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江苏省淮安市某校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年江苏省淮安市某校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0-2021年江苏省淮安市某校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表达类似“
2、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
3、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山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有删改)材料二: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
4、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
5、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
6、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摘自2018年2
7、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材料三: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
8、、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9、)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B.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D.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
10、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C.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D.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诗词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荣誉。B.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C.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了诗人王昌
11、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孕育了家国情怀。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我二十一岁那年史铁生十九年前,父亲搀扶着我第一次走进那病房。那时我还能走,走得艰难,走得让人伤心就是了。当时我有过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那天恰是我二十一岁生日的第二天。我对医学对命运都还未及了解,不知道病出在脊髓上将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我舒心地躺下来睡了个好觉。心想:十天,一个
12、月,好吧就算是三个月,然后我就又能是原来的样子了。和我一起插队的同学来看我时,也都这样想,他们给我带来很多书。可是我不仅没能出院,病反而更厉害了。整个冬天就快过去,我反倒拄着拐杖都走不到院子里去了,双腿日甚一日地麻木,肌肉无可遏止地萎缩。我能住到7号来,事实上是因为大夫护士们都同情我。大夫护士都已经明白我这病的前景极为不妙,还因为我爱读书,护士长好几次在我母亲面前夸我,最后总是说:“唉,这孩子”这一声叹,暴露了当代医学的爱莫能助。他们没有别的办法帮助我,只能让我住得好一点,安静些,读读书吧他们可能是想,说不定书中能有“这孩子”一条路。可我已经没了读书的兴致。整日躺在床上,听各种脚步从门外走过。
13、心里荒荒凉凉地祈祷:上天如果你不收我回去,就把能走路的腿也给我留下!窗外的小花园里已是桃红柳绿,二十二个春天没有哪一个像这样让人心抖。我已经不敢去羡慕那些在花丛树行间漫步的健康人和在小路上打羽毛球的年轻人。我记得我久久地看过一个身着病服的老人,在草地上踱着方步晒太阳;只要这样我想只要这样!只要能这样就行了就够了!我回忆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是什么感觉?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是什么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踢着它走是什么感觉?没这样回忆过的人不会相信,那竟是回忆不出来的!老人走后我仍呆望着那块草地,阳光在那儿慢慢地淡薄,脱离,凝作一缕孤哀凄寂的红光一步步爬上墙,爬上楼顶。我乞求上天不过是在和我开着一个临
14、时的玩笑在我的脊椎里装进了一个良性的瘤子。对对,它可以长在椎管内,但须要长在软膜外,那样才能把它剥离而不损坏那条珍贵的脊髄。我用目光在所有的地方写下“上天保佑”,我想,或许把这四个字写到千遍万遍就会赢得上天的怜悯,让它是个瘤子,一个善意的瘤子。要么干脆是个恶毒的瘤子,能要命的那一种,那也行。朋友送了我一包莲子,无聊时我捡几颗泡在瓶子里,想,赌不赌一个愿?要是它们能发芽,我的病就不过是个瘤子。但我战战兢兢地一直没敢赌。谁料几天后莲子竟都发芽。然而科学胜利了,它三番五次地说那儿没有瘤子,没有没有。定案之日,我像个冤判的屈鬼那样疯狂地作乱,挣扎着站起来,心想干嘛不能跑一回给那个没良心的上天瞧瞧?后果
15、很简单,如果你没摔死你必会明白:确实,你干不过上天。我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着一个死字去填满。王主任来了。我面向墙躺着,王主任坐在我身后许久不说什么,然后说了,话并不多,大意是:还是看看书吧,你不是爱看书吗?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将来你工作了,忙得一点时间都没有,你会后悔这段时光就让它这么白白地过去了。这些话当然并不能打消我的死念,但这些话我将受用终生,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我频繁地对死神抱有过热情,但在未死之前我一直记得王主任这些活,因而还是去做些事。使我没有去死的原因很多,“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亦为其一,慢慢地去做些事,于是慢慢地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晚上朋友们走了,在小
16、台灯幽寂而又喧嚣的光线里,我开始想写点什么,那便是我创作欲望最初的萌生。我一时忘记了死。二十一岁过去,我被朋友们抬着出了医院,这是我走进医院时怎么也没料到的。我没有死,也再不能走,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在以后的年月里,还将有很多我料想不到的事发生,我仍旧有时候默念着“上天保佑”而陷入茫然。但是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结尾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惨淡凄寂的氛围,映衬出作者孤独哀伤的心
17、情。看似写景,实则写人,侧面写出病情带给“我”的打击和痛苦。B.“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王主任的一番话,虽未能打消“我”的求死念头,却对“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后来“我”开始慢慢地去做些事,感受到了活着的兴致和价值感。C.“我”曾千方百计祈求“上天保佑”,但却并未能得到上天的怜悯,甚至度走向茫然。后来,“我”终于放弃了信奉“上天”,转而追求另一种精神。D.“说不定书中能有这孩子一条路”,这句话别有深意,文章多次写到“我”爱看书,暗合后文的“乞灵于自己的精神”这一意图。 (2)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第段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3)史铁生的散文语言极有特色,请结合本文举例简析。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
18、本,完成下列各题。后赤壁赋苏 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19、。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子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仙,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注】巉(chn)岩:险峻的山石。披蒙茸:披,分开;蒙,覆盖;茸,这里指杂草。冯夷:水神名。玄裳缟衣:玄,黑色;缟,白色丝织品;裳,下裙;衣,上衣。畴(chu)昔:往昔,从前。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
20、/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本义是月圆,后也指望日,指农历的每月十六日。B.“曾日月之几何”,也就是“曾几何时”,即时间没过多久,曾,才,刚刚。C.“冯夷”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也作“冰夷”。在抱朴子释鬼篇里说他过河时淹死了,天帝就任命他管理河川。D.“道士”是中国道教
21、的神职人员,他们依教奉行,接受各种戒律,过那种被世俗之人视为清苦寂寞而实际上高标清逸的宗教生活。 (3)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D.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
