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卤代烃精选文档.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47509284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章卤代烃精选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5章卤代烃精选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章卤代烃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章卤代烃精选文档.ppt(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5章 卤代烃本讲稿第一页,共三十八页 电子效应:电子密度分布的改变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叫电子电子效应:电子密度分布的改变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叫电子效应。电子效应可根据作用的方式分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效应。电子效应可根据作用的方式分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种类型。种类型。诱导效应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在多原子分子中,一个键的极性可以通过静电作用沿着与在多原子分子中,一个键的极性可以通过静电作用沿着与其相邻的原子间的其相邻的原子间的键继续传递下去。这种作用叫做诱导效键继续传递下去。这种作用叫做诱导效应。应。诱导效应可以分为吸电子的诱导效应和给电子的诱导效应诱导效应可以分为吸电子的诱

2、导效应和给电子的诱导效应 本讲稿第二页,共三十八页比较标准:以比较标准:以H为标准为标准常见的吸电子基团常见的吸电子基团(吸电子诱导效应用吸电子诱导效应用-I表示表示):常见的给电子基团常见的给电子基团(吸电子诱导效应用吸电子诱导效应用 I表示表示):(CH3)3C (CH3)2C CH3CH2 CH3 H本讲稿第三页,共三十八页可极化性可极化性一个极性化合物,在外电场的影响下,分子中的电荷分布可产生一个极性化合物,在外电场的影响下,分子中的电荷分布可产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力称为可极化性。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力称为可极化性。影响可极化性的因素:影响可极化性的因素:(1)(1)原子核对电子

3、控制弱,可极化性大。所以同一族由上原子核对电子控制弱,可极化性大。所以同一族由上 至下可极化性增大,同一周期由左至右可极化性减小至下可极化性增大,同一周期由左至右可极化性减小 (2)(2)孤对电子比成键电子可极化性大。弱键比强键可极孤对电子比成键电子可极化性大。弱键比强键可极 化性大。化性大。可极化性大的分子易发生化学反应。可极化性大的分子易发生化学反应。卤代烃的可极化性次序为:卤代烃的可极化性次序为:RIRBr RRIRBr RClClClCl本讲稿第四页,共三十八页溶剂分类溶剂分类 1 1 按溶剂的极性分类:按溶剂的极性分类:(1)(1)极性溶剂极性溶剂 15Fm-1 15Fm-1 如:水

4、,甲酸,如:水,甲酸,DMFDMF,甲醇,乙醇,丙酮,甲醇,乙醇,丙酮 I:I:质子溶剂:能与负离子形成强的氢键的溶剂。质子溶剂:能与负离子形成强的氢键的溶剂。如水如水,乙醇。乙醇。既是氢键给题,又既是氢键给题,又 是氢键受体。是氢键受体。II:II:偶极溶剂偶极溶剂(偶极非质子溶剂偶极非质子溶剂):不易给出质子的溶剂。:不易给出质子的溶剂。如如丙酮丙酮,乙腈,二甲亚砜乙腈,二甲亚砜(2)(2)非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 (CH3)2CH+CH3CH2+CH3+从电子效应来看,根据物理学原理,从电子效应来看,根据物理学原理,一个带电体系的电荷越分一个带电体系的电荷越分散,或者说电荷密度越小,其稳定性

5、越好散,或者说电荷密度越小,其稳定性越好。因此,凡能使碳正。因此,凡能使碳正离子中心碳原子上正电荷密度减小或者电子云密度增加的结构离子中心碳原子上正电荷密度减小或者电子云密度增加的结构因素都能使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提高。因素都能使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提高。烷基与碳正离子相连时,属于给电子基烷基与碳正离子相连时,属于给电子基,烷基就分散了碳正离子烷基就分散了碳正离子上的正电荷上的正电荷,因此,因此碳正离子中心碳原子连接的烷基越多越稳定碳正离子中心碳原子连接的烷基越多越稳定,叔烷基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最好,而甲基最差。叔烷基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最好,而甲基最差。烷基正离子的稳定作用来自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烷基正离子

