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研究报告:工程与实业协同发展_化学工程龙头加速转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化学研究报告:工程与实业协同发展_化学工程龙头加速转型.doc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化学研究报告:工程与实业协同发展_化学工程龙头加速转型一、传统业务:化学工程国家队,龙头地位巩固(一)化学工程国家队,资质完善,产业链覆盖全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大型工程建设企业集团,是 我国工业工程领域资质最为齐全、功能最为完备、业务链最为完整、知识技术密集 的工程公司。集研发、投资、勘察、设计、采购、建造和运营一体化,业务领域横跨 建筑工程及现代服务业,工程项目遍布全国乃至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先进工 业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在我国碳中和背景下,更是清洁能源工程领域的领军者。公司源自原国家重工业部1953年成立的重工业设计院和建设公司。1984年以中国化
2、学工程总公司名义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2005年更名为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 司。2008年9月,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联合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中化集团 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10年1月成功上市。2017年 12月,完成公司制改制,正式更名为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股权结构方面,截至中国化学2022年一季报显示,公司第一大股东为中国化工集团 有限公司,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其自身以及通过中国化学工程集团-中信建投证券 -18中化EB担保及信托财产专户和中化学建设投资集团合计持股比例达46.07%。公 司下属子公司主要涉及设计承包和建筑承包等业务,其中设计承包领域
3、全资子公司 含天辰、赛鼎、第三设计院、华陆、五环、成达、桂林;建筑承包领域全资子公司含 中化二建、三建、 四建、六建等。中国化学还拥有如东华科技、晟达化学等一批优 秀的非全资子公司,覆盖的业务范围广泛,资质以及综合实力都处在行业领先地位。(二)营收业绩持续高增,研发实力毋庸置疑中国化学当前主营业务包括化工、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环境治理等。2021年公 司化工/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环境治理几项主营业务的收入占比公司总营业收入分 别为78.27%/10.28%/3.43%/2.10%,其中占比最高的化工业务包括化工石化、石油 化工和煤化工。2021年中国化学营业总收入达1379.19亿元,同比
4、增长25.39%,较 2017年四年复合增速达23.86%,实现了营收方面的稳步增长。2022年一季度营收实 现354.79亿元,同比增长41.35%,为2022年全年营收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预计全 年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业绩方面,2021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46.33亿元,同比增长26.64%,这一指标在 2022年一季度达到9.77亿元,同比增长19.73%。公司业绩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公司通 过多种措施加大经营力度使得订单量大幅增长,同时配合精细化管理实现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在创造公司历史上最佳经营业绩的同时,企业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企 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从盈利能力来看,中国化学