22、也。 (5)后赤壁赋,道士化鹤反映出苏轼怎样的人生境界?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定风波重阳苏轼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注】翠微:山上的小亭。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
23、“雁飞”三幅画面。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2)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四、默写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需要美酒的诗句是“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_,_”两句运用比喻和对仗,表达了脱离官场,回归家园的强烈愿望。 (3)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 (4)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
24、篇,即文中所谓“_,_”。 (5)登泰山记中,描绘日出前的气候和周围的景色的句子是“_。_”。五、综合读写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对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
25、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诗的内容中也鲜明可感;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
26、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行云流水信马由缰相得益彰悠然自得B.行云流水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悠然自得C.天衣无缝信手拈来相得益彰泰然自若D.天衣无缝信马由缰浑然天成泰然自若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C.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D.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
27、,而且在内容中也鲜明可感。B.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C.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内容中也鲜明可感。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阅读下面的文字,选取必要的信息,为“供给侧改革”下定义。不超过65个字。2019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
28、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改革,它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其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体而言,必须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即优化产业结构;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院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件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
29、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经延伸至西欧。六、写作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幸福是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是对已经拥有的满足,是历经世事后的领悟幸福源于简单,幸福源于感恩,幸福源于奋斗我们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也要学着为别人的幸福让路。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样的看法、感悟或启示?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2020-2021年江苏省淮安市某校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ABC(4)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名家作品为论据,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采用递进式
30、(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5)要有高境界多视角大胸怀;要有真情实感、付诸实践,有理想和追求;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的文章。【考点】筛选并整合信息分析论证结构探究概括内容,归纳要点【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1)B项,原文表述为“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可见选项中“都少了”表述绝对,原文意思是“大都”。C项,“全面论证”的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一的观点有两个,分别是“表达类似文如其人
31、的观点比较多”和“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而杜甫的诗歌只能证明其一“文如其人”。D项,材料一倡导的君子品格是家国情怀,而材料三中“邻于理想”应该是更广义的内容,包含家国情怀在内的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所有内容。可见选项“相同的”概括不准确,应该是包含关系。故选A。(2)B项,从原文中可以看出,我们一直在倡导,但背离现象也一直在,“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可见选项中“只要就”表述绝对。(3)原文表述是“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可见选项“主要表达了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
32、的敬佩”表述太绝对,狭隘地解读了诗歌主题,以致于不能论证材料二的关键话题“家国情怀”。故选C。(4)文章材料二设立了中心论点,并由此以发散性思维围绕中心论点提出相应的论据,展开论述。材料二结构严密,逻辑清晰,论述说理层层递进:先提出观点“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然后分析论证“边塞况味”和“忧国忧民”在诗词中的体现;最后总结观点“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结构严密,有理有据。运用了很多论证方法进行说理:引证法:大量引用名家及其作品
33、,丰富文本内容,增强说服力可信度,富有文化底蕴。比如:“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等。因果论证法:从现象看本质,由结果探究原因“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让论证深刻,说理透彻。举例(类比)论证:列举了杜甫、辛弃疾、韩愈等人的事例,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5)本文以创造诗歌
34、高格为制高点,系统论述了如何培养高尚的情怀,适应时代文化创新的要求。而要创造诗歌高格,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想,站在高境界上才会有多视角,才能有大的胸怀,才能与时代产生共鸣,创造高格的诗歌;其次,唯有行动才能将思想付诸于世,所以我们不仅要做思想上的巨人,更要做行动上的巨人;最后,脱离人民群众的文章是不可能成为好的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人民群众,扎根于人民群众,只有关注人民群众的普遍性,才能创造出被人民群众认可的好诗歌。2.【答案】C(2)在科学不能解决人的问题而使人陷入迷茫的时候,在命运把人推到无法解释的灾难和绝望中的时候,人只有凭借着精神力量来拯救自己。这句话是作者遭遇厄运时的生命体悟,卒章显志,点
35、明了全文的主旨。(3)用语诙谐、幽默,以调侃写心境。一些狠话带有二十岁年轻人的任性口吻,却承载着更深的抑郁、绝望与凝重。如“我像个冤判的屈鬼那样疯狂地作乱”“确实,你干不过上天”“我频繁地对死神抱有过热情”等。大量心理剖白式语言,口语化,坦诚,细腻,个人主观意识极强,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与感染力,构成独特的气场。如“只要这样我想只要这样!只要能这样就行了就够了!”。富有哲理性与启发性。文章善于用平凡朴素的语言陈述深刻的哲理,他的生命体悟是困厄中的人生顿悟和思想升华。如“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使用修辞手法,如排比,“我回忆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是什么感觉?想走到哪