6、的稳定作用来自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本讲稿第十一页,共三十八页不同结构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顺序为不同结构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顺序为ROCH2+PhCH2+,CH2=CHCH2+(CH3)3C+(CH3)2CH+CH3CH2+CH3+CH2=CH+碳碳正正离离子子全全家家福福桥头碳正离子由于几何结构的限制,难以达到平面结构,因桥头碳正离子由于几何结构的限制,难以达到平面结构,因而不易生成而不易生成。本讲稿第十二页,共三十八页空间效应空间效应中心中心C原子:原子:sp3 sp2降低了取代基间的拥挤程度。降低了取代基间的拥挤程度。从从空空间间效效应应来来看看,在在碳碳正正离离子子的的形形成成过过程程中中,中中

7、心心碳碳原原子子由由spsp3 3杂杂化化转转化化为为spsp2 2杂杂化化,中中心心角角由由109.5109.5扩扩大大到到120120,取取代代基基间间的的空空间间位位阻阻下下降降。显显而而易易见见,中中心心碳碳原原子子上上的的取取代代基基越越多多,空空间间位位阻阻下下降降的的幅幅度度越越大大。因因此此,简简单单烷烷基基碳碳正正离离子子的的稳稳定定性性顺顺序序也也有有空空间间效效应应的的贡贡献献。一一般般而而言言,碳碳正正离离子子的的稳稳定定作作用用主主要要取取决决于于电子效应电子效应。本讲稿第十三页,共三十八页5.8 5.8 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从表面上猜测其机理有以下三

8、种可能:从表面上猜测其机理有以下三种可能:(1)(1)底物先与底物先与NuNu形成复合物,然后再变成产物。形成复合物,然后再变成产物。(2)(2)取代基的导入和离去基团的离去同时发生。取代基的导入和离去基团的离去同时发生。(3)(3)底物中离去基团先离去形成底物中离去基团先离去形成C C+,然后与,然后与NuNu结合形成产物。结合形成产物。本讲稿第十四页,共三十八页 大多数卤代烷的亲核大多数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主要是按两种机取代反应主要是按两种机理进行的,即理进行的,即双分子亲核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取代反应(S(SN N2 2反应反应)和和单分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子亲核取代反应(S(SN N1 1

9、反应反应)。Sir Christopher(Kelk)Ingold本讲稿第十五页,共三十八页bimolecular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5.8.1 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机理机理5.8.1.1 反应动力学反应动力学反应速度方程反应速度方程 说明底物和亲核试剂说明底物和亲核试剂(如如CHCH3 3BrBr和和OHOH)都参与了反应速度控制都参与了反应速度控制步骤,即步骤,即双分子反应双分子反应。v=k2RXOH 因此因此IngoldIngold认为,这类反应是认为,这类反应是一步完成一步完成的,在离去基团离的,在离去基团离开中心碳原子的以前,

10、亲核试剂也与中心碳原子发生部分键合,即开中心碳原子的以前,亲核试剂也与中心碳原子发生部分键合,即CXCX键键(旧键旧键)断裂断裂和和CNuCNu键键(新键新键)形成形成是是同时进行同时进行的,的,无中间无中间体生成体生成。本讲稿第十六页,共三十八页双分子反应双分子反应一步完成一步完成无中间体生成无中间体生成SN2反应反应的的特点特点5.8.1.2 SN2的立体化学的立体化学 反应中亲核试剂进攻中心碳原子的可能途径不外乎三种:反应中亲核试剂进攻中心碳原子的可能途径不外乎三种:从离去基团的从离去基团的背面进攻、同侧进攻、或者两者兼而有背面进攻、同侧进攻、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之。因此,如果反应发生在手性

11、碳原子上,将导致三种不。因此,如果反应发生在手性碳原子上,将导致三种不同的立体化学结果:同的立体化学结果:本讲稿第十七页,共三十八页本讲稿第十八页,共三十八页(+)-2-溴辛烷水解得到()-2-辛醇,产物构型发生翻转产物构型发生翻转:本讲稿第十九页,共三十八页S SN N2 2反反应应的的立立体体化化学学是是Nu从从离离去去基基团团L的的背背面面进进攻攻反反应应中中心心,导导致致产产物物构构型型发发生生翻翻转转,这这种种情情况况叫叫做做瓦瓦尔尔登登Walden转转化化。反反过过来来说说,构型的完全翻转是构型的完全翻转是SN2反应的标志反应的标志。犹如一把伞被大风吹翻大风中的雨伞大风中的雨伞本讲

