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阅读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杨礼赞》阅读课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白杨礼赞阅读课教案白杨礼赞阅读课教案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白杨礼赞阅读课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白杨礼赞阅读课教案1 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 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 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导人新课。
2、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 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 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_消极抗日、积极_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 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 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 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 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
3、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 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 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 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 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
4、 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 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8-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
5、,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 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 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 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 “惊奇地叫了一声”。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
6、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 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 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 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
7、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 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白杨礼赞阅读课教案2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3、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4、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难点和重点 1
8、、作者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作者实如何用直接抒情的句子将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3、对比和烘托的巧妙运用 三、教学方式 自主研究,集体讨论 四、创新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针对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文体的阅读方法,在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作一点实践性尝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资料,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茅盾简介 3、阅读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了解散文的特征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播放一段汽车在生长着白杨树的高原上行驶的风光短片,让学生说说观后感。 生:大西北具有雄壮、豪放、粗犷的风格。 2、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生
9、字词: 坦荡如砥积雪消融不折不挠纵横决荡 二、交流茅盾简介 教师提示要点: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2、现代作家。 3、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 4、茅盾文学奖 5、请学生上黑板写出作者姓名及简介 三、研讨课文 教师:要粗略地读懂一篇文章,其实首先只要弄懂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请大家想想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了一篇文章的那些方面? (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个主要是从内容上讲,第二个主要谈的是写作手法等等,第三个则与主题有关。 教师:很好!再想想如果从散文的特征-“形散神不散”这个角度来看呢?这三者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板书:形散神不散 (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和第二问题主要是“形”
10、这个方面的问题;第三则是有关“神”这个方面的。 学生:根据我所查阅的资料(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散文的表现手法可以不拘一格。但是两者的运用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服务于“神”,即根据主题的需要去选择材料和表现手法。 教师:非常好!下面我给大家开列一个书目,请大家浏览课文,然后以这三个问题为框架,各自列写出这篇课文的学习提纲。最后请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四人所列提纲的基础上酝酿出一个新的提纲,以供大家交流和探讨。注意充分运用所列书目。 书目: 小橘灯谁是最可爱的人爱莲说荔枝蜜 学生读书、列写提纲,展开讨论。 教师:大家刚才阅读都很
11、认真,讨论也很热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个小组可以将提纲拿来给大家评头论足一番?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要有点勇气、有点实力的,但也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难得的机会! (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第三组所列提纲) 提纲如下: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4、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真正想礼赞的是谁? 6、文中哪些语句富有深刻的含义,哪些词语御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 教师:大家就这份提纲谈谈自己的看法,看看它的精譬之处何在?不足之处又是什么?请大家畅所欲言,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12、学生甲:这份提纲从体裁一直谈到字词,比较全面。 学生乙:这份提纲给我的感觉好象有些笼统或者问题太大了一些,有些方面的问题则没有涉及到。 教师:怎么讲? 学生乙:比如说:根据书目中荔枝蜜一文主要是赞颂蜜蜂,作者却宕开一笔写荔枝林,我想,本文课题是白杨礼赞,那么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黄土高原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丙:还有,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另外根据参考书目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中第四、第八小节再结构上的作用,我想本文的一、四、六小节在结构上也可能与之相类似,但是又不完全相同,这里的异同点是什么? 学生丁:我觉得第七和第八小节很重要:第七小节的四个反问句之间的关系,第八小节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
13、么都应该作重点分析。 学生戊: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要补充一下,那就是本文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写出来的?.还有,好象作者写得比较隐晦,不,是含蓄。 教师:你从哪儿发现的? 学生戊:就是最后一小节写那个楠木,好象作者对楠木持否定的态度。作者在前文中由白杨树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和哨兵,但是这里却没有说明楠木是指谁? 教师:不错,这个问题提的好?同时表现这个同学很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 我们不妨请这个提纲的原作者-第三组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戌:我觉得这几个同学提的意见很好。(下面一片笑声)但是我们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有两点,第一,老师在提出列写提纲的时候,并没有明确说明是要列详细的还是简略的提纲;
