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蜀道难》导学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蜀道难》导学案.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李白蜀道难导学案李白蜀道难导学案李白蜀道难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熟读成诵,把握作品的感情;2.掌握作品描写的蜀道雄奇险峻的特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3.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学习重点】诵读。【学习难点】诗歌内容理解。【知识导学】1.背景介绍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本诗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的写作目的是想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而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
2、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蜀道难原为乐府古题,多咏蜀地山川之险,历代诗人曾反复咏叹。至于李白,藉古出新,标新立异,创造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杜甫赞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明代王世贞亦直言“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其歌行之妙,咏之使1 1/1212人飘扬欲仙”,清代沈德潜亦言“(太白)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诸多赞美之辞无以复加。对于这首诗艺术成就的推崇,前人几乎众口一词,万人同喙。然而关于其立意旨趣,历来众说纷纭:一曰为忧房琯、杜甫而作;二曰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三曰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四曰“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前二说与蜀
3、道难的创作时间对不上,不攻自破。据唐代孟棨 本事诗 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亦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则断言:“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根据以上所载,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应该在李白第一次到长安之前,最晚不超过唐玄宗天宝初年;而上述前两说皆言及安史之乱,自不能成立。至于第三说,仅仅根据蜀道难“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这一句,就断定李白是为了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未免断章取义,太武断了;更何
4、况根据明胡震亨 李诗通 所载“兼琼在蜀,无据险跋扈之迹”,此说就更离谱。总之,前三说或于时间不对,或与史实不符,都站不住脚。至于第四说,亦难以让人信服;因为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很难找出一个在艺术上登峰造极而在思想上毫无寄托的作品。如果蜀道难是一个例外,那么它就是跛足的巨人,诗歌史上的怪胎。2 2/1212那么蜀道难的旨趣到底是什么呢最靠谱的恐怕是从诗作本身去找答案。从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送别诗无疑,即前人所谓“送友人入蜀”。从诗歌所透露出来的情感看,既有对友人旅途艰险的担心、对友人涉足陌生地的忧虑,又掺杂些许含蓄而执着的惜别之情。然而,如果简单地把它看做是本诗的旨趣,则未免流于浅薄。其实要把握
5、 蜀道难的思想内容,最要紧的莫过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句。这句诗在诗中一咏三叹,且贯穿全诗始末;它不仅仅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更是诗人刻意咏叹的主题。单凭这一点,就可断定这不是一首一般意义上的送别诗。诗人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极言蜀山之险、蜀道之难,难道仅仅是为了抒发惜别之情和牵挂之意这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太不像李太白了吧显然,李白不过是借送友入蜀之名,状写蜀道之难罢了。因此,准确把握蜀道难之旨趣,首先必须抓住诗歌所状写的、所歌咏的蜀道这个重点探寻。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艺术地展现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他笔下的蜀道,不仅仅具有高、奇、险
6、的特点,更被赋予诗人特有的情感气质和思想品格。这条蜀道,是李白的蜀道,从头至尾融贯着澎湃的浪漫主义激情。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诵读蜀道难会产生伟大、崇高的情感,产生景仰、膜拜的冲动。因此,通过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倾向,我们不难洞见本诗之旨趣,即借“送友人入蜀”之题,状写蜀道之难,以赞蜀山蜀水之大美,叹苍天造化之神功。其次,探寻诗歌的旨趣,前人首推“知人论世”这个办法。若论3 3/1212蜀道难创作时的这个“世”,这可不是一个一般的世。此时正处盛唐的顶点开元、天宝之交,在这样的宏大背景之下,诗人赞美自然造化之大美神功与大唐恢宏气度颇为契合。若论李白这个“人”,这也不是一个等闲之辈。此时的李
7、白正怀揣理想、信心满满地奔赴长安,此时的他既有道家对自然的那种崇拜,又有游侠对山水的那种任气,更有儒家对功名的那种热衷。状态如此高昂、饱满的李白,创作出来的蜀道难必然一洗前代众多诗人同母题诗作所流露出来的卑怯、柔弱、哀婉之小气,从而呈现出崇高、伟岸、豪迈之大气。因此,结合知人论世,不难探究出赞美自然造化之大美神功这个旨趣。最后,我们还可以从蜀道难的创作初衷分析。蜀道难是一首投赠诗,古代文人若想顺利入仕,往往会带上自己得意的诗作拜谒当时的权势人物,希望得到他的赏识、提携或引荐。白居易献给顾况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钱起献给裴舍人的赠阙下裴舍人和柳永呈给孙何的望海潮都是同类。既是投赠诗,当然不能造次,恨
8、不得把先天异秉和后天所学浓缩于方寸之间,恭呈于贵人之前。李白亦不能免俗,因为李白不愿走科举仕进之路,而是想通过贵人提携迅速入仕,平步青云,实现匡时济世的伟大抱负。既然如此,李白在蜀道难上,就必须做足功课。首先,他在诗歌形式上选择歌行体,因为他清楚自己最擅长的就是歌行体,最能发挥自己艺术才能的也是歌行体。其次,他清楚在诗歌主题的确立上,更要小心谨慎;再次,必须回避那些敏感的、容易引起猜测和误解的题旨,而最稳妥、最安全、最保险的莫过于歌咏大自然。歌咏山川之大美、自然造化之神功,永4 4/1212远是积极、阳光、正面的,绝不会产生消极、阴暗、负面的联想。因此,前人所主张的暗讽、影射、伤离别、无寄托的
9、种种说法,在这里就不靠谱了。2.夸张定义:夸张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分类: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强等)处说,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弱等)处说,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看见这浓绿的禾苗,就嗅出面包的香味来了”。作用:恰当运用夸张,能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情感和态度,引起读者的强烈 12 下一页李白蜀道难导学案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
