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汉代儒学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汉代儒学教学设计.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汉代的儒学汉代的儒学(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育学生重视文化、尊崇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
2、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二)教学内容分析【“焚书坑儒”批判】这个题目讲述了“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大致过程,影响及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它的批判四个方面的内容。随着秦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一去不返,于是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以古讽今。针对这种情况,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秦始皇制造了“焚书坑儒”事件。“焚书坑儒”事件否定了先秦思想文化成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文化进步的正常路径被阻断,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教材举了“孔壁中经”发现的故
3、事证明秦代焚书确实使儒学的传播受到限制。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焚书坑儒”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罢黜百家】教材对汉武帝时代的政治、文化体制进行了描述,指出这一时期伴随着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历史特征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在汉武帝确立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的过程中,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行了一套以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为核心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建议皇帝倡导学术,推行教化,养士求贤,政策要适时“更化”;他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4、的文化体制与文化政策的转变。教材对罢黜百家的文化政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太学的出现】汉王朝对文化教育重视的表现之一就是太学的创建。太学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太学的创办是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教材接下来对太学建立后在汉代的蓬勃发展做出了描述,指出太学的兴立,进一步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为中家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的积极因素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
5、一定的影响。他们在积极参政的同时和民间有较密切的联系,对于弊政的危害有比较直接的感受,因此他们的思想言论对国家政策有一定的影响,东汉时期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这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的较早的史例。当时太学生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从察举制到科举制】这个题目讲述了汉代儒学兴起以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汉代以前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汉文帝时,已经通过选举方式选拔官员,但这种制度还不完备。到汉武帝时代,选举制得以基本成为正统的政制,表明察举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备的仕进途径,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的主体地位已经得以确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隋唐时代,开始实行更
6、为完备的选举制度科举制。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内容来选拔官员,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教材接下来对科举制度的作用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消极作用: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使得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导致士人知识结构的狭隘。积极作用: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将考试本身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出追求公平公正的出发点。本课重点与难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本课重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客观评价是本课难点。(三)问题解答
7、【想一想】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参考答案: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想一想】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能不能总结出汉武帝时代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政策有何关系?参考答案:汉武帝改革仕进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抗击匈奴,保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开通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
8、务,为以上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准备和干部准备。【议一议】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相互辩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说明了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议一议】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我们今天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文化现象?参考答案: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普遍重视。另一方
9、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唯一理想归宿,人人汲汲于功名利禄,使得专力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寥若晨星。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可能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自我测评】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趋势?参考答案: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材料阅读与思考】参考答案:先对文中两段史料关于“焚书坑儒”的态度进行阐述与分析,然后再阐明自己对这一事件及其影响的看法。注意“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特殊背景,以及儒学在秦灭亡的历史过程中的作用。【知识链接】博士博士是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的文化称谓,现今依然沿用。但是“博
10、士”的涵义在不同的制度下又有所不同。(四)教学评价建议【评价目标】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评价方法】过程评价法、撰写历史习作等。【评价过程】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记录到历史学习档案中,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等方面的变化,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地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学完本课后,通过让学生撰写“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科举制度与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等历史小论文,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另外,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育设备进行记录,提高评价的信度。【评价总结】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客观公正。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灵活的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学生在不同时间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