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西部生态城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新区西部生态城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规划.doc(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新区西部生态城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规划摘 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苏州,西部23之一,按照苏州一体化要求,到“十二五”期末,率先建立起一个符合时代特征、具有领先优势、体现苏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使现代农业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标志,把苏州生态城建成更具“鱼米之乡”魅力的新农村,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本设计采用献阅读、实地调研等方法,分析苏州西部生态城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产业发展的优势、存在问题,并提出产业发展的定位、目标、空间布局、产业发展重点方向、保障措施。关键词 产业规划;产业布局;城乡一体化AbstractCoordin
2、at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 breaking down the dual urban-rural structure and perfecting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Suzhou,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tegration requirements of Suzhou, to Twelve-Five the final, took the
3、 lead in establishing a conform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with leading edge, embo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system in Suzhou, modern agriculture became important symbol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more rural in Suzhou built land of new rural charm, make bet
4、ter happy life for peasants.This design uses the present reading, investigation method, analysis western Suzhou ecological city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study the advantages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target, layout, key i
5、ndustry development direction, safeguard measures.Key word urban-rural integration;industrial planning;industrial distribution目 录摘 要1Abstract2目 录31总则51.1规划背景51.2规划范围51.3规划期限61.4规划目的62研究理论72.1生态城理论72.2城乡一体化理论82.3产业发展与产业规划93苏州高新区西部区域概况103.1自然地理概况103.1.1地理位置103.1.2自然气候113.2社会经济概况113.2.1经济规模113.2.2农业发展1
6、23.2.3三产比重134. 苏州高新区西部生态城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规划内容144.1产业发展现状144.2优势144.3存在问题165.总体思路185.1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185.2空间布局206.产业发展的重点216.1发展第一产业216.1.1现代农业定义226.1.2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的关系226.2第一产业发展路径236.3第一产业升级247.保障措施25结 语27致 谢28参 考 文 献291总则1.1规划背景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环境破坏污染、资源过度消耗、交通拥挤堵塞等,这些严峻的现状迫使人们必须开始反思先前的城市建设理念。但是城市居民一方面不愿放弃城市舒适便利
7、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拥有安静祥和的生活。这种现象就促成是生态城市思想理论的萌芽。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正式提出生态城的理念理论体系,并发展的越来越完善。如今,生态城市被普遍认为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新的聚居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节能、环保型城市,顺应着时代发展,逐步成为了在国内外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随着生态城体系的提出,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以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存在,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中
8、城乡分割、社会相对隔离,生活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突出表现在工农业产值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和储蓄差距等等很多方面,城市拥有和享受丰富的物质基础和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农村在这些方面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因此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战略决策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开始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结构的方式转变,强调了统筹城乡关系,保障城乡协调发展已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已成为我国当前乃至今后很长时期内亟待解决的主要任务。1.2规划范围苏州高新区东临石湖和京
9、杭大运河,与沧浪区友新街道,金阊区三元街道、白洋湾街道以京杭大运河为界,与金阊区虎丘街道,相城区黄桥街道的青台、民安、大庄、陈旗、下庄5个村毗邻;南与吴中区越溪街道的莫舍、张宅、吴山、张桥4个村,木渎镇的金山、天平2个村,藏书镇的五峰、天池、篁村、官桥等村,光福镇的枫浜、浩度、安山等村接壤;西及西北濒太湖;北与相城区黄埭镇的长泾、潘阳2个村,东桥镇的方桥、埝桥、桑浜、罗埂、矫埂等村,望亭镇的堰头、华阳、巨庄、吴泗泾、孟河等村毗邻。行政面积223.36平方公里,2010年末区域总人口72.51万,其中常住人口33.57万,暂住人口38.16万,外籍人口0.78万。下辖狮山、枫桥、横塘、镇湖4个街