5、的毛利率受到原材料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有逐步下 降的趋势,但是净利率整体稳中有升,这反映了中国化学对于公司整体费用率的管 控是非常有效的。从2018年开始,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以及财务费用率都有下 降的趋势,整体期间费用率在2021年为5.88%。作为化学工程龙头,中国化学重视研发领域,积极推进公司在各领域的创新。公司 旗下核心子公司不论是资质、设计水平还是科技研发都在走在行业前列。公司还积 极推进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根据年报及官网披露,中国化学截至2021年底已拥有12 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能源研发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7
6、家所属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研发投入方面,近5年累计投入约162.47亿元,近3年累计投入约118.58亿元。研发 投入占收入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21年研究开发投入占收入的比例达到3.44%。(三)化学工程新签订单稳步增长,长期业绩动力充足化学工程业务是中国化学的核心业务,公司为业主提供项目咨询、规划、勘察、基础处理、设计、采购、施工、安装直至开车、运营、维护以及投融资等工程建设全过程、 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工程承包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工程总承包(EPC、EP、PC)、 施工总承包、施工承包和专业承包。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受益于疫情过后行业回暖。从订单层面来看,2021年累计新签 订单
7、金额约2697.69亿元,同比增长7.4%,尽管增速方面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有所 降低,但中国化学2021年新签订单金额仍创历史新高。2022年公司订单获取能力继 续增长,1-5月公司累计新签订单额1398.27亿元,同比高增59.3%,建筑工程承包新 签订单额达到1314.76亿元,其中化学工程占比超73.4%,表明公司转型效果较好。 公司2017年至2022年5月累计新签订单约11280.5亿元,收入合计约5545.6亿元,因 此公司当前在手订单约5734.9亿元,订单量充足是未来几年业绩增长提供有效支撑。分业务领域来看,2021年公司化学工程新签合同总额为1940.86亿元,占新签合同总
8、 额的71.95%,同比减少2.42%。其中,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新签合同额分别约为 1277/399/264亿元,分别占新签总额的47.35%/14.80%/9.80%。新签基础设施合同 约565亿元,占新签总额的20.95%。新签环境治理等相关多元化业务合同约104亿元, 占新签总额的3.87%。2021年实业和现代服务业开始纳入公司新签合同额统计的部分,分别为48.56亿元和 37.67 亿元。化工 / 石 油 化 工 / 煤化工 / 基础设施 / 环保新签合同额分别为 1277/399/264/565/104亿元,同比变化55.10%/-24.83%/-48.49%/1.01%/24
9、.91%。(四)油价波动再问油气保障,“双碳”倒逼煤化工革新进化1石油化工2021年疫情整体好转,石化及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回暖,原油价格呈现波动上升 趋势。尤其自2022年以来,由于俄乌局势严峻和原油供应增长缓慢,原油价格今年 以来大幅上涨,WTI原油期货价格从去年底75.21美元/桶在3月8号飙升至最高,达到 123.70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也在同一日达到最高点127.98美元/桶。3月到 5月原油价格有所回落,价格保持在100美元/桶震荡。对比中国化学季度营收同比变化趋势与两油价格变化可以发现,两者是高度相关的。 在当前油价维持高位的背景下,石化产业链上、中游显著受益,炼化企业的
10、投产意 愿更强,从而将促进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建设开工,目前石化及化工相关领域固 定资产投资也逐步恢复。在当前我国超70%的原油对外依存度背景下,国际油价上涨在进口端造成一定压力。 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4月份,中国进口原油1.7亿吨,同比下降4.8%, 进口均价每吨4323.6元,同比上涨54.3%。去年9月24日,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 局发布的关于开展2021年第一批国家储备原油竞价交易的公告,国家石油储备 中心在国家储备石油交易系统进行2021年第一批国家储备原油竞价交易,国家通过 释放储备原油,表现出将对原油价格调控的信号,其背后更是对降低原油进口依赖 程度提出要求。石