12、稿第二十页,共三十八页S S S SN N N N2 2 2 2反应的反应的反应的反应的立体化学特征:立体化学特征:立体化学特征:立体化学特征:背面进攻,构型翻转背面进攻,构型翻转本讲稿第二十一页,共三十八页5.8.1.3 SN2反应的能量变化反应的能量变化 旧键断裂所需能量部分由旧键断裂所需能量部分由新键形成时所放出的能量供给。新键形成时所放出的能量供给。当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处于均当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处于均势时即势时即过渡态过渡态,体系的能量,体系的能量最高。最高。S SN N2 2反应的能量关系图反应的能量关系图 SN2反应过程中的轨道重叠变化反应过程中的轨道重叠变化本讲稿第二十二页,共三

13、十八页5.8.1.4 影响影响SN2反应的因素反应的因素 SN2反反应应决定于过渡态形成的难易。过渡态形成的难难易易又又与与卤卤代代烷烷的的烃烃基基结结构构、离离去去基基团团的的离离去去倾倾向向、亲亲核核试剂的亲核能力、以及反应溶剂、温度等有关试剂的亲核能力、以及反应溶剂、温度等有关。本讲稿第二十三页,共三十八页 从空间效应来看,在从空间效应来看,在S SN N2 2过渡态中有五个基团围绕着中心过渡态中有五个基团围绕着中心碳原子,与反应物只有四个基团围绕中心碳原子相比,过渡态碳原子,与反应物只有四个基团围绕中心碳原子相比,过渡态的拥挤程度增加。当取代基增多和或加大时,拥挤程度加大。的拥挤程度增

14、加。当取代基增多和或加大时,拥挤程度加大。过渡态越拥挤其能量越高,反应速度就降低。过渡态越拥挤其能量越高,反应速度就降低。1.1.烃基结构的影响烃基结构的影响:通过通过空间效应空间效应和和电子效应电子效应实现的。实现的。过渡态过渡态拥挤程度增加拥挤程度增加反应物反应物拥挤程度较小拥挤程度较小4个基团围个基团围绕中心碳绕中心碳原子原子5个基团围个基团围绕中心碳绕中心碳原子原子本讲稿第二十四页,共三十八页表表5.2 5.2 -碳上取代基对碳上取代基对S SN N2 2反应速度的影响反应速度的影响R R-碳上碳上甲基数甲基数k k2 2相对相对空间位阻空间位阻 CH CH3 3-0 03030 位阻

15、很小位阻很小 CH CH3 3CHCH2 2-1 11 1 位阻略大位阻略大(CH(CH3 3)2 2CH-CH-2 20.030.03 位阻较大位阻较大(CH(CH3 3)3 3C-C-3 30 0 位阻很大位阻很大 可可见见,-C-C原原子子上上烃烃基基越越多多或或基基团团越越大大时时,空空间间阻阻碍碍越越大大,越越不不利利于于S SN N2 2反反应应。因因此此,不不同同类类型型卤卤代代烃烃对对S SN N2 2反反应应的的活活性性顺顺序为序为:CHCH3 3X RCHX RCH2 2X RX R2 2CHX RCHX R3 3CXCX本讲稿第二十五页,共三十八页表表5.3 5.3 -碳

16、上取代基对碳上取代基对SN2SN2反应速度的影响反应速度的影响R R-碳上碳上甲基数甲基数k k2 2相对相对空间位阻空间位阻CHCH3 3CHCH2 2-0 01 1位阻较小位阻较小CHCH3 3CHCH2 2CHCH2 2-1 10.40.4位阻略大位阻略大(CH(CH3 3)2 2CHCHCHCH2 2-2 20.030.03位阻较大位阻较大(CH(CH3 3)3 3CCHCCH2 2-3 30.00000.00001 1位阻很大位阻很大 -碳碳原原子子上上取取代代基基增增多多,取取代代反反应应速速率率也也明明显显下下降降。其其原原因因主主要要是是亲亲核核试试剂剂进进攻攻中中心心碳碳原原

17、子子时时以以及及生生成成的的过过渡渡态态的的空空间间效效应应更大。更大。本讲稿第二十六页,共三十八页 总总而而言言之之,-C 原原子子或或-C 原原子子上上烃烃基基越越多多或或基基团团越越大大时时,产产生生的的空空间间阻阻碍碍越越大大,阻阻碍碍了了亲亲核核试试剂剂从从离离去去基基团团背背面面进进攻攻-C(接近反应中心),反应越难。(接近反应中心),反应越难。同样的烃基在同样的烃基在-C 原子比在原子比在-C 原子上对反应速度影响大。原子上对反应速度影响大。本讲稿第二十七页,共三十八页 从从电电子子效效应应来来看看,-碳碳的的缺缺电电子子程程度度越越高高,反反应应就就越越容容易易。反反之之则反。