14、(下面窃窃私语,教师插一句:这个好象的确是老师欠考虑之处)第二,我们觉得,如果要想包括刚才几位同学所提的问题,那么这个提纲就得是一个比较详细的、包含几个层次的提纲。 教师:好,总之大家确实是认真地阅读了课文,并且进行认真深刻的思考,提的问题比较有价值,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大家在探讨现有问题的同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很值得赞赏!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对自己原有的提纲进行再讨论和修改,然后编写出一个比较详尽的,富有层次感的提纲,帮我把板书也设计出来,这样也省得我再动脑筋了。(学生大笑)注意:要综合大家刚才所提的方方面面的建议。并且能够通过讨论自行解决提纲中涉及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
15、论 展示第七组经过修改后的提纲(实物投影仪) 1、本文的体裁是抒情散文。 2、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学生先讨论“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讨论意见归纳如下: 1)课文首句就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点出赞美对象。然后宕开一笔写黄土高原,先写其“雄壮”“伟大”,再写其“倦怠”“单调”,目的还是突出白杨树。接着写其外形,通过展示其外形进而揭示其内在的“神”美。并且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再次直接抒情,突出文章主题。这样文章的主线十分清楚,布局严谨。 2)课文第1、4、6小节在结构上的作用 这几小节在结构和语言
16、运用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实际上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可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关于段落的划分: 学生甲:根据课文的线索-“不平凡”-本文可以分为五个段落: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和崇敬 之情。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4小节)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揭示其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小节)具体描写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小节)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揭示白杨树的象征 义。 第五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教师:大家认为他的划分方
17、法如何? 学生乙:我认为他的划分不错。不过我们认为还有另外一种段落划分方法。 教师:原闻其详。 学生乙:我们认为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刚才那位同学也说了开头作者赞美白杨树,其结构上的作用是统领全文,那么结尾处的再次赞美既回应了开头,同时也是对白杨树的感情升华,在结构上也起了收束全文的作用。此其一。其二,从表达方式上来看,第1、9两小节主要侧重于抒情,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而中间则主要通过描写间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分别从三方面分说其不平凡。据此我们认为本文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和崇敬 之情。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
18、第2-8小节)从三个方面分说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 第三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收束全文。 教师:好!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条理清楚。大家鼓掌给予鼓励!下面请大家发表一下看法。 学生纷纷表示认同:由于角度不同,导致分段结果不同。但是并不矛盾,因此,两种分段方法可以并存。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迷信,不盲从,具有怀疑精神和挑战精神是学好任何知识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 5、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和对比烘托以及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 1)先讨论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以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楠木象征蒋介石(第五组有学生提出异议:楠木可以象征国民党_,或者更精确一点象征了一切妥协、退让,实
19、行消极抵抗的人。在“抗日军民”前必须加上修饰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敌后”) 教师点评:同学们在这个问题上考虑比较全面细致,但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楠木前有一个修饰语-“贵族化”,那么楠木象征“象征了一切妥协、退让,实行消极抵抗的人”是否完全正确呢? 2)讨论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第二小节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为引出白杨树设置了背景,并且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第九小节以楠木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3)课文在第八小节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另外在第七小节,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讨论第二小节是如何写高原的? 学生回答:本小节主
20、要从三个方面来买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7、讨论第五小节是如何写白杨树的外形? 课文先以“力争上游”总述其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叶、皮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其“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再概括出其“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8、讨论第七小节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作者首先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然后运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逐层加深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句启发人们的联想;第二句肯定其品质及其与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肯定白杨树
21、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而第八小节末尾一句则进一步深化了四个排比句的意思。 9、讨论语言富有深刻的含义,词语运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 教师提示:试举一-二个例子来说明即可。其余可以作为课外作业来处理) 学生:第一小节用“实在”来强调作者对白杨树的高度赞美和崇敬之情。 第二小节“扑”、“涌”等词语的运用精当贴切、生动凝练。 10、作业:讨论本节课的得失,课后写一篇学习体会,就课文内容、艺术手法、语言运用、课堂教学形式、目标达成的情况,或者干脆就是自己意见或建议等方面,任选1-2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白杨礼赞阅读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
22、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
23、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24、“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
25、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
26、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
27、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20_(请自填)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28、。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白杨礼赞阅读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教学难点:
29、 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学习这个单元,不但要掌握课文内容,要更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并掌握散文的特点。 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是白杨礼赞。 板书课题及作者。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是说明文。)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个省?他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请一同学上黑板写。(学生: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
30、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指名学生读注释。明确: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歌颂抗日根据地的人民。 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作者写作目的和课文题目似乎是两码事,其实不是,为什么? 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_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