11、油天然气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储量对于国家能源安全与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 要影响,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及 2035年远景目标中将增强油气保障能力列为“十四五”期间石化行业七项重要任 务之首。要求保持油气储量稳定增长,到2025年国内原油年产量总体保持在2亿吨左 右,国产气力争超过2200亿立方米/年。同时提升油品质量,油气装备和工程技术服 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油气行业向绿色低碳、节能降耗和智慧油气发展方式转 变。并加快能源结构优化,推动氢能发展和产业示范,争取到2025年,氢能应用关 键技术和材料取得突破并实现产业示范。因此不论从当前市场高油价带来的利
12、好信息,还是从长期油价趋于稳定后政策端将 提力加强国内油气保障能力来看,中国化学的石油炼化工程业务都将受到激励,未 来将保持增长。2煤化工“富煤贫油少气”是中国能源结构的基本特征,煤炭为主的资源禀赋一直是中国的 基本国情。现代煤化工可作为自主可控后备能源生产方式之一,仍具备较大市场发 展空间。预计“十四五”期间,现代煤化工产业将以石油化工产品能力补充和原料多 元化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通过技术进步逐步降低单位能耗,积极推进升级示范项目建设和推动产品向高质量发展,促进与石化、化纤、盐化工等产业融合发展。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从石化、能源到消费、制造行业,都掀起了达峰降碳的热 潮。可以预见的是,作
13、为全行业重要的基础,能源结构将率先实现低碳化发展,为全 社会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保障煤化工行业面临迭代的压力。中国化学作为行业龙头,技术储备丰富,适应力强,在政策之下,顺势淘汰落后产 能,同时出清行业“吊车尾”,对中国化学而言“机遇”大于“挑战”。据国资委网 站消息,去年7月,由中国化学工程十四公司承建的国内最大规模燃煤电厂碳捕集示 范工程国华锦能CCUS项目一次通过168小时连续满负荷试运行,正式投入运营, 各项指标均达到了优良,实现了八个一次成功,即系统受电一次成功、DCS复原试 验一次成功、冷态通风一次成功、化学清洗一次成功、热态启动一次成功、整套启动 一次成功、产品液化一次成功、装车外
14、运一次成功。该项目是目前全球设计性能指 标最优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是我国燃煤电厂低碳绿色发展示范引领项目。此外,中国化学21年年报显示,公司充分发挥煤化工建设行业龙头优势,抢抓推动 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双碳”政策机遇,比如中标应城宏宜化工科技有限 公司 IGCC 分布式能源碳中和应用示范暨合成氨绿色改造升级 EPC 工程总承包、 重庆湘渝盐化股份有限公司煤气化节能技术升级改造 EPCC 总承包项目等煤化工 碳中和重点项目,持续巩固了公司的行业主导地位。二、转型之路:聚焦化工实业,己二腈项目有望快速落地释放利润中国化学近期保持强势增长,或将在未来进一步迸发活力的看点并非估值较低的传
15、统的化工工程领域。公司的逻辑从其多年前决心从化工工程向“工程+实业”的方向 转型伊始,就悄然发生了变化。目前,中国化学已经确立了“聚焦实业主业,走专业 化、多元化、国际化”发展道路,坚持“创新驱动、实业兴企”。技术研发为“核”, 驱动工程、实业发展,聚焦高性能纤维、特种合成橡胶、工程塑料等高精尖材料研 发,主攻“卡脖子”技术,拓展新材料行业高附加值产品领域。(一)初期试探性转型有失有得,在摸索中方向渐明中国化学转型的第一个项目发生在2011年,公司在四川省南充市投资建设100万吨/ 年精对苯二甲酸(PTA)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45.32亿元,由公司及所属成达公司 合计持股80%,计划工期为30
16、个月。然而由于原料外购成本无法控制且远离市场 (PTA市场主要在长三角、珠三角),项目进展并不顺利。公司在其2014年年报中 表示:由于PTA产品市场价格下滑、项目盈利能力低于预期,以及化工产业园开发区 配套公用工程完工滞后等因素,该PTA项目建设进度较之前的项目计划有所延迟, 未来也会存在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后延迟开车的可能性,并提出正在寻求项目转让的 合作方,或将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带来负面影响。次年,中国化学对该项目 计提了4.92亿元的减值,精对苯二甲酸(PTA)项目最终成了一个问题项目。但与此同时,中国化学在2011年底还进行着另外一项尝试。公司旗下天辰工程有限 公司与福州耀隆化工集