10、道及浒墅关、通安、东渚3个镇,下设科技城、浒墅关经济开发区、苏州西部生态城、苏州高新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高新区管委会、虎丘区人民政府驻地在运河路。1.3规划期限按照苏州经济社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到“十二五”期末,率先建立起一个符合时代特征、具有领先优势、体现苏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使现代农业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标志,把苏州农村建成更具“鱼米之乡”魅力的新农村,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1.4规划目的新区提出西部生态城“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11、新型产业与绿色生态相得益彰的生态山水新城”的定位,以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西部生态城建设”为契机,以“富民”为核心,直面困难,勇于挑战,敢于创新,加快发展,优化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全面提升生态宜居水平,一手抓基础建设,一手抓经济发展,深入推进苏州高新区提出西部城市化进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三区三城”总目标总要求,以城乡一体化统揽全局,按照科技农业、职业农民、生态农村布局“三农”任务,进一步强化农业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四生”功能定位,坚持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发展,着力构建以“高效低碳、绿色生态、生物科技、文化休闲”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到“十二五”期末,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12、。把苏州建设成为立足江苏、引领全国的现代农业样板区,农业科技研发集聚区,高效农业示范区,农村生态宜居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领跑者”。2研究理论2.1生态城理论从古到今,生态城市的理论与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近期看来,生态城市(Eco-city)的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该计划提出要开展城市生态系统研究课题,内容涉及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气候、生物、迁移、空间、代谢、污染等。这一概念受到全球的关注,其理念产生于人类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区域和地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深刻反省与思考,是人类对自我生存生活方式、城市建设发展模
13、式的一次重新评估,代表了当代以及未来国际城市发展的方向。随着生态城市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上各种生态建设会议的召开,不仅扩大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也使许多国家都积极的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从而使生态城市的理论日益完善。国际上城市生态建设学术思想却有很长的发展历史。1984年,原苏联生态学家扬诺斯基提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运作模式,是人为技术与自然生态的充分融合,人的生产和创造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资源、能量、信息得到有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理想环境 马世骏,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 生态学报,1984。在同一年,我国生态学家马
14、世骏认为:生态城市是社会系统合理、自然系统完好、经济系统有效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1987年,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则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城市,是密切连接、充满活力、节约能源并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充满健康活力的聚居地 Mcgranahan G.Satterthwaite D.Urban centers:an assessment of sustainability. Annual Revise Environment Resource,2003,28。生态研究专家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社会工程,生态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
15、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 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1997(6)。2003年王如松提出生态城市是一类具有经济发达、产值较高、生态环保的产业,系统完善、社会和谐的文化,结构积极向上、生命力强的景观行政单元。生态城市是以系统工程学和生态经济学为基础理论,通过改变生产的方法与形式、消费行为和策略方法,实现在当地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的可持续的、健康的人类生态过程体制整合、科技发展、企业投资。公众参与和政府引导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基本手段,清洁生产和生态产业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综合以上研究,生态城市应该是
16、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城市,实现了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化整合。“生态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的最高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城市的理论也会随之更加深入。 2.2城乡一体化理论城乡一体化思想早在19世纪中期就己经成为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而在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是在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那时我国苏南地区的乡村经济飞速发展,呈现出乡镇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超过农业发展的趋
17、势,城市和乡村之间于各个方面的交往都非常密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差距也在逐渐的缩小。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凸显,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才逐渐受到重视,许多的专家和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见仁见智。城乡一体化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的一种必然趋势,本文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相对于当前城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二元结构和城乡关系的隔离状况而提出。它是指从区域