36、儿就走到哪儿是什么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踢着它走是什么感觉?”【考点】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散文)艺术特色(散文)体会语句含意(散文)语言风格(散文)【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1)C项,“我”终于放弃了信奉“上天”,这一说法过于生硬,原文无此意思。此前“默念着上天保佑”只是一种本能的愿望和祈祷,并非正式的宗教信仰。(2)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语句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句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我没有死,也再不能走,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在以后的年月里,还将有很多我料想不到的事发生,我仍旧有时候默念着上天保佑而陷入
37、茫然。但是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在科学不能解决人的问题而使人陷入迷茫的时候,人只有凭借着精神力量来拯救自己。“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这是作者遭遇厄运时的生命体悟,卒章显志。(3)赏析语言特色可分三步走:概括内容、分析语言形式、用形容词表达。语言形式方面的具体特点、语言本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整散句、长短句、修辞格、叠音词的运用上。有的用整句,有的用散句;有的多用长句,有的多用短句,有的长(句)短(句)结合;还有的运用修辞格等等。掌握语言特色的词语(形容词),通过比较、选择予以定性,积累常见的语言特色的词语,如:平实
38、质朴、含蓄隽永、豪放刚健、黯淡凄婉、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幽默讽刺、富丽清新(清新、华丽)、淡雅肃静等等。史铁生的散文语言极有特色,用语诙谐、幽默,以调侃写心境,如“确实,你干不过上天”“我频繁地对死神抱有过热情”;口语化,如“唉,这孩子”;心理描写,“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富有哲理性与启发性,如“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大量使用修辞手法,如排比,“我回忆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是什么感觉?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是什么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踢着它走是什么感觉”。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即可。二、文言文阅读【答案】BAD(4)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
39、家和妻子商量这件事。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5)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它高飞云天,无拘无束,是自由的象征。同时,它也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道士化鹤,作者将梦境与现实结合起来,将孤鹤与道士融合在一起,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一梦境透露出作者的精神已升入大自然的旷达之中,含蓄地传达出作者想要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考点】文言断句天文历法宗法礼俗其他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内容概括与分析文言翻译赤壁赋(苏轼)登泰山记(姚鼐)内容理解【解析】【参考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
40、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这件事,妻子说:“我有几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你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
41、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
42、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解答】(1)句意: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时夜将半”表示时间,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
43、A、D两项;“如车轮”的主语是“翅”,“东来”的主语是“孤鹤”,故在“来”后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B。(2)A项,“指农历的每月十六日”错误,望日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3)D项,后赋非情、理、景交融,也不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更没有写出矛盾解决过程。(4)顾:表转折,不过。安:疑问代词,哪里。诸:兼词,相当于“之于”。一苇:比喻小船。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茫然万顷”。白若樗蒱数十立: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数十白若樗蒲立”。“者也”:判断句。(5)回答本题,要结合道士化鹤的文化知识、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内容来分析。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它高飞云
44、天,无拘无束,是自由的象征。在道教中,鹤被称作仙鹤,道教的先人大都是以仙鹤或者神鹿为座骥。因此它也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从“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梦一道士,羽衣蹁仙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可知,作者用道士化鹤将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作者刚刚见过仙鹤,之后就做梦梦见了化作仙鹤的道士,说明作者内心渴望自己能像道士化鹤那样不被束缚,超脱尘世,逍遥物外,可见他的旷达与洒脱。综合以上分析,整理答案即可。三、古诗词鉴赏【答案】B(2)第一问: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第二问: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
45、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考点】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把握主旨情感修辞手法(古代诗歌鉴赏)【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1)B项,“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错,“江涵”“秋影”是一幅画面,是说秋景倒映在江水里。(2)“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直言人的衰老死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表明人生无常,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所以不必感伤,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感情。文末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的典故的运用,是作者告慰自己,无需效仿齐景公,应该超凡脱俗,积极乐观。这是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来表达作者的生死观。四、默写题【答案
46、】(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4)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5)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考点】名篇名句默写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琵琶行并序(白居易)赤壁赋(苏轼)登泰山记(姚鼐)【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1)根据“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需要美酒”可推知答案,注意“唯”的正确书写。(2)根据“运用比喻和对仗”“表达了脱离官场,回归家园的强烈愿望”可推知答案,注意“羁”的正确书写。(3)根据“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可推知答案,注意“妒”的正确书写。(4)根据“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可推知答案,注意“窈窕”的正确书写。(5