17、团公司合作成立中国天辰耀隆新材料有限公司,并在福建省 福清市江阴开发区投资建设20万吨/年己内酰胺项目,该项目是当时世界单线产能最 大的己内酰胺项目。项目总投资额为41.93亿元,其中天辰公司占合资公司60%股权。与PTA项目不同的是,该项目按预期进程稳步推进,并于2014年8月4日一次开车成 功,运行平稳。产品己内酰胺达到优等品质量标准,当年实现营业收入约6亿元,标 志着公司在实业投资及非化工工程领域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9年,公司对 该项目完成了扩能改造,装置单线产能达到33万吨/年,刷新世界单线产能最大的记 录。在产能提高以及己内酰胺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2017年度该部
18、分业 务的毛利率高达21.42%,同比增加2.53pct。己内酰胺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也是加工生产尼龙工程塑料和尼龙纤维的主要原料、尼龙6(PA6)关键单体原料, 这为中国化学未来在尼龙领域的大展拳脚布下引线。(二)转型焦点己二腈,国产化破解“卡脖子”难题在总结了前两个项目的经验教训后,中国化学的化工实业开始向高技术含量、高门 槛、真正有优势的领域发展,今年即将投产的己二腈项目是公司当前关注度最高的 明星项目。己二腈是生产尼龙66(PA66)的关键中间体,由其加氢从而获得尼龙66的 原料己二胺是目前工业上大规模使用的生产方式。尼龙66是一种相比于尼龙6综合性 能更加优异的纤维和工程塑料
19、。作为纤维,以其更为柔软亲肤、透气耐磨、适应性好 等优势应用于高档民用服装以及特殊用途的服装。作为工程塑料,在“以塑代钢”的 新趋势下,凭借轻质化、耐热、耐高温、高强度等多种性能优势,成为车辆减重的新 选择,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成为尼龙66需求增长的新驱动力。包括在电动汽车断 路器、锂电池框架和壳体、高压电缆导管、充电插头和插座、发动机控制单元、传感 器、冷却阀和连接器等诸多应用领域,尼龙66都是理想的材料。近年来,尼龙66的价格不断上涨,正是由于己二腈完全依赖进口,受人工、天气等 因素影响导致的不可抗力事件,一次次地打破了市场的供需平衡。这让中国化学等 一批中国企业意识到了突破技术壁垒,实现
20、己二腈国产化迫在眉睫。己二腈的生产 工艺主要有丁二烯法、丙烯腈法、己二酸催化氨化法三种工艺,其中丁二烯法由于 原料价廉易得、路线短、无污染、能耗低、成本低,被公认为是目前最先进、最理 想、最重要的生产工艺路线。20世纪70年代初,杜邦公司(现英威达)开发了丁二烯直接氢氰化法,将1,3-丁二 烯与氢氰酸在催化剂存在下,于100下进行液相反应,生产戊烯腈的异构体混合物, 经分离并将异构体异构成为直链戊烯腈后,再与氢氰酸加成为己二腈。但是由于技 术难度水平较高,生产过程较为复杂,所以技术长期处于高度垄断状态。己二腈被列为化工新材料方面需要加 快发展的工程塑料关键配套单体。为了加快突破新材料领域的技术
21、瓶颈,2017年底 国家发改委也将“单套装置5万吨/年己二腈生产技术”列入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中的“新材料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在国家大 力鼓励己二腈国产化之时,内外资都开始紧锣密鼓的布局己二腈产业。英威达在上 海投建40万吨/年己二腈生产工厂;华峰、神马等国内企业也纷纷投建。2018年全球 己二腈产能约174.6万吨/年,产量约141万吨,开车率81%,2018年我国己二腈表观 消费量约为 29.5 万吨,全部依赖进口,绝大部分转化为己二胺,产量约为31万吨, 己二胺下游消费80%以上用于生产尼龙66,2018年我国尼龙66表观消费量40.3万吨。 据
22、此推算, 2022年国内己二腈产能有望超过70万吨,产量有望超过56万吨,约能对应76万吨尼龙66消费量。天辰公司自2011年对己二腈工艺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实验研究,历经多年不懈攻坚, 首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丁二烯直接氢氰化法合成己二腈技术”,公司公告显 示该项技术已获得多项发明专利,技术创新性强,并已进行了全流程中试实验验证, 并于2015年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2017年2000吨/年中 试装置已产出合格产品,经下游用户试验应用证明中试所生产的己二腈符合高品质 尼龙66的原料指标,满足己二腈的生产要求。伴随着技术上的突破,公司开始计划布局产业链。2019年,中国化学