18、角度出发,在承认城市与乡村这两个不同特质的经济社会单元之间的差别和明确城乡功能互补的基础上,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共生,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创造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的新型城乡关系途径;是使人口、资金、信息和物质等要素在城乡间有效聚集、有效扩散、自由流动,达到城乡高度协作网络化的过程与目标。主要内容包括:(1) 城乡社会文化一体化:是指在承认城乡有差别的基础上,国家或省地区出于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考虑,而通过一些措施和政策使城乡达到协调发展的过程和目标。(2)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城乡明确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有序、高效流
19、动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城乡间经济达到空间一体化的过程和目标。(3)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是指在区域和人的基本需求角度的基础上,在区域空间内建立城乡共有、共建、共享,达到与社会生产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生态环境系统的过程和目标。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一项深刻而重大的社会变革,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转变发展思路与增长方式,改革体制和调整政策,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一体化,这是一种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破除城乡分割和对立,加强城乡联
20、系,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城乡一体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3产业发展与产业规划预知未来不是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运用科学的分析和前人的经验判断来预见和预想未来。规划不仅仅只是分析和判断,一个成功的规划应包含为实现这种预期的行动内容,以及时规划变为行动的人和组织框架。产业发展和规划既是一种自然的发展过程,也是体现各种组织利益和期望的有组织的行动结果。产业发展不同于产业增长,产业发展不仅是指产业整体或不同产业量的增长,也包含了产业质量的提升。换言之,产业发展是指产业量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产
21、业规划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意义深远看,科学合理、符合国情和当地实情的产业规划会促进优势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带动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规划研究主要是从对生态城内的产业进行分析,调整,优化,以达到生态城可持续发展之目标,产业规划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产业发展的预知和设想,是建立在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地位、产业发展、产业布局、产业现状的要素观察、国际和国内发展态势和市场潜力等理性分析和经验判断基础上的。产业规划既包括产业发展目标,又包括产业发展的限制条件、组织形式和发展途径。产业规划是目标与约束、组织与过程的综合体。成功的规划不仅要反映出规划者和实
22、施者的理念,也要最大限度地体现不同利益群体的意愿,其中涉及到社会学、产业经济学、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不同层级的政府决策和行为也是影响和左右产业规划的重要因素。3苏州高新区西部区域概况3.1自然地理概况3.1.1地理位置苏州西部生态城位于苏州高新区230省道以西。作为苏州全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生态城规划总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15平方公里区域为建设区。西部生态城将以太湖湿地公园为“绿心”、生态廊道为“绿链”、滨湖景观带为“绿环”,建成一座集旅游休闲、文化创意、民间工艺及高品质居住、办公于一体的低碳生态型山水新城。图1西部生态城区位图3.1.2自然气候苏州
23、西部生态城位于苏州高新区,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春秋短,冬夏长,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降水量1038.2毫米,年平均温度17.7摄氏度,无霜期241天。3.2社会经济概况苏州高新区西部生态城积极贯彻落实“优质服务年”的活动精神,坚持按照“保增长、调结构、增活力、重民生、强服务”的要求,在逆境中发现机遇,在孕育中寻求突破,坚持发展“三大产业”不动摇,创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省级卫生街道创建。经过努力,街道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面貌再度提升,社区服务进一步改善,社会更加安定和谐,群众更加安居乐业,整体发展态
24、势持续向好。3.2.1经济规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50.13亿元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7%。完成工业总产值2101.6亿元,年均增长1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7.1亿元,年均增长1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0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3倍。图2“十一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情况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9219元和14409元左右。图3“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3.2.2农业发展苏州高新区西部生态城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农业
25、为目标,按照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四生”功能定位,加快落实“四个百万亩”布局规划,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现代农业呈现出破题式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图4 2010年苏州高新区西部生态城农业产业面积分布3.2.3三产比重三次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是反映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产业交融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要从本质上改变城乡孤立隔阂发展,农村只发展农业,城市只发展工商业的局面,必然要求在西部生态城范围内将工商业和农村工商业合理布局,加速农村以工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发展。近些年来,苏州高新区西部生态城积极适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统筹规划
