:(一)目标分析熟练掌握:社会知觉的概念、内隐社会认知。了

28、解:社会知觉偏差、印象形成的过程、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二)学习条件分析结合配套的PPT课件进行讲解和教学。四、教学策略建议:本章内容可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完成。社会知觉偏差部分的内容可在学生自学了解的基础上,由教师串讲完成。内隐社会认知认知部分可让学生尝试实践,尝试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一、教学目标1. 掌握刻板印象的概念2. 了解刻板印象形成过程3. 了解偏见形成的原因4. 掌握消除偏见的方法5. 熟悉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6. 熟悉归因理论7. 学会分析归因偏差二、本章知识结构图刻板印象的形成刻板印象的维持与作用图式与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概念刻板印象及其形成刻板印象的改变

29、社会阶层及其心理差异社会知觉社会偏见社会阶层与社会偏见性别歧视与种族歧视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归因的概念归因与归因理论归因理论归隐偏差三、教学任务分析:(一)目标分析熟练掌握:刻板印象的形成与改变、偏见与歧视、归隐偏差。了解:刻板印象的概念、归因理论。(二)学习条件分析结合配套的PPT课件进行讲解和教学。四、教学策略建议:本章内容可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完成。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的内容可在学生自学了解的基础上,由教师串讲完成。归因理论和归因偏差部分可让学生尝试自己搜索英文文献,学习归因相关研究的实验研究范式。第八章 自我概念一、教学目标1. 了解自我概念的界定。2. 了解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30、。3. 了解自我概念的主要功能。4. 分析自我概念形成的主要机制。5. 能简述自我知觉理论的主要观点。6. 了解个人控制点对努力的影响。7.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习得无助现象,并尝试分析如何解除这种习得无助。8. 能分析自我差距和自我提高影响个人自尊的机制。9. 能分析自我效能的本质及其对自我发展的意义。10.简述文化自我研究的维度论与动态建构理论的联系与区别。二、本章知识结构图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自我概念的结构自我概念的功能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自我概念的发展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自我概念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自 尊自尊的测量自我效能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自我概念文

31、化与自我文化自我的动态观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三、教学任务分析:(一)目标分析熟练掌握:自我与自我概念的界定、自尊、自我效能。了解: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自我概念的发展、自尊的测量、文化与自我。(二)学习条件分析结合配套的PPT课件进行讲解和教学。四、教学策略建议:建议本章内容采用教师讲解,结合学生自学来进行。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部分和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部分由教师讲解完成。自尊部分可由学生自学后,教师串讲。文化与自我部分重点由教师讲解完成,掌握自我领域中最新的研究视角和成果。第九章 价值取向一、教学目标1了解价值观与价值取向的概念及其区别。2了解价值取向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不同。3能分析罗克奇

32、的价值观理论对于分析中国人价值取向的意义。4了解中国民众的价值取向的特点。5能分析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特点与施瓦茨基础价值观结构的异同。6能运用大学生价值观结构分析自己的价值取向。7能分析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在哪些方面将对企业家的经营实践发生影响。8了解企业家经营责任与经营道德怀疑的冲突解决的途径。二、本章知识结构图价值取向的界定价值观理论及测量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价值取向与主要关联心理变量的关系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最新研究进展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中国民众整体价值取向结构特点大学生价值取向状况企业家的基础价值取向状况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企业家经营价值取向及其与基础价值取向的关系企业

33、家关于岗位和生活目标的价值取向企业家关于企业家自身角色的价值取向三、教学任务分析(一)目标分析熟练掌握:价值取向的界定、价值观理论及测量。了解: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价值取向的最新研究进展、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二)学习条件分析结合配套的PPT课件进行讲解和教学。四、教学策略建议:本章内容重点介绍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的内容,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深入了解中国民众的价值取向问题。第十章 沟通一、教学目标1了解沟通的定义以及沟通在哪些方面对人作为有机体和社会人的正常发挥作用有意义。2了解沟通中的理解是怎样发生的。3了解沟通过程的影响因素。4了解群体沟通的类型以及它们的

34、特定。5能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身体语言沟通具有重要意义。6. 能举例分析触摸语言和副语言在日常沟通中的特殊价值。7. 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改善自己的沟通能力。8能评价自己目前的沟通状况,并为自己制定一个改善自己人际沟通的计划。二、本章知识结构图沟通的概念沟通的条件及过程沟通的条件沟通的意义沟通的定义沟通的过程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沟通的种类及类型发展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沟通个人内沟通与人际沟通群体沟通与大众沟通新兴沟通类型非语词研究的缘起知觉层面的非语词沟通非语词符号的沟通符号层面的非语词沟通动态交互中的非语词沟通副语言沟通沟通的障碍沟通的自我评价与沟通改