23、发布公告表示 将联合集团旗下国化投资,以及齐翔腾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天辰齐翔新 材料有限公司。其中天辰公司/国化投资/齐翔腾达股权比例分别为34%/41%/10%, 新公司规划建设年产100万吨尼龙66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规模约104亿元。 该项目一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建设30万吨/年丙烯腈联产氢氰酸装置、5万吨/年氰化钠装置、9万吨/年氢氰酸装置、20万吨/年己二腈装置(经流程优化后最大产能预计 可提升至年产30万吨)、20万吨/年加氢装置和20万吨/年尼龙66成盐及切片装置,以 及配套公用工程和辅助生产设施。2020年初,国化投资将天辰齐翔41%的股权通过 非公开协议转让方式
24、转让至天辰公司,交易完成后,天辰齐翔成为中国化学三级控 股子公司,持股比例达到75%。目前公司旗下天辰齐翔在山东淄博的己二腈项目,整体进入投料与试生产交错期, 丙烯腈联产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顺利产出丙烯腈优级品,己二胺装置一次性开车 成功,装置顺利产出第一批合格产品,产品质量达到优级品。公司将全力推进己二 腈装置的生产运行,全力保障己二腈产品的顺利产出。结合当前大宗商品市场行情,天辰齐翔制定了产品销售计划。己二腈系列产品包含 己二胺、尼龙66及其副产品,在产品销售上重点整合己二胺下游客户资源,目前已 与十多家客户开展战略合作,同时培育尼龙66下游潜在市场与客户,包括改性、纺 丝等用户。天辰此番
25、与齐翔腾达的联手,一举打通了“己二腈-己二胺-尼龙66”全产业链条。一 方面,齐翔腾达拥有国内首套也是世界最大的氧化脱氢制丁二烯装置,生产能力15 万吨/年,可以直接为天辰齐翔丁二烯法合成己二腈提供原料。齐翔腾达在公告中强 调该项目主要以丙烯、甲醇、液氨、丁二烯、己二酸、氢气、天然气为原料,有利于 优化齐翔腾达产品结构和装置负荷,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项目基地毗邻齐翔腾达,将有效发挥齐翔腾达在原料供给、园区公共设 施服务方面的协同优势,能够保证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对项目顺利开车以及后续成 本控制带来保障。(三)己二腈项目投产在即,预期业绩释放可观己二腈上游成本端:丁
26、二 烯直接氰化工艺每生产1吨已二腈需消耗丁二烯583kg,液氨537kg,天然气9943。根据当前市场中上述原料的价格,我们测算得出,每吨己二腈的原料成本大约在1.28 万元。再考虑到加氢反应工程中的成本,每吨己二腈的成本大约在1.4万元左右。己二腈下游售价端:由于己二腈的高度垄断性,其客户和用户数量较少,合同价格 不透明。己二腈制尼龙66盐是其迄今为止开发的最重要的工业用途,世界上每年生 产的己二腈约98%用于己二胺的生产,己二胺的价格可以有效反应己二腈的价格变 动。己二胺的生产厂家较多,价格更为透明。目前己二腈及相关下游产品价格仍处 于较高位,产品盈利水平较高。己二腈下游产品端尼龙66需求
27、量预测:己二胺的下游尼龙66的表观需求量自2017年 其不断攀升,四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56%,2020年达到55.3万吨,同比增长 23.44%。过去受到己二腈原料价格的限制增速较为平缓,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 向好,汽车轻量化需求增加的趋势,国内尼龙66的应用潜力会迎来迅速释放。尼龙 是最重要的车用塑料,主要用于动力、底盘零部件及结构件,约占整车塑料的20%。 目前发达国家平均每辆轿车上塑料的用量为140-160kg,尼龙用量在30kg左右,而国 内传统车尼龙用量约8kg,约在2030年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长期来看,下游产品尼龙 66需求端可以较好覆盖未来投放的己二腈产能。(四)其它新材
28、料百花齐放,实业发展亮点频出除了“己二腈”以外,中国化学近期同样值得期待的还有硅基气凝胶以及热塑性生 物降解塑料PBAT项目。据公告,子公司华陆公司拟投资40亿元在重庆建设一期年产 5万吨的硅基气凝胶项目,子公司东华科技拟在新疆投资建设10万吨/年PBAT项目。 这两个项目目前都在稳步推进之中,预计在2021年底-2022年投产,为中国化学实业 发展更添动力。1.纳米级硅基气凝胶气凝胶是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物质,具有孔隙率高、质量轻、隔热性强、折射系数 低、透光率高等特点,在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及工业绝热、建筑节能等民用领域 都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硅基纳米气凝胶是最为常见的气凝胶品类,是全球公