10、不是皇家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占据此地,为非作歹,造反滋事。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惶惶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5 5/1212回家。蜀道太难走啊,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2.理清层次【明确】第一层,从“蚕丛及鱼凫”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主要写开辟道路之艰难。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起,追溯了蜀秦隔绝、不相交通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险峻的栈道,强调蜀道的来之不易。第二层,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11、”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跋涉攀登之艰难。这部分又可分为两小层。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之崎岖。先例举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且无可奈何的情况,以映衬人攀越蜀道之后面临的形势;而后又特地选择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显示蜀道之高耸入云,无法通行。“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慨叹友人何苦要冒此风险入蜀。第三层,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地
12、,及早回归长安。这部分亦可分为两层。前五句为一层,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突出剑阁关隘险要。后六句为一层,以毒蛇猛兽杀人如麻暗喻当地军阀如凭险叛乱则将危害百姓,规劝友人早日离开险地。6 6/1212全诗主要由以上三层组成,至于诗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诗,则是绾连各部分的线索,它使全诗首尾呼应,回旋往复,绵连一体,难解难分。【学习过程】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鱼凫(f)秦塞(si)石栈(zhn)猿猱(no)抚膺(yng)巉岩(chn)飞湍(tun)扪参(mn)(shn)喧豗(hu)砯崖(png)吮血(shn)峥嵘(zhng)(rng)咨
13、嗟(z)(ji)号古木(ho)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危乎高哉(高)(2)不与秦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3)可以横绝峨嵋巅(横渡横穿)(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转掉头)(5)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6)锦城虽云乐(享乐)(7)难于(比)上青天(8)开国何(多么)茫然(9)黄鹤之飞尚(尚且)不得过(10)但(只)见悲鸟号古木(11)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什么)为乎来哉(12)猿猱欲度愁(为发愁)攀援7 7/1212(13)使人听此凋(使凋谢)朱颜(14)砯崖转(使滚动)石万壑雷(15)侧身西(向西)望长咨嗟【整体感知】8.本文主旨句出现了三次,主旨句是:明确:本文主旨句是:“蜀道之难,难于
14、上青天”【合作探究】9.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出现三次。这种反复有什么意义?明确:从内容上看,一唱三叹,反复强调,层层深入,以主旨句贯穿始终,突出表达了诗人感叹蜀道之难,为友人入蜀深感忧虑的主题。(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一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
15、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二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8 8/1212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三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10.文章三个自然段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蜀道之难的每一个角度又分别是怎样写的明确:第一段蜀道之高。第二段蜀道之险。第三段蜀地之祸。11.“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表达的意思是什么“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揉欲度愁攀缘”照应哪一句诗明确:“尔来”句表达了蜀地与外界隔绝的时间之久,“黄鹤”句照应开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写
16、出了蜀道崎岖难行的特点。【品读鉴赏】12.第一段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明确:通过想象、夸张的手法,写出蜀道自古以来就是难以逾越的险阻。借助神话传说,为蜀道之难点染神奇色彩。13.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明确:神话传说、虚实结合、反衬夸张、细节描写。14.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试赏析“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9 9/1212明确:营造了一种凄清寂静的氛围,“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
17、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5.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从地势的显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关注,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16.第三段的句式较前两段有何不一样本段中韵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好处明确:前两段都是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段大多数都是短句,以四字句为主。好处:与前两段形成了一种语言上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的特点。更加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奔放热烈的感情。也反映出诗歌语言富于变化。17.本诗的夸张与想象有着怎样的特点?【明确】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同,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致度。
18、人说登天最难,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地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1010/1212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本诗想象力也非常惊人,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
19、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的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至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地描绘出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地渲染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18.全诗在句式方面有什么创新?传统的蜀道难句式单一,而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写诗也喜欢用句式自由、叶韵宽松的歌行体,以便任意驰骋才气,表达胸中起伏多变的强烈感情。这首古题乐府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宇。这类散文化句式,长短不等,错落交接,时而散漫,时而整齐,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百家争鸣】19.关于蜀道难的主旨,有人说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有人说是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甚至还有人认为是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明确:本诗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1111/1212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其中寄寓了含蓄而执着的惜别之情。121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