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中必修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6027485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中必修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中必修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中必修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中必修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同步练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民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汉代儒学限时训练姓名:班级:一、单选题.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 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材料主要体现了董仲舒A. “大一统”思想B.君权神授思想C.天人感应思想 D. “三纲五常”思想.西汉流行的儒家经典是靠经师口授,用隶书写成,被称为“今文经”;后来在孔府旧宅等处发现的使用前代 文字书写的经书,被称为“古文经”。但古文经在汉代一直不被今文经儒生认可,其主要原因是A.秦代焚书,古代典籍真假难辨B.时代变迁,阅读隶书已成习惯C.传承断绝,五经内容差异甚大D.儒学独尊,利禄之争日趋激烈3.下图为

2、清代前期四川绵竹年画孝行图画中,汉太后曾病三年,文帝侍奉不怠,衣不解带,汤药必先亲尝后 奉母。这反映出A.教化是清代绘画的主要功能B.汉代儒学备受清廷推崇C.纲常伦理促进了医学的发展D.传统主流思想影响深远4.汉景帝时,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面临着分裂危险,时任五经博士的萧仲舒从他讲授的公羊春秋中找到了 “大一统”,提出了 “大一统”论。其主要旨在还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积极作用大于消极影响。【解析】(1)趋势:根据“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若欲有学 法令,以吏为师”“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概括得出由百家 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根据材料

3、和所学知识,可从国家有分裂到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的确立等角度分析概括。(2)根据“诸子己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得出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 说统一思想;根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得出秦始皇“焚书坑儒”;根据“诸不在六 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得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结合所学,可从实质上都属于文化专制主义,从实践效果上看有很大不同,秦朝“焚 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 社会的正统思想,还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14. (1)特点:“官师合一”(教师监管教学和国家事务);教学场所兼行国事

4、。变化:平民 教育兴起;私学出现并迅速发展。原因:分封制瓦解;井田制崩溃;士阶层壮大;哲人、学 者投身教育。(2)特点:主动性(派遣学习)、示范性(言传身教)、实践性(各地实践);贡献:教育选 拔出大量人才;推动了蜀地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推动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 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解析】(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 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在材料一可以直 接找到答案,即“官师合一”、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日常国事的场所。从材料一来看,发生 的变化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平民教育,二是私学出现。变化的

5、原因从材料一也可以直接找到 答案,例如,社会局势的巨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即分封制瓦解、井田制崩溃)、许多 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2)“西汉初年文翁兴办教育的特点”并不容易概括,要具有一定的阅读材料的功力才可以, 例如,“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就属于派遣性学习。从具体的例子去概括出相应的特点即可, 不一定非那么的准确。“贡献”主要从对国家的贡献“郡国皆立学校(即推动全国各郡国设立 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对蜀地自身的贡献”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即蜀地的教育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等多角度的去回答即可。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西周的学校教育西周的学校教育特点、变化及原因;历史上重大改 革文

6、翁兴办教育西汉初年文翁兴办教育的特点及其贡献”是指审问题,明确解答方向。“三作答是指回归教材,落实组织答案。15.参考示例:观点:政治制度与法律教化影响古代中西方国家治理。论述:中国古代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 社会的长期稳定,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在 法律教化方面一方面实行以儒家为主的思想对人民进行统治和教化,另一方面也制定了严密 的法律体系以巩固统治,德治与法律相结合也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特点。西方古代希腊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开创了集体管理的新模式和民主的运作方式,提供了一种 与中国不同的政治治理模式。在法

7、律教化方面,雅典设立了民众法庭审判案件,罗马建立了 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思想上希腊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想起源,这些治国经验为近代西方国家 提供了借鉴。综上所述,中国与西方国家因国情不同各自采取了符合自己国情的政治制度与法律教化,均 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示意图可知,国家治理与政治制度、法律制 度和经济政策等因素有关。可以从政治制度与法律教化影响占代中西方国家治理设定论题。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与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和中国古代在法律制度儒学化相关,而西方国家治理 可以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古希腊的人文精神等角度分析说明,由此可见,中国与西方国家 因国情