29、认的 十大新材料之一,其隔热性、隔音性、吸附性等性能具有明显优势。由于其优越的自 身性能,气凝胶产业成为新材料领域企业们争相竞逐的高地。由于气凝胶应用广泛且可用于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我国对于气凝胶的政策支持非 常明确。2014和2015连续两年,发改委将气凝胶材料列为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 推广目录,开始了对气凝胶材料的初步推广应用。2018年6月气凝胶被列入建材新 兴产业,同年9月发布了第一个气凝胶国家标准GB/T34336-2017纳米孔气凝胶复 合绝热制品。2020年11月,气凝胶保温隔热涂料系统技术标准启用,规范了 气凝胶保温隔热涂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为建筑领域新建、扩建和既有建筑改造
30、 工程中气凝胶应用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提供了技术保证。2020年7月,中国化学华陆科技在重庆市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纳米气凝胶复合 材料一体化项目签约仪式。根据公告显示,该项目利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高效保 温材料纳米级硅基气凝胶,总投资40亿元,占地938亩,分三期建设,达产后预计生 产硅基气凝胶复合材料5万3 /年,副产甲醇4000吨/年。将成为中国领先、世界一流 的集研发、生产、上下游供应链为一体的气凝胶新材料产业基地,带动地区新材料 产业链发展。根据公司公告披露,华陆新材气凝胶项目于2022年2月27日一次性开车成功,当前已 产出第一批合格硅基纳米气凝胶复合绝热毡产品。目前已与三十余家企业
31、签订合作 协议,前期已预售气凝胶各类产品约1.55万立方米。2.生物降解塑料PBAT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 要求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相关意见,以2020年、2022年、2025年为节点,明确了控制 “白色污染”的时间表及限用、禁用范围。伴随着最强“限塑令”的出台落地,传统 塑料的替代产品释放出庞大的市场能量,可降解塑料站上了“风口”。目前生物可降解塑料根据的原料来源可将其分为生物基和石化基两类。生物基可降 解塑料包括: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类聚合物(PHAs)、全淀粉基、纤维素等; 石化基可降解塑料包括:二元酸二元醇共聚酯系列(聚丁二
32、酸丁二醇酯(PBS)、聚己 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PBAT)等)。当前市场中比较热门的可生物降解材料为PLA、PBAT、PBS,其他的可降解塑料因 生产成本较高还不具备产能竞争优势或大规模生产的条件,且多集中于附加值较高 的材料领域。而PLA的生产技术及产能相对于生产原料易获得、生产技术较成熟的 PBS/PBAT明显滞后,尤其是以丙交酯为原料的生产工艺。中国化学依据其扎实的石化工基础,主力发展PBAT。PBAT是对苯二甲酸(PTA)、己 二酸(AA)和1,4-丁二醇(BDO)的共聚酯,性能和普通塑料聚乙烯PE接近,延伸性 能优异,基本满足通用塑料要求。可应用在包装材料、餐饮用具、卫生用品、地
33、膜等 一次性用品,通过产品改性还可以用于医用材料、光电子化学、精细化工等领域。 PBAT技术发展相对成熟,目前国内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包以及工程化应 用专利技术,并有生产装置稳定运行业绩,且产品质量优良。2021年3月,中国化学旗下东华科技与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同步发出公告,双方将 设立中化学东华天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由东华科技占股51%,共同投资建设可生物 降解材料PBAT项目,项目总体规划规模为50万吨/年。其中一期建设规模为10万吨/ 年,总投资约为6.5亿元,占地约150亩,预计建设期1年,同时二期年产40万吨PBAT, 年产30万吨BDO项目的规划正在启动之中。2021年7月,