18、则反。-碳碳原原子子上上烷烷基基增增多多时时,烷烷基基的的给给电电子子诱诱导导效效应应使使中中心心碳碳原原子子上上的的缺缺电电子子程程度度下下降降,不不利利于于亲亲核核试试剂剂的的进进攻攻。当当-碳碳原原子子上上连有苯基、乙烯基或酰基等连有苯基、乙烯基或酰基等吸电子基团时,反应速率加快。吸电子基团时,反应速率加快。CH3CH2Cl CH3CH2CH2Cl C6H5CH2Cl CH3COCH2Clk2相对相对 1 0.4 120 13 200 苄基型和烯丙基型卤代烃既有利于苄基型和烯丙基型卤代烃既有利于S SN N1 1也有利于也有利于S SN N2 2,至于按何,至于按何种机理进行反应,依具体

19、条件而定。一般说来,较强的亲核试剂有利于种机理进行反应,依具体条件而定。一般说来,较强的亲核试剂有利于S SN N2 2反应的进行反应的进行(见第六章见第六章)。本讲稿第二十八页,共三十八页 亲亲核核性性是是指指亲亲核核试试剂剂进进攻攻缺缺电电子子碳碳原原子子的的能能力力。由由于于亲亲核核试试剂剂也也是是Lewis碱碱,而而且且从从本本质质上上讲讲,酸酸碱碱反反应应和和亲亲核核反反应应都都是是负负电电荷荷进进攻攻正正电电荷荷,因因此此试试剂剂的的亲亲核核性性与与碱碱性性之之间间存存在在着着关关联联。碱碱性性数据易得,因此常根据碱性强弱判断试剂亲核性的强弱。数据易得,因此常根据碱性强弱判断试剂亲

20、核性的强弱。2亲核试剂的亲核能力亲核试剂的亲核能力:亲核能力越强,反应就越容易进行亲核能力越强,反应就越容易进行(1)同一种原子和同一种原子和同同周期原子的亲核性和碱性的强弱一致周期原子的亲核性和碱性的强弱一致。同周期亲核原子的同周期亲核原子的原子序数愈大,亲核性愈弱。原子序数愈大,亲核性愈弱。试剂亲核性的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试剂亲核性的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试剂的碱性,二是试剂的可极化度。一是试剂的碱性,二是试剂的可极化度。本讲稿第二十九页,共三十八页碱性碱性:夺取质子的能力;:夺取质子的能力;亲核性亲核性:与中心:与中心C原子的结合能力。原子的结合能力。(2)同一族亲核原子的亲核性与碱性

21、强弱相反同一族亲核原子的亲核性与碱性强弱相反。同一族同一族亲核亲核原子原子可极化度愈大,亲核性愈强。可极化度愈大,亲核性愈强。例如,例如,OH与与SH的碱性是的碱性是OH-SH-,而亲核性是而亲核性是OH-H2O;RO ROH等。等。本讲稿第三十页,共三十八页表表5.4 5.4 同种和同周期原子的亲核性和碱性同种和同周期原子的亲核性和碱性同种原子同种原子同周期原子同周期原子氧亲核试剂氧亲核试剂氮亲核试剂氮亲核试剂第二周期第二周期第三周期第三周期 碱碱 性性 减减 弱弱 亲亲 核核 性性 下下 降降 C C2 2H H5 5O O HO HO C C6 6H H5 5O O CH CH3 3CO

22、CO2 2 H H2 2O O H H2 2N N C C2 2H H5 5NHNH2 2 H H3 3N N C C6 6H H5 5NHNH2 2 p p-NO-NO2 2C C6 6H H4 4NHNH2 2 H H3 3C C H H2 2N N HO HO F F H H3 3N N H H2 2OO R R3 3P P R R2 2S S C C6 6HH5 5S S ClCl有机化学本讲稿第三十一页,共三十八页表表5.5 5.5 同族原子的亲核性和碱性的关系同族原子的亲核性和碱性的关系V AV A族族亲核试剂亲核试剂VI AVI A族族亲核试剂亲核试剂VII AVII A族族亲核