8、不同各自采取了符合自己国情的政治制度与法律教化。A.维护社会稳定B.发展儒家思想 C.结束封国制度D.加强中央集权.汉高祖刘邦之后,开始“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惠帝时,废除民间收藏图书的禁令。文帝 时,免于秦焚的古籍,多有出现。不少诸侯王身边聚集了一群学者,形成了一些学术中心。诸子学呈现繁荣局面。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A.实行宽松的统治政策B.百家争鸣局面的重现C.诸侯王势力逐渐削弱D.推行积极有为的国策.钱穆认为,中国政制之演进,约得三级。第一级,由封建而跻统一”;第二级,”由宗室、外戚、军人所 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第三级,”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从演进中可

9、以看出中国古代A.推行科举制是士人政府形成的标志B.政权统治基础逐步扩大化和民众化C.共同趋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儒家思想正统化影响三级政制演变5 .汉代,从刘邦之子汉惠帝刘盈开始,谥号复谥为主,且第一个字都用“孝”字。如汉惠帝谥号孝惠皇帝、汉 武帝谥号孝武皇帝等。这可以用来说明()A.独尊儒术已经成为定势B.儒学逐渐实现了世俗化C.汉代道德政治渐趋形成D.君权受到宗法关系制约.北宋欧阳修说:“董生,儒者。其论深极春秋之旨;然惑于改正朔不能高其论以明圣人之道,惜哉! 惜哉! ”与欧阳修同时代的刘敞也指出“然仲舒好言灾异,几陷大刑背于圣人之道,惑于性命之理者也。”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董仲

10、舒的思想违背时代的需要.欧阳修、刘敞认为董仲舒偏离了先秦儒学C.董仲舒对儒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D.欧阳修、刘敞的观点得不到儒家的认可8 .孔孟克服了商周天命观的神秘化倾向,在对天神“敬而远之”的前提下,从“人”出发来理解政治生活;汉 代有人把孔子说成是通过去、知未来的“神圣”,把六经变成神学经典。这一变化A.推动儒学不断发展完善B.背离了先秦儒学人文方向C.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D.深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10.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汉代, 堇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

11、()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H.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名田:名下的土地),以赡不足。” 对上述建议理解正确的是堇仲舒主张A.平均分配土地以缓和矛盾B.复兴儒家学派的文化传统C.取消土地私有以恢复井田D.限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开元十七年(729年)国子监祭酒杨揭上言“数年以来,省司定限,天下明经进士及第,每年不过百人。” 终唐一朝大体在此数上下浮动,而通过门第入仕者每岁达千人以上。据此可知,科举制A.无法满足选官需要B.成为官员入仕正途C.不被时人所看重D.尤其重视才学考查二

12、、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 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散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戏 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 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

13、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 想原野上,万马齐喑。一一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 从矣。”摘自汉书董仲舒传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的趋势?原因何在?(2)从材料可知,在这一趋势下,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乂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 时也是举行祭祀、

14、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 础逐渐瓦解对土的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批新的土,土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土阶层的壮大 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式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巨 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 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出生于今安徽的文翁来成都任蜀郡守,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汉书循吏 传),遂将教育文化事

15、业放在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 更,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效 果大显,人才辈出,风气大变。“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汉书循吏传)摘编自袁庭栋天府的记忆(I)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说明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初年文翁兴办教育的特点及其贡献。三、论述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自古及今,东西方各国的

16、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 教训,国家治理关系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东西方各国因国情不同采取了各具特色的治理措施。-改编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3年版)从上图中任选两个影响国家治理的因素,结合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中西方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观点, 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人民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儒学限时训练1. B【解析】根据“王者必受命而后王”“通以己受之于天也”可知,董仲舒认为君主受命于天, 君主一统天下,故选B;大一统思想是政治上的统一和文化的统一,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 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