34、东华科技参股5%,联合安徽曙光和新疆绿原,共同投资设立了新疆曙光绿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万吨/ 年BDO联产12万吨PBAT项目,项目模式为EPC总承包,项目工程总投资约35.7亿 元,建设周期约26个月。中国化学PBAT版图正在徐徐铺开,截至2022年3月9日,一期年产10万吨PBAT项目 已顺利机械竣工,整体进入了开车、试生产阶段。此外,中国化学2021年年报披露, 公司正在聚焦聚烯烃弹性体(POE)、环保催化剂、PBAT、ASA树脂、聚酰亚胺、阻 燃尼龙、尼龙12、垃圾气化、氢能储运等一批中高端的高附加值产品技术领域,有 序推进关键技术的小试研发、中试放大和产业转化,不断延伸研发板
35、块和实业板块 的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三、新型业务:盐湖提锂工程与垃圾制氢打开未来增长空间东华科技由中国化学全资子公司化学工业第三设计院有限公司持股58.13%,公司业 务领域主要包括化工、环境治理及基础设施等工程业务,环境设施运营及高端化学 品生产等实业业务,上文中所提到的PBAT就是公司当前实业业务的代表之一。(一)孙公司东华科技在盐湖提锂工程方面具备优势由于锂化合物的应用场景覆盖:可充电锂电池、玻璃陶瓷、润滑脂、医药、空气处 理、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下游需求增长潜力巨大,锂成为市场需求增长最快的“高 科技金属”之一,其中可充电电池是其最大的应用增长区域。2021年我国碳酸锂的需求量激增
36、,全年表观消费量同比增 速达到22.74%,与此同时,碳酸锂的产量同比增长16.61%,但是两者之间依然存在 差距。2021年,我国碳酸锂表观消费量和产量之间差距达到6.28万吨,今年1-4月份 差距为4.98万吨,总体来说我国碳酸锂供需长期处于不平衡,供不应求的处境。受供 需错配影响,wind数据显示,截止6月2日,国产电池级碳酸锂报价已经上升至46.35 万元/吨,较去年同时段涨37.55万元/吨,涨幅达到426.70%。目前,全球范围内能够被开发利用的锂矿床有两种,一种是盐湖卤水锂矿床,另外 一种是岩石锂矿床,其中盐湖卤水锂矿约占全球锂矿总储量的78%,主要分布在智 利、玻利维亚、阿根廷
37、、中国等地。我国盐湖卤水锂资源占全国锂资源总量的80%以 上,约占世界盐湖卤水锂资源的1/3,是我国最重要的一种锂矿床类型。盐湖提锂相 较于传统矿石法提锂的高成本以及高温高压高污染,在具有成本优势的同时兼具节 能环保。结合全球以及我国卤水锂矿资源总量占据优势的特点,大力发展盐湖提锂 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增加锂供给,降低对进口的依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的锂盐湖资源主要分布在青海和西藏两地,其中,青海盐湖资 源中已编入矿产储量的锂矿产地10处,保有氯化锂储量2447.38万吨。有察尔汗盐湖 及别勒滩矿区2个特大型矿床,西台、东台吉乃尔湖和一里坪矿区3个超大型矿床, 10个盐湖中锂含量达到工业品位的
38、锂资源892万吨,可供开发利用。西藏盐湖资源则 主要分布在藏西北地区,其中卤水锂含量达到边界工业品位的盐湖有80个,其中大 型以上的有8个,LiCl资源储量为1738.34万吨。主要矿床有扎布耶、麻米错、当雄错 等盐湖。东华科技涉足盐湖提锂工程业务并非一朝一夕,早在2018年1月26日,东华科技就 与锂业龙头藏格锂业签订了格尔木藏格锂业有限公司2万吨/年碳酸锂项目建设工 程设计合同,公告显示公司承担碳酸锂项目以及相关配套部分的初步设计、施工 图设计工作,合同金额为3000万。利用公司技术整合全流程进行连续化生产,该项 目一期工程(年产1万吨碳酸锂)已顺利建成投产,投产后一次性得到碳酸锂含量大
39、于99.6%的合格产品,产品经权威部门检验全部达到电池级标准。除国内市场外,东 华科技于2019年设立了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玻利维亚分公司,从事钾肥和锂 业市场的开发。东华科技持有碳酸锂相关的多项专利,在技术方面获得合作方的高度认可。由于盐 湖状态的复杂性,盐湖提锂工程对于整体设计有很高的需求和要求,作为国内第一 家涉足盐湖提锂工程设计的大型设计院,公司是市场上碳酸锂工程需求企业的首选。 2020年东华科技低品位、高镁锂比盐湖卤水连续制取电池级碳酸锂技术等4项技 术被认定为安徽省科技成果,并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称号, 知识产权保护成果显著。东华科技根据一矿一法、一湖一法提
40、升设计工艺以适应各 种地质状态下的盐湖,满足电池级碳酸锂微米级的要求,为合作公司提供工程最优 解。2021年9月24日,东华科技中标西藏扎布耶盐湖绿色综合开发利用万吨电池级碳酸 锂EPC+O项目,本项目规模为年产电池级碳酸锂9600吨、工业级碳酸锂2400吨、氯 化钾15.6万吨,合作方为西藏矿业控股子公司扎布耶锂业。公告显示,该项目中标 价为28.73亿元,其中:EPC工程总承包费为19.17亿元,后续运营费为9.56亿元。未来中国盐湖提锂的版图已经徐徐铺开,政策端的发力将对盐湖工程的数量和质量 提出更高的要求。在2021年5月20日召开的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规划及行动方 案国内专家评审会