26、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单位数值增长%生产总值(GDP)亿元650.1310.7第一产业亿元1.654.8第二产业亿元511.9810第二产业:工业亿元486.610.2第三产业亿元136.513.6表1 2010年苏州高新区生态城三次产业产值4. 苏州高新区西部生态城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规划内容4.1产业发展现状4.2优势(1)农业苏州西部生态城农业发展目前以农业和渔业为主。苏州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貌特征以平缓平原为上,全市的地势低平,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是著名的水稻高产区,农业方面以种植水稻为主。由于西部生态市又位于太湖边上,所以淡水养殖业十分发达,主
27、要以养殖鱼虾,大闸蟹等水产。镇湖黄桃,玉屏生态鸡,翠冠梨,云泉茶都是西部生态城里的特色农业,当地也大量种植养殖这些特色产品。图5 水稻种植(2)工业西部生态城始终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原则,以“发展生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切入点,把环境保护与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等工作结合起来。工业生态化建设进程中,通过创新招商模式,倡导“科学招商,理性引资”,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向择商选资转变,注意引进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低消耗的项目。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已占全区规模
28、以上工业产值的超过70%。加大环保产业发展力度,高标准建设国家环保产业园,江苏省环科院等一批国内一流的环保科研机构先后进驻产业园,苏净集团等国内环保旗舰型企业成为区内企业主力(3)服务业,旅游业西部生态城注重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开发以树山观光农业、镇湖休闲农业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形成一批集生态观光、休闲农耕为一体的核心景点,培育了具有高新区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新模式。以调软调优为主线发展现代服务业。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服务业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了保税物流中心、中外
29、运高新物流、赛格电子市场等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提高了区域物流中心的地位和影响。图6 绣品街图7 湿地公园4.3存在问题(1)农业1.科技农业发展还未有效突破。发展现代农业还缺乏领军人才,生物农业、创意农业、智能农业才刚刚开始起步。地方优质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新技术不多,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发挥还不够。科技型、创新型市场主体缺乏。2.农业经营者素质急需大幅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导致务农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大部分年龄偏大、文化较低、观念老化,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对农业生产形成制约。3.保障主要农产
30、品有效供给压力增大。苏州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增地减的趋势不可避免,农产品自给率水平不断下降,目前,全市口粮自给水平在三分之一左右,生猪自给水平不足四分之一,叶菜类蔬菜自给水平三分之二左右。同时,市场业态尚处于初级阶段,信息、物流建设比较滞后,农产品还主要依靠市场自主流通,来源不稳,价格波动大,保供应、稳物价的压力越来越大。4.农业设施装备水平还不平衡。农田基础设施比较陈旧,高标准农田仅占38%,标准化池塘改造任务还十分艰巨。农机装备水平还有待提高,农作物施肥、蔬菜等园艺作物机械化水平较低。同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可利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耕地资源保护和农业农村环境压力依然较大。(2
31、)工业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对发展工业的重要性熟悉不到位,紧迫感不强;二是基础设施滞后;三是企业相对小、散、弱,缺少大而强的龙头带动企业;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五是受国家宏观调控、“地根”、“银根”紧缩的影响,工业用地审批、工业投入资金筹措难;六是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缺乏优质的工业资源和人才资源(3)旅游业,服务业1.旅游产品单一,开发深度不够。西部生态城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以赏花、采果、休闲等项目吸引游客,旅游产品单一,未形成系列,农业资源未能充分有效的利用,旅游活动仅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的层面上,缺乏对景区内生态农业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策划包装不力,宣传促销乏术,使得一些旅游景点虽
32、然能兴盛一时,但由于旅游开发规模较小、文化延续出现断层以及旅游开发的短视行为,导致部分景区景点不断衰落,甚至丧失旅游价值,从而影响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发展的后劲。2旅游活动参与程度低,知识含量不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目前,景区内的旅游活动主要以观花采果为主,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大多数游客只能玩牌、聊天,游客的参与和互动活动不多,没有结合生态农业的特点,推出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旅游项目,难以使游客产生深刻的体验,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晶位的旅游需求。3农家乐无序发展,服务质量不高。西部生态城农家乐的发展起步早,但因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和引导,任由发展,使得农
33、家乐遍地开花。由于大多数农家乐设施设备简易、经营内容雷同,品位不该高,彼此竞争激烈,使得服务质量难以保证,从而破坏了景区旅游形象。4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不明显,未形成产业化生产。近年来,在西部生态城风景区内,旅游纪念品开始生产。但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种类不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其生产也主要停留在家庭作坊水平,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经济效益不明显。5.总体思路5.1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1)指导思想首先要进行产业定位,意思是指准确确定各产业在全国、全省或者地区中所占据的地位、承担的功能、发挥的作用等。产业发展定位的立足要长远,从不同空间尺度,科学分析各个产业在全国、全省或者大区域等不同空间尺度总