31、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通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或教师朗读)。 (1)初步了解全文大意。 (2)划出个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看课本上的词语注释,结合原文语境理解。查字典,给预习提示中的加点字注音。 3.轻声自读课文,分段。 4.讨论分段,概括如下:(板书)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我赞美白杨树。 第二部分
32、(第24自然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壮景观,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89自然段)总结全文,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逐段讲读研讨。 1.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与题目的关系。 开门见山,满怀激情,点明题意,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2)第一部分与下文的关系。 提挚全文。 2.第二部分。 (1)朗读(24自然段),要求找准下面内容的词语: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
33、;惊奇地叫了一声。 (2)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从白杨树的角度考虑,它与黄土高原有什么联系?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角度思考,黄土高原的环境暗示了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暗示北方农民生长的环境,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 3.第三部分。 (1)默读第5自然段,根据提示(幻灯或板书)列出描写提纲。(划线处由学生填写) 注:划线处空出,由学生填写。 第6自然段小结上段描写,用“决不是”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极普通”即平凡。 4.第四部分。 (1)朗读第7自然段。 作者承第三部分(5、6自然段)对白杨
34、树描写之后,紧接着对它进行抒情性评论。 问:具体评论些什么?采用什么手法?(边研讨边板书) 作者赞美白杨树是“伟丈夫”,由树及人,一连用四个“难道?”的句式,启发读者思考,展开联想。 问:“难道?”是什么句式?(反问) 第一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与人联系起来思考; 第二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的品质与北方农民的品质联系起来; 第三个“难道”句,又进一步从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敌后傲然挺立的抗日军民联系起来; 第四个“难道”句由白杨树的枝枝叶叶紧密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与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联系起来。 一连四个反问句式又构成什么修辞手法?(排比)。这一组排比句,由外及里,层层深入地
35、启发读者思考。 问:联系时代背景你领会到作者的意旨了吗? 明确:领会到作者不只是赞美树,而是赞颂北方农民,赞颂组织领导革命群众的中国共产党。这种写法叫象征。象征是写作方法而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法,拟人、比喻只表现在句子上,象征表现在篇章上,作者将所描绘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 问:为什么作者要采用象征手法? 明确:因为作者在国统区,不能直言赞美根据地,讴歌共产党。 5.第五部分(8、9自然段)。 (1)朗读(第8自然段),看本段各句与前几段主旨句(或显示主旨的词语)的联系。 明确: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与第4自然段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
36、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照应。句“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与第5自然段中的“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相照应。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第7自然段中的“象征了北方农民”“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等相照应。 由此可见,本段是全文总结,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全文主题,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朗读第9自然段。 对白杨树本身的形象刻画及其对其象征意义的揭示已都写到了,为什么还要写这一小段
37、呢? 首先要搞清“贵族化的捕木”指的什么,作者曾于1978年回信答复一位读者说“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国民党_”,这样把楠木与白杨树对比,主题不就更加深刻了吗?最后再以昂扬的调子赞美白杨树,呼应开头,结束全文,抒发的感情就更加热烈了。 白杨礼赞阅读课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弄清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那儿扎根作贡献的崇高品质;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的句子。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
38、达方法。 教学准备: 戈壁、白杨的录像。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白杨树是我国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庭前屋后,道路旁边随处可见。它既不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也没有柳树那样清新妩媚,更不能与观赏树木相提并论。也许,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注意他们,可是假如你在茫茫的戈壁上看到白杨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家袁鹰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为我们写出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白杨。 二、播放课件 三、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读前出示思考题:“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白杨生长的环境怎样?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四、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白杨
39、的语句,比如”高大挺秀”、“卫士”,以及哥哥和妹妹的对话。人们描写树木一般都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直等词语,本文作者却用“高大挺秀”,表达的感情很不一般。“秀”有清秀、秀丽、秀气、高雅等意思,通过这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对大戈壁上的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 2、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课文怎样描写哪里的环境的? 3、课文为什么要描写白杨生长的环境? 为了告诉我们白杨生长的环境恶劣,白杨的生命力强,以此来烘托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2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 4、认识白杨的内在性格 从作者描写白杨的外形特点中,引起了我们对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
40、吗? 投影爸爸的回答,教师朗读,学生小声练习。 讨论:爸爸为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5、分角色朗读,品味文字。 6、领会白杨的象征的意义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表白”是什么意思? 默读课文,思考:爸爸的心是什么? 同桌或小组讨论。 7、出示提示,点拨题目 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 爸爸和白杨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到新疆读书,而且“将来再念中学”? 爸爸的“心”是什么? 8、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爸爸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建设边疆。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就在那里生根。 9、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白杨象征什么?
41、2、讨论:爸爸的心愿是什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提示点拨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沉思什么? 爸爸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什么?“几棵小树”又指谁?“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小结:爸爸看到白杨,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到边疆落户,于是他想,怎样才能将孩子培养得像白杨一样。当他看到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欣慰地笑了。因为他看到了建设边疆后继有人。他坚信他的孩子也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扎根边疆。 二、总结全文 1、课文中还多次写到爸爸的神态,请找出这些词语。 2、爸爸的神态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联系全文,说说他神态变化时的心里活动。 三、识记生字、新词 四、总结写法 借物喻人。 五、延伸探讨 1、孩子到新疆后干了些什么? 2、以后新疆会变成什么样子? 六、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七、练习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