17、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不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信息与“三纲五常”无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王者必受命而后王”“通以己受之于天也”,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 答。2. D【解析】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所以今文经受到追捧,古文经不受重视体现 出利禄之争日趋激烈,故D正确;A不符合汉代儒学独尊的时间;B中阅读隶书已成习惯 不是出了体现主旨;C中断绝不是材料现象主要原因。3. D【解析】根据“孝行图X药必先亲尝后奉母”可得出其强调的是儒家思想中的孝的观念, 因此反映出传统主流思想的影响较大,故D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是主要功能,排除A;

18、 材料没有体现清朝政府的态度,排除B;材料与医学发展无关,排除C。4. 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主要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的统一, 即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ABC项不符合其主旨,排除。5. 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诸子学术呈现繁荣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政策环境的宽松,A 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Ao6. B【解析】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第一级是分封制结束,郡县制出现,第二级察举制,第三 级是科举制。明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基础进一步扩大,由封建政权走向士人政权再走向 科举选官,这有利于普通民众参与政治,体现了政权基础,逐渐走向大众化民众化的

19、特点。 故选推行科举制从隋朝开始,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历史上即被称为士人政府,所 以A错误。C趋向只是第一级分封制向郡县制过渡,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不能代表全部, 排除C。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期就成为正统思想,当时处第二级,不能影响到第一级,故 D错误。7. C【解析】政治道德是指调节、调整人们的政治关系及政治行为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在汉代, 皇帝的谥号(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第一个字都用“孝”字,表明“孝”已经成为在政治评价中 的一个准则,所以这可以用来说明汉代道德政治渐趋形成,故选择C项;独尊儒术是从汉 武帝开始,而谥号第一个字都用“孝”字是从刘邦之子汉惠帝刘盈开始,排除A项;儒学在 汉武

20、帝时期成为正统思想,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学的社会流行化平庸化即世俗化,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到君主的权力,只涉及到对君主的评价,也没有涉及到皇室家族关系,排除D 项。8. B【解析】由题干中“茶生,儒者。其论深极春秋之旨;然惑于改正朔不能高其论以 明圣人之道,惜哉!惜哉”可知,欧阳修认为,黄仲舒的理论虽然非常切合春秋的大意 主旨,但是他有些理论容易迷惑他人,所以不能够靠宣扬他的思想主张来传播圣人的正道; 从“然仲舒好言灾异,几陷大刑背于圣人之道,惑于性命之理者也”可知,刘敞认为董 仲舒喜好靠灾祸异象解释刑狱,这样子做有悖于圣人的道义,不能理解天理的存在。这说明 两人都不赞同董仲舒的观点,认为其偏离

21、了儒学的发展方向,故B正确;董仲舒的思想适应 了西汉武帝时期加强统治的需要,A错误;材料说明曲仲舒的思想偏离了儒学的发展方向, 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是否认可欧阳修、刘敞的观点,排除D。9. B【解析】孔孟克服了商周天命观的神秘化倾向,从“人”出发来理解政治生活,体现人文主 义精神,汉代有人把孔子说成是“神圣”,把六经变成神学经典,把孔子和六经神圣化,说 明汉代背离了先秦儒学人文方向,B正确;材料反映汉代把孔子和六经神圣化,背离了先秦 儒学人文方向,无法体现推动儒学发展完善,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确立了儒学的统治 地位,排除C; “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

22、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 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不符合题意,排除【)。10. D【解析】先秦时期,孔子对于君主是“事君”,孟对于君主态度是“民贵君轻”, 而董仲舒对于君主是绝对服从。可见,汉代儒学思想是对先秦儒学进行了取舍和 创新,故D项正确;哲学化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儒学不管是汉代和 先秦时期本质相同,故B项错误;汉代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故C项错误。11. D【解析】材料“限民名田(名田:名下的上地),以赔不足”体现的是董仲舒主张限制土地兼 并,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12. 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通过门第恩萌入仕的官员要

23、远远大于科举制出身的人数,但 是恩萌入仕的官员并非是选官的正途,科举制才是通过考试为官的正途,B正确:AC说法 不符合史实,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3. (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有分裂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3)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 政治上的统一都属于文化专制主义。但二者的实践效果和影响有很大不同:秦朝“焚书坑儒”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消极影响远远大于积极作用;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广了儒学,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