34、发挥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产业定位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层次性,由大而小层层定位,如在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个产业可能发挥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等;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拘泥于行业和区域自身的发展现状,从未来产业发展潜力和对周边区域发展可能带来的机遇进行定位;三是要体现未来性,产业发展要有未来,从长远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看各个产业可能发挥的作用或承担的功能。大力发展刺绣产业,夯实富民基础。要加快产业提升,促进促进产业集群化。1、在做好为绣娘的基础服务性工作同时,完善刺绣产业发展三年规划,并报送省发改委,用3年时间促使镇湖刺绣产业发展在产业规模、品牌影响、人才培养、产业集群等6个方面再上新台阶,开创
35、刺绣产业发展的新局面。2、尽快完成“镇湖刺绣”地理标志的管理工作,使镇湖刺绣的地理标志产生经济效益,并使保护做到有法可依。3、积极倡导刺绣消费意识,加大刺绣产品包装、宣传和营销力度,引导绣娘把宣传销售做到房交会、旅交会等大型交易会上。4、推进绣品街综合改造工程,提升绣品街品牌,把绣品街打造成全新的刺绣生产销售和旅游观光特色文化街。5、建立刺绣经济合作社,利用创业服务中心完善培训、服务等功能,加强刺绣创业人才培养。6、与国际品牌合作,特别是与国际知名时尚用品及服饰合作,提升刺绣作品的价值,并结合旅游产业开发刺绣旅游产品。7、启动中国刺绣艺术馆东南侧中国苏绣文化公园的建造,完成中国刺绣艺术馆西侧的
36、中国刺绣文化创意园二期规划。8、继续做好版权知识培训工作,增强绣娘的知识版权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加快富民步伐。随着湿地公园即将开园和西部生态城的建设,西部地区的旅游大格局将逐步形成,镇湖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必迎来新的机遇。生态旅游业,要以湿地公园为亮点,以西部生态城建设为指导,完善街道旅游项目规划,落实旅游项目建设。1、 加快推进马山游客中心的建设。2、 加快推进垂钓中心、米泗刺绣生态村和城市农夫的项目建设,并做好对外招商,全力培育好、发展好。3、 利用西部生态的规划建设加快完善镇湖旅游在吃、住、行、游、购五个方面的整体规划,规划建造旅游宾馆和加油站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4
37、、 完善大小贡山的生态旅游项目规划。5、 做好太湖水产品交易中心和保鲜库的前期规划。6、 就旅游线路、服务项目等方面的内容与湿地公园管理方做好软件对接,尽快使湿地公园成为启动镇湖生态旅游的最大亮点。7、就万佛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对旅游单位特别是饭店实施服务和价格管理,为镇湖旅游发展塑造品牌。现代休闲农业,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种植结构。1、 做好省市农业示范田的管理,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科学化、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建成沟渠配套、道路硬化、绿化美化的现代化示范区。2、 根据市场情况,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适合西部生态城建设的蔬果产品,合
38、理扩大蔬果种植面积,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土地的增值效益。3、加大媒体宣传投入,增强宣传力度,帮助蔬果种植农户与农民股份合作社做好果品的促销工作。4、尝试推广“城市农夫”项目,扩大与镇湖生态旅游业相适应的现代休闲农业优势。5、树立品牌意识,一方面要实施对蔬果品质的管理,杜绝弄虚作假和宰客现象,同时积极申报特色农产品品牌和专利,并加快立项。6、推进现代农业和农家乐旅游、生态旅游结合,形成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苏州高新区西部生态城产业发展和规划的实施需与产业发展配套的支撑体系,比如通畅发达的交通道路、健康齐全的流通体系、合理完善的市场体系等都是产业良好发展的基础。因此,围绕重点产业集聚
39、点和集聚轴或集聚带,按照市场规则,建设和完善苏州高新区西部生态城产业发展必须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形成跨区域共建、共有和共享机制,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2)目标苏州高新区西部生态城产业发展目标是从国内外宏观发展背景出发,根据生态城内部优势和劣势等条件,分析、判断、决策和预测未来产业总体和各产业发展的前景。产业发展目标分为定性表述和量化目标的预测,量化目标包括产业总量、产业增长目标、产业结构目标、产业运行质量目标和产业空间调整目标等。苏州高新区西部生态城产业发展目标: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200万元,三产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4亿元,街道集体资产收入增加20%,地区生产总值、基础建设投入、工业生产总值
4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不低于10%;刺绣年销售收入增长15%以上,生态旅游业取得实质性进展,现代农业规模进一步壮大。5.2空间布局产业空间规划是产业发展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产业空间规划要根据苏州高新区西部生态城产业布局现状,结合产业发展和布局理论,发挥各产业的优势和特点,按照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资源、促进各产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空间生合理配置和引导产业发展。苏州西部生态城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为“一轴二翼四体八业”的空间结构。“一轴”,即未来城市展示轴(太湖大道两侧),集中建设绿色、可再循环利用建材及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在未来城市发展
41、中广泛应用,充分体现低碳、节能、清洁、环保、生态的城市特征。“二翼”,即以未来城市展示轴为轴心,生态城太湖大道以南区域,主要发展高端服务业;太湖大道以北、以西区域,主要发展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使新兴服务和现代都市观光休闲农业成为生态城产业发展的二翼。“四体”,即规划建设四个综合体,即太湖湿地综合体、影视文化综合体、康体综合体及现代都市农业综合体。“八业”,即根据生态城区位及立地条件,以生态环保、低碳高效为目标,规划生态城主要发展现代都市观光休闲农业、传统手工艺、新一代信息技术、影视动漫、康体养生、商务会展、旅游度假、休闲房产等八个产业。6.产业发展的重点6.1发展第一产业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