41、上,评审会明确表示,要适度扩大锂资源开发规模,争取到2025 年将青海锂产品年产能提升到15万吨、2030年提升到18万吨,2035年提升到20万吨, 建成世界级产业基地,东华科技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盐湖碳酸锂工程设计企业在当 前的大环境下拥有极大的潜力。藏格锂业2万吨/年碳酸锂项目已顺利达产并带来盈 利。公司年报显示,2021年藏格锂业生产碳酸锂7553.06吨,销售10960.21吨,实现 营收9462.08万元,全年实现了满产满销。2022年一季度碳酸锂销售毛利率达85.87%, 同比上升287.64%。根据藏格锂业项目的投产创收过程,西藏扎布耶项目未来的业 绩空间也同样值得关注。(二)与
42、隆基达成战略合作,稳步推进垃圾制氢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三大攻坚战”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要 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 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我国提出的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以及2060年前实 现碳中和愿景也将使环保市场热度保持延续。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化学从源头 端发展氢能等清洁能源,同时对已经产生的污染进行治理,布局固废处理、危废处 理、环境修复等领域。氢能作为清洁的二次能源,具有能量密度大、零污染、零碳排等优点,完美契合当前 国家的战略需要。2021年4月在“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论坛上,由中国氢能联盟组 织编写的
43、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20正式发布。白皮书以“碳中和 愿景下的低碳清洁供氢体系”为主线指出,在2030碳达峰情景下,我国氢气的年需 求量将达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可再生氢产量约为500万吨, 部署电解槽装机约80GW。在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 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20%。其中,工业领域用氢占比仍然最大,约 7794万吨,占氢总需求量约60%;交通运输领域用氢4051万吨,建筑领域用氢585 万吨,发电与电网平衡用氢600万吨。氢能产业是涵盖氢气制备、储存、运输、加注、燃料电池到终端应用的庞大产业链, 其中制氢、储
44、氢、运氢是关键环节。由于氢气的自身物理、化学性质,产业链上的每 一步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来解决。中国化学凭借自身强大的研发能力以及在氢能方面 丰富的经验,沿产业链不断尝试新技术。尤其在垃圾制氢方面,根据公司2021年中报,中国化学正在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垃圾 直接高温气化的二代处理技术,以及垃圾制成RDF(垃圾衍生燃料)再气化的三代技 术,将垃圾转化为可安全储运到任何终端的氢能源产品。日前中国化学与隆基股份 达成战略合作携手开启绿氢发展新篇章。公司在湖北仙桃已完成二代技术中试,三 代技术正在山东滕州建设中试装置,预计年内建成投运。同时公司推动常温常压有 机液态储氢技术,将垃圾处理产生的氢气储存于氢油中
45、,提供给公交车、新能源车 等使用,有效减少化石能源带来的碳排放,公司目前已在北京房山建设完成一套2吨 /天展示设备,全产业链演示垃圾-气化-净化-制氢-制氢油-加氢站储存-乘用车的路径。 演示用液体加氢站配有两辆车,一辆大巴,一辆物流车,均为氢燃料电池驱动,垃圾 气化后残渣制成玻璃体,可供铺路材料。中国化学旗下五环公司开发的垃圾气化制 氢工艺路径类似于煤气化制氢,以热值1500q以上的干垃圾做原料,主要工艺装置包 括垃圾气化、脱硫、合成气压缩、PSA提氢、制氧装置及公用工程系统。在工业化 运行装置中将另考虑设置一氧化碳变换装置以提高吨垃圾的氢气产率。根据400td垃 圾气化制氢成本理论测算,制氢成本约为23.528元/kg(2.12.5元/Nm),与天然 气制氢成本相当。既解决垃圾围城的城市市政问题,又解决城市清洁能源运输和清 洁能源不足的问题,经济效益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