35、善计划沟通的障碍及改善方法提高沟通的准确性激发沟通积极的定向的技术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三、教学任务分析(一)目标分析熟练掌握:沟通的概念、沟通的条件及过程。了解:沟通的类型、非语词符号的沟通、沟通的障碍及改善方法。(二)学习条件分析结合配套的PPT课件进行讲解和教学。四、教学策略建议:本章内容较为简单,可有学生自学完成。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一、教学目标1能简述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2了解交往需要与独处需要之间的平衡。3了解人际吸引形成的途径。4能运用人际吸引的规则,分析自己喜欢的人,看看是什么导致了人际吸引。5能简述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6能简述爱情三角在分析爱情问题上的价值。二、本章知识结构图自

36、我价值寻求的需要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安全感确立的需要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人际吸引需要的形成途径人际吸引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人际吸引规则相似规则互补规则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爱情三角理论与爱情类型爱 情爱情与喜欢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爱情与性三、教学任务分析(一)目标分析熟练掌握:人际吸引规则、爱情三角理论与爱情类型、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了解: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二)学习条件分析结合配套的PPT课件进行讲解和教学。四、教学策略建议:本章内容主要由学生自学完成,教师可在个别理论的理解上加入讲解,使得学生能够准确熟练的掌握本章的内容。学生需重点掌握握人际吸引规则部分的内容。第十二章 人

37、际关系一、教学目标1能表述人际关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2能简述人际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3了解人际关系的原则。4能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对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规律进行解释。5了解人际关系改善的途径。6能简述人际关系的测量的几种方法。二、本章知识结构图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意义人际关系的状态和深度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人际关系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破裂改善人际关系的训练人际关系真诚原则交互原则人际关系的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情境控制原则人际关系的测量社会测量法参照测量法人际关系测验三、教学任务分析(一)目标分析熟练掌握: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原则、人际关系的测量。了解: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38、。(二)学习条件分析结合配套的PPT课件进行讲解和教学。四、教学策略建议:本章内容较为简单,容易理解,因此前三节的内容由教师简单讲解即可。第四节人际关系的测量部分的内容可由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完成。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一、教学目标1. 能总结各种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理论,并对亲社会行为及相关概念做出自己的界定。2. 能用责任分散效应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并提出避免其出现的对策。3. 能简述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4. 理解社会作用力理论,并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利用它的三个法则。5. 提出促进助人行为的有效建议。二、本章知识结构图助人行为及其原因助人行为的概念人帮助别人的原因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责任分散与社

39、会作用力理论 社会作用力理论助人行为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助人的决策过程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示范作用助人行为的培养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助人技能的学习价值取向的教育三、教学任务分析(一)目标分析熟练掌握:人帮助别人的原因、紧急助人、责任分散、社会作用力理论。了解: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助人的决策过程、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助人行为的培养。(二)学习条件分析结合配套的PPT课件进行讲解和教学。四、教学策略建议:本章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完成,可适当加入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释助人行为。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一、教学目标1.理解侵犯行为的普遍性和连续性。2.有人认为,没有一种侵犯理论能够解

40、释所有的侵犯行为。如何看待这一问题。3.能比较各种理论间的异同。4.能举一个生活中替代性侵犯的例子。(如:你觉得什么时候会出现替代性侵犯?)5.能解释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之间的联系。侵犯理论对媒体暴力的作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你赞成哪一派的观点?能详述原因。7.能设计一个实验,考察酒精对侵犯行为的影响。并举出有哪些变量需要控制。8.除了本章中提到的控制侵犯行为的途径,列举出其他途径。二、本章知识结构图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侵犯行为的概念侵犯行为的解释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侵犯行为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家庭暴力校园欺负移情能力培养侵犯行为的

41、控制与预防成熟个性的培养宣泄社会公平的建立三、教学任务分析(一)目标分析熟练掌握:侵犯行为的概念、侵犯行为的解释、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二)学习条件分析结合配套的PPT课件进行讲解和教学。四、教学策略建议:本章内容建议由教师讲解完成,可适当组织一些课堂讨论和分析。第十五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从众的原因。2能说出日常生活的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3能说出依从的概念以及依从的心理规则。4能举例说明怎样运用依从诱导策略促进日常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5能说出米尔格莱姆服从实验的主要贡献。6. 了解人服从的心理原因。7. 能分析不服从行为的两面性。二、本章知识结构图基本概念从众、依从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