42、个农业大国,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加上城乡发展不均衡,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多年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因此,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尤为迫切。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国家颁发了七个“一号文件”,并且在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特别强调,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事实证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仅仅只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必须遵循的规律,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新形势下为加快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助力,更是改善农村民生、扩大农村内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措施。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我们国家的现
43、代化;如果没有农村的繁荣稳定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繁荣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全国就不能实现全面小康。因此,中国农业发展的唯一发展方向就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是必经之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和方向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如何大举开展和促进现代农业,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课题。6.1.1现代农业定义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比较而言的,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成就,用现代科技提供的机械或设备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社会化农业。从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来划分,属于农业发展的最新阶段。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配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
44、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现代化设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6.1.2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的关系(1)现代农业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基础与手段。通过在农业产业链条源头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鼎力发展本土特色农产品,同时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延伸,发展以农产品加工储蓄运输业为重点的农村第二产业,大力培育农村金融、农村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为形成新
45、的产业集聚地制造条件基础。同时加快开发潜在的各种农业资源优势,促使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有相对稳定的市场、较大规模的产业基地、明显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开创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物质基础,同时促进机制创新,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2)城乡一体化能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所能提供的资金、技术、信息以及各种体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也会越来越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能促进龙头批发市场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发展,巩固农产品贸易市场的基础地位,让城乡市场更加专业化,并且提高农产品的知名
46、度和扩大市场份额,强化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监管,改善农产品流通运输环境,提高流通效率。6.2第一产业发展路径借鉴资源条件相似的先进国家与地区农业发展的经验模式,结合苏州自身特点,苏州西部高新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选择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和谐的产业体系。切实转变发展理念、拓展农业功能,加快形成苏州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成为具有苏州特色、地方优势、功能多元、业态新型的现代农业。立足苏州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市场等资源优势,实现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生产型向生态型转变、从单一农产品生产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从着眼于一产一业的竞争力向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转变,形成具有生态生产生活多种功能的
47、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科学的创新体系。跳出传统农业“靠天、靠经验、靠补贴”的发展理念,靠科技兴农、信息兴农、服务兴农。着力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改变过去单纯依赖自然要素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技术、人力、信息等资源开展集约式生产,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组合,使研发、生产、加工、服务等环节的现代农业新群体逐渐形成规模,实现与信息化、服务化和品牌化的成功嫁接。 (3)健全的组织体系。以高度的组织化带动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大力培育规范农业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在生产组织、技
48、术服务、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从组织、网络、服务功能、法律法规等方面完善提高。着力完善经营形态、健全管理方式,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为抓手,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农民承包地入股等经营模式,逐步构建起现代农业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4)高效的服务体系。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既要积极构建农业技术推广、安全生产、农民培训、便民利民服务、突发事件处置等公共服务体系,也要大力发展统防统供、农产品营销、农业文化旅游等社会化服务,更要探索建立农业综合信息中心、农业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中心、农业投融资中心、农产品物流中心等高端农业服务业集聚区,走专业化、系统化服务之路。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