23、试剂亲核试剂 碱碱 性性 减减 弱弱 亲亲 核核 性性 增增 强强R R3 3N NR R3 3P PC C6 6HH5 5OOC C6 6HH5 5S SC C6 6HH5 5SeSeOHOHSHSHR R2 2OOR R2 2S SF FClClBrBrI I有机化学本讲稿第三十二页,共三十八页 根据碘甲烷与不同亲核试剂在甲醇中反应速度的快慢,常见根据碘甲烷与不同亲核试剂在甲醇中反应速度的快慢,常见亲核试剂的亲核能力列表如下:亲核试剂的亲核能力列表如下:亲核试剂亲核试剂相对速度相对速度亲核能力亲核能力I I,HS,HS,RS,RSBrBr,HO,HO,RO,RO,CN,CN,N,N3 3N

24、HNH3 3,Cl,Cl,F,F,RCO,RCO2 2HH2 2O,ROHO,ROHRCORCO2 2HH 10 105 510104 410101 1 2 21 110102 2很强很强强强中等中等弱弱很弱很弱表表5.6 5.6 常见亲核试剂的亲核能力常见亲核试剂的亲核能力本讲稿第三十三页,共三十八页实验现象实验现象 溴乙烷与乙醇钠在乙醇中回流时,溴乙烷与乙醇钠在乙醇中回流时,几分钟几分钟就反应就反应完全生成乙完全生成乙醚醚,但在不加乙醇钠的纯乙醇中回流,但在不加乙醇钠的纯乙醇中回流4 4昼夜昼夜,也仅有,也仅有50%50%的溴的溴乙烷转化为乙醚乙烷转化为乙醚。为什么呢?为什么呢?乙醇钠和乙

25、醇的亲核性强弱不同,前者强于后者。乙醇钠和乙醇的亲核性强弱不同,前者强于后者。本讲稿第三十四页,共三十八页3离去基团的离去倾向离去基团的离去倾向离去基团的碱性越弱,形成的负离子越稳定,越易离去离去基团的碱性越弱,形成的负离子越稳定,越易离去。I Br Cl。碱性很强的基团碱性很强的基团(如如 R R3 3C C-、R R2 2N N-、RORO-、HOHO-等等)不能作为不能作为离去基团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离去基团进行亲核取代反应,ROHROH、RORROR等就不能等就不能直接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只有在直接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只有在H H+作用下形成作用下形成RORO+H H2 2和和RORO+HR

26、HR后,以后,以H H2 2OO或或ROHROH等中性分子的形式才能离去。等中性分子的形式才能离去。本讲稿第三十五页,共三十八页离去基团的碱性可以根据其共轭酸的酸性强弱进行判断。离去基团的碱性可以根据其共轭酸的酸性强弱进行判断。离去基团的碱性共轭酸的酸性 离离去去基基团团的的碱碱性性越越弱弱(共共轭轭酸酸酸酸性性越越强强),越越易离去。易离去。反之则反反之则反本讲稿第三十六页,共三十八页表表5.7 5.7 离去基团的离去能力与离去基团的离去能力与共轭酸酸性的关系共轭酸酸性的关系离去基团离去基团共轭酸共轭酸p pK Ka a离去能力离去能力 p p-CH-CH3 3C C6 6H H4 4SOS

27、O3 3 I I BrBr H H2 2O O (CH (CH3 3)2 2S S Cl Cl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很易离很易离去去 CF CF3 3COCO2 2 H H2 2POPO4 4 CHCH3 3COCO2 2 0.2 0.22 2 4.8 4.8 易离去易离去本讲稿第三十七页,共三十八页离去基团离去基团CNCN NHNH3 3C C6 6HH5 5OORNHRNH2 2,R R3 3N NC C2 2HH5 5S S共轭酸共轭酸p pK Ka a9.19.19.29.21010101010.610.6离去能力离去能力不易离去不易离去HOHOCHCH3 3OO15.715.71515 难离去难离去NHNH2 2CHCH3 336364949 很难离去很难离去表表5.7 5.7 离去基团的离去能力与离去基团的离去能力与共轭酸酸性的关系共轭酸酸性的关系本讲稿第三十八页,共三十八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